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沙文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创建阳光童谣氛围,强化学生品德教育

发布时间:2022-11-02 19:40:16 来源:网友投稿

采用多种途径实施阳光童谣的德育课程,是构建阳光童谣所寓含的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内容。学校应以阳光童谣为载体进行小学生品德教育,并构建阳光童谣所寓含的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内容。

阳光童谣校本课程品德教育所谓阳光童谣,就是内容积极、健康、向上,对儿童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童谣。因此,采用多种途径实施阳光童谣的德育课程,是构建阳光童谣所寓含的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内容。

一、阳光童谣——寓含丰富的小学生品德内容

1.理论基础

(1)国家的政策法规

《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教育阶段德育目标是: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基于阳光童谣的小学生品德内容体系应依据以上德育目标来建立。

(2)专家的经典研究

根据科尔伯格的经典研究,儿童的道德思维水平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儿童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和道德价值的理解在思维形式上不同,即其道德认知、道德判断与思维方式等发展有着不同的年龄特征。因此,在小学低、中、高年级不同的学龄段,德育内容的安排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既要符合德育目标的要求,又要符合不同学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实际践行

根据我们的实际调研,发现当前小学生品德教育内容中亟待加强的几个方面,包括学会感恩、诚实守信、文明礼仪、心理健康、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我们将这些方面的内容编成轻松欢快的阳光童谣来进行德育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阳光童谣“课程化”——丰盈儿童精神家园的新路径

1.拓展童谣空间,开发阳光童谣校本课程

(1)性质

拓展童谣空间,将阳光童谣课程化,衍生于德育课程化的概念,是指赋予阳光童谣以课程的性质或状态,使阳光童谣转变成课程,或者说,就是把阳光童谣内容编写成教材(校本教材),列入课程,有计划地实施。通过阳光童谣课程设置和教学来落实德育要求,实现德育目标。在阳光童谣课上,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倾听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者,而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2)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先让学生改写唐诗宋词、歌词或已有的阳光童谣,小组间可进行创作比赛,提高大家创作的积极性。还可以把阳光童谣编排成短剧或小品进行表演,给阳光童谣配上简单的曲调吟唱,把阳光童谣画成图画展示……总之,就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阳光童谣、体味阳光童谣、内化阳光童谣。一段时间以后,师生共同将创作成果进行整理,将阳光童谣装订成册,作为阳光童谣校本课程开发的教材使用。

2.阳光童谣“课程化”,融汇阳光童谣学科教学

(1)教学与育人的融合

教书育人相结合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直接与教学相联系,如果忽视了这最大一块时间的德育工作,“德育为首”就不可能真正到位,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相反,如果教师自觉地进行德育渗透,就占领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其次,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内容中去,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德育可知可感,有血有肉,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再次,教学中渗透德育,方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没有过急过高的要求,也没有强加和说教的感觉,容易做到扎实有效,所以说教学渗透德育是教书育人的基本渠道。

(2)童谣与学科的融合

①在各科教材中适当添加阳光童谣

例如,在语文课本中直接添加一些有德育意义的阳光童谣和选编一些带有阳光童谣的课文供学生学习。在英语课上,教师可以穿插教唱一些健康的英文儿歌,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在社会课本中,可以将我国在历史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编成阳光童谣,在有利于学生识记知识的同时,增加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等。

②抓住适当的德育契机

有意识地以阳光童谣为载体进行德育,以生动活泼的阳光童谣言语形式取代乏味的说教言语形式,对于德育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有目的地去准备适当的阳光童谣,对于有较深阳光童谣功底的教师来说,也可以凭借自身的功底和教育机智在课堂上即兴创编一些阳光童谣。总之,将阳光童谣融于学科教学之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成为进行学生德育名副其实的主战场。

3.阳光童谣“课程化”,组织阳光童谣多彩活动

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巩固,丰富的课外活动所发挥的德育效果往往比课堂教学更加有成效,而且对于小学生来说会更加有吸引力。科恩指出,“道德意识的形成不能脱离社会行为,从现实活动来看,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不仅有道德概念,而且有感情、习惯及个人道德面貌的其他无意识成分。”所以,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阳光童谣活动。

4.阳光童谣“课程化”,创建阳光童谣校园文化

个体对道德的追求,具有互利性的特点,由这种共同的道德追求所建构起来的道德社会环境,构成个体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条件。儿童的道德判断不仅仅是其个人的稳定特征的产物,而且是他的能力与情景的道德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上都强调了道德环境和氛围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倡导:“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说话”。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这一载体,把阳光童谣彰显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使其发挥“润物细无声”的德育作用。久而久之,这种氛围将演变为一种优秀的校园文化,传递在每一位师生的心间,影响着一批批学生,甚至影响着整个社区的文化建设。

三、阳光童谣“课程化”——以“阳光童谣”抑制“灰色童谣”

“灰色童谣”与“阳光童谣”相对,是流行在青少年群体的一种文化形式,是由青少年自发创作的一种亚文化,具有调侃性、创造性和群体性。灰色童谣也出现了值得教育者关注的负面效应,对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价值取向非常不利。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指出,对“灰色童谣”,宜疏不宜堵,需先倾听唱的是什么,然后加以研究。简单地对待,甚至粗暴地禁止,都于事无补。从“灰色童谣”的流行,可以看出儿童需要阳光童谣滋养,因此我们应把“灰色童谣”阳光化,多为孩子创作一些“童时习之,可为终身体认”的阳光童谣,来抑制“灰色童谣”。相信在“阳光童谣‘课程化’,丰盈儿童的精神家园”的大力实施下,“阳光童谣”终将取代“灰色童谣”,从而成为校园德育的主流文化大餐。

阳光童谣,如此纯净透明,又如此充盈饱满。它让我们在繁杂浮躁的世界里拥有心灵上的慰藉,照亮了许多孩子简朴清澈的心灵,给他们一处青山绿水的自然。阳光童谣,无论岁月变迁,无论身处何方,淳朴的旋律还是那么清晰,不时在孩童的耳畔响起。

参考文献:

\[1\]霍美丽.话语转换与价值重塑\[D\].成都:四川大学,2007.

\[2\]李汉元.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J\].教育导刊,1992,(Z1):36.

\[3\]龚海泉,万美容,梅萍.当代公民道德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4\]蔚艳楠.从灰色童谣看后现代视角中学校德育的建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2):10.

推荐访问:童谣 品德 氛围 强化 创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