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沙文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读老子有感

发布时间:2022-06-20 17:15: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读老子有感,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5篇

第1篇: 读老子有感

爱的细节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仅五千余言,但她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是道家留给后世的无可比拟的瑰宝。朱光潜老先生曾在《谈美》中说过:““美”对于不同人是不一样的,有对价值的价值美,有对科学的科学美,有对艺术的艺术美,总之,你所追求的,你所欣赏的,就是“美””。于我而言,《道德经》就是一捧给予我爱的智慧的清泉,用一个个小细节通以爱的启迪,读后有如露入心,醍醐灌顶的快感。

近期闲来无事,又将《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篇细细读来,没有高深的道的境界和丰富的哲理思维,要想真正理解《道德经》这一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著作,实在是太难太难。抛开其他大家对《道德经》的领悟,我按照自己的拙见,将其中爱的细节按照个人,国家,宇宙分为三类来研究。这些爱的善旨,或细究,或推理,或明义,或举例,虽隐意深晦,但深远非凡。

《道德经》第八章是我最喜欢的一章,这段为人所熟悉的经典语句,让多少人体会到老子高深的思想,我也为之所折服。“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我的解析是:“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近于道。”显然,这种解译在原句所体现的真善美面前是多么苍白无力的。读到这一句。在我脑海里面想象出这段画面:一个并不静谧的夏夜,月光撒在水面上,一个美丽的女神从水中慢慢走向岸边,轻袖一拂,灌溉着田里的庄稼,滋润着整片大地,然后嫣然一笑,又回到温柔的水波中。也让我想起我们江苏省09年语文高考的那篇文章,它说:“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居善地,心善淵,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争,故无尤。若硬要翻译成直白的话,那可以这么说:“水,居处善于择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游共处谐和相亲,言行表里如一,公共关系易于清静太平,办事能干,行动善于应机顺势而行。正因为水总是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所以,它很少患过失。”水,爱着这世间万物,自甘为下,故少有得失。难道老子告诉我们的仅是水的这种状态?不,还有其他的。化水的品质为人的品质,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人之品质美,仁者也,我想这是我所收获的。

《道德经》第三章中“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盜;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估计是对执政者最好的细节提醒。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在第四十九章中,提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理解的意思即为“圣人没有恒常不变的思想主张,他以百姓的思想主张为思想主张。百姓的主张,合于自己的价值观的,予以善待;
不合于自己的价值观的,也予以善待。这样就可以得到人们的共同善待。百姓的观点,自己认为正确的,予以信任;
自己不认为是正确的,也予以信任。这样就可以获得人们的共同信任。”我曾经经历过一件事情,在与一群新疆的老师共同在清真餐厅吃饭,饭后,十几个维吾尔族的教师都把自己剩下的饭菜打包回去,问之,答曰:“伊斯兰教的教规规定。不能浪费粮食。”再想到西藏朝圣者的一步一虔诚,三步一叩首,我深深的感觉到我们现代的执政者缺少信仰,缺少正确的价值观,怎么会达到真正的和谐?国以民为天,这是老子对世世代代的执政者的最善意的忠告。国之和谐美,以民为天,这是我的另一收获。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中提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生化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纷呈其形,情势使其如此。因此,万物无不尊崇道而珍重德。道之所受尊崇,德之所受珍重,并不是因为什么强制与逼迫,而是平常自然如此。这是老子对待宇宙万物的感悟。气功中八段锦有一招“六字诀”,另外一招叫金鸡独立。我一直疑惑它到底有什么用,读了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再与第五十一章想结合,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宇宙间各种各样的美侵蚀了我们的眼鼻耳,所以我们需要回归自然,做一棵大树,伫立在宇宙间。让心灵得到净化。生化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成长、发育,使万物自立、成熟,使万物都得到润养与庇护。生育它而不拘系自有,成就它而不执为仗恃,得尊重而不肆行主宰,这就叫做有了无限深厚的德。宇宙间的境界美,不知你是否也体会到?

爱的细节容不得我慢慢写下,采撷少许,难登大雅之堂。但实乃情至深处之感悟,体会到《道德经》的博大精深。

第2篇: 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老子有感(一)
  如果说,半部轮椅可以治天下,则一部《老子》可以治宇宙。《老子》是一部伟大的哲学着作。
  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颗参天大树,而这颗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可以见得:《老子》是如此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奇葩。读了《老子》,我只能说是读了《老子》,理解了这部巨着中的皮毛罢了。对于自己,只能说,选出几个特有感想的来说。
  《老子》开篇为我们讲述了“道”,道产生了天下万物,可它不是一般的道,不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是非常深邃奥妙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道创生万物的本原。《老子》中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混而为一”道。这与古希腊的很多哲学家的想法很不一样,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亚里士多德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乃至后来在科学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出现了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这一说,让我不禁思考:在古代中国,为什么会认为道这虚拟的东西是万物的本原,而不是跟西方所说的某一特定的物质。难道是文明的本质性不同吗?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其实,客观世界就是矛盾对立着的,可人们却因为自己的主观,有了所谓的美恶、善与不善,这才有了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可在《老子》里面,“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其对立面的存在来体现了。也许,这就是我们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相反相成”。
  “上善若水”这是家喻户晓的一句经典了,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呢?老子以水来教化世人,用水性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不就是说高尚的品格就像水那样,那么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却不与之争。这才是最高的善吧。而如今,反思社会,争权夺利,趋炎附势,哪能体现善呢?又还有多少人做到无私呢?老子认为“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能自生,故能长生。”由天地之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如此无私的奉献着自己。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由于自己的无私,最终成就了自己,如此都伟大呀。
  其实,《老子》里讲到了很多人道的部分,正是我喜欢的。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为人之道,要求行事须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度,应该适可而止。人们不可“盈”,一个人在成就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呀。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之伟大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乃万物之母呀。
  老子的《老子》,是那么深奥,又是那么深不可测,早晨一露珠,夜晚一颗星,都在这伟大的道里面,渺渺众生中的我,是多么想了解这伟大的道呀,只有继续努力地学习着,才能越来越接近“道”。慢慢地了解道,如同数星星般,无穷无尽。
  读老子有感(二)
  前几天,我读了《老子》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老子一生中经历的一些事。
  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间,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他写的《道德经》虽然文辞简炼,所蕴含的道理却至深至远,千百年来不知启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见,老子对人们影响深远啊!
  书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经》中也不乏对水的赞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我觉得,水的精神是可贵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刚强。正如老子所说:“真正强大的不是刚强而是柔弱啊!”
  因为水很柔弱,它没有争斗的心愿,所以它能够滋润万物,使万物茁壮成长。它从不轻视低的地方,总是往低处流。难道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波澜壮阔的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汇成的,滴水还可穿石,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浪永不厌倦地拍打着礁石,无私的水永远滋润着万物,这是水的精神。
  水从不争强好胜,它能忍让一切。石头挡住了它的去路,它会绕开,继续奔流。它又是那样谦虚,总是往低处流,从而汇成了江河湖泊。然而水又是那样的刚强有力,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乃万物之根本。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生命。水虽然无形无色,但它看似柔弱的力量却超越了一切。水使我明白了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的道理。能容天下之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同时也使我认识到,在学习上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学日益。我们才能精进有为,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当今社会中,又有多少像水一样谦虚而又默默奉献的人呢?又有多少人为了名利、金钱而落得个臭名昭着、遗臭万年呢?水是伟大的,它的精神会让人们有所感悟。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第3篇: 读老子有感

《老子》第六十四章片段解析及感悟

法学院社会工作081班 080301110092 张松群

摘 要: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本文主要解析《老子》第六十四章的三个片段:“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及“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小议笔者对“防微杜渐,防患未然”、“谨始慎终,锲而不舍”和“特立独行,遵循规律”的感悟。

关键词:防微杜渐,防患未然;
谨始慎终,锲而不舍;
特立独行,遵循规律。

正 文:

1.《老子》第六十四章内容及语译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语译:

“不动的物体容易把持,事情在没有迹象的时候易于图谋。脆弱的东西容易破裂,事情在微小的时候容易解决。事故没有发生就要着手预防,动乱尚未形成就要治理。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芽长成;
九层的高台,由一筐筐泥土垒起;
千里远行,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违背规律)强行作为必招致失败,得到的东西也会失去。因为圣人无为,所以不会失败;
手里不占有东西,所以不会失去。人们做事,经常在快要完成的时候失败。如果他能在最后像开始时一样谨慎,那么就不会失败。因此,圣人希望人们没有贪欲,不稀罕难得的东西;
学习世人所没有学的道,挽回众人的过错。这样符合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妄为。”

2.《老子》第六十四章片段解析及感悟

2.1 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老子在开篇就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懂得透过事物的现象抓本质,每一种事物都是从微小慢慢变强大的,如果事物是积极地,向上的,健康的,那么我们就要从开始就培养事物,让其慢慢为我所用。如果事物是消极的,倒退的,低俗的,那么在事物刚刚萌芽的阶段就要将其扼杀在摇篮里面。而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我们可以知道老子在此所说的是“乱事”,对于乱事,老子主张“在还没有明显征兆的时候就要动手,在乱事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除掉”这样做的原因是事情在微小的时候容易解决,不需要大费周章,如果事情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我们再去解决那就没那么容易了。这与老子在第六十三章中提到的“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有异曲同工之妙。意思是说“解决难为之事要从容易处着手,做大事要从细小入手。凡是天下的难事,都必定从容易开始;
凡是天下的大事,必定从微小的事情做起”老子的这一思想在今天已经不再高深莫测,很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在2500年前的时代,这绝对是振聋发聩的思想。而且保不准如今大家烂熟于心的“防微杜渐”这个词就是老子的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大众化了,于是成为民众传统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也有人没有相信老子的话,落得个悲惨下场。最为经典的例子就是“讳疾忌医”这个典故。扁鹊在见蔡桓公的三次里分别说了“君有疾在腠理(皮肤表面的纹理),不治将恐深。”、“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子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三句话,但是蔡桓公都不在意,每次都表现出不高兴,还说扁鹊他们这些医生就是爱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来显示他们的医术高明。扁鹊第四次远远望见蔡桓公的时候掉头就跑了,蔡桓公很生气地问扁鹊为什么跑,扁鹊说君上的病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都可以治好,现在病入骨髓已经治不好了。没过几天,蔡桓公因病重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往秦国,最终蔡桓公因自己的“不在意”而驾鹤西游。这个典故说的就是“乱事”在开始的时候是可以治理的,但如果当事人不在意,非得到“乱事”强大之后再治理,那结果只能是悲剧。

鉴于此,我国在发展中要特别注重“防微杜渐、防患未然”,要真正地懂得“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道理。近年来因偏重发展经济,我国的环境问题凸显得越来越严重,地震、泥石流、旱灾、洪灾等灾难不断出现,如果仍然不能将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结合起来,仍然不能加强各项关于生态保护的法规的贯彻力度,那结果不言而喻。当然,除此外,针对经济领域如:“蒜你狠”、“豆死你”等价格炒作现象、政治领域如:腐败现象等等都要从事情发展的初期着手,将不良现象扼杀在摇篮里,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2.2 谨始慎终,锲而不舍——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指出‘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如果做事结束的时侯能像

开始时那样谨慎,那么就不会把事情搞坏。老子认为,人做什么事,都不要轻言放弃。轻言放弃不仅使你的精力投入付诸东流,也会对你今后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做事情在快接近成功的时候都会放松警惕,于是在接近100步的99步失败了。也有人是在快接近成功的时候就放弃了,大家都知道一幅漫画:一个人去挖水,前几次因为挖了好深都没有见到水,于是在后面几次他都是挖得不深就放弃了,然而他不知道后面几次的水只要他稍微再挖几下就能涌出来。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坚持“谨始慎终,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样我们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大家对发生在刘翔的身上的事情一定不陌生。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以12秒91创下了自有人类以来历史上最快的110米跨栏成绩。在雅典奥运会田径场七万名观众和数十亿电视观众眼前,“翔飞人”一路怒吼,一路狂飙,如同挟裹着上万吨黄色炸药,将欧美人百年来坚不可摧的“黑色碉堡”炸得土崩瓦解!刘翔一时成了110米跨栏的风云人物,全国国民为之呼喊,世界的眼光投来关注。然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翔飞人”因为脚伤在比赛的前一刻宣布退出比赛,这个声音带给人们的是强烈的震撼,他怎么会放弃?他一放弃了不是让想看我们笑话的人笑得更开心吗?他是不是没有实力,在2004雅典奥运上凭的只是运气而已?……质疑声、嘲笑声、谩骂声铺天盖地而来。2008年在自己的家乡“翔飞人”受到了极大的挫折,不时有新闻传出刘翔将结束其110米跨栏的职业生涯。2008年对刘翔来说可能是他职业生涯上的一个噩梦。然而是梦就终将会醒来,“翔飞人”没有在质疑声中消沉下去,他勇敢地站了起来,他又开始了训练。皇天不负有心人,2009年12月11日下午15时20分,在东亚运动会田径男子110米栏决赛中,刘翔以13秒66的成绩轻松夺得冠军,成就“三冠王”。2010年11月24日,在第16届亚运会上,刘翔以13秒09打破110米栏亚运会纪录实现三连冠。刘翔以其坚韧告诉大家:我还在这里,未曾离去!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要谨慎地去处理,而不是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而掉以轻心,最后以失败告终。此外,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遇到困难,克服;
遇到挫折,克服;
遇到拒绝,克服。只要有一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成功的目的就会达到,甘甜的泉水也一定能喝到”。

2.3 特立独行,遵循规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物以稀为贵,人们都喜欢去追求稀少的、难得的东西。“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人们总是对钱抱有无限的欲望,最好是天上掉下馅饼来刚好砸在自己的头上还没

有把自己给砸死。然而老子却主张“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老子·第二十六章),

意思是说“虽然有荣华富贵摆在眼前,但圣人君子们仍能以超然清醒的心态看待”

。为什么圣人能以超然的心态看待众人都追求的富贵,就是因为圣人“不欲众人之所欲”。当今社会生活中,凭空而降的荣华富贵不胜枚举,如:购物陷阱,多数人都是不知不觉地就上当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碰上“好事“的时候一定要权衡得失,以“不欲常人之所欲”的心态对待“欲望陷阱”,避免利益成为泡影。

墨守成规,人们都坚持古老的、死板的传统,而不喜欢变通。老子则主张:不要稀罕难得的东西,同时,要学习众人没有学过的东西,这样才能找出众人学习的东西什么地方是错误的、不合理的,以便纠正错误。

除上述外,老子还主张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强加自己的主观欲望。“老子认为,天地间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就叫道,这个道就是食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了解和运用客观规律的人,也就是有道的人。”人们要是能够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行事,顺应时势,就能够轻松自然地达到目的。反之,则徒劳无益。如《老子》第六十三章中提到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就是说以‘无为’为有为,以‘无事’为干事,以‘无味’为滋味。这是消极、倦怠、懒惰吗?不是!这是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秩序后,因之顺之去作为、去干事。这就像栽种一棵树苗、禾苗,要顺其自然地作为,该浇水时就浇,不该施肥时就不施肥。而不是拔苗助长,强求速成,非徒无益,又伤害之,终究无成。”

防微杜渐,防患未然,体现的是未雨绸缪的能力。现在的人们在预测地震、泥石流等天灾时靠的都是仪器,但是我们应该具有和蚂蚁、青蛙等动物一样的对自然界的感知能力,为什么却丧失了?我想我们人类还是应该离自然近一点,再近一点,不要疏远了大自然。

谨始慎终,锲而不舍,体现的是人们的进取性格。如果在争取成功的途中,我们大意了,粗心了,跌倒了就再也站不起来,那么结果必然是失败。

特立独行,遵循规律,体现的是人们的高深智慧。如果要想鹤立鸡群,那么就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而不是学大众所学,这样只会扔在人群里就再也找不到。此外,做事情要遵循规律,实事求是,不要急于求成而强行干预,这样的结果也必然是失败的。

防微杜渐,防患未然;
谨始慎终,锲而不舍;
特立独行,遵循规律。简简单单的24个字,我们都认识,也都知道它们的内涵,但是要把这24个字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中,用以作为自己人生的信条,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达到的。在此衷心的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一名具有真正智慧的人,慢慢的向“圣人”的境界靠拢!

参考书籍:

1.刘兆英:《老子新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版。

2.【春秋】李耳著,蒋信柏编著:《道德经》,蓝天出版社 2006年版。

3.姜城:《那一个老子——在道法与自然中求索的生存哲学》,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7年版。

4.【春秋】老子著,东篱子解译:《道德经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0年版。

(CCTV百家讲坛) 姚金铭:《再说老子与百姓生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8年版。


第4篇: 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一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现在一般认为:《老子》一书是春秋末期大思想家老 学说的实录和发挥,其书奠基于春秋末年,而基本定型于战国初年。

《老子》一书的核心是“道”。它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老子》将视角放在宇宙之外,与“道”相比,宇宙万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在某些方面对《老子》的研究还没有定论,《老子》之于研究者,一如它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约意丰,视角独特,思想深邃,内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理国际关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理各种关系,社会关系的精神支柱。值得每个人放在枕边案头,勤奋研习,时时领悟。

老子的“道”不止运用于修身治国方面,在做人方面的教导也广为流传。

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正如老子所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现在的人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牺牲生命,他们在虚名和人的生命,贷利与人的价值中,往往重视虚名,贷利。但在《老子》看来“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所以说他认为“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不像现在的有些人有了一点名利就夸夸其谈,自以为是。所以,做人就应如老子所说要谦虚,低调,以豁达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对待一切人和物。

中国有句古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

《老子》的“道”在作用于人类社会时所体现的“德”的精神也有所教养。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
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的才德兼备,让人深思。

老子的“道”“德”实令我们学习。

老子“道”的学说使人震撼。

评语

文章巧用老子的名言,开门见山的写出了《老子》这本书的简介,看出了作者丰富的文化底蕴。引起读者深思。

第5篇: 读老子有感

跟随名家读《老子》——读《十家论老》有感

作者:辛欣;

作者机构:;

来源:全国新书目

年:2006

卷:000

期:018

页码:P.7-7

页数:1

中图分类:B223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道德经;老子;多角度;哲学家;哲学思想;生活年代;经典著作;道家;近现代;读者

摘要:《老子》,也称为《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仅仅有五千字的《道德经》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而历代学者对它的解说、演绎也可谓数不胜数。今天,当我们再读经典时,面对种种疑惑,难免会感到千头万绪、无从下手。《十家论老》这本书甄选出十位近现代哲学家对《老子》的论述,使读者从更深层次、更多角度来理解《道德经》。这十篇文章的作者或是学贯中西的哲学家,或是有独到见解的文人。他们的生活年代与我们相近或者同时。现代的读者与他们处于相同的语境中。更容易读懂深奥的哲学思想。解读一本书讲究"知人论世"。也就是理解作者.了解著书的时代。而《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却无从考证,史料记载众说不一。民间流传中.那位驾着紫气走出函谷关

推荐访问:有感 老子 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2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