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沙文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着力打造金湖历史文化名片【精选推荐】

发布时间:2022-06-17 16:4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着力打造金湖历史文化名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着力打造金湖历史文化名片【精选推荐】

着力打造金湖历史文化名片4篇

第一篇: 着力打造金湖历史文化名片

临洮县全力打造西部历史文化名城
作者:杨春娥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7期

        摘 要:临洮县作为全市乃至全省知名的“文化大县",把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大力实施文化兴县战略,努力推动文化产业在全市率先跨越发展。

        关键词:十七届六中全会 文化兴县 文化名城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描绘了我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吹响了新一轮百舸争流、千帆竞秀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号角。临洮作为全市乃至全省知名的“文化大县”,把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大力实施文化兴县战略,努力推动文化产业在全市率先跨越发展。

        临洮古称狄道,历史悠久,人文汇萃,一直以来享有“文化县”的美誉,是“中国彩陶之乡”,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十分优越的文化资源优势。一是历史文化厚重悠久。享誉中外的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和辛店文化都因首先发现于临洮境内而得名,是中华文化和黄河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建县迄今已有近2400年的历史,老子飞升地、战国秦长城起首、古汉墓群、姜维墩、廖化堡、哥舒翰纪功碑等文化遗址星罗棋布。自秦昭王27年(公元前280年)始设陇西郡以来,一直为郡、府、州所在地,是陇西李氏祖籍地。二是地域文化异彩纷呈。长期以来,临洮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唐蕃古道要冲和控扼陇蜀的战略要地,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道家文化与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汇合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古文化格局。盛唐以来,大批歌咏临洮的边塞诗歌不断涌现,成为临洮地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同时,花儿、傩舞、拉扎节等民俗文化形式众多,古韵悠然。三是文化氛围比较浓厚。全县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崇文尚学的传统,明朝贬官临洮的名臣杨继盛在岳麓山创办椒山书院以来,一度以教育兴盛闻名陇上。公祭老子、诗词创作、岳麓山传统庙会和灯会等文化艺术活动丰富活跃,被命名为西部首家“中华诗词之乡”。先后成立了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临洮老子文化研究会等社团组织,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临洮还是甘南农民起义的策源地、陇右革命斗争的重要区域,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近年来,临洮县紧紧围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为依托,以重点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文化人才培养为关键,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以马家窑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群,努力建设特色文化大县,为推动临洮跨越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的文化事业发展总体思路,大力实施文化兴县战略,努力把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以文名城,以文生财,以文富民。在具体工作中,重点组织实施好“六个一”工程:一是建设一批场所。抢抓马家窑文化产业园被列为全省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重点园区的机遇,尽快完成规划启动建设,并通过学术研讨交流和产业化开发,将其打造成为全县文化产业开发的“龙头”,真正使马家窑文化走向世界。全力实施好谋划多年的县“三馆”和甘肃临洮体育训练基地建设项目,按照高品位设计、高标准建设的理念,委托国内一流设计单位编制规划,争取尽快动工建设,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城市标志性建设。积极争取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立起县有“三馆”和体育训练基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农家书屋和健身广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参与文化活动搭建平台。二是开展一批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青少年德育培养,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宣讲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中央、省、市的重大战略部署,努力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上来,深化认识,形成合力。大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争创省级文明县,进一步提高全县的文明程度。按照“月月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要求,积极组织开展“三字经”和“弟子规”等经典诵读、公祭老子、县秦剧团下乡演出、农村电影放映、书画巡展、社火、体育竞赛、公益演出等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精心为城乡群众打造丰盛的文化大餐,努力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三是培育一支队伍。配好配齐县文化宣传部门、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引进、选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四是创作一批精品。结合临洮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和现代人文特色,在配合省歌剧院拍摄好《貂蝉》歌剧的同时,组织力量积极拍摄《貂蝉故里》、《洮水恋情》、《洮水愚公》等精品剧目,扩大临洮文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五是用好一个商标。根据对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的考证,临洮是貂蝉出生地。重点在经成功注册的“貂蝉”和“貂蝉故里”商标的开发利用上下功夫、做文章,通过对78个类别、涉及820多种商品的商标进行转让和许可使用,打造“貂蝉”系列工农产品和服务业品牌,切实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六是建好一座城市。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按照“天下彩陶故郡、陇中休闲名城”的形象定位,把文化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元素,统筹推进文化遗址开发保护、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和休闲旅游产业开发,加快实施马家窑文化遗址保护工程、哥舒翰文化广场等文化项目,高品位规划建设八里铺王家大庄休闲度假村、县城电厂渠酒吧一条街等休闲旅游景区,力争把临洮打造成为兰州周边城市人群感受文化、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第二篇: 着力打造金湖历史文化名片

第一批2003年10月8日公布,共10个镇;
第二批2005年9月16日公布

,共34个镇;
第三批2007年6月9日公布,共41个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评选依据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2003年10月8日发

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进行。

  根据各地评选推荐,截止2007年5月,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先后公布

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85座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72座。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批)名单

  1、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2、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3、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

  4、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5、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

  6、浙江省桐乡市乌镇

  7、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

  8、重庆市合川县涞滩镇

  9、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

  10、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

  附件2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单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

  3、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

  4、浙江省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

  5、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

  6、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宏村

  7、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

  8、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

  9、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

  10、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

  1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

  12、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二批)名单

  1、河北省蔚县暖泉镇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3、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4、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

  5、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6、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

  7、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

  8、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

  9、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

  10、浙江省绍兴县安昌镇

  11、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12、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

  13、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

  14、江西省浮梁县瑶里镇

  15、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

  16、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

  17、湖北省监利县周老嘴镇

  18、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

  19、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

  20、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

  21、广东省吴川市吴阳镇

  22、广西灵川县大圩镇

  23、重庆市渝北区龙兴镇

  24、重庆市江津市中山镇

  25、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26、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

  27、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

  28、四川省阆中市老观镇

  29、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

  30、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

  31、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

  32、云南省禄丰县黑井镇

  33、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镇

  34、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二批)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

  2、河北省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

  3、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4、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

  5、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6、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美岱召村

  7、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渔梁村

  8、安徽省旌德县白地镇江村

  9、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

  10、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

  11、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

  12、江西省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

  13、山东省章丘市官庄乡朱家峪村

  14、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

  15、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村

  16、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

  17、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

  18、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

  19、四川省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

  20、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

  21、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云山屯村

  22、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

  23、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

  24、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

  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

  1. 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

  2. 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镇

  3. 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

  4. 黑龙江省海林市横道河子镇

  5. 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

  6. 江苏省高淳县淳溪镇

  7. 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

  8. 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

  9.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浦镇

  10. 浙江省宁海县前童镇

  11. 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

  12. 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

  13. 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

  14.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

  15. 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区上清镇

  16. 河南省社旗县赊店镇

  17. 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镇

  18. 湖北省监利县程集镇

  19. 湖北省郧西县上津镇

  20. 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

  21. 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

  22. 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

  23. 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黄姚镇

  24. 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兴坪镇

  25. 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

  26. 重庆市北碚区金刀峡镇

  27. 重庆市江津市塘河镇

  28. 重庆市綦江县东溪镇

  29. 四川省双流县黄龙溪镇

  30. 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仙市镇

  31. 四川省合江县尧坝镇

  32. 四川省古蔺县太平镇

  33. 贵州省黄平县旧州镇

  34. 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

  35. 云南省剑川县沙溪镇

  36. 云南省腾冲县和顺镇

  37. 西藏自治区乃东县昌珠镇

  38. 甘肃省榆中县青城镇

  39. 甘肃省永登县连城镇

  40. 甘肃省古浪县大靖镇

  4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城县惠远镇

  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

  1. 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

  2. 河北省井陉县于家乡于家村

  3. 河北省清苑县冉庄镇冉庄村

  4. 河北省邢台县路罗镇英谈村

  5. 山西省平遥县岳壁乡梁村

  6. 山西省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

  7. 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

  8.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

  9.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五当召镇五当召村

  10.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村

  11.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山镇明月湾村

  12. 浙江省桐庐县江南镇深澳村

  13. 浙江省永康市前仓镇厚吴村

  14.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

  15. 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

  16. 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屏山村

  17. 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

  18. 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

  19. 福建省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

  20. 江西省高安市新街镇贾家村

  21. 江西省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

  22. 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汪口村

  23. 山东省荣成市宁津街道办事处东楮岛村

  24. 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

  25. 湖南省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

  26. 湖南省会同县高椅乡高椅村

  27.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干岩头村

  28.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

  29. 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

  30. 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

  31. 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

  32.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城北街道办事处高山村

  33. 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隆里村

  34. 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乡肇兴寨村

  35. 云南省云龙县诺邓镇诺邓村

  36. 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乡郭麻日村 

第三篇: 着力打造金湖历史文化名片

嵩明历史文化名人

兰 茂

兰茂字廷秀,号止庵,外号和光道人、洞天风月子、玄壶子等,嵩明杨林人,祖籍河南洛阳。兰氏生于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卒年有两种说法:其一,清康熙二十九年李澄中撰的《兰先生祠堂记》、康熙五十九年编撰的《嵩明州志·隐逸》、光绪十三年刻行的《续修嵩明州志·人物》均说“年八十卒”。其二,在兰茂卒后40年成书的明正德《云南志》说他“年七十四而卒”。民国《嵩明县志·人物》亦说他“年七十四卒于家,崇祀乡贤”。按最早的史籍记载,明正德《云南志》所述较为可信,兰茂卒年应是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享年应是74岁。

兰茂的父辈从河南洛阳入滇,落籍杨林。据苏石《兰茂评传》考析:兰茂的父辈可能是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被征往云南,后编籍屯戍杨林千户所的河南洛阳人。兰茂有弟2人,名廷俊、廷瑞。廷俊在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早逝。

兰氏13岁时,才华初露。清康熙《嵩明州志》说他“性聪颖……年十三通经史”;
明正德《云南志》说他“年十六时,凡诗史过目辄成诵”。在青年时代,除经史外,涉猎广泛。清康熙《嵩明州志》记云:“长益嗜学于濂、洛、关、闽之学唤如也”。兰氏“耻于利禄,自匾其轩,曰:‘止庵’”。后因母病,潜心本草30余年,于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完成了《滇南本草》及《医门揽要》两部中医药学名著。《滇南本草》是云南历史上最早的、价值最大的中草药专著,它早于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42年。云南人民出版社1975年将《滇南本草》整理出版,现仍继续使用。《医门揽要》分上下卷,上卷专论脉法,浅显明透;
下卷专论方症,治疗方法得当。

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兰氏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著成了《韵略易通》和《声律发蒙》两部声韵学名著。在《韵略易通》中,兰氏把过去107个旧韵部缩编为20个新韵部,并用一首“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的《早梅诗》予以高度概括。《韵略易通》是我国古汉语声韵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兰茂“冲淡简远,以著述自娱”,著作甚丰,于阴阳、地理、丹青、文学亦皆通晓。由于历代兵燹和社会变迁,兰氏著作大部散佚无存。

明代以来,研究兰茂的学者、文人较多,撰写有学术、考证文章与传记等。

兰茂70岁时,作《七十自赋十首》,这是兰氏一生真实写照。

兹据明正德《云南志》记载,录兰氏部分著作目录如下:《玄壶集》、《鉴义折衷》、《经史余论》、《安边策条》、《止庵吟稿》、《山堂杂稿》、《碧山樵唱》、《桑榆乐趣》、《樵唱余音》、《甲申晚稿》、《梅花百韵》、《秋香百咏》、《草堂风月》、《苹州晚唱》、《韵略易通》、《金粟囊》、《中州韵》、《声律发蒙》、《四言碎金》等。

1983年1月13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兰茂墓及兰公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嵩明县在兰公祠内筹建兰茂纪念馆。1998年11月,兰公祠被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贾惟孝

贾惟孝,嵩明杨林人,生卒年代不详。明嘉靖间(公元1522~1566年)庠士,和杨升庵以诗会友,交往甚密,受到杨升庵的雅重,赠诗以彰其为人:“兰叟和光卧白云,贾生东亩挹清芬。何人为续稽康传,题作杨林两隐君”。贾惟孝至昆明西山高跷忆升庵先生,也曾写下“重上高跷紫翠台,台西犹见老梅开。可怜疏影横斜月,安得先生一再来”的抒情诗句。著有《剩语闲吟稿》一书,今已散佚。

贾惟孝遍游嵩明名胜古迹,游必有诗,如游武侯祠、竹亭庵、四顾亭等都曾挥毫作诗,写景抒怀。游法界寺时,曾写下“法界峰顶水竹幽,芳春载酒昔曾游。天开图画无穷景,观壮嵩明第一州”。清康熙、光绪和民国年间的地方志中均部分收录贾氏诗作。民国年间乡人李文汉、李文林收集兰茂和贾惟孝的遗稿,编成《杨林两隐君集》,刊刻成书行世,赵藩为该书作序。

贾惟孝卒后,乡人为其建祠纪念。清康熙《嵩明州志·隐逸》记云:“贾维(惟)孝,字者(若)曾,号东亩,杨林人。嘉靖间庠士,隐居自适。精研理学,善医能文,尤工诗赋。孝亲友爱,不乐仕进,绰有古风。杨升庵、徐龙湾雅重之,皆赠以诗。所著有《刺(剩)语闲吟稿》,入祀乡贤”。

本 悟

本悟,字真空,号菜斋,明代云南高僧,嵩明邵甸(现白邑乡)甸尾村人,俗家姓秦,生年不详,1599年坐化。清康熙《嵩明州志》说他“自幼举止超常,不事嬉戏,人多重之。事父母尽孝,父殁,往谒道心禅师,遂为削发。精持戒律,无少荒息(怠)。……不茹米与油盐,以菜为食。……后有马姓者,延至昆明创妙湛寺。……又集《韵略》一书行世。一日谓众曰:‘老僧就今日欲返’,作谒云:‘多年负一没弦琴,和泥和水话废兴。今日当堂轻放下,人间天上尽闻音’。吉祥而逝”。

本悟被袁嘉谷誉为“滇僧之杰出者”。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继兰茂编纂《韵略易通》后,增修刻行《韵略易通》一书。本悟的《韵略易通》在声的方面阐明了兰茂《早梅诗》与“三十六母”的关系,具体记载了平分阴阳的情况;
在韵的方面沿用兰茂所创,并用“重×韵”(即重某韵,如“重三韵”、“重七韵”等)揭示了汉语韵母由繁到简的重要规律,又为考证云南方言提供了宝贵资料。

赵 伸

赵伸(1875~1930年)字直斋,号雄飞,嵩明杨林张官营村人,青年时赴省入正经书院学习。清光绪甲辰(三十年,公元1904年)被选送日本留学,考入成城学校。1905年,赵伸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

1906年4月,赵伸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云南》杂志社,《云南》杂志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宣传民主革命为宗旨,传播民主思想,宣传鼓动革命。1908年,革命党人在河口起义,赵伸与李根源、吕志伊等留学生在日本东京锦辉馆召开云南独立大会进行声援。1909年,赵伸任中国同盟会暗杀部副部长,因参与试制弹药被日本警方追捕,被迫只身潜行台湾,后转往广西,在右江镇总兵龙觐光部下任管带。1911年,云南“重九起义”后,赵氏回滇,根据孙中山的指示,负责筹建同盟会云南支部,任支部副部长,并创办“南天日报”。1912年,云南省议会成立,赵伸当选为议长。1913年,云南省议会解散,赵即隐退杨林老家,主持治理嘉丽泽水患,历时3年,涸垦良田8000余亩。1915年12月,云南宣布护国反袁,赵伸奉命出任兵工厂会办。同时,著译了《立体战术》、《日俄战役》等军事著作。1917年,任云南省财政董事。1918年任云南陆军兵工厂厂长,云南督军公署委员。1919年,任云南造币厂厂长。1921年,任滇军司令部顾问官。1922年,赵伸被选为国会议员,赴京就职。同年10月返滇,任云南省军事参议。1924年,任嵩明县水利局局长,继续治理嘉丽泽水患。

赵伸一生因劳累过甚,积劳成疾,患有湿症,民国19年(1930)病逝,享年56岁。

昆明历史文化名人

聂  耳

   聂耳同志,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也。其所谱《义勇军进行曲》,已被选为代用国歌。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严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趋共同之鹄的……

                                       ——郭沫若题聂耳墓碑文

  聂耳(1912~1935)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作者,1912年2月15日生于昆明甬道街一家医药店的楼上,那楼前至今还立着一块“聂耳故里碑”。

  聂耳原名聂守信,母亲是傣族,聂耳4岁时父亲病逝,全家靠母亲挂牌行医生活。受母亲影响,聂耳十分喜欢民间音乐。聂耳在省立师范学校读书时加入了共青团,积极参加宣传进步思想的演出,后来遭到迫害,为躲避搜捕,不得不离家远走上海。

  1930年,聂耳来到上海后,先在一家商号当店员,后来考进明月歌舞团担任提琴手。1933年经田汉介绍加入共产党,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动,提出“为大众呐喊”的主张,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聂耳创作歌曲30多首,有《义勇军进行曲》、《卖报歌》、《毕业歌》、《大路歌》、《新的女性》、《铁蹄下的歌女》等等,喊出了劳苦大众的呼声。其中《义勇军进行曲》是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插曲,问世之后就广为流传,激励中华儿女为国赴死,抗日救亡,深受群众欢迎。

  1935年,聂耳取道日本到苏联深造,7月17日在神奈川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不幸溺水逝世,年仅24岁。1937年,聂耳的骨灰安葬于西山碧鸡关旁,1980年5月又迁葬到西山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新墓的平面布局如聂耳生前最喜爱的云南月琴,墓园前松林中有聂耳雕像,并有聂耳事迹陈列馆。1988年,聂耳墓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9年9月27日,《义勇军进行曲》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郑  和

  郑和(1371-1433年)云南晋宁昆阳宝山乡和代村人,回族。原名姓马,小字三宝(后又称三宝),故又称三宝太监。郑和是赛典赤的六世孙。郑和12岁时丧父,洪武十四年(1381年),被作为“秀童”,征召入京,入宫为太监。后投于燕王朱棣府内做宦官,曾多次随朱棣征战,立下了不少战功。

  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

  1403年朱棣登基,史称明成祖。当时明王朝经济发达,国力雄厚,明成祖为打通海路,开拓海外市场,同时因疑建文帝逃到海外,意欲出海寻找,于是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决定派“有勇有谋,知兵习战,屡立奇功的郑和为正使,出使西洋,便赐姓“郑”,改称郑和。于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

  郑和一生七次下西洋,(1405年到1433年),历时28年,郑和船队历经亚非三十七个国家,首次环绕地球一周,涉十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壮举,开创了世界海的新纪元。

  郑和下西洋比西方航海家哥伦布,达.伽玛和麦哲伦早很多年。(1405年郑和开始第一次远洋,西方哥伦布首航是在1492年。)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时不幸于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和科泽科德)病逝。郑和把毕生精力贡献于航海事业,享年六十二岁。其衣冠冢筑于南京牛首山麓。

  当年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太仓浏家港(今太仓市浏河镇),地处浏河与长江交汇处,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郑和船队在浏家港集结出海之前,每次必到镇上天妃宫进香朝拜,祭祀天妃,祁保出入平安。宣德六年(1431年)曾刻石立“浏家港天妃宫石颗番事迹碑”,因此,此处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迹。

 

兰  茂

 

先生本旷代逸才,但凭湘管一枝,率尔写性天风月;

此地是高人故里,倘来茅庐三顾,当不老空谷烟霞。

                                ——清·罗竹铭 题兰茂祠联

  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医药著作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云南古代最有名的医药著作是兰茂的《滇南本草》。两部书都出在明代,但《滇南本草》比《本草纲目》要早142年。

  兰茂(1397~1476)号芷庵,是昆明市嵩明县杨林人。兰茂精通中医药学,又长于经史、理学、诗文、词律等,富于才学,却不应科举,隐居家乡,以设馆教学、采药行医为生。

  兰茂以数十年精力,编著《滇南本草》,采用图文对照的方式,记载中医药物544种,占云南中草药半数以上,又列载中医药方710个,对前人谬误,多有订正,是云南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药典,在全国中医药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也盛赞《滇南本草》的实用价值,特意收藏。

  兰茂还著有《韵略易通》,将汉语传统的107个旧韵部缩编为20个。又以此为依据,编成《声律发蒙》,从明清到民国初年,这本书都是云南城乡学子必读的教科书。这两本书流传全国,得到现代语言学家的推崇。兰茂还著有南曲《性天风月》,为云南的第一部剧本,又留下《玄壶诗》97首,充满哲理,很有儒家风格。

  兰茂逝世后,乡人立墓建祠,以为祭祀。祠在嵩明县杨林镇南街尽头,现在是兰茂纪念馆,包括兰芷庵祠堂和兰茂墓,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昆明城中昙华寺有兰茂园,相传兰茂曾在寺中完成巨著《滇南本草》。园中有一株枇杷古树,相传为兰茂手植,每年花开二度,结果二度,花、果、叶均可入药,堪称奇树。

   

杨一清

 

名世五百年,文武经纶,公真不朽;

故乡七十里,湖山俎豆,神其来歆。

                                 ——昆明翠湖杨文襄公祠联

  古代昆明人在中央王朝出将入相、建功立业的只有一人,就是明代安宁的杨一清。

  杨一清(1454~1530)生于云南安宁,长于湖南巴陵,老于江南镇江,因晚年又自号“三南居士”。杨一清从小文章写得好,读书过目便能背诵,被称为“奇童”,荐为翰林秀才,成化年间又考中进士,两次入阁担任首辅宰相,三次总制西北三边军务,名重一时。明正德年间,杨一清在朝中任首辅(宰相),拒绝依附大太监刘瑾,结果被迫退休。嘉靖初年,杨一清应诏再次入阁,和宦官张永设计除掉刘瑾,一时人心大快。后杨一清在任上病死,被追赠为“文襄”。

  在安宁温泉的环云岩上,至今还有前清状元袁嘉谷所题“杨文襄公故里”六字。这个“杨文襄公”就是杨一清。明成化二十年(1484),杨一清回乡省亲,常常在螳螂川畔流连,行走环云岩下,把这里命名为“石淙”,题景为“石淙流韵”,自号“石淙”,将自己的诗集题为《石淙诗钞》,并建“石淙精舍”居住。当时到环云岩下拜访杨一清者络绎不绝,环云岩上又有“应接不暇”题书,形容当时景况。“石淙流韵”也成安宁“八景”之一,享名全省。

   

杨  慎

当年抗张桂廷争,一念不欺名教,扶持忠孝重;

此地合杨毛祠祀,九京可作《大招》,迎送主宾欢。

                                         ——赵藩题杨升庵祠联

  对云南历史文化贡献最大的内地文人,当数明嘉靖年间被贬到云南来的四川状元杨慎。他在云南广集史籍,采访人事,整理文献,成书180多种,又开明清两代考据学先河,成为一代杰出学者,对后世影响很大。现存者有《滇程记》、《滇载记》、《滇候记》、《南中集》、《南诏野史》、《云南山川志》等,对云南地方文化贡献很大。后人研究云南,都离不开杨慎。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24岁考中状元,做了朝官。后因“大礼仪”之争,杨慎抗拒明世宗旨意,两次在朝廷上受杖刑,几乎丢了性命,后被发配到云南。

  与杨慎一起抗争致死的毛玉是昆明人,毛玉之子毛沂将杨慎迎到家中,修建了一座“碧峣精舍”供杨慎居住。杨慎在云南期间,足迹遍及大理、保山、开远、安宁等地,而住碧峣精舍最久,晚年更多在此读书、讲学、著述,与滇中人士讲学谈艺。当时前来拜师者不少,而以“杨门七子”最有名。杨慎还和乡民农人说书弹词,并题写了高峣十二景诗。杨状元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杨慎在云南35年,曾经7次回到四川,又7次被押了回来,最后一次戴着枷锁回到高峣时,他已经71岁了。杨慎大病不起,第二年在永昌(今保山)逝世。

  杨慎死后,昆明百姓在碧峣精舍修建祠堂作为纪念,民国重建时把毛玉也请进祠堂,称“杨毛二贤祠”,今改建为杨升庵纪念馆,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院中有香橼树一株,相传是为杨慎手植。正堂有杨慎坐像,并有杨慎事迹、著作等。

  

担  当

诗书画三绝,明季以还人少有;

侠儒释一身,滇南从来史所无。

                      ——题担当上人像联

  担当(1593~1673)俗姓唐,名泰,字大来,号担当,出家后法名普荷。担当出身晋宁士大夫家庭,33岁赴京应试,落榜后遍游名山大川,归来隐居乡里,拒不出仕,以诗、书、画自逸,但忧国忧民之心却挥之不去。明末天下大乱,遍地烽烟,似乎给了担当一个机会。正好沙定洲率兵南来,驻军晋宁。担当见沐府贪赃害民,腐败无能,政令不行,便策动沙定洲推翻沐府,再图大举,拯救明室。

  然而,担当所识非人,沙定洲得手之后,野心暴露无遗,眼中只有沐府财富,一心劫财夺位,到处杀掳,残害百姓。担当事与愿违,大失所望。大西农民军杀来,沙定洲出逃昆明,担当进退两难,心灰意冷,于是到滇西出家去了。

  担当遁入空门,先后在水目山、鸡足山、苍山为僧,后李定国拥南明永历帝入滇,召担当入府参政,担当却婉言拒绝。吴三桂进攻云南,永历帝出逃缅甸,担当以云游为名,出山追寻,因兵阻道路,不能如愿。永历帝被害死在昆明之后12年,担当在苍山感通寺逝世,终年81岁。留下一座灵塔,在感通寺大殿后山林中,今已整修一新,供后人凭吊。

  担当出家之后,潜心诗、书、画创作,成就很高,被誉为诗、画、书法“三绝”僧。

  担当的诗、书、画作品很多,但遗失不少。原来有《修园集》和《橛庵草》诗集行世。今又出版《明担当禅师诗书画册》和《担当书画集》等,都是精品。

  

钱  沣                         

 

身致富贵,躬守清贫。亦严履蹈,不苟笑嚬。

正色立朝,遇事直陈。戆章每上,权杵怒嗔。

 公不为动,中心安仁。我瞻眉宇,咄咄逼人……

                                    ——清·施有奎《钱南园先生像赞》

  清乾隆年间最大的宠臣是和珅,最能与和珅顶着干的是昆明人钱沣。

  钱沣(1740~1795)号南园,清乾隆年间考中进士后步入官场,一生高风亮节,刚正不阿,极富传奇性,被誉为清代知识分子的泰山北斗。

  当时朝廷内外贪腐成风,钱沣初入政坛,一反官场明哲保身之风,弹劾陕甘总督毕沅贪污之事,查实之后,毕沅被处分降级。钱沣由此声名鹊起,有“鸣凤朝阳”之誉。

  乾隆帝宠臣和珅权倾一时,贪污受贿,无所不为。和珅的党羽国泰做了山东巡抚,竟敢贪污府库银两,被钱沣奏了一本。钱沣查到国泰写给和珅的信,知道二人准备借银填库,应付检查。将此信奏报乾隆帝。和珅探得风声,要收买钱沣,遭到拒绝。钱沣坚持封存府库,彻底清查。国泰被揭穿,终于伏法。钱沣名声,更震动全国。

  钱沣此举得罪了乾隆帝,后来被乾隆找个借口降了官。一直到死,钱沣也没有得到重用。56岁时,钱沣又准备弹劾和珅,却突然病死在北京云南会馆。在钱沣枕下,发现了奏本底稿,写了几千字,开列了和珅罪状20多条。据说钱沣是被和珅用毒酒害死的。钱沣逝世后5年,和珅终于事发,被抄家斩首。

  钱沣生于昆明银匠之家,年幼时家贫,无钱买书,就从水德庵惜字炉旁的废纸中拣出残篇断简,熟读深思。在外做官时,钱沣仍念念不忘故乡。昆明经常发生水灾,钱沣曾提出治理六河方案,并捐资家乡水利工程。钱沣死后归葬于昆明龙泉镇羊肠村北山,今墓已修复,被列为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翠湖东畔旧时有钱沣祠,俗称“草公馆”,馆前小巷又称“学士巷”。1995年3月,钱沣逝世200周年之际,“钱南园纪念碑廊”在昙华寺中园落成。

  钱沣的诗、文、书、画、联都很有名。被誉为“滇中第一完人”。其书法集诸家之长,尤其精于颜体,笔力雄劲。钱沣又特别善于画瘦马,笔墨凝重而傲岸有神。钱沣书联,结构严谨而刚劲清润,如筇竹寺中二联,都是珍品。其身后著作《钱南园遗集》、《南园诗存》、《南园文存》等行世。

     

孙髯翁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朱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清·孙髯题大观楼联

  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的作者是布衣孙髯,也是一个传奇人物。据说孙髯一生下来就有胡须,所以取名叫“髯”,字髯翁。孙髯是清康熙到乾隆年间人,祖籍是陕西三原,父亲到云南担任武官,便把孙髯也带到昆明来了。

  孙髯从小就有名,古诗文写得极好。出游之时,随身总是带着书。看到科举考场要搜身,掉头就走,从此不问科举,终身为民。孙髯好梅花,曾自制一印章,上刻“万树梅花一布衣”。今天五华山北坡有大梅园巷,原来是一个梅园,相传就是孙髯居所。孙髯还曾溯流而上,考察金沙江,提出“引金济滇”的设想,又考察盘龙江,写成“盘龙江水利图说”。目睹官吏榨取民财,百姓流离失所,滇中深藏隐患,孙髯更忧国忧民,但登大观楼,心绪难平,激愤如潮,于是奋笔疾书,为我们留下了“海内第一长联”。长联尽摹滇池景象,极言千年滇史,状物则物势流转,辞采灿烂,文气贯注;
写意则意气驰骋,沉郁顿挫,一扫俗唱。在文禁森严的雍乾之际,孙联一出,震聋发聩,四方惊动,昆明士民,竞抄殆遍,蔚滇中盛事。

  孙髯晚年贫困落魄,寄居圆通寺后的咒蛟台上,自号“蛟台老人”,卜卦为生,三餐难继,后投靠子女,终老弥勒。其生前曾自撰挽联曰:

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胡涂到底;

此番去正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

  今弥勒还有孙髯墓,在弥勒城西,墓碑上的题书是:“滇南名士孙髯翁先生之墓”。孙髯的著作有《永言堂诗文集》、《国朝诗采》、《滇诗》、《金沙诗草》等,又修过云南县志,全都流失无存。幸而《滇南诗略》收有孙髯诗20首,近代又发现《孙髯翁诗残钞本》,还有《拟盘龙江水利图说》钞本等,都是研究孙髯的重要资料。

     

赵  藩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赵藩题成都武侯祠联

  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是汉赋、唐诗、宋词,有人认为还应该有“清联”——清代的楹联。清代撰联的高手有不少出自昆明,撰大观楼长联的孙髯是一个,撰“能攻心则反侧自消”的赵藩又是一个。

  赵藩(1851~1927)是滇西剑川的白族,号介庵,清光绪年间举人,做过四川按察史,因为营救反清志士失败,愤而辞官回乡。昆明重九起义得胜,赵藩在大理响应,担任迤西巡按使,后来出任广东革命军政府交通部长。1914年,赵藩回到云南,担任云南图书馆长和《云南丛书》总纂,潜心整理文献,直到逝世。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红灯教和白莲教在四川起事,新任四川总督岑春煊大举镇压。赵藩是岑春煊的启蒙老师,当时担任四川盐道使,他觉得岑春煊迷信武力,只能是火上泼油,于是借题发挥,写下武侯祠联。

  赵藩学识丰富,诗、书、画造诣精深,时称“三绝”。他的书法博采百家,凝重端朴,典雅大方,川滇一带名胜,都有他的匾联。孙髯的大观楼长联,也是赵藩手书的,为孙髯长联增色不少。赵藩自己撰联也很多,收在《介庵楹句正续合钞》中的就有500多联。赵藩撰联擅长品题人物,吊古伤时,下笔数字,便入木三分,被称为奇人。

     

缪嘉慧

 

白萍风细鱼苗长;
红杏花深燕子低。

                                 ——缪嘉慧书房室联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权倾一时,却好附庸风雅,常常弄一些御笔花卉扇轴,赐给大臣家眷。真正画花画草的,却是一个昆明淑女,叫缪嘉慧。

  缪嘉慧(1842~1918)自幼学习书画,擅长画翎毛花卉,作品秀逸清雅,生动自然,书法也好,行、楷、隶诸体皆通,被称为钱沣之后昆明的又一大书画家。

  缪嘉慧早年嫁到昆明陈家,不久丈夫早死,缪嘉慧回家守寡,从此没有再嫁,家境贫寒,便以卖画为生。清光绪十七年(1891),慈禧太后寻访精通书画的闺中秀女,缪嘉慧首先应征,得到地方官推荐,把她送到京城,成为慈禧的御用画家,在宫中绘制供奉作品,很受时人推崇。慈禧也很赏识缪嘉慧,赐给她三品服色,宫中都尊称她为“缪姑太”。缪嘉慧的画在北京名重一时,京都人士重金争购,有人仿制赝品赚钱,竟因此致富。

     

袁嘉谷

      帝曰无双士,惭愧臣心,励此生古谊忠,窃比魏国书云,元之应雨;
南潆洄梦乡,对当前画桥驿路,更愿长卿题柱,孟博登车。

                                  ——清·袁嘉谷题状元楼联

 

     中国科举从隋唐开始,云南正式参加科举从明代开始。然数百年中,仅袁嘉谷一人考得经济特科第一名,民间称“状元”。

  那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施行新政,为选拔新式“经邦济世”人才,开考经济特科。昆明五华书院学子袁嘉谷初试只得二等第七名,入京殿试之时,袁嘉谷下笔如有神,洋洋五千言,见解精辟,兼有一手好书法,终于首选夺魁,授翰林院编修之职。

  消息传来,滇中轰动,总督魏光焘在聚奎阁上立了块“大魁天下”匾额,民间就把这座楼称为状元楼。状元楼在今天的拓东路中段,现已拆除,只留下一个地名。

  袁嘉谷(1872~1937)是云南石屏县人,20岁时应岁试名列第一,到昆明五华书院就读,1898年赴京应试时,曾参加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运动,上书要求收回滇越铁路修筑权。结果那“书”连送都送不上去。袁嘉谷毅然回滇,重入五华书院,埋头潜修5年之久,终于有了大魁天下的一天。后来袁嘉谷兼任云南留学生监督,把许多青年送到日本留学,其中回国后不少人成为辛亥、护国起义的元勋。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建立学校,袁嘉谷主持图书编译局,成为中国主持编写大中小学教科书和参考书的第一人。袁嘉谷后任浙江提学使兼布政使,辛亥革命后回到昆明隐居著述,卖字为生。1921年,袁嘉谷出任云南图书馆副馆长,参与编刻《云南丛书》,1923年又到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担任国文教授。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占领东三省,袁嘉谷忧郁成疾,七七事变爆发,袁嘉谷更忧愤不起,在病中起草《责倭寇》一文,还没有写完就逝世了,终年66岁。逝世前,袁嘉谷召集子女说:“人知爱国爱家必以学问经验立其根本,处心积虑者久矣。我则人民知识犹浅,不暇自顾,以大国自豪。人侵我,我不备,战事起,人民涂炭,吾不忍见之矣。”袁嘉谷留下的著作主要有《滇绎》、《云南地理志》、《卧雪堂诗文集》等。

     

陈一得

     云南以云为省名,彩云美观,多于名省。据陈刘德芳(陈一得夫人)记录,无月不有彩云……

                                            ——陈一得《大块文章》

  云南气象事业是一位靠自修学成的专家开创的。这位学者是昭通盐津人,叫陈秉仁(1886—1958),通常都称他的号,叫陈一得。陈一得最早建立的“一得测候所”设在昆明钱局街他自己的家中,他自费购置简易观测仪器,拆去楼顶部分屋瓦,装好望远镜,就和夫人、弟弟一起观测气象,编制日报、年报,为全国气象测候提供依据了。

  陈一得年轻时在北京求学,考取过比利时留学生,因为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活动,留学资格被取消,押解回昆。陈一得一边在中学教书,一边业余自修天文和气象学,1926年建起了自己的气象所,也是云南的第一个气象所。

  1936年,陈一得主持修建了太华山省立昆明气象测候所,并担任所长。20世纪50年代后,陈一得担任云南气象学会主席、省博物馆馆长等,1958年病逝于昆明。

  陈一得在天文学上最大贡献,是创制了观测星象的“步天晷”,并首次计算出云南各地的标准时和太阳出没、昼夜时分。陈一得还和云南大学合作,测定了昆明的经、纬度,设计制作了“标准时日晷”,在近日楼悬挂标准时钟,还指导当时“放午炮”报时工作。1934年,陈一得在云南大学体育场实测云南真子武线成功,建立了“云南大学天文点”,并立石标为记,这是云南的第一个天文点,已被列为云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私立一得测候所”旧址,在昆明钱局街上段民宅之内,是云南最早的气候观测站。现已不存。云南省立昆明气象测候所旧址在西山太华山巅,云南省太华山气象站内,海拔2374米,旧“昆明测候所”尚存一楼,楼高3层,为西式别墅建筑,已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东有陈一得夫妇之墓,他和他的事业永远在一起。

第四篇: 着力打造金湖历史文化名片

历史文化名城——溪口

溪口镇位于长三角南翼,宁波市西部,区域面积381.6平方公里,下辖55个行政村、6个社区,常住人口10余万,是浙江省最大镇之一。溪口素有“蒋氏故里、弥勒圣地、山水天堂”之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宁波市唯一的国家AAAAA旅游景区。经过多年努力,溪口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先后获得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可持续发展中国小城镇试点单位、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卫生镇、全国文明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等荣誉,并代表亚洲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特别是近年来,依托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和宁波市卫星城市改革试点平台优势,以打造“海内外著名旅游小城市、长三角特色休闲度假会议基地、浙东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区、宁波最佳生态人居区”为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201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0.87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3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7.2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8742元和16390元。

融入城市的步伐在加快

早在2012年,为进一步优化功能布局,溪口调整确立了“一心两翼”的小城市发展总体思路,暨中部以古镇和雪窦山为核心形成特色文化体验区,东翼以现代产业为支撑建设城市人居区,西翼以生态为基础打造山水度假区,将有限的要素资源集约利用,从而更好地发挥宁波大都市圈功能组件作用。

在此基础上,剡溪中学、武岭公园、畸山菜场、商品住宅区、公共停车场等一批居民生活类项目陆续建成。污水管网纳管、主要路段街面改造、夜间亮灯工程、自来水厂设备提升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溪口公共交通体系改造提升,随着江拔线、弥勒大道等路网的贯通,去年新客运中心启用,至奉化城区的3条公交线路也开始运营,溪口已正式进入宁波同城半小时生活圈。综合执法中心、审批服务中心、劳动保障中心的建立让人们享受到了办事不出镇的便利,电影院、大型超市、镇域出租车更使溪口居民有了身在城市的优越感。

如今,溪口镇建成区已拓展至7.5平方公里,建成区常住人口超过5万人,其中东部湖山新城、状元岙文体创意区等平台已落实住宅、酒店及产业项目进驻,人口城镇化进程将明显加快。同时,两个“一体化”效率稳步提升,“景城一体化”全面实现核心区道路数字管控,“城乡一体化”推进水、电、网、路、公共服务继续向农村地区延伸。

幸福美丽的家园在兴起

“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是溪口镇着力构建的乡村新风貌,早在2008年就已推出“三类先进村”样板创建工程。目前,55个宁波市级环境整治村实现全覆盖;
沿路、沿河、沿景区“三沿区块”的10个特色示范村亮点纷呈,如新建的桃花、桕坑的银杏、锦溪的香榧,去年溪口获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
岩头、三十六湾2个景区精品村成效显著,其中“民国第一村”岩头村投资2200余万元,突出“以旧修旧、青砖黛瓦”特色,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年收入从5万元迅速增至200余万元;
“高山花园村”三十六湾村成为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点”。

溪口连续7年制定出台《新农村建设若干政策意见》,镇级下达村里的奖补资金达5300余万元。同时通过创新手段推进富民强村,如以“镇城投公司投建厂房、经济薄弱村资金入股、租金收益全额归村”模式,每年扶持10个村;
如结合土地增减挂钩,规定按20%-60%的比例,将指标回购资金用于村级项目建设,已为各项目村带来2500余万元收入,其中最多的村增收100余万元。从2012年起,溪口镇又启动了村庄环境整治建设提升专项行动,计划至2016年底前完成40个村的环境整治工程。至今已累计投资9000余万元,17个村通过验收,其中上白、岩头和明溪成为宁波市幸福美丽新家园现场会的示范样板。

此外,大力实施“农房两改”,仅去年就有明溪、任宋、亭下湖、溪口点26.8万平方米农居房工程结顶,年内又有4个新项目开工建设。目前9个村级污水处理工程正在实施,计划三年内覆盖率达75%以上。至今,溪口镇已创建省旅游特色村3个、省文明村3个、省卫生村19个。

产业发展的后劲在积蓄

溪口当前正着力破解发展空间和生态保护两大制约,以真正激发产业活力,为小城市建设提供持续而有力的经济支撑,力争至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达到60亿元和8亿元,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早在汉代,溪口就有“海上蓬莱”之称,是华东黄金旅游干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宁波旅游龙头,“千年古镇溪口镇、幽谷飞瀑雪窦山、青山秀水亭下湖”三大景系各具特色,每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0亿元。此外,在传统景区基础上大力培育乡村旅游,目前每年游客规模达30余万人次,综合收入超过5000万元。

以高效低耗的现代产业为导向,溪口集群形成了气动、美容美发、节能照明线缆三大块状经济,去年实现销售收入占全镇工业经济的近一半。其中气动企业300余家,销量占全国同类市场35%左右,拥有国家集群示范基地、省区域品牌等荣誉称号;
美容美发器具销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美容美发器具生产基地。目前,东部生态产业园大岙工业区作为气动产业集聚新平台,已引进企业16家,未来将成为重要的经济引擎。

溪口座拥“八山一水一田”的地理条件,林特经济发达,三大传统特色主导农产品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在80%以上,荣膺中国水蜜桃之乡、全国水蜜桃特色基地乡镇、中国雷笋之乡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雷笋)标准化生产基地等桂冠。针对近几年四明山区花木产业过度开发导致毁林开垦加剧现象,溪口专门建立全省首家镇级森林派出所,重点加强森林资源的巡查保护。在此基础上,结合四明山区域生态修复和产业提升工程,注重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计划三年内拓展香榧、高山有机米等新型农产品基地规模至5000亩,与江西等地合作转移花木产业近10000亩。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力争至2016年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率达56%以上、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比重达65%以上。

推荐访问:金湖 着力 历史文化 着力打造金湖历史文化名片 着力打造金湖历史文化名片 金湖特色文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