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沙文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思考与认识

发布时间:2022-11-14 14:00:09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一直是“三农”问题中的重点问题,与农民的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对这类问题越来越重视,投入逐年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逐步平稳规范,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分析致贫原因,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为农村卫生事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三农;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因病致贫

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现状和问题

在2009年3月12日闭幕的两会上,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基层卫生人才保障、农民派和全国政协委员提交的16份关于加快公共卫生建设的提案中,有一半涉及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在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意见》决定,从2009到2011年,各级政府预计将投入8500亿元来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如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和支付限额以及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特别是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乡镇卫生院、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和困难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加大对其医疗配备的投入和医疗救助的力度。

通过以上举措,政府希望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的目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已成为现在农村问题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在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平稳,逐步规范,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村卫生室的数量和覆盖率,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总数量,平均每村的专业医护人员数量,农村每千人拥有的病床数有了明显增加,农村医疗服务质量也有所改善,农民医疗负担有所减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有所缓解。

在肯定其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不得不反思存在的问题:(1)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有盲点,对一些需要公共卫生机构负责的传染病防治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2)医疗卫生资源地域布局不合理,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领域,资源浪费和短缺并存;(3)农村医疗救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衔接不够理想;(4) 当前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各自过于独立,应该增加纵向业务合作,而同一级别的农村医疗保障的各相关部门(财政、医药、医疗机构等)还有待更多的横向合作。这些问题导致了现实中医疗卫生资源缺乏;医疗卫生人员专业素质不高,高素质人才比例低;政府等部门对农村卫生事业的资金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存在一定缺陷,致使资源利用率不高,医疗资源出现供求不平衡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综合上述原因分析,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不足,以及投入结构不合理是根本原因。

二、公共卫生财政投入不足的影响因素

(一)资金管理体制的转变

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原来具有行政事业单位性质的医疗机构,首先作为行政事业机构改革的重点被推向市场,与此相适应的资金管理体制便由大部分预算拨款改为少量拨款。政府对医疗机构拨款的减少,使得医院必须靠自身的业务收入增长来平衡收支和寻求发展。由医疗服务供给方所推动的医疗服务价格的不断攀升和医院作为最大的药品零售商的垄断行为所形成的居高不下的药品加价,是医疗机构追求自身利益、维持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理性选择的结果。拒绝为无支付能力的患者治疗和提供低质量的服务也是医院为平衡预算收支的无奈行为,最终会导致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医疗得不到保障。

(二)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改变了医疗总费用的构成

医疗费用的增长更多的是依靠个人医疗支出增长的拉动。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正处于变革之中,原有的医疗制度已经基本上取消,新型的医疗保险制度正在建立。在转轨过程中,自费医疗比重的增加,造成了医疗总费用中个人支出的迅速增长。

(三)政府卫生投入不足

(1)改革开放以来多次放权让利之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滑,财政负担过重,财政支出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政府提出的日益提高的要求; (2)各级政府对卫生事业重视不够,卫生事业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停留在较低的水平;(3)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下,卫生支出主要由各地方政府负责,疾病负担较重、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大的贫困地区财政收入本来就入不敷出,更是无力发展卫生事业。

三、公共卫生财政投入结构不均的影响因素

1.城乡医疗卫生公共支出结构不均。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的制度格局和政府惯性,政府用于医疗卫生的公共支出表现出极其严重的城市偏好。

2.重发病后治疗,轻疾病的预防。预防减少了疾病发生的概率,减少了医疗费用并使人们免收患病的痛苦。

3.重城市大医院,轻基层和社区医疗。在政府的经费投入中,大医院所占比重较高。这种现象时与中国国情密切相关的,由于基层社区医疗发展较差,导致广大人民愈加“信任”和“崇拜”大型医院。受市场利益导向的影响,财政投入也较多地投入到效益回收快的医院体系。不容忽视的是,基层社区医疗的缺失,导致小病、轻病患者集中于大型医院,出现导致“轻病患者看病难,重病患者难看病”的怪现象。

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

1.重新明确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职责定位,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应转变观念,在财政资金的安排上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确良好而充足的公共产品和公共卫生服务是经济健康有序运行和持续增长的基础和保证。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劳动力素质的公共医疗卫生产品,在由市场提供存在效率缺失的情况下,政府财政应该很好地发挥其对公共卫生的支持职能和重要作用,成为最为主要的投入者。

2.增加公共卫生资金来源渠道,建立以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筹资系统。从长期看,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借鉴国际经验,国家财政用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支出应在现有的水平上翻一番,基本保持在GDP的1.5%比较合理。从短期看,可以建立以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可持续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照从基本到特需的项目进行划分,越是基本的项目,其管理级次应越高,可由中央或省级财政承担,越是特需的项目,其管理级次应越低,可考虑由县级及以下财政承担。

3.加大政府在疾病预防事业中的投入,提高财政公共卫生支出中预防保健的支出的比例。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支持应该转换思路,从主要提供给供给方,转向提供给需求方,改变目前医疗卫生服务低效和低收入阶层不能收益的状况。重新调整支出配置,提高财政公共卫生支出中预防保健支出的比例,合理进行预防工作管理。应合理分配突发性医疗事件事前投入和事后投入的比例,加大财政事前防范支出的比例。

4.关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财政收入。我国医疗卫生的目标是全民健康保障,加强对低收入人群健康的公共投资不仅出于公平的考虑,也是最有效率的。应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地区之间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非均衡,特别是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的差距。

5.积极培养引进医学专业人才。首先,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一方面中高等医学院校要针对我国农村卫生实际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并可以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为农村医疗机构输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以改善和优化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结构。其次,要加大现有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交流和学习,积极提高和优化现有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

综上所述,只有完善公共卫生财政投入制度,才能保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为早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奠定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勇,冯兰.农村居民医疗状况的阶层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顾听,方黎明.自愿性与强制性之间——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嵌入性与可持续性发展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4(5)

[3]陕黎明.中国农村卫生问题研究[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7

[4]樊明.健康经济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韩俊,罗丹.中国农村卫生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推荐访问:医疗卫生 体制改革 深化 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