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沙文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论映象

发布时间:2022-11-02 15:20:11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映象是一物作用于它物或反映它物时,在它物身上留下的自己的虚空性存在。映象的基本特征有虚无性、反相(向)性、异化性、非独立性、相符性。映象来源于物质,决定于物质,映象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但是映象不是可有可无的,映象有着重大的意义:映象是影响的根据,是事物发生转交的方式方法,是精神的质料。映象对物质还具有反作用,具有保留人类智慧(精神财富)的功能。

关键词:物质;反映;映象

中图分类号:B0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0)08-0061-05

黑格尔曾经认为同一、反映、映象皆是事物的本质,可见他对映象的高度重视。然而,自从黑格尔在《逻辑学》中专门研究论述过“映象”之后。就很少有人再去关注“映象”了。那么“映象”到底是什么?它的来源与载体及动力如何?它的重大意义是什么?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

一、什么是映象

映象是什么?这要从现实说起。在晴朗之夜,天空中的月亮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水中会有月亮出现,这个水中之月即是夜空上那个真实月亮的映象。摄影机照相机与所摄照的事物相互作用后,会有事物的底象与相片,这底象与照片就是所摄照事物的映象。雕刻塑像的结果也是映象,当人们把头脑中的图案刻划雕塑在事物上时,主观的精神意识(映象)会在外界事物中表现出来。报刊书籍印刷出版后,所得的报纸杂志书籍,则是铅字印刷在书报杂志上的映象……。总之,映象是客观的普遍的。

以上所举皆是映象存在的具体现象。那么映象的本质或定义是什么?经过对上述有关映象的实例进行仔细分析与研究,我们发现:首先,映象的出现与存在必须有两个事物或矛盾的双方。它不能存在于一物或矛盾自己的一方之内,而一定要反映在它物或矛盾的另一方身上,映象必须借助于它物或矛盾的另一方而存在。换句话说,映象的出现与存在是需要对立物的。如果没有对立物,映象是不能产生与存在的。其次,映象的产生与存在需要对立物或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如果没有彼此间的相互作用(作用与反作用、主动与被动),映象也不能产生与存在。再次,映象是虚在,而不是实在。它是矛盾双方相互作用(反映)后,各自留在对方中的一种特殊的虚空性存在。如果我们将存在于映象中的以上三项基本内含(对立物、相互作用、虚在)进行抽象概括或总结,那么有关映象的定义概念就会出现:映象是此物作用于彼物(彼物也反作用于此物)后,在彼物身上留下的自己的虚空性存在。或者说,映象就是一物作用于它物或反映它物时,在它物身上留下的自己的虚空性存在。

过去人们往往只从视觉的角度去认识映象,这是不够全面完善的。因为映象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包含视觉上说的形象之意,而且包含听觉中的声像或音像,嗅觉中的嗅象,味觉中的味象等。所谓“回味无穷”即指味觉中的味象,以及触觉中的触象等。为什么映象中会包含形象、声象、嗅象、味象、触象等多种信息呢?因为客观实在中本来就有这些含义或内容。映象是客观实在被反映的产物。客观实在中没有的,映象里自然不会有,但是客观实在里有的,映象里必然要有。这是实在与映象的辩证法。映象的含义来源于客观实在。关于这一点,无论具有映象的事物是否知觉或认识到了(无机物不能知觉,植物也不能知觉,而动物,尤其是高级动物则能知觉),映象的多种含义总是客观存在的。

对于映象除了要认识它的本质与多种含义,还应进一步认识映象的基本特征。那么映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第一,虚无性。映象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是它的空无性虚有性特征。映象是不是有或存在呢?回答是肯定的,但这是一种怎样的有或存在?它是真实的有或真实的存在吗?不。它不是这样的真实性存在,而是一种虚幻的空无性存在。如人的相片是一种存在或有,但它是那个有血有肉能走会跳的真实的人吗?显然不是。它只是这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个人的映象(影像)。它是此人的一种影像性空无性虚在性的存在,而不是此人的真实性实有性存在。对于映象的虚无性,黑格尔早有所识。他说:“映象是无物。”“映象之有全在于有之被扬弃,在于有之虚无。有在本质中便有了这种虚无,而在有之虚无以外,在本质以外,便没有映象。”说映象是“无物”,是“有之虚无”,“在有之虚无以外,……便没有映象”。这些话指的都是映象的虚无性特性。又说:“映象是从有之范围里还剩下来的全部剩余。……映象在有之规定性中之所以是这种直接的非实有,是因为它只是在对他物的关系中,即在它的非实有中,才具有实有,即仅仅在它的否定中才有的那个非独立物。”如果把黑格尔上述这些话,说得通俗简单一点,那实际上就是说,映象是虚有中的实有,而虚有中的实有(虚体中的实体),不也就是虚有(空无)吗!虚有也是有。它是有中之一,有,有实有与虚有之分。实有是真实,它是实在,虚有是空无,它是映象。实存与映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实在代表了事物的真有实在。映象表现了事物的虚有空在而已。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有中有无,无中有。这既体现了现象中的实有性特征与映象中的虚有性特征,同时也表现了二者之间的既对立义统一的辩证法。第二,反相(向)性。映象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反相性。映象与实在相对时,在方向上是相反的。如人照相的底片总是倒相或反相的。只有当底片冲洗后,才会恢复原来的正相。人照镜子时,镜子里的映象相对于镜子外面的人,也是反相的。第三,异化性。异化性是映象的又一特征。映象的异化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映象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它已不在自己原来的实物现象里,而是投向或移身在它的对立物或对立面身上,并且只有借助于自己的这个对立物或对立面方能反现自己。这是映象自身在位置上或地位上的变化,也即异化。其二是映象的空无性虚有性与映象自身原物的真实性实有性相比,也是一种异化。它使自己原来现象的实体性变成了现在映象的虚体性,使自己原来有血有肉的真实性变成了现在的灵魂式的空无性幻影。黑格尔说:“映象是和反思同一个东西,但映象却是直接的反思;映象进入自身,因而就其直接性说,是异化了的;对于这个映象,我们用了一个外来语,即反思。”在这里黑格尔把“映象”与“反思”混为一谈,当成一个东西,虽然欠妥,但他的“映象……就其直接性说,是异化了的”说法,显然指的是映象的异化性特征,而这却是正确的。第四,非独立性。映象还有非独立性特征。这种非独立性主要反映在两点上。一是:映象不能脱离原来真凭实物的基础而存在。没有真实的太阳和月亮,水中不会有太阳和月亮的映象。二是:映象的产生和出现必须有寄托物或借居地。如果没有反映映象的寄托物或借居地,映象就无寄居存身之所。这是映象非独立性的又一表现。例如没有镜子,人看不到自己的面目;没有唱片,不会有音响;没有考贝,也不会有电影放映;没有电话、手机,人就无法通话。黑格尔说:“映象是非独立性。它在

自身中被扬弃并且是虚无的。所以映象是回到自身的否定物,是作为在其自身中非独立物那样的非独立物。”这些话指的就是映象的非独立性特征。第五,相符性。映象有否定原物的异化性特征,也有与原物相通相象一致相符的特征。如果没有相符性特征,映象就不会是原物的映象,也就失去了身为映象存在的意义。人的相片与其本人的相貌相象,这是相片(映象)与原物(本人)的相符性。医生用心电图检查病人的心跳时,会有心电图象出现。这个图象虽不是病人的真实心跳,但却是那个病人心跳频率的真实反映,所以这个心电图象与病人的真实心跳是相符的。映象之所以会与原来真实事物相符,是因为映象之虚与原物之实,本来就是相互包含的(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这是映象与原来真实事物相符一致的根本原因。

二、映象的来源与载体及动力

映象的来源是什么?我们知道,草、树、花、虫、鱼、鸟、水、人等影象,离不开草、树、花、虫、鱼、鸟、水、人等真实具体事物。如果没有这些真实可感的事物,那么这些事物的影像就会不见。这表明:映象的基础或来源就是物质。从本体论上看,即从物与物的角度看,切映象皆是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反映)后的产物。没有物与物及其相互作用(反映),有关事物的映象不会产生。这说明,一切影(映)象都是发源于物质的。从认识论上说,即从人与物的角度说,人们的经验、思想之类的精神也来自于物质。因为人们头脑中的精神是客观外界物质作用于人们头脑的产物,而这种产物(精神)是客观外物在人脑中的映象。所以人的精神这种特殊映象的来源只能是物质。正因如此,列宁才说:“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又说:“物存在于我们之外。我们的知觉和表象是物质的映象。”

关于映象与物质的关系,唯物主义认为映象不仅来源于物质,决定于物质(由被反映的物质决定),而且映象也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它必须借助依托于反映它的对象物(反映者)而存在。映象如果没有自己寄居存身的载体(反映者),那么映象的产生与存在就是一句空话。但是映象的载体是什么呢?也是物。为什么?因为客观的事实本来如此。例如相片中的人像必须借托于照相机的胶板底片,以及可以感光冲洗影照的相纸。如果没有寄载影象的胶卷底板与能感光冲洗影照的相纸,那么有关人的相貌就无法衬托表现出来:人们束装打扮要通过背贴水银的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尊容。如果没有这面能反映人的容貌的镜子,人也看不到自己的面目。收音机、录象机、电视机、电影机、电话、手机、网络、各式各样的电子计算机等,也是各种映象(音、视、味、嗅、触等)的物质承担者和实际载体。如果没有这些具体的实际承担者与物质载体,那么各种音响、录象、电影、电话、电脑等现代文化通讯科学教育项目只能落空。就是太阳月亮的映象也要通过人地与水面反映的,没有大地的承受和水面的反衬,太阳与月亮的影子(映象)便无从谈起。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看,映象的载体和承担者是物质的这个道理是千真万确不证自明的。这就充分说明,映象的产生与出现不仅来源于物质(被反映者),而且也依赖寄居于物质(反映者)。唯心主义以为映象(魂魄)可以长存不灭,可以脱离物质(各种物体)而独立存在的说法,显然是骗人的靠不住的。这种谬论在铁证如山的事实面前,只能碰得头破血流,不攻自破。

以上说明,映象的产生与出现,一不能脱离被反映者(物),二不能脱离反映者(物)。被反映者是产生映象的来源与基础,没有物质的来源与基础,不可能有关于物质的映象。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映象的产生与出现也离不开反映者。反映者是映象的寄居者或物质承担者。没有这个寄居者或物质承担者,有关物质的映象就不能表现出来。所以无论从映象的来源看,还是从映象的寄居或载体看,映象都是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的。这是唯物论的起码基本观点,必须认真继承和坚持,不能有丝毫动摇。但是,在映象的来源与映象的载体关系上,二者的地位是否完全平等均衡呢?不。二者的关系是有主次的。何为主?谁为次?是映象的来源,即被反映物为主,而映象的载体,即反映物为次。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因为映象是被反映物的映象,是属于来源者的,没有这个物质来源与前提基础,映象就是无源之水与无本之木,但事实上哪有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呢?所以从根本上讲,从原因上说,被反映物乃是优先的决定性的。没有被反映物这个产生映象的来源与基础,映象是绝对不能出现的。当然,作为映象寄居物的反映者来说,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因为缺少了反映物这个映象的载体,映象就没有了寄存处,因而也就不会有映象出现。反映物作为被反映物的对象来说,是对立面的统一。不仅不可缺少,而且承担着寄居负载映象的义务。如果没有映象的这个寄居物和承载体,映象的出现存在也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反映物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然而,这种必要的不可缺少性,必定不能取代被反映物对于映象所处的来源性根本性的决定性地位。这是映象的来源与映象的载体二者关系中的主次地位不同的根本道理。

映象从来源物(被反映者)跑到寄居物(反映者)身上,这之间是有一定空间距离的。要想通过这段空间距离,没有运动(位移),显然不可能。那么产生映象的动力或推动映象出现的活力是什么?当我们细心观察映象的产生与出现时,总会发现映象与反映活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比如镜子里面阳光的映象就是太阳照射在(作用于)镜子之后,镜子再反射(反作用于)阳光时留下的产物。这说明阳光的映象是在太阳与镜子之间进行作用(照射)与反作用(反射)的活动中形成的。而阳光与镜面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作用与作用),在学名上就叫反映。书籍报刊杂志这些映象(文字语言)的载体也是依靠反映活动进行的。它是印刷工人通过印刷活动(即铅字的反映活动)完成的。如果没有印刷工人艰苦繁重的印刷(反映)活动,那么书报杂志上的文字映象就不能出现,而书报杂志的问世也是不可能的。地面卫星接收站接收的卫星图象与数据,是天空中的卫星获得的大气云图作用于地面接收站,即反映于地面接收站的结果。如果没有天空中的卫星得到的大气云图与地面上的卫星接收站相互作用的反映活动,地面上的卫星接收站就不能产生与出现卫星上的图象与数据(卫星上所反映的大气云层的映象)。由此可见,无论何种映象的产生与出现都是离不开反映物与被反映物之间的反映活动的。黑格尔曾经说过:“映象是有之剩余。”映象是“有之”什么样的“剩余”?就是被反映物之“有”与反映物之“有”在进行反映活动时,留下的被反映物的映象性“剩余”。映象的动力是反映,反映的产物则是映象,这是毫无疑问的。

三、映象的意义

映象的来源是物质,映象的载体也是物质。这说明,映象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正是这样,黑格尔才说:“映象……是作为其自身中非独立物那样的非独立物。”映象虽然不能单独自立,而必须来源于和借托于物质才能生存,但是映象却绝不是可有可无或毫无意义的。事实上映象的存在不仅必要,不可缺少,而且具有重大意义。映象的非独立性与映象的必要性重要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那么映象存在的必要性与重大意义是什么呢?

第一,映象是影响的根据。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皆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反映、互相映象、互相影响的。在这一系列的链索过程中,互相联系引起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形成了互相反映,反映则产生映象,而映象又造成影响的效果。从事物之间这些不断联系、作用、反映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映象与影响的关系是直接的密切的。事实证明,映象是造成影响的根本原因。例如埃及的人面狮身雕象在历尽日久天长的岁月沧桑后,它的面目已经今非昔比(受到严重损害)。那么造成如此后果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认真研究与推敲,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多种事物的映象造成的。其中有光线(紫外线等)的,风沙的,有害气体的,噪音的,冷的,热的,干燥的,潮湿的,等等。这些多种成份的映象在人面狮身雕象上不断叠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长日久之后,势必引起人面狮身雕象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正是它所受到的损害与破坏性影响。这种损害与破坏性影响全是由于它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物在与雕象本身发生作用(反映)时,把各自的映象不断地强加给这座珍贵的雕象身上,而雕象不堪这些映象常年累月的沉重负担,终于发生演变,造成了今非昔比面目全非的严重后果。由此可知,事物的映象就是造成事物发生影响的根本原因。没有事物的映象,不会有事物的影响,这是映象存在的第一个重大意义。

第二,映象不仅是造成事物发生影响的原因,而且也是事物转变的一种方式方法和途径。自然界中的兔子、羚羊、鹿等动物见到豺狼虎豹之后,总是撒腿就跑。为什么?因为以前同类被这些凶残的食肉动物吃掉的印象,在它们的心目中还记忆犹新。这种知道恐惧逃跑的本领是通过挨咬被吃的映象方式得到的。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成年之牛见虎后知道逃跑,这种由不知怕到知怕的转变就是由老虎吃牛的映象中得到的。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光合作用是植物在阳光的照耀下,得到了光线的映象,从而使植物叶子里的叶绿素发生变化,形成了新物质(蛋白质等)。这是光的映象促使事物性质发生变化的活生生的具体实例。动物中的变色龙对周围环境有着特殊的反映,它能根据周围条件的不同,改变自身的颜色,这也是由于它的皮肤接受了周围事物的映象后,发生变化的缘故。物质与精神的转化更是通过映象的方式或途径进行的。客观事物反映或表现在人的头脑里形成的映象,是人们的主观思想,这是物质变精神。而当人们通过实践将自己在客观事物中得到的映象(包括意图、计划、方针、政策等)再反现到外界事物身上时,人的精神(人脑对外物的映象)就转变成物质了,这是精神变物质。当然,无论何种事物间的相互转化,如果从辩证法的角度看,说到底又都是矛盾双方的转化,而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却正是通过反映活动中的映象形式过渡与转变的。

第三,映象是精神的质料,是思想的实质。映象是事物的灵魂,灵魂就是事物里的映象。精神意识开始于映象,并且发展创造为映象。凡物莫不有映象,凡映象莫不有物。物质是映象的来源(基础)与载体,而映象则是物质的精神与灵魂。列宁说过:“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这是说,经验意识等精神性的东西实质上就是事物的映象(尽管是外物的映象)。西方哲学中的“物活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精神与灵魂的。如果他们的这种“精神”、“灵魂”指的是事物自身的映象,可以说“物活论”的思想有其合理之处。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仅有物质实体,而且也有映象虚体。列宁也曾讲:“假定一切物质都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里的“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当指事物的映象,那么一切物质都具有这种类似感觉的特性就不仅是“合乎逻辑的”,而且也是真实可信的。人们头脑中或心目中的各种形象(印迹)、音响、气味、味道、触觉等,以及有关它们的本质规律性的知识,都是这些外界事物信息在人们头脑中反映后留下的映象。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一切事物是否具有“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与映象),而在于,哪种事物或哪些事物能够认识知道这种反映与映象。无生物中虽然有反映与映象存在,但其本身并不知道。有生物中的植物也有反映与映象,但对反映与映象并无感知的能力。对于反映与映象真正有所感知的只有生物中的动物界。动物所以有感知能力是因为动物已有肉体与神经。当然,动物界对于反映与映象的感知能力也是参差不齐高低不等的。低级动物感知能力差,也很简单;而高级动物,尤其是人类的感知能力已经很高很复杂了。然而,无论感知的能力如何,其感知的实质都是映象这一点却是相同一致的。映象既是精神的实质,也是精神的食粮与产品。精神所吸收的是映象,它所产生创造的也是映象。物质及其伴随物(映象)发展到它的高级复杂阶段——人类与人类社会之后.就变成了人类及人类的思想。思想无怪乎就是外物作用于人脑并在人脑中留下的各种映象。思想即是外物的映象,并且就是从一般外物中的映象变化发展而来的。

第四,映象的反作用。物质决定着映象,映象也反作用于物质。电影电视等影视(映象)文艺形式虽然始于社会现实生活,但是现实生活一旦被艺术再现或反映到银幕荧光屏上,它对人们的教育指导娱乐的作用就是显著的。风雨雷电作用于大地后,无机物会变成有生物(地衣、蘑菇、鱼、虾等)。这是风雨雷电反映在大地后的映象影响了原来的物质(无机物),从而使其生化的结果。动物发情求偶时的哞叫与气味,是其生理需求的本质在现象中的一种反映与表现。当异性得知这种信息并在自身中形成映象后,就会驱使白己去寻找发情求偶的对象。这也是映象的反作用造成的。至于人的行动,那更是受到思想的指使与支配了。这既是精神的反作用,同时也是映象的反作用,因为思想的实质就是映象嘛!人要想干啥,或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是受思想(头脑里的映象)支配的,所谓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指的正是这个道理。映象的这种反作用实例不胜枚举,如常说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及人们看书学习复习功课时重复不断地在脑海中的“过电影”等现象,都是映象反作用的生动表现。物质反映着映象,映象也反作于物质。

第五,映象具有保留遗传人类智慧(精神财富)的功能。人死后,肉体没了,但其思想智慧技能却可以通过文字雕刻绘画等形式保留遗传下来。文字(中国的象形文字)雕刻图画等,是外物作用(反映)在人脑中的映象的外化或再现,是对外物映象的摹写、固定、升华与创造。它能使人类的精神财富遗传下来。人类的延续与发展,除了需要物质(肉体)上的传宗接代之外,精神上的遗传,就是通过文字雕刻图画等载体中所蕴含的映象来保留的,而后人也是依靠这些文字雕刻图画等的记载(书籍)去继承先人的精神财富,并在新的条件下将其发扬光大的。如果没有前人留下的这些精神财富,人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恐怕还要停留在原始人的阶段上)。映象借助文字雕刻图画等形态,保留遗传人类精神财富的功能,是映象存在的第五个重大意义。

推荐访问:映象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