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沙文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地老天荒,山高水长,抚仙湖的山·水·人文

发布时间:2022-10-31 20:25:09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u߿i}O_|yiiii饨ky体会不到水面波浪涌动。一年四季,一日早中晚三时,湖与水色天光,如果不用心去观察,甚至感觉不到它在日夜之间丰富而细腻的悄然变化。

也正是守着这份看似的平静孤寂,也才守住这汪世间难得的清澈之水,其实也还有深不可测。

当地人说乘船到湖里去,若天气晴朗,能清楚的看到水下四五米的鱼在波光中游动。

站在高处俯望,湖边浪花飞涌,向后只六七米,水色一下从微蓝微绿变成深蓝。

耿卫是在澄江长大的水下考古探险家,据他无数地下潜抚仙湖而得出的结论,抚仙湖大致有三级台阶,第一台队下潜40米,每二台阶再下潜70米,最深处有115米。

水最深处有115米,在国内比它更深的只有长白山天池。

湖面积约216平方公里,蓄水量达189亿立方米,等于滇池总蓄水量的12倍,洱海的6倍,更以其水质洁净而称雄,这个,早在明末,走遍万水干山的著名行者徐霞客就已经知道了,并且记在他的小本上:“滇山惟多土,故多殒流而成海,而多流浑浊,惟抚仙湖最清。”

直到如今抚仙湖的水依然保持在一类水质,再放眼望去看看饱受污染侵害的中国水系,面对如此这般洁净之水,顿觉抚仙湖珍贵无比,世间难寻此等仙湖,早忘记了关于风光景致的其他追求。

然而,其实,生活是天籁,需要凝神静听。

数百年间,一代代人依抚仙湖而居,捕渔耕种,生生不息。山不在高,村在不远,只要足够抵挡住外来干扰,就能在缓慢岁月中沉淀出生活本来的本真面貌。

抚仙湖周边近百公里范围内,是滇中文化区的代表。临近省会昆明,却从地理上从古至今处于封闭状态,600多年的移民文化特征在这一带保存完整。

20多代之前,从江淮湖广江西远道而来争战部队及从属到此,因各种原因在当地生存下来,又在相对封闭的滇中将原驻地的民俗保存。最为典型的是抚仙湖应用到今的水车捕渔中所用的竹篓,正是《诗经》中所提到的“无逝我梁,无发我笱”的笱,这种在古代中国常见的捕鱼的方式早已消逝。

汉民族在当地族群中占大约40%,另外的60%是转化的当地土著,这正是历史不断融合的过程与结果。

历经传说中的古滇国,从大理国到南詔,元代,汉文化的融入与重返。澄江县的旧城就完整的保留着明代以前的城镇格局。

是什么,在如今的这片山水自然之地,留住了生活的痕迹呢……当然是世代生活在此,随时代变迁的当地人。

环抚仙湖108公里有一条环湖公路,出于保护的原因,所有的村庄都向后退出一段距离。开着车沿环湖公路顺时针而行,相隔十多公里或者几公里,会有一个村庄。湖东岸的海境、居乐、海口,村庄里的房子高矮新旧参差,多数的村庄体量很大。

只有走进村子里,才见巷陌纵横,新旧交替,老房子住着的多是老人,每户院子的正中,几乎都摆着几盆被精心培植的花草,门窗屋檐也曾雕梁画栋,二楼正中间,供着神龛也供着祖宗的牌位,过年过节,一家人虔诚的点上一柱香,供上人间美味。

抚仙湖东岸修出十公里的一条栈道,沿湖而行,有人间百态,也有阳光斜照射出的温暖。

抚仙湖西岸有几个小景区,禄充、孤山、明星鱼洞,可以漫步湖边也可以泛舟湖上,还能见到曾经捕渔的篓子,几年前这些在诗经时代被称为“笱”当地人称为“笼子”的物件,和水车一起,真的是用来捕渔的。

没有什么是不值得失去的,只要在还在的时候,好好珍惜,山水自然,和人。

抚仙湖,地老天荒山高水长。注意每粒微尘的移动,注意每个刚抵达的旅人,拥抱似水流年,此时此刻。

推荐访问:山高水长 地老天荒 人文 抚仙湖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