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沙文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疫情防控 >

羊黑疫的流行、症状与防控措施

发布时间:2022-11-07 10:05:1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羊黑疫是一种高度致死性急性毒血症,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较高的死亡率,一旦发病,将会严重损害养殖者的经济效益,必须加以防控。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羊黑疫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诊断与防控措施。

[关键词] 羊黑疫;流行特点;临床症状;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6)32-23-1

1 流行特点

诺维氏梭菌是引起羊黑疫的致病菌种,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大杆菌。该菌无法产生硬膜,是一种厌氧菌,在羊只体内非常容易繁殖且生成外毒素,从而引起发病。通常2~4岁的绵羊容易发生,山羊和牛也能够感染,且一般是体质状况较好的羊只容易发病。另外,该病的发生往往同感染肝片吸虫的紧密相关,即流行羊肝片吸虫病的潮湿低洼地区,往往会同时流行该病。放牧时,羊群如果食入的饮水或者牧草污染有病菌芽孢,就会通过胃肠道进入肝脏,但往往处于隐伏状态。当羊只感染肝片吸虫后,由于虫体在肝内不断移动而导致肝脏被损害,造成肝组织发生坏死,诱使处于隐伏状态的芽孢或者随着肝片吸虫同时侵入的细菌开始在坏死组织内快速繁殖,生成大量的毒素进入到血液循环,引起致命性毒血症。

2 临床症状

病羊通常发生急性型,即突然发病,大多数没有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病羊主要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独自离群,行走不稳,后期四肢无力,卧地不起,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约41.5 ℃;部分結膜发生充血,心跳加快,呼吸困难;部分病羊出现腹痛,有少量泡沫从口角流出,呈俯卧陷入昏睡,临死前没有出现挣扎就发生死亡。病羊通常在发病2 h后死亡,最长也只有24 h,病死率能够达到100%。病羊较少发生慢性型,其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体质瘦弱,腹部积聚大量腹水而明显膨大,明显黄疸,病程持续时间较长。

3 病理诊断

剖检病死羊只可见其皮下静脉淤血的情况非常显著,导致皮肤呈现黑色(故称为黑疫)。还可见病死羊只真胃幽门部位和小肠黏膜充血、出血,并且能够发现许多呈现凝固状的坏死灶,大多都是黑色的不规整的圆形,周围还围绕着鲜红色的充血带,通常会有2~3 cm的坏死灶,切面呈现半月形,上述肝脏的坏死性变化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生产中应作为参考。此外,病死羊只的体腔内积有很多液体,并且在心内膜上普遍可见出血点的存在。

4 防控措施

4.1 免疫预防

对于容易发生该病的地区,羊群可定期在每年8-9月使用羊黑疫单联苗(羊梭菌病多联干粉灭活疫苗)肌肉或者皮下注射接种,按照瓶签规定的头份,使用时添加适量的20%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溶液进行稀释,充分混匀,所有羊只都接种1.0 mL,经过2周能够形成免疫力,可持续保护1 a。如果在接种疫苗经过30 d再进行一次强化免疫,具有更好的预防效果。

4.2 定期驱虫

通过避免感染肝片吸虫和加强驱虫、灭螺等,能够有效预防该病。驱虫可选择使用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按1 kg体质量皮下注射5~10 mg;或者内服阿苯达唑片,按1 kg体质量使用10~15 mg;或者内服精品肝虫灭片,按1 kg体质量使用5~10 mg,即每30~60 kg体质量服用1片;或者内服肝蛭净(三氯苯达唑片),根据三氯苯达唑含量确定用量,按1 kg体质量使用10 mg,相当于50 kg体质量服用2片左右;或者内服肝虫净片,根据阿维菌素含量计算,按1 kg体质量使用0.3 mg,相当于每50 kg体质量服用1片;或者内服吡喹酮片,按1 kg体质量使用10~35 mg。上述各药在第1次使用后经过20 d再以相同剂量使用1次,具有更好的驱虫效果。

4.3 加强饲养管理

为增强羊的抵抗力,必须加强饲养管理,合理增加食盐的喂量,并对妊娠、哺乳母羊加强重视,不允许羊群饮用死水、污水,禁止饲喂霉变饲料及毒草,且气候寒冷时注意避免采食霜冻草料,并适当增加运动,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另外,羊场门口要设置消毒池,并在周围设置围墙及防护沟。如果外地出现发病,要加强消毒,并严格进行隔离,避免感染疫病。引进羊种必须在非疫区选购,且引入后必须进行隔离饲养,经过30 d确认健康无病后才能够将其混入羊群饲养。对于病死羊尸体禁止随意抛弃,要求采取焚烧或者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推荐访问:防控 症状 措施 流行 羊黑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