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沙文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创建新型能源金融体系刻不容缓 外汇储备应向战略能源储备转换

发布时间:2022-11-10 20:40:07 来源:网友投稿

事实上,庞大的外汇储备对于中国而言,不仅是抵御全球危机的坚实后盾,更是中国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低迷和需求放缓,加快中国资本全球化战略布局的有利时机。

一方面,外储安全正受到严重威胁。外汇储备传统意义上的功能是用于支付进口与偿还外债本息。10多年来,外汇储备的一个新增功能是用于防范投机性攻击,稳定外汇市场以及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

从外储资产的使用效率看,外储安排的资产分布,货币组合与投资组合需要动态优化。外储理想的投资安排应该是多种货币组合,多种资产组合,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战略性资产和战术性资产。

从外储资产的投资主体上看,未来投资主体一定要向居民用汇与企业用汇转变,从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投资三个角度考虑配置外汇资源。目前,中国外汇储备60%以上投资于美国国债,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持续恶化,美元不断贬值,无形中持有美国国债造成了外储福利的流失和财富的稀释。

另一方面,能源安全不可小觑。从国家层面说,能源企业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海外资源比重的增长意味着对国内资源的必要保护,也意味着国家的能源保障更趋安全。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至51,3%。从中国资源的实际状况出发,维护中国能源安全的立足点应放在“走出去”上,加快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

利用外汇储备的落脚点

外汇储备是应对国际支付危机的一种“保险”机制。但并不是买的额度越高越好。外汇储备过多是一种资源配置上的浪费。关于中国外汇储备充足与适度规模的经验研究表明,适度规模不应超过1万亿美元。当前,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充足与适度的规模。从存量外汇储备看,到2008年年底,中国存量外汇储备约1.95万亿美元。其中,欧元和英镑资产约20%,日元资产约10%,黄金和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约5%,美元资产占65%,大约1.3万亿美元,约占外储2/3。1.3万亿美元中,中国持有美国国债金额为7396亿美元(占1.95万亿美元外储的38%)。综合估算表明,中国目前能够自由使用的外储只有6000亿美元左右。除上述存量外汇储备外,中国大约还有各商业银行短期头寸约1000亿美元,国家外汇管理局储备余额约2000亿美元。而这3000亿美元可能是维护日常进口所必需的外汇储备,因此,能源企业积极探索利用外储的落脚点应放在增量外储地运用上,并力图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构建“能源金融一体化”体系

为防止美元贬值和全球金融泡沫对中国外汇储备收益的影响,应该将庞大的外汇储备通过购买能源矿产资源或建立战略储备库的方式,转变成实物资源储备。对中国而言,探索建立新型“能源金融一体化”体系迫在眉睫。在美国,能源金融,或者说能源美元,是美国乃至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的原动力,是美国国家利益的武器和国家竞争力。为此,中国也应该建立有关能源的货币金融政策、建立能源产业发展基金,成立能源储备银行,推进能源贸易融资,加强国际能源金融合作等。

“能源金融一体化”,是指借助金融的支持,使得能源企业可以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通,更好地帮助能源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套期保值、价格锁定和规避经营风险。制定有关能源金融一体化政策的思路是把金融安全与能源安全合并考虑,把单纯的货币储备及外汇储备与能源等资源的实物储备、期货储备密切结合起来。

设立国家能源专项发展基金

中国当前最缺的首先是能源产业基金和能源储备银行,设立国家能源专项发展基金,积极促进能源产业和金融资本的对接。

能源海外并购基金 到海外收购资源型企业,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融入资源全球化的阶段。在2008年,中国的跨国购并活动实现了51%的年增长,交易总额达78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其中,能源行业的并购金额达78.17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中国国有企业出海并购很容易受地缘政治压力,而基金就没有这种所有制压力,因此,可以通过并购基金的操作规避地缘风险。

能源产业开发基金 能源产业投资基金主要目的是为建立风险勘探、油田开采权的收购、精细化工的投资、重大项目评估等提供专项基金,为企业集团的长远发展提供重大项目的启动资金,为中长远战略做基础性铺垫。

能源风险投资基金 根据国际上大的能源公司运作经验,能源风险投资涵盖了能源资源勘探和开发的风险、能源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和各类能源市场上的能源金融工具的投机风险。风险投资基金以中短期赢利为目的,主要是为能源基金的投资者带来高额的中短期投资收益和资本积累等。

建立能源投资银行和能源储备银行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01~2030年,中国能源部门的投资需要2.3万亿美元,因此,只依靠一般的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或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贷款很难从根本上满足资金的需求,应该建立专门支持能源产业的能源投资和能源储备银行。

——通过能源银行,建立资金融通的长效机制。

——利用储备银行,建立能源战略储备。

根据测算,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约为2.9~3亿吨;2020年估计为3.8~4亿吨。如今,石油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为22%左右,估计未来石油所占的比例将提高到30%左右。因此,要未雨绸缪加快能源战略储备体系的构建。

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

中国已经进入资源短缺、技术升级、需求不断提升的新时代。从国际资本输出规律看,吸引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比例为1:1.1,发展中国家为1:0.13~0.5,而中国目前这一比例仅为1:0.09。这种不平衡状态表明,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潜力十分巨大。

今年前两个月,中国进口初级产品负增长率比同期进口总值降幅大10.6个百分点。其中,原油进口2455万吨,下降13%;成品油进口577万吨,下降6.4%,进口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除了生产需求严重萎缩,也有贸易融资困难加剧的成分。因此,巨额外储要加大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贸易融资力度。

推动“石油人民币”进程

在国际上,现有8000~10000亿“石油美元”流通,这造成了极大的汇率风险和美元贬值风险。因此,石油交易中,要寻求石油交易中间的货币多元化,和交易国家之间的货币的双边互换合作。目前,海湾的产油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在与他国的石油交易中间都在寻求非美元化。而本币尚不能自由兑换的中国,则只能承受石油成本加大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

当前,美元的金融霸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未来石油定价和交易货币的多元化是必然的趋势。人民币迈出国门,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是在周边国家的交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使其逐渐“区域化”。目前,全球每天的原油需求量大约为8430万桶。其中,中国每天就要消耗约750万桶,约占世界总需求量的9%左右。因此,有必要建立石油交易的“中国市场价格”,确立我们自己合理的石油金融战略。国家应鼓励更多的企业进入国际石油金融市场。积极尝试石油交易人民币结算,即”石油人民币”结算,逐步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等措施,以有效应对油价的波动。

积极开展多元化国际能源金融合作

以“建设”换资源 以中国外储资产、金融机构作后盾,通过信贷等方式,支持能源企业在非洲、拉美或中东等地从事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对方则以中国所需要的资源勘采权益等,作为对建设投资的偿还。这一方式目前在中国与非洲的合作中较为普遍。

以信贷换资源 通过对资源类国家提供用于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信贷支持,获取中国所需要的资源。这一方式,目前已经衍化为以贷款换能源协议,如最近的中国与俄罗斯、与巴西的合作。

非直接能源合作模式 具体执行办法是将能源输出国的资源区块作为基金资产注入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由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将其收益部分一定比例为其设立专用账户。一般来讲,国有石油企业很难参与资源成本的定价权,比如石油的份额油分配等,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缺陷。为了防范和有效制约这一形态的出现,以非直接能源合作模式,通过合作金融体系介入投资地区的国家财政金融体制建设过程,从而拥有资源的作价机制权益,应是合作双方、多方都非常欢迎。

推荐访问:能源 刻不容缓 应向 外汇储备 储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