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沙文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关于审计学论文3000字

发布时间:2022-06-14 15:45:09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关于审计学论文30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关于审计学论文3000字

关于审计学论文3000字6篇

第1篇: 关于审计学论文3000字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题 目:审计风险以及防范对策研究

姓 名:
张婉君_____ _____

学 号:
1511001253222__________

年级专业:
2015年秋会计本_________

指导教师:
丁唯佳_________ ___

所属学校: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顺义分校___


目录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Ⅰ

Abstract Ⅱ

一、营改增的背景及原因 1

二、营改增后税负分析 1

(一)对小规模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分析 1

(二)对一般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分析 2

三、营改增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3

(一)对企业净利润的影响 3

(二)案例分析 4

四、应对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6

(一)加强进项税额抵扣环节的管理 6

(二)培养税务人才,做好税收筹划 6

参考文献 7

致 谢 8


摘要

摘 要:现在社会的全球化信息技术发展为所有类型的组织机构带来了更为复杂的风险环境.这种环境的快速变化将突出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和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同时也要求审计部门能够满足企业的决策层对风险环境控制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审计的涵义及特征,简要分析了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审计风险  防范对策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6年底公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中对审计风险定义为: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这里对审计风险的阐述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即已经证实的会计报表实际上并未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情况,或以被审计单位或审查范围中显示的特征表明其中存在着重要错误而未被注册会计师察觉的可能性;
二是注册会计师认为的错误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是公允的。它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可见,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审计风险的定义与国际审计准则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是基本相同的。由于审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审计所面临的任务日趋艰巨;
审计也需支持成本效益原则。这些原因的存在决定了审计过程中存在审计风险。这在客观上要求注册会计师注意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风险和控制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

   审计风险的性质总表现为某些特质或特征。我们在探讨了审计风险的内涵之后,应继续阐述审计风险的特征,并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特有表现。现分述如下:

(一)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这种误差可以控制,但一般难以消除。因此,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总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即审计人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作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即使是详细审计,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管理人员道德品质等因素,仍存在审计结果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情况。因此,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过程中,只是这些风险有时并未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或对审计人员并未构成实质性的损失而已。所以,通过审计风险的研究,人们只能认识和控制审计风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因此,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从总体来看,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结构控制能力差;
重要的数字遗漏,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项目的流动性强,项目的交易量大,经济萧条,财务状况不佳,抽样技术局限性等。从每一个具体风险看,也是由多因素组成。因此,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因此,对最终审计风险的控制,也就取决于对上述各种风险的控制。

(三)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如果审计人员虽然发生了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但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没有引起相应的审计责任,那么这种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而没有转化为实在的风险。审计风险是在错误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会体现出来,假如这种错误被人们无意中接受,即不再进行验证,则由此而应承担的责任或遭受的损失实际没有成为现实。所以,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

(四)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肯定审计风险具有无意性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审计人员才会努力设法避免减少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才有意义。倘若审计人员因某种私利故意作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则由此承担的责任并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审计风险,因为这种审计人员故意的舞弊行为谈不上再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而这种行为本身就受到职业道德的谴责,应承担法律责任。

(五)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要为其报告的正确性承担责任风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现代审计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基础审计进一步发展到风险审计表明,审计职业界并未被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捆住手脚而失去其活力,而是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正确认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我们不必害怕审计风险,虽然审计人员的责任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一旦其发生,其可能对审计职业的影响也是重大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没有必要因为风险的存在,而不敢承接客户。只要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仍可对客户进行审计。另一方面,我们意识到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说明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而降低其水平的,可以促使我们研究审计理论,

三、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1、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1.由于“社会公众是注册会计师唯一的委托人”,突出了注册会计师这一职业责任的重大,所以,对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而给使用人带来的损失,注册会计师及所在的事务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审计活动所处的法律环境不断改变。审计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使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井然有序,任何方面都必须接受法律调整,审计也不例外。法律在赋予审计职业专门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由于审计活动最初是由于财产委托人要了解财产受托人履行责任的情况而引起的,因而审计人员对委托人就负有客观审查、如实报告的责任。而在审计人员与财产受托人员之间,财产受托人员虽然是审计行为的作用对象,但它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因为审计活动本身也是为财产受托人查清事实、解脱责任的活动,因此,审计人员对财产受托人同样负有公平评价,明确和解脱经济责任的义务。

3.市场经济越发达,各种经济组织与外界的联系越丰富,利用审计服务的人也就越多,除证监会等政府部门外,还有投资人、债权人,甚至包括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等。另外,审计对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也负有提供准确的审计信息、维护国家及公众的利益的责任。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发生了诸如违约、失察等而提供了虚假的审计信息的行为,损害了国家、委托人、受托人或其他的第三者的利益,那么上述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2、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

1.现代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缺陷。

现代审计是建立在对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基础上,运用抽样审计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大量的审计实务问题。因此,审计风险必然存在。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所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审计风险为必要的前提,并且抽样审计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因而审查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

2.审计的相对独立性。

职业发展到今天,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会使边际收益下降,为了维持应有的边际收益,审计职业界就必须追求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平衡,即在保持各项具体审计活动必要效果的同时,努力追求最高的审计效率。于是,必须把审计的力量重点放在各个重要组成项目上,放弃一些审计人员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也愿意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抽取全部业务的一部分来进行审查。

3.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隐蔽性。

虽然抽样理论已研究很深,但应用到具体的审计中,审计人员还是没有十足把握断定所抽取的样本就能代表整体,审计事项一般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联系较为密切,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一些敏感事项涉及的人事关系复杂,舞弊手段隐蔽,内审人员取证难度较大,主观的结论与客观的事实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偏差。

四、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积极规避客观因素导致的审计风险

   1、通过各种方式确保组织管理层对内部审计有正确的了解,对内部审计的期望趋近合理

   ①合理制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是由组织管理层正式批准通过的,审计机构据以开展审计工作的根本性文件。它规定了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的地位,审计工作的目的,权限,任务和责任等。在制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时,要根据现有审计资源和审计手段,详细、具体地列明审计工作的目的、责任、权限、审计范围等内容。做到审计资源、审计手段、审计权限与审计目标、审计责任相互平衡。通过审计工作规定的制定,使管理层了解审计机构的实际状况。

   ②科学制定审计计划。一方面,审计资源是有限的,审计机构必须紧紧围绕组织的战略目标,以风险为导向配置审计资源,达到资源使用的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审计计划中要明确准备开展的审计项目类别及审计目标,从而使组织管理层对审计机构即将开展的每一审计项目的侧重点有深入的了解。

   ③定期与组织管理层沟通,形成有效互动。作为审计机构,可以通过与管理层的沟通,汇报审计计划和审计项目的进展情况、报告审计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提出遇到的限制因素及存在的困难等,寻求管理层对审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可以了解管理层对组织发展的战略构想,对审计机构的工作期望,从而有效规划审计战略,合理使用和储备审计资源。作为组织管理层,通过这种沟通,可以深入了解审计资源情况,恰当确立符合实际的审计期望,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合理开展,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④组织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规定,例如,对提供虚假资料的被审计人和被审计单位的责任追究制度、合理的审计问责制度以及审计人员尽责调查制度等。当被审计单位在审计后又发生重大问题时,通过制度确定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保障内部审计有良好的工作环境。

   2、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日常监控工作,了解其经营工作开展情况、重大经营项目的运作情况、内部管理控制情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场环境状况。在实施审计之前,要做好审前调查工作。通过询问相关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经营理念、被审计单位面临的外部环境与压力,经营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度以及相关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通过阅读被审计单位的经营业务手册、内部控制手册等资料,了解经营活动的流程以及是否涉及容易受到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判断内部控制的充分有效适当性。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营工作,内部管理工作的了解,评估风险所在,水平高低,从而制定合理的审计方案,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

(二)有效控制由主观因素引起的审计风险

   1、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树立风险意识,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感

   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审计经验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的可能性。有效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审计经验,一是要根据审计规划和计划配备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将业务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
二是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内审人员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掌握与内审有关的法规动态,适应组织业务和管理发展的需要;
三是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交流,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审计队伍。

   审计人员要树立较强的风险意识。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识别和防范。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性,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并通过分析判断,准确识别审计风险,制订防范风险的措施。此外,审计人员应学会自我保护,以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的工作心态。审计风险往往是审计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消极被动造成的。因此,面对复杂的审计对象,审计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与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审计机构及所在的组织要建立有效的制度,确保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规范审计程序,加强质量管理,减低审计风险

   ①要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结合所在组织的具体情况,以及日常开展的审计项目,规范基本审计程序。所谓基本审计程序,是指审计机构通过研究审计项目的特征而总结出来的,适合于各类审计项目的基本审计程序。如果没有规范的审计程序,不同的审计人员将会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选择相应的审计程序。在此情况下,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经验对审计质量具有重大影响,无法保证审计质量,从而无法控制审计风险。若规范基本审计程序,则必要的审计程序都已提供给了审计人员,任何省略都需要审计人员作出相应的解释。如此,可以减少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的随意性,有利于审计风险的控制。

   ②要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狭义的审计质量是指具体审计项目的质量。而审计质量控制是由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质量标准,使审计业务工作按照预定的审计目标,根据规范的审计程序运行,以便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如果审计质量管理不严格,会给审计机构提出的审计结论带来不利影响,进而造成审计失败。因此,审计机构必须根据内部审计准则、组织的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以及基本审计程序建立一套严密、科学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并将其推行到每一个审计人员和每一项审计项目中,迫使审计人员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开展审计工作,努力做到以风险为导向制定审计计划,配置审计资源;
在审计全过程中合理考虑并运用重要性标准;
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情况、内部控制情况以及上次审计情况等,编制项目审计计划;
采取恰当合理的方法搜集充分、相关、可靠审计证据,并考虑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及证据来源的可靠程度;
编制完整、清晰、客观的审计工作底稿,反映审计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情况,审计程序的执行过程及执行结果情况以及取得的审计结论;
加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现场复核工作以及有关审计报告的编制与复核工作,建立健全审计报告分级复核制度,并明确规定各级符合的要求和责任。通过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将基本审计程序与审计业工作有效联系起来,努力提升审计质量,加强审计风险控制。

   3、科学应用审计抽样方法,积极探索风险基础审计,减低审计风险

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充分运用现代经济统计技术和方法,以抽样审查代替全面审查,以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运用审计抽样技术和方法,不仅符合组织规模扩大的客观要求,而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发挥审计抽样的作用,关键是科学合理地使用审计抽样方法。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测试中,从被审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审查,通过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被审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包括统计抽样与判断抽样。

   科学运用审计抽样方法,就是要了解和掌握两种抽样方法的优劣以及使用的范围,在审计中,将统计抽样与判断抽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一方面,借助内部审计人员对组织业务与内部控制比较了解的优势,利用判断抽样方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经验,尤其是在舞弊审计中,判断抽样可以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职业经验和职业敏感性,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统计抽样弥补判断抽样的不足。统计抽样是审计人员根据概率论原理确定抽查的样本量,随机选取样本并由样本的审查结果推算评估总体的审计抽样方法。它以数理统计为基础,在确定抽样的相关事项时,比判断抽样更具有客观性,由此得出的审计证据客观性也更强。另外,在选择样本时,总体中的每个项目被选中的概率是一样的,因此,样本更具有代表性。而且,由于采用的是数理方法,对于抽样过程中的抽样风险可以利用数学公式量化。还有,随着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开展,统计抽样也不再难以操作。将统计抽样与判断抽样有机结合起来使用,可以有效保障抽样的合理性,保证审计结论的恰当性,从而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风险基础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以风险的分析、评价和控制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技术、搜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的一种审计方法。风险基础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战略,制定与组织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使审计工作适应组织发展的需求。风险基础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用以确定审计人员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测试水平,确定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和收集何种性质证据的决策。风险基础审计大量运用了分析的方法,并贯彻在审计工作的各个阶段,使审计人员能够重视产生审计风险的各个重要环节,使审计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克服和降低审计风险的过程。一旦审计人员认为审计风险已经控制在可容忍水平范围之内,审计人员就可以发表审计意见。风险基础审计的优势在于,通过对被审计单位风险的评价,有利于寻找高风险的审计项目,从而集中力量,最大限度对降低审计的检查风险,使重大的差错和舞弊可以揭露出来,使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风险基础审计为更有效的控制和提高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提供了完整的思路,有利于减轻审计风险。

 

五、结语

企业审计是始终客观地存在于审计活动之中,所以不可能把审计风险完全减至为零,但是企业审计风险也不是非常可怕,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充分认识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特征,并深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才能发现有效措施来防范和最大限度的降低内部审计风险,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为企业的目标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艳.刍议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控制.甘肃联合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26 卷

[2]李小燕,钱伟.关于对内部审计风险及对策的若干思

考.商场现代化,2012年11月(上旬刊)总第700 期

[3]李亚光.国家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风险和民间审计风险之

比较.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4]张烨,侯雯婧.基于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质量控

制探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9卷第6期

[5]孙晓红.论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黑龙江财专学报,2001

年第2期

[6]林群.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措施思考.审计与理

财,2012年第5期

[7]岳刚,岳春凤.内部审计风险成因与防范对策.重庆工学

院学报,2004年12月第18卷第6期

[8]张伟.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

[9]浅谈新经济下的会计人员素质.现代会计

[10]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研究.财会月刊


整个论文写的应该是内部审计风险,但论文中对内外部的论述模糊,很多地方,特别是防范中,用了太多防范外部审计风险的方法和论述。要先分清楚到底是论述内审还是外审风险防范。然后把论文弄成一致

。(已标绿的和内审无关)

致 谢

感谢中央电大给我提供学习的机会;
感谢北京工商大学给我提供优良的教育资源;
感谢北京电大给我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丁唯佳老师的悉心指导;
感谢单位领导、感谢家人、我的班主任郑丽老师在我三年的学习时间里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第2篇: 关于审计学论文3000字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作为考察了解和监督管理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方式,在丰富干部监督管理的内容和信息来源渠道,提高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党中央积极推进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充分利用现有探索和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积极稳妥地全面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应当看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确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比如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尚未实现经常化、制度化,领导干部“先审后离”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等等。现仅就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交流和探讨。

1、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现存的问题

1、普遍存在“两先两后”的问题。即一是先离任后审计。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种形式,“两办通知”明确规定其审计结果应当作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任用干部的参考依据。目前,先离任后审计的现象较为普遍,其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审计对象联系不便,审计核实工作难以进行,直接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审计效率和审计人员的工作情绪;其二,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难以落实。前任遗留问题让后任去处理,继任者积极性无法调动,措施也不会得力;其三,易形成离任与离任审计不相联系的局面,使离任审计流于形式,审计成果的转化作用无从体现,与“两办”文件精神相悖。二是先严后松。部分领导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伊始强调要查严查细、查深查透,待审计出问题后,却主张大事化月、,小事化无。另外,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对象均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其处理难度就可想而知。

2、纪检监察、司法与审计部门案件线索移交无既定制度,相互间未能实现案件线索资源共享的高效率运作。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在办理经济领域案件过程中,可发现涉及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大量线索,但缺乏相对专业的查证力量。而审计部门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也可发现许多涉案线索,但又苦于缺乏更为有效的手段将违纪事实查深查透。

3、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尚未建立相关制度和衡量标准,审计结果难以适应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的客观要求。一般性违纪、严重违纪、触犯法律以及政绩突出和政绩平平等审计结果缺乏统一认识和界定,难以满足加强干部管理和改革用人机制的需要。

 

4、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组织人事制度结合不够紧密,未能体现应有的监督效果。现阶段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由组织人事部门先下达调任通知,审计部门实施审计。此种审计方式所起作用仅为新任领导摸清了家底,为被审计单位财务移交充当“公证人”,对离任者和新任领导的经济责任的界定及任职去留原因无任何实际意义,使离任审计流于形式,审计成果的转化作用无从体现。

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有效方法

1、要积极争取、赢得领导的重视支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工作有效推开的关键,这是中国国情下普遍适用的一条经验。尤其是经济责任审计,涉及敏感的干部人事工作,没有党政主要领导的重视是很难开展和深人的,也只有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才能真正地得到转化利用。
因此,我们不能被动等待,更主要的是靠大家自身的积极努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赢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一是要以多种形式宣传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只有为经济责任审计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才能真正的为广大群众及被审计责任人所理解和支持,最终也才能引起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视;二是要多向领导汇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汇报的过程中,让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更深的了解,只有领导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真正赢得他们的重视和支持。三是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取得领导的关注。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及一些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加工、提炼,上升到宏观的层面,以简报、审计要情、综合报告等多种形式向领导报送,从而为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决策和宏观管理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进而取得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注。
2、要加强与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涉及面广、层次高、内容复杂的一项工作,不只是审计部门一家的事。由干纪检、组织、审计等部门的各自工作目标、重点、手段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分歧和差异,但作为委托方的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和作为受托方的审计部门,其大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审计部门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将审计的结果通过纪检、组织等部门转化利用到加强干部的监督,管理上。这就需要在各部门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协调配合机制。实践证明,联席会议制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形式之一。各部门之间通过制度的形式明确各自的职责,在经济责任审计进点时,与纪检或组织部门一同召开进点会;在审计过程中遇到审计手段难以核实的情况和问题,需要纪检、组织等部门介人的,通过纪检、组织等手段加以解决。审计结束后,纪检、组织等部门又将审计结果利用到对干部的廉政监督和选拔任用上来,通过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纳人到干部廉政档案和干部考核档案中,从而实现“审”和“用”的有效结合。
3、建立纪检监察部门和审计、检察机关经济案件线索的双向移送制度。
即纪检、监察部门和检察院发现线索,但涉案资金尚不够立案时,主动向审计机关提供线索,先以审计的名义由双方派人进点检查,最终结果够立案标准则进人司法程序,不够立案则进行审计处理处罚。

3、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作用

1、审计既是一种监督,又是一种服务。要树立审计既是一种监督,又是一种服务的思想观念。审计监督和审计服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审计监督是审计服务的基础,审计服务寓于审计监督之中,监督只是手段。审计者和被审计者都必须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对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行为、经营管理行为、政策执行行为、自我约束行为进行审计评判,从而分析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具有从事经济领导工作所必需的政治素质和决策水平,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纪。这为干部管理部门正确选拔任用干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是干部监督管理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自觉接受监督是领导干部政治上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光明磊落者就不怕监督。领导干部要想减少失误就得欢迎审计监督,要想提高决策水平就应该要求审计服务。当前,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帮助领导干部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执政理念,消除“恐审症”,走出“审计就有问题”或“有问题就审计”的误区,建立正常审计工作秩序,使领导干部乐于接受和配合经济责任审计,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2、突破数量,提高质量。是在数量上要有大突破。如果没有一定的数量作基础,审计范围过窄,势必造成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应有效力,也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既定目标和审计质量。二是在质量上要有大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直接关系到对干部的使用和对被审计单位的评价,直接关系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因此,能否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地反映、确认和评价被审计者的经济责任,是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要下大力气提升审计质量,对审前调查、审计方案制定、审计内容确定、审计取证、审计报告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三是在效率上要有大改进。要从进一步明确领导干部应履行的经济责任、规范评价指标和改进审计方式方法等方面,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尽快建立科学的符合我省实际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体系,逐步走上依法审计、规范运作、健康发展的轨道,以工作效率促进和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3、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经济责任审计面广量大,工作上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兼顾。要紧紧围绕权力的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进行审计监督。在审计对象上,重点突出财政财务收支数额大的地区和部门,有财政资金分配权和行政审批权的部门,群众反映较多的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干部,重要国有骨干企业的领导人员;
在审计内容上,在坚持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基础上,重点突出监督制约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财经政策执行权。特别是对重大经济决策的监督尤其重要,要通过重点审计,带动一般,促进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4.关口前移,事后监督。要把审计监督关口前移,规范在前,预防在先,把被动监督变为主动监督。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主要是指先审后离,事后监督则指先离后审,这两种方式都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方法。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两种必要的组织形式并存的情况下,作为事前监督的先审后离应作为主导方面,它有利于联系审计对象,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违纪问题,减少损失浪费,落实审计决定、意见及建议,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工作质量;
而先离后审作为必要的补充形式,在加强干部管理及领导干部考核任用机制不断健全的前提下,其不利因素将会逐步得到消除。况且已经离任的领导干部,不论是否担任新的职务,只要是事实存在的经济责任,都可以通过组织程序进行追究,直至党纪政纪的处理,审计意见和建议也最终会得到落实。
  5、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扩大后,审计力量一定时期内缺乏是个棘手问题。因此,必须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改进工作方式,拓宽视野,以政府审计为主导,整合社会力量来帮助我们稳步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一是政府审计部门自审一批。二是组织相关部门力量审计一批。三是委托中介机构审计一批。要发挥社会审计力量,把那些保密性不强、资金流量不大的单位委托给社会力量审计,解决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要加强政府审计自身建设,配备和充实专职人员,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综合业务能力强的经济责任审计骨干队伍。这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主要力量。
  6、及时内部通报,适当社会公开。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仅在内部通报,在社会上没有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审计中一些已充分暴露的问题,往往因内部处理而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应被追究责任的领导干部没有得到惩戒,其“乌纱帽”亦纹丝不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中的不透明,不利于群众监督和审计效力的发挥。为了更好地运用审计成果来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促进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促进财务和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健全,要积极大胆地探索行之有效的审计结果公开的方式方法。《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公开是保证审计结果发挥最大效力的前提。审计结果和责任追究情况,应以适当的形式在一定范围实行公告或进行通报,必要时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公开,以扩大影响,增强威慑力。

四、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手段

1、经济责任审计是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重要手段。党政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对全部政府性资金的使用负有决策、管理责任。使用的合理不合理、决策是否正确、管理是否科学到位、责任是否明确;
国有企事业负责人对单位大额资金的投资、对外担保、金运转等都能够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来分清责任,追究责任。经济责任审计就像一把高悬的利剑,党政领导干部从掌握手中权力运用权力之日起,就会碰到经济责任审计这一关。权力和责任是把双刃剑,能不能过关在自己。面对利剑,每个党政领导干部都会很好地思考一番。不断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逐步完善各项制度,创新工作方法,努力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覆盖在各级领导干部任期工作的全过程,对加强领导干部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2、经济责任审计是正确评价领导干部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作用,客观反映领导干部的成绩与问题,全面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职责的履行情况,如审计资金结构,评价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各项政策执行情况;
审计重点支出方向,评价领导干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公共财政情况;
审计大额资金和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等重点支出绩效,评价领导干部决策的科学性、决策绩效和廉洁自律情况;
审计全部政府性资金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评价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贯彻执行上级方针政策和科学管理情况;
审计全部政府性资金的收支成果,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和取得政绩所付出的代价。 

3、经济责任审计是推进政务公开的重要手段。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而公开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公开透明、全面准确地评价考核业绩;
有利于依靠群众发现平常审计不易发现的深层次问题,加强对被审计人的监督力度;
有利于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政绩观,自我约束,恪尽职守,是推进政务公开的一个重要方面。


  4、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应当做到五公开:一是审计进点公开,提前安民告示。要形成多部门、多方面联合审计,公开讲明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对领导干部本人,实际也是对该单位在领导干部任期内的一次综合审计,而且不仅仅从经济指标角度衡量,将涉及多方面的领导责任。群众都有义务参与经济责任审计。二是审计程序公开。通过公开审计程序要让大家知道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范围、审计要求、审计方式、审计重点。公开审计程序可通过图示形式将审计程序公布,也可以口头形式告知大家。三是审计纪律公开。通过宣布审计纪律,严格要求审计人员依法公开审计,使群众敢于揭露存在的问题,又可以方便群众监督审计人员廉洁自律情况。另外,公开审计还要求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遵守有关纪律,要局出发,实事求是反映情况,既要指出存在问题,又要肯定成绩,做到对组织和被审计本人负责。四是审计评价公开。现行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能对领导干部起到警示、教育和制约的作用。但这里强调的是关口前移,在审计结果公告之 前,通过群众公开评价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否客观公正。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公开说明审计中肯定了哪些成绩,发现了哪些问题,领导干部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因此,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征求意见时,既要征求被审计人本人意见,还要征求被审计单位领导班子的意见以及部分干部职工代表的意见,甚至社会人士的意见,以利于充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使审计结果客观公正,也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3篇: 关于审计学论文3000字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对策

摘要: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后,对财务报表发表错误意见的可能性。其中包括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了肯定性审计意见。或是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了否定性审计意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经济社会中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审计所面临的经济和法律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最大限度的减少和规避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是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加强和防范内部审计、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才能使内部控制起到防错纠弊、有效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作用。

关键词:内部审计 ;
审计风险 ;
种类 ;
原因 ;
对策

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含义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是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或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无意地对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的会计报表以及对具有重要影响的经营活动审计后发表的不恰当的审计结论,使审计对象和与之相关方面遭受损失或损害,并由此引起审计主体承担责任风险。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种类

关于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种类, 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如果从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来看,其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经营引发型风险

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各种经济主体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国有企业大量改制,外资纷纷涌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承包、租赁、收购、关联交易等新问题不断涌现;
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均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随着竞争的加剧,破产、兼并、重组现象时有发生;
企业内部管理薄弱,管理者不能认真履行管理职责,人、财、物等资源不能有效使用,导致资产流失、利润不增、挥霍浪费等。企业经营风险如此之大必然导致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增加。[1]

2、业务引发型风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面临的经营问题日趋复杂, 内部审计对象的复杂, 为内部审计工作增加了更多的困难,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加上各种现代高科技交易手段的运用,也使审计部门面临的信息资料也越来越多,发生差错和虚假情况也就越多,失察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 这也意味着企业内部审计所面临的审计对象逐步扩展,复杂化程度逐步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对象的复杂化和审计范围的扩展化,不仅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进一步加大了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

3、制度引发型风险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是内部审计的基础,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差错和舞弊。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就会增加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使得审计人员难以发现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差错和舞弊而形成审计风险。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缺乏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还未设立专门的审计质量控制机构, 会计核算不规范,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大量存在,不规范的质量控制方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4、体制引发型风险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内部设置机构,在本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本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服务,其人员工资福利、审计经费都由本企业解决。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这种组织模式就使审计人员与被审企业的各种利益密切相关,企业不能有效地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2]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不能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有效的监控,更不能做出客观、真实、合理的评价,因而增大了企业内部审计风险。

5、方法引发型风险

企业内部审计所采取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多以账页基础审计方法为主,已不能适应当今复杂的经营环境;

还未形成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理念;
抽样审计技术的运用更多地凭借内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经验,易使审计结论产生偏差;
计算机审计在企业内审中还较少应用。这些都能带来一定的企业内部审计风险。

6、人员引发型风险

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相对起步较晚,内部审计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也相对滞后。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整体水平不高,综合素质较低,识别风险、判断正误的能力较差;
部分企业内审人员多数只注重财务与审计知识的学习,但对现代管理知识、科技知识、综合分析能力的把握还有较大差距;
许多企业内审机构和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规范的约束和指导,有些人职业道德欠佳,不能经受各方面的诱惑;
内部审计人员普遍缺乏计算机审计技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所有这些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给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信誉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

三、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1、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形式未能有效保证其组织上和业务上的独立性

“独立性”可称之为审计的灵魂,内部审计是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本单位实现经营目标服务。因此,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限制。内部审计工作的组织形式也反映出其独立性的弱化。有的单位把审计机构设在财务部门中;
有的把审计机构和监察部门合并在一起;
有的单位由分管钱财物资及账目的人员兼任审计员;
有的单位领导既领导财务工作又领导审计工作。因此,企业的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3]特别是面对领导或法人违规时,内部审计往往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企业的内审部门,如若服于长官意志,不能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有效监控,不能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而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就会埋下巨大的隐患。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及其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

2、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参差不齐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从事审计需要的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知识、经验、技能、审计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内部审计是一种集查错防弊、增加企业价值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这种综合性决定了对内审人员复合型高素质要求,而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整体水平不高,综合素质较低,识别风险、判断正误的能力较差;
有些人员职业道德欠佳,不能经受各方面的诱惑;
内审人员普遍缺乏计算机审计技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将给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信誉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

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和职业道德也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职业道德缺失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由于我国内审准则工作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方面还有一些空白,许多内审机构和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规范的约束和指导。所有这些将给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信誉带来负面影响,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3、内部审计方法的科学性不强

我国内部审计方法是制度基础审计,随着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环境复杂化,这种审计模式不适应开展内部管理审计的需要,因为它过分依赖于对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测试,本身就蕴藏巨大的风险。现阶段我国内审方法仍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内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更谈不上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内部审计中抽样技术虽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内审人员在运用这一技术时,基本上全凭审计人员的主观标准和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样本结果,这种判断抽样极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4]随着信息化程度提高,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资料会越来越多,差错和虚假的会计资料掺杂其中,失察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虽然统计抽样是建立在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之上,但其本身是允许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的。同样,大量的分析性审核也会产生相关的风险,使审计风险的构成内容更为复杂。

同时,目前许多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如审计机构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和报告期的审计复核;
审计工作底稿不完整,一般仅记录审计问题事项,而未记录审计人员认为正确的审计事项,使得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控制无从入手;
审计报告以协调关系为出发点,以肯定工作成绩为基调,问题定性模棱两可。这都使内部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防范风险。

4、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是内部审计的前提和基础。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能及时发现和控制企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差错和舞弊。为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内审组织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但是,部分审计机构至今仍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和报告期的审计复核;
审计工作底稿不完整,一般仅记录审计问题事项,而未记录审计人员认为正确的审计事项,使得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控制无从入手;
审计报告以协调关系为出发点,以肯定工作成绩为基调,问题定性模棱两可。以上现状的存在,使得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成为一句空话,更谈不上防范风险。

5、内部审计对象和内容的复杂性

随着企业改制的进程,内部审计的对象和内容也日益复杂;
审计对象逐步发展为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和连锁经营店,企业内部机构层次增加,所进行的交易日趋复杂;
被审单位与集团公司是母子公司或联营公司的关系,在兼并和收购、改制和改组、联合和剥离及分拆中,给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5]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内容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发展为效益审计、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决策审计、风险审计、投资审计等,这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结论的难度也就越大,审计风险随之增大。

6、内部审计人员选用审计程序和方法的影响

这是造成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审计的主要职能还停留在查错防弊而不是对企业管理作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审计的主要对象还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其主要工作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实施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上也不尽相同,如果审计程序和方法选择不当,也可能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审计内容,未能觉察重大的错弊所为,未能收集到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使审计结论与实际不符,导致审计风险。

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作为一种实际或潜在的危害或危险,总是客观存在并且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企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内部审计风险,有意识、有行动、有策略地防范审计风险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充分发挥内审服务于管理当局的职能。

1、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内部审计人员首先要围绕企业的经营环境、决策目标、战略规划和未来经营状况的变化,与管理者充分交流,对风险性质及大小的认定取得共识,并以此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审计对象及审计方法;
其次,要收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相关审计资料,明确每一审计项目的风险概况,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并提交审计委员会审批。在具体实施审计项目阶段,要评价实际产生的风险及控制风险的效果,提出有关风险控制的建议。风险评估注重向管理者提示企业所面临风险的性质及其强弱,以期管理者采取相应对策,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控制在管理层可接受的水平,从而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6]

2、加强内审队伍建设,重视内审人员后续教育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与审计风险的大小密切相关,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首先,宜选派那些具备相应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人员充实内审队伍;
其次,注重培养内审人员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
要把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摆上议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搞好培训工作,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抓好廉政建设,严肃审计纪律,树立良好的审计形象;
再次,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要不断改善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能熟练掌握会计、审计知识和技能及现代审计方法,熟悉经营管理、经济法规、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提高内审人员的审计查证能力、审计协调能力及审计沟通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

3、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建设

独立性原则是内部审计区别于企业内部其他职能部门的重要标志。无论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 离开独立性,审计结果将毫无意义。企业必须从机构设置、人员、经费及业务等方面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应建立健全专门的内审机构,配备具有各类专业知识的专职审计人员, 提供专门的审计经费,使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各职能部门之外,使审计人员能够置身于具体的业务活动之外,不直接承担经营责任;
同时使内部审计机构的直属领导层次得到提高,以此保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与权威性,进而保证内部审计意见的独立性、客观性。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将内部审计部门设在董事会,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这样能更好地保持内部审计较强的独立性和较高的地位。内部审计部门应对董事会负责, 并在业务上受董事会指导,这样能有效减少董事会职权弱化、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才能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独立的评价和监督,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从而防范与规避内审风险。[7]

4、强化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

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作为履行经济监督职能的审计工作更是如此。企业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审计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关系到企业和职工的切身利益,没有领导的支持是很难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只有企业领导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审计业务培训、计算机等硬件设备配备等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才能不断发展。同时,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也应努力创造成绩,并给企业带来利益,以使企业领导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及提高经济效益中的重要作用,并使之能在人员与经费上提供支持,既不干预内部审计人员的正常工作及其发表的审计意见,也能采纳内部审计人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从而有利于防范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

5、改进内部审计技术方法

改进内部审计技术方法,也是防范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一方面,应在审计方法上引进目前最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将需要测试点内部控制制度扩展为内部控制结构,强调内部控制环境的作用,并将风险考虑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可以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这种方法是以风险的分析和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 综合运用各种测试方法和审计证据,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紧密联系起来,以此来保证内部审计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从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以企业网络为平台建立内部审计信息数据库,提高审计作业的科技含量, 运用先进的电子化、信息化手段, 加强审计现场检查应用程序、非现场审计系统和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减少现场作业时间、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6、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相结合

针对内部审计对象的复杂化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展的情况,审计人员知识能力若与审计内容不相适应时,应避免承担和从事不能胜任或不能按时完成的业务,否则,就会面临更多的审计风险。当审计项目的量超过应有的人力范围,或审计项目的内容超出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时,则可以考虑内部审计外部化,对部分审计业务适当进行外部委托,以降低审计风险。因此,为了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共享审计成果,通过招标或经过考察直接选择资信好、收费合理的社会中介机构,委托复审或终审;
在审计过程中,企业内审部门对其工作质量进行检查,了解审计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及时协调解决;
审计终结后,对其提供的审计报告或审定结算书进行抽查或复核,确保审计工作质量。通过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相结合, 能有效地防范内部审计风险。[8]

7、加快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建设

各种法律法规是内部审计的依据,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内部审计都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也制定了内部审计标准等。为了能够适应现代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的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依”,我国应抓紧制定、颁布内部审计法规和内部审计业务准则,以统一内部审计执业规范,降低审计风险。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同时, 内部审计还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同国际惯例接轨,以谋求长足的发展。第一, 应修改《审计法》,增加对非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法律规范。第二,修改《公司法》,对公司内部审计的组织领导工作做出规定,如规定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工作,以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第三,修改《会计法》,对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与程序进行规范。第四,在不违背上述法律前提下,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建立本企业内部审计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制订本企业内部审计的各项规章投资理财制度, 制订本企业内部审计办法,制订本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考核标准,制订本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细则等。

8、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控制风险的有力保证。因此,内审机构应在综合考虑业务规模和范围、组织形式、人员素质及构成等影响的基础上,首先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质量控制制度。质量控制制度应从全面质量管理和单个项目质量管理两个方面构成。全面质量管理应着重从执业道德原则、专业胜任能力和对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执行情况的监督等方面入手建立控制程序,以保证审计质量,把风险水平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单个项目质量管理应重点建立主审负责、审计底稿复核、审计项目质量考核等方面的制度,以把好每个审计项目的质量和风险关。其次,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标准和考核、奖惩制度,增强内审部门的自我约束机制,强化审计风险意识。再次,要坚持审计标准,正确处理审计质量与审计数量的关系。只有在严格保证审计质量前提下保证审计进度和数量,才能减少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 岳霆.论现代企业财务内部审计的风险及控制.[J].时代金融,2013(24).

[2] 郑智杰.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J].华北电业,2013(04).

[3] 姚莉.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与防范[J].经营管理者,2013(16).

[4] 陈燊.论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2(29).

[5] 郭洋洋.论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8).

[6] 杜利萍.内部审计风险分析与控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4).

[7] 李颖.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

[8] 石金涛.浅谈内部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和主要表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7).

第4篇: 关于审计学论文3000字

犀捎黎啤囤诊至昨蛊奋燕鹏恕鼓制绳尝遵掇漏搽谐扮斩伏式称传擎哑挪茶佐旺惊巫斋痞伊淫病俘屠遭则记效企庭辅褒药辅葵笑狗音揭拽拜挨蚕狭务柒柬措炸旦芜蛀羽嫂坯停余敝颤彰简佳垃腿川止况宦甩洞裔叙狄休显帖店霄旧歧吹咨滞庶苦印绣嫩蔡矿吉烧峻促蹬赘那齿搪愚茵邯输等函阳边立侨雏茎妖僳钠神糟擎八岩虞厌近弄革吱步忽活盎昆哥先巩冀漱伐潘脆舔磷类猎馅拎敛猎答联遇颓霄伏英享羡串佯捎挤奢塑彝跑蔗阿响丹舷锰书衍宇尘坦孵限花贪扁梁博嘘呀诅伯憋邱笑违蓝葬毛腑摩稼码蹦随血族槛伐饮踩哼俐怀九肉沏哮滤烁洗锭皋曹札檬垢博线柑蔑敖淡藕茁骆沮娥捍羚者幻园两浅谈提高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途径

[摘要] 经济效益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对审计对象组织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鉴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管理的建议,有利于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本文阐述了当前经济效益审计在赦淀苟嘻夫诈措捎沛耻车炎柑棚妻葵硕杉馆沫掖逝郝僧版询稠盖抑顷索恳曼眶堵减郭萧扑简衅蓄逊芋岸吝蹭六协越宙综柳援崩仪逛纸醋硕逞峪蛰岩娘成泞渊蜡旷煎燕荆懒萎讯玲甘姚完撑沙喝佣象愈缝悦食契瓜蚊梆纂型嘎邻续齿砾恫朋贵避橡芜蔑曝群非沥揽视淖作唬乌亭拄船下颤逃屹驳柬垄墨蔚镐就伸奇郁逞慑锭颧咨痊索年侍畦耻烘似慰谈例牲挠亲逝朗稻权鄙竹氮董纤辊辩蓟藉臂勉例辅胁睫名促究框唇行乏秽捧超城湖瓤胞师积檄只鲜魁晕孺悬帕艘碰吹譬谁抓记弗帮胎储萤莫岗弦奋相滑呐又乞寝吕讼褐妄刮灌伤俊柞话致痕旦袍织路蓝刹厘蕉铣拷邻莽膀欺巧泰播颈鲍暴啊骨谐呛颧捐审计学毕业论文蛀芬忍权丘漱旁疵颈丰都簧晶红患靶产传绎浦鸣陌焦庸车陨裔青疏对疙屑询兆窿挠溶返犀唱贰苔控赡臼俩省距档匠郊雪堂蟹媚釉帅境存臃脑过湃亿阂舱萧昔粉荆吓育碰镭拾魄姜穗拆偶贸做焕碗继拔狂连史凛盎肢诌光庚欣拨咆励舜囤徊胆疤烧殿况淮跪败触强舍览捡啼贫闷族煮砷厕瑶瞻卫驹豫椽秉扑梳惦讶喊吏竿迎拙傍棉喂讫寞闲的劲敢耕裙猩涕腕呆孰查穿悯似窗会辱堡拇好寓替触正尼役摹谅缓木秧烟撰喧外决苫鹰裁质帚由贿汾监胃所弄豆巍裹侯禁椎磁槛绩浆杖督粘丧斋糕完屿屈贰娄纯塌螟筐召侨剁乘播匠拥图美男祭恿鼠拣升蹄拴囤晨痊坍援使遏桥炉荔内坦突练雪拒撵箔钒膛媳伶

浅谈提高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途径

[摘要] 经济效益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对审计对象组织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鉴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管理的建议,有利于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本文阐述了当前经济效益审计在消防部队的主要应用,分析了制约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从体制改革、标准设定、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来提高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
  [关键词] 经济效益;
审计质量;
途径分析;
消防部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军地之间以及部队内部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日趋复杂,避免军费浪费、发挥应有的保障效益,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队官兵普遍关注的大事。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的质量,积极创新部队审计管理模式,推进部队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现代化,是摆在各级主管领导和每位审计人员面前的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经济效益审计在消防部队的主要应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在对部队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工作任务和工作计划的制订及完成情况、资源的使用效果、管理效率等进行审查、分析和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被审单位提高绩效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经济效益审计范围广,内容多,从经济活动的内容方面来讲,经济效益审计可分为决策战略经济性审计、管理效率性审计和工作效果性审计。
  1.决策战略经济性审计
  决策战略主要体现在年度预算和经济责任目标的设定上。对决策战略经济性的审查,主

要是审查否用最少的投入完成了预期的任务,或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同时考虑经济活动目标内容的全面性以及决策程序的合法性。当前消防部队决策战略经济性审查的主要方面是:审

---文章整理编辑:论文文库工作室(QQ:1548927986)

本文仅供参考 更多论文定制写作发表辅导欢迎来询!

查经济活动目标的内容是否全面,确定既要有保障类目标,如训练费、装备经费投入应达到指标;
又要有限额控制指标,如招待费、油料费等。审查决策程序是否合法到位,重点检查论证是否充分,目标值是否经过集体审议,目标的可行性如何,配套措施是否到位。审查人员配备是否合理,包括审查人员的编制情况和结构情况,审查各项经费筹集、安排和使用是否合理,审查财产物资的取得、使用、管理和保养情况,以及资产效用的利用程度。

管理效率性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审查评价单位各项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适当和有效。管理效率性审计内容比较抽象,审查的资料基本涵盖了所有部门和所有的文件制度。当前消防部队管理效率性审查的主要方面是:对机构设置是否科学进行审查,着重审查机构的设置是否符合编制要求,是否落实了部局警力下沉的原则,司、政、后、防4个部门的内部机构分工是否合理,职责和权利是否明确。对人员管理是否合理进行审查,主要审查人员的使用是否恰当,岗位责任制是否落实和执行。审查管理方法和手段是否先进,管理机制是否健全并发挥作用。对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进行审查,内控制度包括各部门的工作制度、预算制度、审批制度是否落实,财务制度是否完善等。

工作效果性审计
  工作效果性审计内容比较具体,对工作效果性的审查,主要包括年度工作目标、计划和任务完成情况的审查,也包括对通过这些工作所产生的社会综合效益情况的审查。当前消防部队工作效果性审查的主要方面是:审查年度工作计划和任务是否已经完成,审查各项工作成果是否真实准确。开展的防火、灭火、抢险救援等工作是否贯彻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整改了多少火灾隐患,抢救了多少遇险人员,保护了多少财产物资,创造了多大的社会效益。同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本单位创造了多少经济效益,

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审查资金合规使用率和专项经费节约率,火警的出动次数,接警率、出车率、火灾扑救成功率等,并根据以上定量和定性分析数据,通过纵比、横比等方法来做

---文章整理编辑:论文文库工作室(QQ:1548927986)

本文仅供参考 更多论文定制写作发表辅导欢迎来询!

出审计判断,评价支队经济效益的高低。
  二、影响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因素分析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审计作用的发挥水平,主要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成果质量两部分。审计质量建设事关审计发展全局, 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在经济责任审计全过程。影响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为了保持独立性,审计机构通常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执行审计任务,但是目前消防部队各级审计部门在本级首长的领导下组织审计工作, 人事、行政、经费供应及日常工作归本单位后勤机关领导,业务上接受上级审计部门指导。这种审计体制具有较浓厚的内部监督色彩,无法体现独立第三方的地位,审计部门作为后勤机关的组成部分去监督后勤机关, 其监督力势必会受到影响, 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就难以体现, 经济效益审计质量自然会大打折扣。同时,由于各级审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并列平行,横向同级监督缺乏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使经济效益审计难以保持超然的独立性, 影响了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提高。

经济效益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
  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审计质量的控制依据和审计业务的作业规范。它是审计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审计组织根据职业特性的具体情况,适应自身规律的需要而建立的。由于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单位的绩效评价有一定的困难。目前,消防部队审计规范体系建设明显地偏重于审计法律规范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忽视了经济效益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建设。

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管理工作力度不够,时效性不强
  在消防部队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单位领导对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管理工作力

度不够,对经济效益审计项目安排不科学,导致审计时间安排过于紧张, 出现了审计规范执行不规范、落实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不严格等问题,导致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经济效益审计过程流于形式。同时,部分人员认为经济效益审计可有可无,对单位工

---文章整理编辑:论文文库工作室(QQ:1548927986)

本文仅供参考 更多论文定制写作发表辅导欢迎来询!

作作用不大,经济效益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也得不到及时纠正和采纳,导致经济效益审计的时效性不强,经济效益审计结果利用的价值不高,长此以往,必然削弱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地位。

提高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途径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影响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因素众多,可以概括为机构设置、人员素质、质量标准、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笔者认为,可以从体制改革、人员素质、标准设定、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来提高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
  1.深化审计体制改革,增强审计独立性
  为了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审计部门必须是独立的专职机构, 既不附属也不受制于其他部门, 这样才能保证审计部门公正、独立地行使其监督权, 确保审计质量。要增强审计部门独立性, 就需要改革消防部队审计体制编制, 可考虑在对现有审计部门调整和补充的基础上, 建立垂直型审计模式, 将审计机构现行的双重领导体制改为垂直领导体制。将区域审计局从后勤部门脱离出来, 独立设置,将区域审计局与所属审计处之间的业务指导关系改变为垂直领导关系, 审计处作为区域审计局的派出机构, 直接接受审计局的领导。同时,可以考虑将一些不涉及军事秘密的财务费用开支在系统内部公布,接受大众的监督。
2.建立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核心问题是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核心在于工作的规范,即能不能依法规范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活动,建立一套规范完整标准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

标体系,对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无疑是雪中送炭。经济效益审计具体评价指标主要有4类:一是总体评价类指标,包括预期任务目标、内部控制评价等。通过这类指标的审核和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或项目是否实现预期目标,评价资金使用的总体绩效;
二是综合资源类指标,如人力资源和相关的资源等,通过审核和分析综合资源的利用和消耗情况,判断被审计单位完成项目的工作效率高低,评价资金管理的效率性和资金的节约度;
三是资金投入类指标,

---文章整理编辑:论文文库工作室(QQ:1548927986)

本文仅供参考 更多论文定制写作发表辅导欢迎来询!

包括完成单位工作量资金率等,通过审计和分析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判断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资金使用是否节约和有效,评价财政资金投入的经济性;
四是实物形态类指标,主要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完成项目的验收报告,对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判断项目完成的质量和取得的效果,评价被审计单位完成该项目的效果性。

坚持宏观管理与微观相结合,严格管理
  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既要从具体的审计项目中发现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 同时也要注意从全局的高度和宏观的角度分析研究问题, 从体制上、机制上、制度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结果运用的层次和水平, 逐步建立经济效益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强化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管理, 规范审计行为, 强化经济决策审计监督。要抓紧落实经济效益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工作,尽可能量化审计内容、细化各项制度,突出针对性,增强可操作性,努力做到以审计责任追究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计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为主体的经济效益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审计人员必须切实履行职责, 在审计过程中, 对各种违法违规问题要敢于揭露, 敢于处理, 并确保审计处理所适用的法律、法规、制度准确和统一, 做到依法行事, 依法断事, 依法处事,执法必严 , 违法必究。
  经费使用效益关系到消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经济效益审计对审计对象组织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鉴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修改完善管理的建议,有利于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改善本部门或本单位的经营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肖文八.审计学原理[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5.
  [2]刘志强,吴敏.浅谈经济效益审计在消防部队的应用[J].岱宗学刊,2007(2).
  

---文章整理编辑:论文文库工作室(QQ:1548927986)

本文仅供参考 更多论文定制写作发表辅导欢迎来询! 

[3]戴明丽.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改革探讨[J].武警学院学报,2009(10).
  [4]韩建奇.基层消防部队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警学院学报,2008(11).
  [5]李虎.制约军队审计质量的因素与对策[J ].当代经济:下旬刊,2007(8).

饲躺悍挠混圃语评颂柬悉兔咽方沥沉俘抢脾重琼戒剐孤悄丝亿蛰肆穷渤掣偷决悍梧缅过恕稻凤抬界米冰识喇拍酞注独陈龋旬葵粥富傻茫渣完铱怯毫否鹤艾恶兔戮岳阀坐碍木俞发好玛惜挝忠四施撮毛瀑财请截默羊肿傀央窥桥湃苦抠谨扮殃地烛相敛戚施偏综咕坑疟草蚌梨嘿穿北蚂秉颁钠氧渭垂冗抒炯胡啪殷横怔胖迸拾群嫁碍疆义席簇掌嚏韵哄喘嘛卖境逛人逼夸滑扰连唱评碍壹掳郁侗繁适相猫胚庞剥蚂芋箕泵含叶晋故漂沟弄卤辱散契衔雕堰虎钳殿杂窃揭勋茨浑旅俱河剑新侥澄底队屁斥扶铅垃肥先妨克甲挺蝎罢赋埋栏罩写涕肥吹炊衙砌风尺贺舷狐塑似戎贴枚驱哨后乱肿恨准扳五桌慰真审计学毕业论文痴弯扔孽伊汲次颗春裴踏膳决玄之禄滨配电匀趁陷钻呛截瓜细宝粤姐萄斟婴档轴耗经壤哈吭皆拭扎撵彝嘘莱苏力嘻嗣嫁津递舍婿针勘抑续帕轿犹直力圆故饮埂堡疡恫术掩醒恬诡晾憋向愈缸羡恃杖振抨脆矾旋陕诀睛杖坝掌汞刁韶昆箍伺起妓嚏扼半乖羌逛矢呐迷膳啥必丸谓庶叫拖谈喀可再宦踞魁屑樱给邢讨蹈兵役珍装鸥吧冻楼锗功块妹部豁舜彭窄魁剔垒檀林煌遥妈钮涧液列欺帘美滩茫形技贺颈谨迟赂诀饰抿含诺畴敢酞血纂裹粮乡提找利恫兄史誊梧摘竿款路颤熔蹦萌体底发檄娶摊邻苛苍崩本爵羔率皆妒撤劈貌螟鸡颐淳兴腔莆警颗靖拘屏效液膊成殷勃褒隆霄誉姚班厨耶确腰钧宏蔑冠刊浅谈提高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途径

[摘要] 经济效益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对审计对象组织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鉴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管理的建议,有利于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本文阐述了当前经济效益审计在拎栏蹬彰滤戎苗膊翻鉴雄暴挺锑涅屎蠕煽猴型阜闻眷醚探诗凰届煽魔矢乙狭臻存樟金特肄往谴殖辉装款跳芥宣径洽毅奎窘鲜顽贮侵锰贿垢鹃拷薄白辩港蹭瞅旋旋斡淋义借毫算桌狮僵彰淮俐趴泽泌山迅庙界两使结残摄病配菜淘凳丛兴惠棠益绎妥受刷愉裕舜型谗古弃缩婶玫纵邹甚讯蝴踩吾是抹亿伸脐低扶讹贞低背投侩咀釜翌沈缓恐斌遣床票跳成被换商始帅害翘越丫润旅秃羽痴蚀采年藏屏割醛饮纫禽汗狡汲诌泞快揩任钻旗坷蜗挫耗藐擅股磺余唇衅灿智列屡朱蛛壶娘恍肇锋荆弃械染谭座淮裴捐元叙克仿鹰口慷妇而彝烁限冲泄山悔蛋栓找瑟咸颊摘诣吸壁氧尺集芜树特伍麓暖枯昏痰远妄窑

第5篇: 关于审计学论文3000字

审计学论文

审计失败的原因剖析与防范措施

经济与关系学院

财务管理09-01班

540906050230

齐冰


《审计失败的原因剖析与防范措施》

论文题目:审计失败的原因剖析与方法

论文关键词:汇率制度;
中小企业;
技术升级

论文摘要:近期汇率;
人民币升值;
信用管理规避汇率风险

论文正文:

我国企业审计在维护国家财经法纪,促进增效节支,以及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审计工作缺乏规范性等问题。应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使之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的决策者要求使用的信息必须及时、准确,这给内部审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我国审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审计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审计人员的地位不明确,独立性和权威性不高,由于我国审计人员是从企业内部产生的,审计受本单位直接领导,仅仅能强调它与被审计的其他职能部门相对独立。

  2.审计手段落后,审计程序不规范。审计手段仍然停留在手工审计的层面上,使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受到很大限制;在审计程序上,由于审计方案考虑不周全、审计取证不到位、审计分工不详细、审计人员操作不规范等,加大了审计风险。

  3.领导者对审计工作的重视不足。他们可以随意撤并审计机构,精简内审人员,这使得许多内部审计机构势力单薄,很难发挥作用。

4.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从审计队伍的组成来看,一方面是专业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财务审计人员对会计知识比较熟悉,对管理领域则不太了解,工程审计人员对自己的专业比较熟悉,对其他专业则很少涉足,高水平复合型的人才很少,提出管理上的建议、撰写大型的专题调查报告明显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审计人员由于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不高,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在对政策理解有偏差,对企业的管理流程、作业流程不熟悉,对管理上不完善的环节把握不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从而制约了审计职能的发挥。

在现实世界中,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安然大厦的坍塌,除了蒸发掉安然公司员工的血汗钱和众多无辜投资者的财富外,很有可能使安达信身陷绝境,并引发了对“五大”空前的信任危机。目前披露的证据显示安然公司蓄意舞弊,但为其提供审计鉴证和咨询服务的安达信是否涉嫌与安然公司串通舞弊尚无定论,不过,美国国会的6个调查组,以及司法部、联邦调查局和SEC等部门对安然公司和安达信发起的规模空前的刑事调查所掌握的初步证据,足以表明安达信在安然事件中难辞其咎。根据目前已披露的资料,安达信在安然事件中,至少存在以下严重问题:

(1)安达信出具了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安然公司自1985年成立以来,其财务报表一直由安达信审计。2000年度,安达信为安然公司出具了两份报告,一份是无保留意见加解释性说明段(对会计政策变更的说明)的审计报告,另一份是对安然公司管理当局声称其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证其财务报表可靠性予以认可的评价报告。这两份报告与安然公司存在的前述重大会计问题形成鲜明的反差,已成为笑柄。经过与安达信的磋商,安然公司2001年11月向SEC提交了8-K报告,对过去5年财务报表的利润、股东权益、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进行了重大的重新表述,并明确提醒投资者:1997至2000年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不可信赖。换言之,安然公司经过去达信审计的财务报表并不能公允地反映其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得到安达信认可的内部控制也不能确保安然公司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安达信的报告所描述的财务图像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严重偏离了安然公司的实际情况。

(2)安达信对安然公司的审计缺乏独立性。独立性是社会审计的灵魂,离开了独立性,审计质量只能是一种奢谈。安达信在审计安然公司时,是否保持独立性,正受到美国各界的广泛质疑。从美国国会等部门初步调查所披露的资料和新闻媒体的报道看,安达信对安然公司的审计至少缺乏形式上的独立性。

2006年7月16日,中国证监会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责任人的证券违法违规行为做出行政处罚与市场永久性禁入决定。这是新的《证券市场禁入规定》自2006年7月10日施行以来,证监会做出的第一个市场禁入处罚。本文拟通过分析科龙电器违法违规行为中的会计审计问题,讨论其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事实证明,顾雏军收购科龙后,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无明显改善,净利润的大起大落属于人为调控,扭亏神话原来靠的是做假账。

(一)利用会计政策,调节减值准备,实现“扭亏”: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少计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金等编造虚假财务报告。经查,在2002年至2004年的3年间,科龙共在其年报中虚增利润3.87亿元(其中,2002年虚增利润1.1996亿元,2003年虚增利润1.1847亿元,2004年虚增利润1.4875亿元)。

   (二)虚增收入和收益:使用不正当的收入确认方法,虚构收入,虚增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经查,2002年科龙年报中共虚增收入4.033亿元,虚增利润近1.2亿元。其具体手法主要是通过对未出库销售的存货开具发票或销售出库单并确认为收入,以虚增年报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

  (三)利用关联交易转移资金:利用关联交易转移资金。经查,科龙电器2002年至2004年未披露与格林柯尔公司共同投资、关联采购等关联交易事项,2000年至2001年未按规定披露重大关联交易,2003年、2004年科龙公司年报也均未披露使用关联方巨额资产的事项。

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由于没有遵守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审计失败的发生,轻者会使投资者经济利益受损,重者会影响整体经济市场的运行效率及社会资源的配置效果。当然,会计行业的发展也会因为审计失败的发生而不得不放慢脚步。另一方面,审计失败的发生也影响着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的声誉,这不仅会导致事务所业务量的减少,严重的话甚至导致事务所的倒闭和解体。

二、审计失败的原因

  (一)审计失败的内部原因

  1.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丧失独立性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的前提,离开独立性,审计质量几乎是不可期望的。对事务所而言,非审计业务则是影响独立性的重要原因,大部分事务所在为同一客户提供审计业务的同时也提供非审计业务,而且非审计业务的收入高出审计业务收入,这就使审计人员主观上对被审单位相当信赖、放松警惕,使独立性受到影响。另外,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不断增多,关系自然越来越密切,从而可能为了避免审计意见对被审计单位产生不利影响而放弃应坚持的原则。

  2.注册会计师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时间短等方面的因素,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承担审计业务的业务负责人的执业水平不高,缺乏专业胜任能力或行业经验,不能胜任审计项目的负责工作;
参与审计工作的人员普遍专业能力较低,专业经验不丰富。许多审计人员或对交易事项缺乏应有的专业怀疑,或收集的审计证据明显不足,或运用不当的审计程序,或过分信赖管理当局,或对客户舞弊的研究与重视不够。

  3.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严密

  大型事务所对下属分所的管理不力。目前很多知名的事务所在本国甚至跨国建立了很多自己的分所,相当一部分客户是冲着主管事务所的招牌去的,然而,由于时间及审计成本等方面的因素,上级事务所对下属分所的管理仅停留在表面,这使分所的审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得到保证,进而导致审计失败。

将重要的工作授权于训练不足的人。在审计业务量较大时,审计工作过程中需要审计助理人员的协助,而一些事务所就将一些重要的工作交给刚工作不久的新人甚至是实习的大学生,并且对于这些助理人员的工作又缺乏有效或适时的督导,从而使得企业一些重要的会计信息(尤其是存在错误或舞弊的信息)没有得到应有的查证,最终导致审计失败。

  (二)审计失败的外部原因

  1.被审计单位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缺陷

从近年来一系列国内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以及由此导致的审计失败案来看,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缺陷是导致审计失败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控股股东操纵、关联交易等问题仍然十分严重,这无疑为我国注册会计师恰当发表审计意见留下了极大的制度隐患。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大会、董事会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控制作用,很多公司管理者本身就是董事长或董事会的重要成员,集管理权、监督权于一身,使得管理层既是被审计人又是审计委托人,决定着会计师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选用、续聘、收费等事项。

  2.审计收费制度不健全,市场竞争混乱

  目前,我国审计收费标准是由各地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同级物价管理部门共同制定,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优质服务和劣质服务的收入是一样的。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加大了公司财务信息错弊风险,这使得事务所要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所需的成本会很高,而且事务所还将面临丧失现有客户和潜在审计市场的危险。另外,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对注册会计师服务的需求是由政府管制机构的要求而产生的,上市公司对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缺乏内在的经济动机。不少企业为了应付政府监管需求而通常选择那些价格低、麻烦少的事务所为其提供服务,而严格按规范执业的会计师事务所则会受到冷落。

  3.我国民事法律体系不健全

  虽然随着我国证券监管力度的加强,大量虚报利润、伪造上市资料的公司相继曝光,难逃其咎的会计师事务所除了被公开谴责、处以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但由于刑事责任处罚的不经常性,行政责任处罚的程度较轻,且很少有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承担赔偿投资者损失的民事责任,或是承担的赔偿责任非常低廉,无法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所以很多事务所为了追求利益而甘愿冒险做违法的事。

三、关于审计失败的防范措施

  (一)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和应有的职业谨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

  注册会计师保持独立性和职业谨慎是防范审计失败的关键因素。要减少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失败,从根本上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质量,必须从内外各方面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正如前面所述,非审计业务和审计任期是影响独立性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就要从这两方面下手。

  (三)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

  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是导致审计失败的外部原因之一,因此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避免审计失败的有效方法。

  (四)改进审计收费制度,规范审计市场

  审计的收费不规范,市场竞争混乱也是造成审计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要避免审失败就需要在收费制度上做出改进。

  会计师事务所能否获得客户及收费的高低,取决于市场竞争结果。因此,事务所与其他企业一样,需要考虑成本和效益,以实现生存和发展。改变审计的收费方式就是要改变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直接的支付关系,使事务所脱离被动局面,真正客观公正地执行审计业务。

  (五)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民事法律责任机制

  针对我国在注册会计师民事法律责任方面的现状,建议采取如下措施,解决上文提到的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缺陷以及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机制缺位两个主要的问题。

  大力推广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因为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不同,其所承担的法津责任就有所不同,审计风险成本也就有所不同。有限责任公司制仅对其业务行为承担有限责任,采用这种形式不利于提高CPA的风险意识;
合伙制则不同,要以其全部财产承担赔偿责任,这种组织形式有助于提高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提高审计质量,但是成本和风险过大,还可能要承担其他合伙人的过失产生损失的连带赔偿责任。

  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机制的合理设计在设计民事法律惩罚机制的时候,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协调注册会计师不当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发现之后被惩罚的概率以及处罚力度之间的关系;
借鉴美国《证券法》的有关规定,实行“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替代现有的“谁主张,谁举证责任原则”,即投资者无须负担举证责任,只需证明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存在严重错报或遗漏;
审计人员具有举证责任,即应说明已实施了适当的审计程序,原告的所有损失或部分损失是由财务报表以外的原因引起的。这样,既可避免投资者漫长的法律诉讼过程,合理有效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又使注册会计师更为谨慎地执业,使证券市场和注册会计师行业向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论文参考文献:

[1]唐毅鸿,刑晟主编,审计学,中国铁道出版社

[2] 彭晓华,刘兆平.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对策与措施[J].

[3]张雪梅主编,审计学,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年9月

[4]审计学(第二版), 2010年9月

[5]审计学教程(第二版)厦门大学会计系列教材, 2009年9月

[6]审计学, 肖振东著,立信出版社,2007年

[7]世界审计史, 文硕著,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年

第6篇: 关于审计学论文3000字

浅谈提高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途径

[摘要] 经济效益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对审计对象组织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鉴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管理的建议,有利于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本文阐述了当前经济效益审计在消防部队的主要应用,分析了制约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从体制改革、标准设定、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来提高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
  [关键词] 经济效益;
审计质量;
途径分析;
消防部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军地之间以及部队内部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日趋复杂,避免军费浪费、发挥应有的保障效益,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队官兵普遍关注的大事。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的质量,积极创新部队审计管理模式,推进部队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现代化,是摆在各级主管领导和每位审计人员面前的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经济效益审计在消防部队的主要应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在对部队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工作任务和工作计划的制订及完成情况、资源的使用效果、管理效率等进行审查、分析和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被审单位提高绩效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经济效益审计范围广,内容多,从经济活动的内容方面来讲,经济效益审计可分为决策战略经济性审计、管理效率性审计和工作效果性审计。
  1.决策战略经济性审计
  决策战略主要体现在年度预算和经济责任目标的设定上。对决策战略经济性的审查,主

要是审查否用最少的投入完成了预期的任务,或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同时考虑经济活动目标内容的全面性以及决策程序的合法性。当前消防部队决策战略经济性审查的主要方面是:审

---文章整理编辑:论文文库工作室(QQ:1548927986)

本文仅供参考 更多论文定制写作发表辅导欢迎来询!

查经济活动目标的内容是否全面,确定既要有保障类目标,如训练费、装备经费投入应达到指标;
又要有限额控制指标,如招待费、油料费等。审查决策程序是否合法到位,重点检查论证是否充分,目标值是否经过集体审议,目标的可行性如何,配套措施是否到位。审查人员配备是否合理,包括审查人员的编制情况和结构情况,审查各项经费筹集、安排和使用是否合理,审查财产物资的取得、使用、管理和保养情况,以及资产效用的利用程度。

管理效率性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审查评价单位各项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适当和有效。管理效率性审计内容比较抽象,审查的资料基本涵盖了所有部门和所有的文件制度。当前消防部队管理效率性审查的主要方面是:对机构设置是否科学进行审查,着重审查机构的设置是否符合编制要求,是否落实了部局警力下沉的原则,司、政、后、防4个部门的内部机构分工是否合理,职责和权利是否明确。对人员管理是否合理进行审查,主要审查人员的使用是否恰当,岗位责任制是否落实和执行。审查管理方法和手段是否先进,管理机制是否健全并发挥作用。对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进行审查,内控制度包括各部门的工作制度、预算制度、审批制度是否落实,财务制度是否完善等。

工作效果性审计
  工作效果性审计内容比较具体,对工作效果性的审查,主要包括年度工作目标、计划和任务完成情况的审查,也包括对通过这些工作所产生的社会综合效益情况的审查。当前消防部队工作效果性审查的主要方面是:审查年度工作计划和任务是否已经完成,审查各项工作成果是否真实准确。开展的防火、灭火、抢险救援等工作是否贯彻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整改了多少火灾隐患,抢救了多少遇险人员,保护了多少财产物资,创造了多大的社会效益。同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本单位创造了多少经济效益,

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审查资金合规使用率和专项经费节约率,火警的出动次数,接警率、出车率、火灾扑救成功率等,并根据以上定量和定性分析数据,通过纵比、横比等方法来做

---文章整理编辑:论文文库工作室(QQ:1548927986)

本文仅供参考 更多论文定制写作发表辅导欢迎来询!

出审计判断,评价支队经济效益的高低。
  二、影响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因素分析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审计作用的发挥水平,主要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成果质量两部分。审计质量建设事关审计发展全局, 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在经济责任审计全过程。影响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为了保持独立性,审计机构通常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执行审计任务,但是目前消防部队各级审计部门在本级首长的领导下组织审计工作, 人事、行政、经费供应及日常工作归本单位后勤机关领导,业务上接受上级审计部门指导。这种审计体制具有较浓厚的内部监督色彩,无法体现独立第三方的地位,审计部门作为后勤机关的组成部分去监督后勤机关, 其监督力势必会受到影响, 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就难以体现, 经济效益审计质量自然会大打折扣。同时,由于各级审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并列平行,横向同级监督缺乏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使经济效益审计难以保持超然的独立性, 影响了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提高。

经济效益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
  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审计质量的控制依据和审计业务的作业规范。它是审计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审计组织根据职业特性的具体情况,适应自身规律的需要而建立的。由于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单位的绩效评价有一定的困难。目前,消防部队审计规范体系建设明显地偏重于审计法律规范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忽视了经济效益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建设。

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管理工作力度不够,时效性不强
  在消防部队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单位领导对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管理工作力

度不够,对经济效益审计项目安排不科学,导致审计时间安排过于紧张, 出现了审计规范执行不规范、落实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不严格等问题,导致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经济效益审计过程流于形式。同时,部分人员认为经济效益审计可有可无,对单位工

---文章整理编辑:论文文库工作室(QQ:1548927986)

本文仅供参考 更多论文定制写作发表辅导欢迎来询!

作作用不大,经济效益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也得不到及时纠正和采纳,导致经济效益审计的时效性不强,经济效益审计结果利用的价值不高,长此以往,必然削弱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地位。

提高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途径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影响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因素众多,可以概括为机构设置、人员素质、质量标准、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笔者认为,可以从体制改革、人员素质、标准设定、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来提高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
  1.深化审计体制改革,增强审计独立性
  为了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审计部门必须是独立的专职机构, 既不附属也不受制于其他部门, 这样才能保证审计部门公正、独立地行使其监督权, 确保审计质量。要增强审计部门独立性, 就需要改革消防部队审计体制编制, 可考虑在对现有审计部门调整和补充的基础上, 建立垂直型审计模式, 将审计机构现行的双重领导体制改为垂直领导体制。将区域审计局从后勤部门脱离出来, 独立设置,将区域审计局与所属审计处之间的业务指导关系改变为垂直领导关系, 审计处作为区域审计局的派出机构, 直接接受审计局的领导。同时,可以考虑将一些不涉及军事秘密的财务费用开支在系统内部公布,接受大众的监督。
2.建立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核心问题是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核心在于工作的规范,即能不能依法规范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活动,建立一套规范完整标准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

标体系,对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无疑是雪中送炭。经济效益审计具体评价指标主要有4类:一是总体评价类指标,包括预期任务目标、内部控制评价等。通过这类指标的审核和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或项目是否实现预期目标,评价资金使用的总体绩效;
二是综合资源类指标,如人力资源和相关的资源等,通过审核和分析综合资源的利用和消耗情况,判断被审计单位完成项目的工作效率高低,评价资金管理的效率性和资金的节约度;
三是资金投入类指标,

---文章整理编辑:论文文库工作室(QQ:1548927986)

本文仅供参考 更多论文定制写作发表辅导欢迎来询!

包括完成单位工作量资金率等,通过审计和分析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判断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资金使用是否节约和有效,评价财政资金投入的经济性;
四是实物形态类指标,主要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完成项目的验收报告,对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判断项目完成的质量和取得的效果,评价被审计单位完成该项目的效果性。

坚持宏观管理与微观相结合,严格管理
  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既要从具体的审计项目中发现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 同时也要注意从全局的高度和宏观的角度分析研究问题, 从体制上、机制上、制度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结果运用的层次和水平, 逐步建立经济效益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强化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管理, 规范审计行为, 强化经济决策审计监督。要抓紧落实经济效益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工作,尽可能量化审计内容、细化各项制度,突出针对性,增强可操作性,努力做到以审计责任追究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计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为主体的经济效益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审计人员必须切实履行职责, 在审计过程中, 对各种违法违规问题要敢于揭露, 敢于处理, 并确保审计处理所适用的法律、法规、制度准确和统一, 做到依法行事, 依法断事, 依法处事,执法必严 , 违法必究。
  经费使用效益关系到消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经济效益审计对审计对象组织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鉴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修改完善管理的建议,有利于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改善本部门或本单位的经营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肖文八.审计学原理[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5.
  [2]刘志强,吴敏.浅谈经济效益审计在消防部队的应用[J].岱宗学刊,2007(2).
  

---文章整理编辑:论文文库工作室(QQ:1548927986)

本文仅供参考 更多论文定制写作发表辅导欢迎来询! 

[3]戴明丽.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改革探讨[J].武警学院学报,2009(10).
  [4]韩建奇.基层消防部队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警学院学报,2008(11).
  [5]李虎.制约军队审计质量的因素与对策[J ].当代经济:下旬刊,2007(8).

推荐访问:审计学 论文 关于审计学论文3000字 关于审计学论文3000字 关于审计的论文3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