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沙文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准确研判学情,,,灵活使用教材——以“平均分”第二课时教学为例(2022年)

发布时间:2022-10-21 20:00:09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准确研判学情,,,灵活使用教材——以“平均分”第二课时教学为例(2022年),供大家参考。

准确研判学情,,,灵活使用教材——以“平均分”第二课时教学为例(2022年)

 

 准确研判学情

 灵活使用教材 —— 以 “ 平均分 ” 第二课时教学为例

  【课前研判】

 "平均分"属于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起始课。第一课时已经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在操作与对比中明确平均分的概念,知道"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能联系生活实际举有关平均分的例子,同时明确平均分必须把要分的物品全部分完,了解平均分问题的三个量:总数、份数、每份数量,能初步表达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第二课时,将要研究按照指定的份数平均分,即已知总数和要平均分成的份数,求每份数量,这种"等分"也是平均分的第一种情形(另一种情形为"包含",即已知总数和每份数量,要求平均分成的份数),这种情形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也是教材编写者偏爱的一种情形。

 教材上提供的研究素材是:"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按照要求,应引导学生在明确被分物品总数、所分份数的含义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几种不同的分法,即:A.每份分 1 个,分 3 次;B.每份分 2 个,分 1 次,每份分 1 个,再分 1 次;C.每份分 3 个,分 1 次(为方便表述,以下分别简称"法A"、"法 B"、"法 C"。)

 备课时,笔者经过反复研读教材,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判,

 并在备课组提出:由于学生上节课已经经历过平均分的过程,明确了平均分的概念,具有一定的操作经验,加之本次例题数据较小,学生对乘法口诀大多比较熟悉,如果上课我们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先研究,会出现什么情况?

 问题一出,组内老师结合学情进行预设,最终达成共识:几乎所有学生都应该会直接呈现出"法 C"的分法,即直接每份分 3 个,一步搞定,很难生成尤为重要的能真正体现出"等分"过程的"法 A"和"法 B"。

 笔者又继续追问:"出现这样的情况,接下来的课应该怎样推进?"通过讨论,有的老师茫然,有的认为"法 A"和"法 B"由老师引导操作,加以体会

 笔者经过思索,再次提出两个问题:(1)学生一步到位已经得到了平均分的结果,再次让他们体会这些繁琐的操作,他们乐意吗?(2)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该怎样解决?

 对于问题(1)大家意见不谋而合,再次由教师强加引导操作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接下来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对于问题(2),笔者分析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之前分析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被分的橘子总数过早知道,如果我们教学时把总数先不告知学生,研究这个问题会怎样?是不是会有另一番景象?"组内老师不约而同表示赞成

 【课堂回顾】

 虽然备课并不是很充分,但我依然带着些许自信走进教室,孩子们和往常一样,十分精神,课堂准备和纪律也是相当好。我没有使用多

 媒体课件,孩子们课前唱歌的时间,迅速在黑板上板书例题。

 引导对题目进行分析,回顾平均分概念,在题目中标记出"总数、份数、每份数量"三个数量。当我要求学生用小木棒代替橘子动手开始分一分的时候,立即就有学生质疑:"韩老师,你都没告诉我们总数,怎么分呀?"

 我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 18 根木棒,高举亮出,不怀好意的一笑:"总数就是这么多。""这到底是多少呢?"前排几个离我较近的小机灵竟然就开始数了:"1、2、3、4",我赶紧收回手,坚决不能让他们知道我手上到底有多少。

 "是的,总数就是这么多,我们都不知道,你们也可以像韩老师一样先随便拿出一些,关键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些个橘子平均分成6 份呢?"

 最先举手的贾蕊华得到了发言机会,声音不是很大,但很清晰:"我们先给每份分一个橘子,分 6 份,再给每份分一个橘子,就像这样直到把这些橘子全部分完。"

 教室里自发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对如此完美的表达给予了表扬,我也是内心喜悦,因为我期望的"法 A"就这样被学生轻而易举的发现并讲了出来。

 紧接着我请了几位学生对贾蕊华方法进行重述,当所有学生基本明确这种方法之后:"现在请两位学生到台上为同学们把这种分法表演一遍,也许我们就知道了总数是多少了。"同学们争先恐后,两位学生台上合作板贴演示,其余学生用自己的小木棒随着一起分一分。

 两位学生分了三次,正好分完。而学生们手中的小棒大多不是正好为 18 根,期间我引导不够 18 根的继续随着板贴的学生增加小棒,三轮分完小棒尚有剩余的则抛弃不要。"法 A"完成,我板书分的过程,并引导学生顺利表达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这时,教室的一个角落里冒出一句话:"韩老师,你耍我们?""嗯?说说你的理由。""你肯定是提前数了 18 根的,要不然怎么 6 份就刚好分完了呢?""对!你耍我们!" 好一个"耍我们",好尖锐的问题,好睿智的学生,我竟无言以对,不置可否地偷偷一笑

 话锋一转:"还有别的分法吗?"对,这才是重点。接下来"法 B"和"法 C"的生成与教学顺理成章,水到渠成。随后课堂巩固的"做一做"我们还进行了多元表征:实物操作分一分,画图表示分法,语言表达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一切进展的都十分顺畅

 【课后思考】

 课后和年级组其他老师进行了简短的沟通,他们也是面露喜色,对教材如此处理后的教学效果相当满意。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这节课基于课前对学情的准确研判和对课堂的精准预设,通过钻研与讨论,我们在课堂上对教材例题进行了一点小小的改动,重新整合了教学资源,但收到了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高度重视并深入分析学情。对于学情的研判,除了像我们这次教师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根据自己对孩子的了解,互相交流,较

 为准确的分析出学情并进行预设,我想也可以仔细阅读教参中的教学提示,教参不比教材,其文字阅读量大,占用时间也较多,很多时候笔者都忽视了对教参的阅读,毕竟教参是根据教材而编写,而且也是充分考虑了学情的。当然,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课,我想也可以通过访谈、调查等前测手段,深入分析学情,采用这样的方法,教师不仅对学情可以进行定性甚或是定量分析,兴许还可以捕捉一些更有价值的、能为教学设计带来灵感的学情。

 分析学情,最终应该有应对的办法。我想,应对学情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如何定位教学的起点,如何更科学的使用教学素材,如何以更好的情境创设和问题设置吸引学生学习,如何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单位:陕西省镇安县城关小学)

推荐访问: 灵活使用教材——以“平均分”第二课时教学为例 研判 为例 课时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