春沙文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共同富裕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主题党课(全文)

发布时间:2022-06-24 10:35:1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主题党课(全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主题党课(全文)

2022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主题党课6篇

【篇一】2022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主题党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作者:王智强 邱吉文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19期

        摘 要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报告以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要求三个层次逻辑推进。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美好目标乘风破浪前进,共同抵达全体人民理想中的彼岸。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篇章

        作者简介:王智强,福建警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
邱吉文,福建警察学院。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090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始,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结束,其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会灵魂贯穿始终。首先,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经济市场和社会矛盾复杂激荡的今天更应该坚守初心,党的事业绕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出发点,深化人民准绳的重要作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思想体系应用于实践的重要思想成果之一。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角度,确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十九大报告重新确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基本方略,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党和政府为之奋斗的目标应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基点。并相信伟大的历史伟业需要伟大的中国人民创造。报告坚持唯物史观,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人民主线,这一主线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共享发展,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指针和发展航向。

        一、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唯物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由人民群众的社会活动客观决定的,作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坚持唯物史观,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以人民的幸福为标准,将这一思想融入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中,也是共产主义事业的“初心” 。

中国共产党拥有一批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凸显的各种社会问题,始终保持和群众的干群关系,立足党内“四风”建设,构建起一条“群众立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环环紧扣的理论体系,所以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五年前,十八大刚刚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记者时很有感触,提到中国人民当前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十分期盼,对于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工作更稳定,收入较可观;
社会保障落实到位,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更高等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的短板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奋斗并解决的目标 。四年前在俄罗斯索契,习近平总书记在回答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深切的提出牢记人民的重托,是自己的使命。总书记时刻不忘人民的重托,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念及肩上担负的重任,时刻心系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群关系如鱼水,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始终与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中国人民当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人应积极迎接新时代社会发展中的现实挑战和困难,发挥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精神,奔向时代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五年多来,“四个全面”始终坚持以增加人民获得感为最终归宿,“五位一体”从经济上着眼共同富裕的根本问题;
政治建设中以解决好“民心”为建设基础;
文化建设以不断提高对精神生活的新需求为着力点;
社会建设领域处处聚焦民生建设;
生态建设注重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也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比如,在全面深化改革这个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于发展中存在的关系复杂、矛盾突出且覆盖面广的改革问题,应该始终以人民实际生活怎样出发,关注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改革的利益以为群众带了多少利益为衡量标准,落脚于人民利益。

        正是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我们党紧紧围绕人民的美好生活奋斗目标谋篇布局。人民群众是富有创造性、主动性的社会建设力量,建设各项社会事业,应在不断推行人民造福事业中前进。当期,中华民族和人民正以高昂的激情,坚定的信心迈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康庄大道上,我们距离中国梦实现目标比历史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获得灵魂,是解释世界并改造世界的力量。作为共产主义原则的坚定践行者中国共产党人由此组织起来的社会,将发挥组织成员的全面才能,并使组织成员的得到全面发展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指引,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理想融入治国理政实践的全过程,实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理论向实践的形态转变。

        五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切了解群众所思所想,确保治国理政实践始终围绕民心民意来展开。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事情无小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关注并解决群众关心的事,以人民满意为出发点,在各项事业的建设中调动并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真正实现发展依靠人民,人民美好生活由人民创造。对于人民群众关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回答很接地气,人民群众更关心切实与自身相关的事物是否真正好转,食品安全、雾霾治理、养老服务、住房建设等。他强调: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务实为人民急、困提供解决办法和思路的工作态度和做法。对此,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人民向往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人就要顺应期待地,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对涉及人民群众利益,对人民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权益进行改善,使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应该是怎样的发展,实践路径应该怎样走?本世纪的前20年,中国将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在本世纪中叶,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党和人民的目标是建设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强国。而实现这一目标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才基本实现,中国人民也将会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这样期待。

        正是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我们党对如何赢得人心、巩固执政基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民群众对教育、住房,就业、医疗、养老等起基础保障作用问题十分关注,在保障性民生方面取得一个又一个新进展,开创了执政为民的新实践、新成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当前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宣示、不忘初心,是为了让人民群众享有应有的权利、获得应有的物质和精神利益,一步步实现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三、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要求

        我国三十多年来取得的改革开放成就是巨大的,全世界有目共睹的,总体上实现小康,基本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目前中国跻身中等收入国家未来行列,全面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水平迈入新台阶。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经历了长期的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新时代高度,是当前中国发展的新成就,中国处于发展的历史新方位。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要对发展中困扰多时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给予充分的关注,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既要坚持人民本为的思想,聚集人民群众最关注社会发展问题,又要权衡并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权益,报告对“五位一体”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未来五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战略举措。

        以人民为中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以应对和解决广大群众所关心的现实问题为价值取向,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
全面深化改革,重视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关键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020年后,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四个全面”中的第一个全面已经发生了转变,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开启新征程的首要转变。十九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就保持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连续性 。

        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共享发展就是强调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分享建设和发展成果,构建共享发展新格局,就是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到人民群众的民生改善中去,让人民群众在参与发展过程中享有更多的获得感。比如,强调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将高中阶段教育逐渐纳入普及范围,致力于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高质量的教育,达到“学有所教”的目的。又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共鸣。再如,贫困问题在2020年彻底贯彻解决,这是让全体人民真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脱真贫、真脱贫。

        美好生活要靠奋斗去实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启的新征程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会为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目标相一致,继续发挥凝具中国人民精神,聚集人民群众力量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胜阶段对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各项要求应紧紧按照之前党内文件精神,围绕中国社会已经变化的主要矛盾,统筹五位一体,着力推进创新推动、科技助力、人才兴国、城乡均衡协调发展等各项战略举措的落实,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强调从发展重点、出现的短板和弱项进行突破,做好防范。今后的建设应从消除人民的困惑、维护人民的利益,尊重人民的现实需求为基点,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基础上,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推动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最终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中国站在新的历史高度,迎接新的挑战,机遇不会等我们,问题也不会等待我们。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步步实现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确保如期建成得到人民认可,并能够经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全面小康,立足于克服当前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在实践中践行和应用“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精髓。

        注释: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习近平.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新华网.2014-02-0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5,50,10,11,27-28,2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篇二】2022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主题党课

本文系作者原创投稿,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照搬照抄!树牢“四个意识” 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同志们:

今天,我围绕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大家作个辅导报告,也是一次党课,更是与大家共同交流。

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讲的是党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讲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我们树牢“四个意识” 做到“两个维护”的目的,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体现。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政治情怀。党的十九大报告,200多次提到“人民”,3次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4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并且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我们必须牢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做好X各项工作。如何理解“以人民为中心”?我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和命脉所在,自然也是一个政党的根基所在。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都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人民立场,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我们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得到了人民的坚决拥护和支持。实际上,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文明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 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 90 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历史,归根结底,都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奋斗史和创造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只有牢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汇集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才能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胜利。所以,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不做“以官压人”的事情,真正克制“官本位”思想,不搞“以官为本”“官贵民贱”,树立正确的民生权力观,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民生问题。

(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奋斗目标。人无目标不立,国无目标不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为我们党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坚持人民共享,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应有之义。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让人民共享革命成果;
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人民共享建设和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兰考的475天,一心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不顾病魔缠身,与群众一起战风沙、斗洪涝、治穷根;
大雪封门夜,他访贫问苦,一句“我是您的儿子”,让多少老百姓热泪盈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大力提升发展质量,不断消除地区差距、收入差距、城乡差距,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最大的根本就是我们不仅在理论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且在实践上始终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始终坚持着眼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一切实践活动,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战胜一切强大的敌人,克服一切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法宝和优势。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长征途中“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看到老人家中没有御寒的棉被,临走时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这个故事生动彰显了共产党人民利益至上的初心。进入新时代,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重大判断,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始终坚持人民根本利益这一价值追求,才能精准把握社会矛盾的变化和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使改革的成果更多的惠及人民群众,从根本上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四)依靠相信广大人民群众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发展历程的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群众观、认识论、方法论等一系列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各地建立起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如共产主义小组、马克思主义学会等,而人民群众是其中的主要群体,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主要的组织基础和组织力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支最初只有五十多人的党组织,今天终于发展成为有着近九千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而人民群众依然是这个最大执政党的力量之源。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这一历史使命必须也只有在人民群众的共同推动下才能完成,只有依靠群众、凝聚起广大人民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才能更好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跨越。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实现执政使命,巩固执政地位,也必须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

(五)让人民满意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检验标准。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同时也是评价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人民的满意与认可是我们党执政工作的唯一合理性、合法性、合情性标准,人民认可、满意,就说明我们工作质量高;
人民不认可、不满意,就说明我们工作质量低。具体实践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感恩之心、回报之心奋发进取、干事创业。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做到群众不满意的政策坚决不出台、群众不欢迎的事情坚决不考虑,凡是有利于保障改善民生的事,就要以钉钉子精神,一茬接着一茬做、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做,创造经得起历史检验、人民满意的业绩。

(六)密切联系群众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优良作风。以人民为中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从井冈山时期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的“六条禁令”“八项规定”等,都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不脱离人民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提出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跟着群众跳火坑”是习近平的形象比喻:“我们的方针再正确,如果不被群众理解,也难以贯彻执行。如果群众不听,你就先跟着群众走,群众跳火坑,你也跟着跳下去。群众觉悟了,从火坑里爬出来,最终还是要跟你走。群众跳,你不跳,干群关系就疏远了。你一起跳,感情上拉近了,工作就好做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加强从严治党,尤其是面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问题,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赢得了党心民心。而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前进道路上,我们党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凝聚亿万人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心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五比五不比”工作要求,把中央和省各类民生事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今天,结合X情况,讲一下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同全国全省人民一道迈入小康。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标志性指标,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必须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重要的政治任务去看待、去考量、去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强调,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三个“格外”充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执政为民的理念,以民为本的情怀。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期望和要求,把民生理念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价值指引,切实以人民为中心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在思想观念上,要想困难群众之所想、急困难群众之所急,忧困难群众之所忧,主动与困难群众“结穷亲”,把困难群众当亲人,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
在脱贫目标上,要做到扶贫精准到人、精准到户,达到“应保尽保、应帮尽帮、破除穷根”的目的和效果,让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真正得到保障,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在脱贫方法上,要牢固树立“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理念,制订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原则,在一定时间,对贫困户全部建档立卡,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
在脱贫成效上,要精准施策,花大力气解决贫困人口增收难、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等系列民生难题,让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能够平等享受基本医疗、基本养老、教育、住房和康复等服务;
要巩固和扩大教育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产业扶贫等成果,增强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增长的稳定性,使困难群众早日走出贫困深渊,实现共同富裕。

(二)加强城市建设管理,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古人云:“城,所以盛民也。”这说明,自古以来城市的发展就是立足服务人民这个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进一步说明,在城市发展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是硬道理。只有把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作为城市工作的根本目标,我们才能找到新型城市化的正确方向和有效途径,才能找准化解各种“城市病”的突破口,才能成功抵御城市化发展可能带来的人的主体性迷失,走出一条具有X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城市建设管理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一是深刻把握“一尊重五统筹”的基本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城市工作发展要求,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与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实践融为一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贯彻,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体现,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必须将这一基本思路吃透摸准、贯彻落实。二是坚持推动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市化。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因此,在城市的规划管理中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发展规模要适度、环境资源要匹配,始终把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环境放在突出的位置,留足绿地,留足发展空间,用最好的地建生活居住区、休闲娱乐区及生活配套设施。城市的建设发展要聚焦民生,注重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公共服务短板,大力发展交通、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城市治理的任何环节,都要把人民群众需求列为优先考虑要素,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再小都应当作城市管理中的大事,件件落实、件件解决。三是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型城市。当前,我市正在开展百城提质工程建设,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我们要通过创城这个载体,自我加压自抬标杆,不断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魅力;
要切实做好X四篇文章,着力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建设生态宜居环境;
要紧紧围绕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基础设施、广告宣传等难点重点,制订专项治理方案和行动计划,集中力量开展好专项提升行动;
要加强薄弱环节整治,重点治理背街小巷、老旧无人管理小区、农贸市场等短板问题,实现繁荣和整洁、整治和便民的统一。

(三)打好环境保护攻坚战,还百姓蓝天、碧水、净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去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近年来,我市环境治理力度持续加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生态环境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全市广大干部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坚决打赢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X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和正确的政绩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匹配,经济社会生态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统筹人口分布、国土利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切实创造经得起人民群众、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工作实绩。二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管控制度。从资源产权、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方面入手,加快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严格执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等,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三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打好四场标志性战役:打好蓝天保卫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
打好碧水保卫战,还老百姓清水绿岸;
打好净土保卫战,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位于民权县辖区内的XX是X市城区地表饮用水水源地,过去我们对黄河故道生态环境重视不够,大量的河蟹被散养在黄河故道,一些生活污水也直接排放进去,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近年来,通过清理整顿,恢复了生态环境,受到群众认可。四要全面推进绿色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运输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
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五要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责任,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职责分工、健全督察机制、夯实政治责任、强化考核问责,坚决把责任压紧、压严,把工作落细、落实。这里给同志们讲一个严格落实责任把工作做到零缺陷的例子。二战期间,美国空军降落伞的合格率为99.9%。这就意味着从概率上来说,每一千个跳伞的士兵中会有一个因为降落伞不合格而丧命。军方要求,厂家必须让合格率达到100%才行。厂家负责人说,我们竭尽全力了,99.9%已是极限,除非出现奇迹。军方改变了检査制度,每次交货前从降落伞中随机挑出几个,让厂家负责人亲自跳伞检测。从此,奇迹出现了,降落伞的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四)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着力解决人民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使命所在,要在发展过程中切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一是优先发展好教育,争取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优先考虑学校布局,根据城市人口及居住分布,结合生源、人口密度、交通等因素综合考虑各类学校的均衡分布;
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坚决做到“一个只增不减、四个刚性落实,确保教育经费增长随人口增长同步提高;
推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和城镇薄弱学校倾斜,用好用活政策资源、项目资源,大力实施学校标准化改造工程、农村学校发展工程等,不断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差距。二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人民群众的就业收入水平。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切实做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使人民群众通过更加充分更加稳定的就业提升生活水平。三是积极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设,提高养老保险管理服务的社会化程度,重点做好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等的养老保险工作,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加大农村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力度,使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随经济发展同步提升。四是提升人民群众的医疗水平,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深化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卫生制度改革,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等,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和城乡医疗救助覆盖面,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逐步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同时,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规范食品安全生产,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

(五)推动“放管服”改革,提升便民服务水平。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改革,事关改革发展全局和人民福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对放管服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推进“放管服”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一是聚焦“利民”持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减少审批事项,把不该管的事项交给市场和社会,把生产经营权和投资自主权还给企业,着力解决好重审批轻监管、重管理轻服务等问题;
深入推进“三集中两到位”审批制度改革,围绕“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形成以实体政务大厅、网上政务大厅、12345政府服务热线三位一体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全面推行“X”,通过深化政务服务改革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激发市场活力。二是聚焦“便民”持续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建设政府服务热线大厅、智能帮办大厅、自助终端大厅、掌上政务大厅、信用服务大厅等,加大智能终端设备配套,提高服务便捷化程度;
打造“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绿色通道”“志愿者服务”等服务品牌,不断探索服务群众的新模式、新办法;
扩大便民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站建设,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体系,把涉及居民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各类证明等政务服务事项下沉到社区办理,使人民群众办事更加便利。三是聚焦“信民”持续强化服务监管。深入实施“五个一”制度工作法,加强电子监察,充分发挥投诉台、群众意见箱、投诉电话等渠道作用,加强人民群众对政务服务的监督,及时查处各类政务服务违规违纪现象,通过作风的持续转变获得人民群众对政府改革的信任和支持。

(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当前,我市正处在脱贫攻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临着一系列矛盾风险挑战。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需要我们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到民主法治轨道,更好地保持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一是落实好人民民主权利。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中来,保障和落实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表达人民群众的主张、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二是推进法治化建设进程。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部署、宪法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及党内法规等,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培育人民群众的学法用法自觉,在全社会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理念、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三是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凝聚起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
要完善工作机制,建设和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体制机制,制定和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在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构建起全新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要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这里给同志们讲一下“枫桥经验”。上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经过几代领导人批示推广和不断完善,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成为新时期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的典范。广大干部要学习借鉴枫桥经验,从中吸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探索解决社会治理中存在突出问题的新方法、新经验、新模式,为打造和谐稳定新X做出新贡献。

三、怎样贯彻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

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让中原更加出彩,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X的时代考卷;
为中原更加出彩贡献X力量,是我们X必须扛起的历史责任。扛起这个责任,广大党员干部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学习、掌握科学的理念、方式、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工作向前推进。我建议大家,结合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好好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好好学习新党章,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结合起来学,切实学思践悟,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让人民受益,让人民满意。

(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思想支配行动。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就是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到一切工作之中,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好增进人民福祉,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任职时,曾写过一篇《心无百姓莫为“官”》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扎根西藏,用真挚的爱民之情,赤诚的为民之心,强烈的富民之愿,谱写是是一曲“以人民为中心”的奋斗之歌;
感动中国新闻人物杨善洲,退而不休,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演绎的是一曲“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之歌……我们的干部尤其是地方和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都要把维护群众利益放在发展首要位置,及时了解到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坚持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都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考虑到不同群众的承受能力。要按照省委书记王国生的要求,在思想深处进行四个“看一看”,看一看政治站位高不高,看一看政绩观偏不偏,看一看宗旨意识牢不牢,看一看工作作风实不实;
要经常下乡入户,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学会群众语言,掌握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人民群众给了我们干事创业的舞台、施展才华的天地,我们必须感恩群众、以实际行动回报群众,践行以人民中心的理念,不能有丝毫的杂质,不能有丝毫的虚假。对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而言,以人民为中心,很重要的是要摆正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了解老百姓所思所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自家拆迁安置的房子什么时间能入住,是大街上的食品安不安全,是家里暖气热不热,是冬天的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是城市内河河水能不能再清一点,是孩子上幼儿园方不方便,是老人养老顺不顺心,是在城里能不能买起房租起房,是进城出城的道路顺畅不顺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各级领导干部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二)完善决策机制,提升决策水平。为群众办实事既要有诚心,也要讲方法。公共政策,要考虑政策出台和实施之后的利益影响、舆论影响、社会影响,要注意“时度效”,注重最终的效果。现实中,有不少抱着良好初衷的政府决策,由于“效果导向”没有把握好,往往横生枝节,甚至好心办坏事。比如,有的地方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强制铲除原有作物,为了实现产业扶贫而盲目跟风上马一些项目,引发公众不满;
有的城市为了市容整洁而对小商小贩“一刀切”,在争议声中被叫停。出现这样的情况,不仅造成了“决策浪费”,更侵蚀到政府公信。类似的情况,我们的一些地方也出现过。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班子做事不能想当然,既要以人民为本,也要提高决策水平,不能靠“拍脑袋”,也不能搞“一言堂”。一是科学决策。就是要求决策的内容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本地实际本部门实际,符合公平与效率,具有切实可行性。“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终究会出事。所以,在决策方法上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系统全面地掌握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决策对各方面的影响,认真权衡利弊得失。二是依法决策。依法决策,就是要坚持各项决策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保证决策权限合法、程序合法、实体合法。三是民主决策。就是要求在程序上广泛征求意见,在内容上反映人民的最大利益。要保证决策的民主性,在决策程序上必须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特别是利害关系人的意见,然后征求领导班子的意见。唯有决策不任性,才有百姓真认可,好政策才能发挥好效果。

(三)坚持依法行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当前,各种社会矛盾多发频发,许多热点话题都与法治相关。比如在各种社会纠纷中,相关当事人的权责如何划分;
地方政府采取的一些治理措施有没有法律依据;
一些突发性事件如何进行法律上的处理。如果按照法治思维来观察事实、公正思考、尊重程序,就有助于对这些问题形成积极和建设性的意见,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广大领导干部只有时刻紧绷党纪国法这根弦,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才能筑牢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的堤坝,才能把群众的事办好。法治意识淡薄,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迟早会“栽跟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哪一项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我们的形象,越是这样越要求我们必须慎之又慎,越要求我们的各项工作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开展。不管是土地征收、房屋拆迁,还是城市建设、城市管理,领导干部都要学会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以法治方式定分止争,在处理具体工作时,必须首先自问:法律对此是如何规定的?这样做合不合法?怎样做才合法?只有对法律心存敬畏,才能清晰、准确地把握什么是底线、什么是红线、什么是高压线,谋事做事才会有方向、有准则、有约束,不会出格越轨。

(四)坚持问题导向,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有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习近平同志强调,“面对当前改革发展稳定遇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全党同志要有所作为、有所进步,就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在X又好又快跨越发展的进程中,我们需要面对的挑战、需要化解的风险、需要克服的困难、需要补齐的短板,都是促进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才能实现高质量,才能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一是善于发现问题。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对存在的问题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否则就会使小问题演化成大问题。实践证明,谁能更好发现问题、把握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谁就能赢得发展的先机和主动。二是深入研究问题。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弄清楚哪些是体制机制弊端造成的问题,哪些是工作责任不落实造成的问题,哪些是条件不具备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紧要问题,进而明确有效破解问题的主攻方向,带动全局工作,推进事业全面发展。三是勇于解决问题。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要始终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碰到难题敢于触及,遇到矛盾主动解决,想方设法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职责范围之内,决不能敷衍了事、上交矛盾。要对照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抓紧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
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抓紧解决工作中存在的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关键,不光要用勇,更要有谋。英国运送囚犯到澳大利亚的故事,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18世纪,英国将澳洲变成殖民地之后,因为那儿地广人稀,尚未开发,政府想出一个办法,把罪犯送到那里去。当时是按照上船人数付费,雇佣私人船只就尽可能多地装犯人。很快政府发现这样做有很大的弊端,就是罪犯的死亡率非常之高,最严重的一艘船死亡率达到了惊人的37%。政府官员绞尽脑汁想降低罪犯运输过程中的死亡率,包括派官员上船监督,配置枪支,限制装送人员数量等等,却都实施不下去。最后,他们认真研究问题后发现处理方式不对,就改变了付款方式:由根据上船的人数付费,改为根据下船的人数付费。新政策一出炉,罪犯死亡率立竿见影地降到了1%左右,甚至后来船东为了提高生存率还在船上配备了医生。有很多问题看起来很难,只要善用逆向思维,把常规的方式扭转过来,效率往往会增长百倍。

(五)坚持底线思维,牢牢把握主动权。坚持底线思维,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战略策略,也是一个很紧要的领导艺术。只有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毛泽东同志多次说过,不论任何工作,我们都要放在最坏的基础上来设想,从最坏的可能性来想,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当前,X的各项事业都在快速发展,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我们要把底线思维贯穿工作始终,增强忧患意识,把困难和挑战估计的充分一些,把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意外情况的预案做得周密一些,寻求化解复杂矛盾的路径,提升处理矛盾的能力,千方百计“托底”“守底”“保底”,确保既要干成事,又要不出事。现实中,时常看到这样一些领导干部:忙忙碌碌却抓不住重点,措施不少却打不到点子上,四处出击却还是出问题、有漏洞,被媒体曝光,被领导批示,工作总是陷入被动。分析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缺乏底线思维。现实中,还有少数领导干部与之相反,为官不为、消极懈怠,推一推动一动,不推就不动,还狡辩说这是“坚持底线思维,守住不犯错误的底线”。实际上,这是对底线思维的极大误解。坚持底线思维,应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我们要充分估计困难和阻力,设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可承受底线,继而坚守底线,严防出现颠覆性的失误。另一方面更要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进取精神,充分挖掘潜力、激发动力、释放活力,为发展赢得新的生机,为人民谋取更多福祉。

(六)坚持责任担当,永葆政治本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强调,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这为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标准,作出了要求,标定了航向,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我们要时刻牢记国家、人民的利益,正确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大是在非、小恩小惠面前能稳住自己的手脚;
时刻葆有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气,逢山开路、遇河搭桥的闯劲,积极为老百姓干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坚持责任担当,就要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进取意识。“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我们的干部要敢想、敢做、敢当,做我们时代的劲草、诚臣。要用铁的肩膀负起该负的责任,做好该做的事情,切实把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责任担起来,把从严管党治党的责任担起来,把本职工作责任担起来,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勇当先锋、做好表率,要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做战士而不做绅士,敢于亮剑、敢于站出来说话、敢于表明态度,决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
要勤学善学,下苦功夫,求真本领,不断提升担当的品格和境界,不断提高担当的能力和水平;
要努力营造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干事创业环境和氛围,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推动形成想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的良好风尚。

今天就和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篇三】2022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主题党课

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作者:陈静
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01期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本文从党的宗旨、初心使命、国体政体和工作路线入手,简析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内在一致性。

        我们的党是人民的党,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无论是党的根本宗旨、初心使命,还是国体政体、工作路线,都充分地证明了: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 从根本宗旨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党的最高价值取向

        践行根本宗旨,首先是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讲:“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尊不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承不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区别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界线。在现阶段来看,我们党制定任何一项政策,推进任何一项改革,都要倾听人民的呼声,汲取人民的智慧。

        践行根本宗旨,目的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归宿,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践行根本宗旨,关键还要全面从严治党。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要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坚持执政为民,廉洁奉公;
要通过多种渠道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愿望,解决群众问题;
要用绣花功夫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帮助贫困群众寻找致富门路,尽快脫贫致富;
要同群众同甘共苦,危难之时要挺身而出,及时排忧解难。

        2 从初心使命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回答了我党“我是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向广大党员干部深情讲述了长征路上半条棉被的故事:在湖南汝城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留给老百姓的人。这个故事,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本色,生动地回答了“共产党是谁”的问题。

【篇四】2022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主题党课

聚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魏云;

【期刊名称】《教学考试》

【年(卷),期】2018(000)007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做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十九大报告中先后203次提到""""人民"""",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属于路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则属于目标,两者是""""路

【总页数】3页(P.27-29)

【关键词】

【作者】魏云;

【作者单位】四川省大竹中学;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G634.2

【相关文献】

1.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以贯之 [J], 马艳花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自觉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J], 王红勇

3.习近平就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 坚定人民信心振奋人民精神--刘云山出席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 [J], 中吉

4.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统一性r——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J], 虞崇胜

5.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统一性——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J], 虞崇胜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篇五】2022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主题党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研究
作者:邵翠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1期

        摘 要:在当前社会的发展浪潮中,在人类社会无数次发展奋进历程中,人民作为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主体力量,称之为真正的英雄。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创造出伟大历史,才能凸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路线的特色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符合新时代国情发展,并且有着丰富的教育内涵、理论内涵、信仰内涵。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路线;国情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一直是我党始终坚持的宗旨,于十九大正式提出了“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一直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取向,使得党能够更加有底气变强变富。伴随着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以“人民为中心”除了要继续满足人民的多样需求,更要将重心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面,随着社会翻天地覆的变化,人民的需要已經从已经从吃饱穿暖上升到自尊的需要,美感的获得,自我的发展这些层面上。所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观,更加全方位更加高层次,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价值观,更为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人民中心”还体现在科学发展观这种。在经济方面,经济的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政治方面,政治的发展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在文化方面,文化的发展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在社会方面,社会发展是确保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共出现了 84 次“人民”,他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为人民群众的大多数利益而奋斗的信念,哪里不满意哪里就要党员干部,可见人民群众是党员干部最高价值的体现,是最高精神意义所在。所以,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号召下,为人民服务这个信仰必须要坚持,并且要深刻感受到它非常强大存在感和吸引力,避免流于形式。

【篇六】2022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主题党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与思考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突出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弘扬,体现了党在思考和谋划发展的问题上对根本宗旨的坚持和传承,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本质要求,也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规律认识的深化,标志着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社会进步的终极价值和目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念的里程碑,其科学内涵非常丰富。

如今,每当谈及改革开放的变化,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足以令人喜悦,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话语滔滔不绝。其实,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巨大变化,不仅在于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民群众温饱问题向着全面小康幸福生活迈进,神舟飞天、嫦娥奔月了,而最具根本性的变化是人的具体化、个性化,中国人民真正是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中国人民已经开始像个人、不像“东亚病夫”了。在这个叫做“人民共和国”的国度里,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广大人民群众正在变得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个性纷呈。人民的存在、人民群众的人格、人民的价值、人民的尊严、人民的命运、人民的平等、人民的选择、人民的自我实现等等,都越来越得到了广泛的尊重与保护。我们能够想象的到,当年中国为八万汶川地震罹难同胞设立哀悼日并下半旗、不远万里实施海外紧急撤侨等,如不是人的具体化、个性化,这无论如何是万万不可能的。今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必将并驾齐驱、势如破竹。

 发展的终极价值和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一直在苦苦探求的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之初,国内曾有人提出,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用人道主义解释社会主义,并不是中国人的发明,它起始于匈牙利著名哲学家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曾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中相当流行。尽管这种解释的出发点有合理之处,但事实上,用人道主义抽象地解释社会主义,就是要否定社会主义价值观,张扬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这也是前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前苏联共产党长期坚持从阶级斗争、以物为本出发建设社会主义,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又将“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致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人民生活非常贫困。戈尔巴乔夫的秘书在回忆录中写到,戈尔巴乔夫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经常大声朗读国外对他‘伟大改革者’的评价,有时会读上几个小时,而大量公务文件和反映现实问题的群众来信他却看也不看。”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评价当时的苏共领导人是“一群高高在上的特殊官僚阶层”,干什么事都“以说话开始,以说话结束”,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最终背叛人民、走向败亡。国际共运史证明,用绝对的阶级斗争、物质形态和抽象的人来解释社会主义本质,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早已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界定。在《共产党宣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中,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并且提出了大概的设想,未来社会将会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升,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这里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的自由个性,亦即人的全面发展,它表现为比较稳定的主体性(即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差异性的统一,主要是指人的素质、能力、潜能、社会关系、自由个性、人的需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含义应是:一方面,每个人在社会上都能均等的获得发展机会,享有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在平等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从他人发展中受益,并通过自身的全面发展带动或促进社会上一切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大繁荣,形成“滚雪球效应”。马克思以人的全面发展来界定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思想。

发展的核心是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恩格斯说过:“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摆脱愚昧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不懈追求的最高社会理想,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它不仅是个人自身发展的内容和源泉,而且还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推动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进步。实现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之所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这是因为,人们在追求自身全面发展过程中,总会从中不断获得不同程度的自我实现或自我发展的满足,产生相应的获得感、愉悦感、充实感,因而容易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对自身价值的认可,推动着生存质量的不断跃升,从而进一步刺激人们对自身全面发展的强烈追求,这种追求又会自然地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推动社会不断向前进步,物质生活更加殷实丰富,人民更加幸福安康。可见,建立在丰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最大财富积累,是最大的生产力,是人的追求价值之所在,也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同时,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正在走向命运共同体,任何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他人发展的帮助和引导,任何人的发展本身也会对他人发展产生外溢效应,加剧了发展的互补性和关联性。这就在客观上对如何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必须确保发展不只是个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还要有与他人的分享发展、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消除两极分化。一部分人先富并不是完善的富,全体人民逐步富,才是真正的富,才叫社会主义,才能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产生的显著成效和制度优势。因此,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日益成为深化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

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逐渐开启了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探索之路。党的十八大修改的《党章》的总纲中,在“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后,特别加上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列在基本要求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鲜明地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则更进一步表明我们党提出的发展,落脚于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它既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也包括每个具体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十三五”规划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理念,指导了五年规划的制定、编制和实施的全过程,成为增进全体中国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路线图。2015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重大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新命题,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也为确立新发展理念定下了基调。鲜明地将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彰显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与运用更加娴熟自如。这表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寻求的是发展“最大公约数”,核心理念是公平正义、共同富裕、消除贫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爱所有困难群众,决不厚此薄彼,有亲有疏;
就是要物质生产日益丰富,不仅物资保障充足,而且要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就是要民主更加健全,充分保障人民政治权利,平等参与、平等发展;
就是要法治更加完善,法治意识深入人心,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就是要文化更加繁荣,群众的精神生活丰富,心情更加愉悦,情操更加高尚;
就是要社会更加和谐,群众生活无忧,各族人民和睦友善;
就是要生态更加改善,让青山绿水常在,美丽中国走进生活之中;
就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就是要国防更加巩固,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得到有力维护,人民安居乐业;
就是要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全面从严治党有效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践行服务人民、造福群众,干群关系和谐融洽。总之,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样,既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又积极适应人的个性的发展规律,必然会得到人民的呼应和拥护,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调动起全民推动发展的热情和力量,凝聚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的生活描绘好,努力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之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是人的发展的终极价值和方向,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最高理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指针,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进程,必将会更加璀璨绚丽。

推荐访问:党课 努力实现 共同富裕 2022年 2022年党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