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沙文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延安民族学院对少数民族青年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2-11-01 18:55:1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延安民族学院抗战时期创办的高等院校,它以培养少数民族青年为己任,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誉为延安时期少数民族干部的摇篮。在延安民族学院创建背景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回顾了学院的教育方针、组织结构、课程设置和学习环境,论述了学院对少数民族青年在思想、文化、劳动等方面的培养和取得的成绩。

关键词:延安民族学院 少数民族青年 干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5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a)-0201-02

1 延安民族学院创建的历史背景

延安民族学院创建于1941年9月。

那个时后,革命斗争形式十分严峻。国际上,德国法西斯丧心病狂的发动了二战,背信弃义疯狂进攻苏联的同时又和日本勾结妄图消灭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内,帝国主义正加紧对我国的侵略,并把主力向解放区转移,不断的扫荡、围攻我新四军和八路军。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掀起了一次次反共高潮,并在延安民族学院成立的当月发动了震惊世界的皖南事变,同时加强了对我解放区的封锁,阴谋升级内战。而当时我党以大局为重,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

我们党很早就认识到培养革命干部的重要性,毛主席在1937年所写的《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一文中就指出就:“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我们党的组织要向全国发展,要自觉的造就成万数的干部,要有几百个最好的群众领袖。”1同年,毛主席在《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一文中提出了“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前提下,共同抗日”2的任务。各民族爱国青年,响应党和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从四面八方向延安聚集,加入了革命队伍。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延安民族学院诞生了。

2 延安民族学院创建的目的

总的说来,延安民族学院创建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培养少数民族青年干部,最终夺取抗战的伟大胜利。具体的说就是:

1)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政策。

2)培养各民族抗战和新中国建设的干部。

3)对各民族的政治、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4)争取全国各民族大团结,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 延安民族学院的组织结构

和今天的高等院校相比,延安民族学院在组织结构上并无二样,只是由于受当时软硬条件的限制,教学组织简单些。建院初期学院有院级领导两人,设有四个部(处)分管总务、干部、教育和研究。1942年干部处并入教育处,研究部降级为研究室成为教育处的一个部门。研究室里设有西南民族、蒙古族以及回族等几个组,主要研究各民族的经济、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教育处还设有注册室、教务室和阅览室等。总务处设有会计、总务以及生产等课。另设休养所和医务室各一,对师生的保健和卫生负责。

4 延安民族学院的师资情况

党中央、毛主席对延安民族学院十分关心,从西北局。陕北公学和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抽调了大量优秀教师到学院任教。高岗、高克林、乌兰夫、刘春兰、王铎等都曾先后在学院担任领导职务。

全院师生员工达数百人,涵盖了蒙、汉、回、苗、彝、藏、东乡等八个民族。学生主要来自四个部分:一部分是随红军长征从贵州,四川等省来藏、苗、彝族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又在其中多数人中央党校学习过的经历。再一部分是蒙古族(大多来自原绥远省土默特旗)和汉族学生(主要来自原归绥周围各县)。他们中有很多是大青山根据的干部,也有为革命理想投奔延安的爱国青年学生。第三部分是来自内蒙古伊克昭盟的蒙古族学生(多数来自该盟的鄂托克旗和乌审旗),他们或不堪国民党匪军的摧残和压迫,或经纳素滴力格尔(伊盟进步人士)介绍而来。入学时,这部分学生不谙汉语。第四部分是回族学生。这部份学生部分来自宁夏、青海等地,但大多来自陇东的回民骑兵团。

5 延安民族学院的教育方针

延安民族学院的教育方针是对党办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学院的教育本着党的一贯方针—— 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延安民族学院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该方针的指导下开展的。

1942年在毛主席“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下,延安民族学院的学院也加入到了火热的大生产运动中,每人每年根据实际需要劳动两到三个月。在这次运动中,学院学员们的思想受到了深刻的洗礼,树立起了劳动光荣的观念,在学得一定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人收入,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使自己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生产劳动的种类包括农业、手工业甚至还有建筑业。农业包括运粪、除草、种菜等。手工业包括纺棉、纺毛、烧炭等。建筑业是指部分学员参与打窑洞的劳动,建成一孔孔美观实用的窑洞,这些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时的居住条件。

6 延安民族学院的学制、教学形式及课程设置

学院把教学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学院的一切基本工作都是为教学服务的,这一点在全年的时间安排上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当时,全年九个多月是教学时间,生产劳动时间则为两个月左右,也有假期但很短。

学院在教育计划和学制年限两个方面表现得较为灵活,毕业期限、升降级都没有严格的标准。只要能跟上就随班就读,轻易不升级和降级。学制上也曾有过这样的规定:六年毕业,分三期,每期两年。但实际上但多数完成一期的学习后,就可以根据革命需要随时毕业,分配工作。上述情形也是由于当时革命情况和整治环境所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延安民族学院的教育是以为政治需要服务为目的的。

学院以班为单位组织教学,建校初每班设一名指导员,指导员由院长直接领导,随后指导员改成主任教员,类似现在的班主任。指导员或主任教员除了教课和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外,还要对教学情况情形搜集和了解,辅助干部研究所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实时改进。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国内外形势,确保授课内容及难度适合绝大数学生。

全院根据班级掌握语文的程度划分为文化班、普通班和研究班三种不同的类型。文化班又按民族或汉语水平分班,这类班级开设的课程有读报、政治常识、汉语文和教学等。研究班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本科,普通班和研究班开设的课程有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历史科学以及时事政治等。课程内容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抗战实际紧密结合。普通班在低年级还开设文化和政治两门课程。研究班和普通版请校外同志不定期的做报告。研究室的研究员多数都任课,还有两三人兼任了主任教员。他们将民族问题的研究成果向学生汇报。这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是教学结合科研、科研服务教学的现代办学理念。

7 延安民族学院对少数名族青年的思想教育

延安民族学院将政治思想工作作为教育的中心工作来抓,其内容的确定以当时的革命形势为依据,并贯穿于整个课堂、报告和课外活动中。

在对少数民族青年学生进行的政治思想教育中,学院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兼顾时事政策的教育。同时把党名族平等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作为教育的重点,培养不同民族学员间相互尊重对方风俗习惯的观念。除此之外,延安民族学院还先后对少数民族和汉族师生进行了坚决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和大汉族主义的教育。

1942年开始,延安民族学院的所有师生还参加了历时二到三年的整风运动,这次整风运动对于少数民族和汉族青年来说具有的意义是历时性的。学院成立由刘春、宋田友、刘景平等同志组成的整风学习委员会,对整风学习进行直接领导。

这次整风运动,深远的影响了各少数民族青年,这些影响主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少数民族青年深刻的认识到客服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少数民族青年初步体会到调查研究对革命工作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青年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世界观和无产阶级革命立场,学会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少数民族青年受到了集体主义和组织纪律教育的熏陶和洗礼,增强了学员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8 条件艰苦、学习愉快、生活乐观

延安民族学院的生活环境是十分艰苦的。全院师生按不同标准实行供给制,食物和衣物都相对缺乏。延安民族学院对少数民族青年十分照顾,比如他们比汉族学生要多一件或一套棉衣。

在艰苦的条件下,学院注意对少数民族青年进行艰苦朴素、亲力亲为的精神,自己洗脏袜子,衣服、被子破了也自己缝补,灯芯自己捻,木炭取暖盆自己生。

学院还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同学们没有向艰苦的条件低头,各个身心愉悦,精神头十足,学习有条不紊、业余生活也丰富多彩。他们每周用于学习时间在五十小时作用,同时也十分注意劳逸结合。在党的关怀下,生活紧张而有序、严肃又活泼,有民主也有集中,有自由也不乏组织纪律性。从某种意义上,艰苦的环境让他们的理想更加崇高,目标更为远大。

9 桃李芬芳、成绩斐然

在党和毛主席的坚强领导下,延安民族学院学校党组织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将一大批少数民族青年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民族干部才,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45年春天,高年级的大部分少数民族青年学生跟随乌兰夫同志去内蒙古发展革命工作,还有一部分蒙古族青年转移到伊克昭盟城川进一步学习。在革命摇篮里,各少数民族干部茁壮成长起来,在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光和热。

从延安民族学院走出的几百名少数民族青年,不仅在抗日战争建立了赫赫战功,他们中很大一部分在全国解放后的各个民族地区也建功立业,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蒙古族的云士英、李文精、云照光,藏族中有桑吉悦希、萨纳,回族中的沙力士、彭华庵等同志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10 结语

延安民族学院作为我党延安时期培养少数民族青年的摇篮,出色的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为党培养了大批的少数民族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这些少数民族干部在建国后在各自工作的岗位上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的贡献也是可圈可点的。另一方方面,延安民族学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经验和成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陆继锋.中国民族院校办学理念的变迁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2013(5).

[2]官汉蒙.少数民族青年成长道路漫谈——民主革命时期党对少数民族青年的培养[C]//全国少数民族革命史文集,1991.

推荐访问:延安 民族学院 少数民族 培养 青年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