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沙文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挑战抑或融合: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南北关系【精选推荐】

发布时间:2022-06-22 10:40:1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挑战抑或融合: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南北关系【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挑战抑或融合: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南北关系【精选推荐】

挑战抑或融合: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南北关系4篇

【篇一】挑战抑或融合: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南北关系

地缘政治经济学演变发展及启示

摘要:地缘经济学,顾名思义,它是研究一个区域内国家经济之间的互相渗透与互相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中国产品出口到东南亚一带国家,形成了对周边国家经济的影响,尽管人民币目前尚不是国际流通货币和结算货币,但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民间已经接纳人民币,可见中国对外的经济影响逐渐扩大。

演变:中国是一个大国,再过十年、二十年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大国的国民有一种大国的心态,有时会看不起小国,特别中国人天生有一种崇洋迷外的思想,好象什么都是美国好,以美国为榜样,连欧洲很多发达的中小国家都看不上。就象李汩的口号“学好英语,打败日本”,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潮不可取。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国民的普世价值,如何利用地缘政治,如何接纳不同民族的文化精髓,一句话如何教育下一代,使他们有全球的视野,有五大洲的胸怀,当然,加上交流的语言和专业知识,这是一个迫切的任务。

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可解决部分问题,可惜绝大部分的留学生都向往美国、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我倒觉得政府应该多派一些留学生到一些欠发达的中小国家去,特别是南美国家、东南亚国家、以色列、俄罗斯和北欧几个小国等,有可能以后你就变成该地缘区域的专家,在中国的对外扩张中发挥你的作用,因为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缘政治学说已经演化到了地缘政治经济学阶段。按马克思的发现,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所以地缘经济学是地缘政治学的基础。在第一页PPT里,我提出了由于三次产业分工,出现了地缘关系变化。第一次分工后的地缘政治基础是争夺土地,那时候罗马帝国、中国都在因为土地发生过的争夺。工业革命以后,开始了对资源和资源所有权的争夺,19世纪形成的麦金德的地缘政治学说,表现了这种思想,在地理空间认识上形成了中心腹地结构基础的思想。

这个思想从农业经济时代就有发展,司马迁就有这个认识,要控制“天下之中”。1965年,这个思想被打破了,林彪在《人民战争胜利万岁》中提出,用世界的农村包围世界的城市,实际上已经有了地缘政治经济的认识,两种经济体在搏斗,当然中心是“世界的城市”,但是他要挑战这个中心。可是林彪死了,没有完成中国人的地缘政治学发展。毛主席1971年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彻底不承认世界中心,或者说心脏地带,这种中国人的思想,实际上破坏了传统的司马迁-麦金德认识。值得注意的是,林彪是个军事家,1990年,美国提出地缘政治问题是一个地缘经济学的Edward N. Luttwak也是军事战略家,为什么会由军事战略家认识到地缘政治问题是地缘政治经济学问题,做得我们思考。至少是他们厌倦战争了,希望经济问题不要让政治搞成军事问题。

在冷战后,俄罗斯作为一个中心的失败,导致了世界交流的通畅。2008年有信息论学者证明,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递、空间相互作用空间衰减变弱,空间的中心腹地结构就破缺了,出现星形结构。实际上这种结构连接起来,就变为枢纽网络结构,世界正在形成枢纽网络结构。

换言之,理论证明,如果要维持旧世界的中心,就要保持空间相互作用衰减快,谁要做中心国家,他就要阻碍交流与贸易。另一方面,由于国际范围产业发展,世界形成了新的三个世界,金融业主导国家、制造业主导国家、资源业主导国家,简称金融国、制造业国和资源国,用地理学的区位商判断国家的性质给出在PPT中,美国是典型的金融业国家、中国、德国是典型的制造业国家、俄罗斯、中东是典型的资源业国家。还有第四类,过渡性国家,法国、巴西、印度,利益取向多元化,但有偏向,他们要偏向制造业,因为金融国家美国太强大,他们难去分一杯羹,制造业空间大他们可以去发展。

在专业化分工中各个国家的经济性质不同,所以形成了三种国家,必然存在一定的经济倾向,所以必然存在着资源国,金融国,制造业国三种类型的博弈。金融国富裕,创新比较多,研发产品比较多,它金融国,传统上通过控制资源国,控制世界,又让制造业国供应自己消费,为此他们制定金融规则剥夺制造业国家,又由于控制了资源国,就从源头控制了制造业国,所以金融国有主导世界的作用。制造业国供应世界,也就需要其他国家消费,又要依靠资源国供应,尤其是控制不了金融而不得依靠金融国消费,就要与它们双方合作。制造业国起到中间作用,这样三个世界形成了个环,导致大家在博弈,这个博弈就是地缘政治经济学过程。

对金融国来说,在信息时代,它的“产品”不需要运输,通过网络就可以投资,收取利润,可是制造业国离不开运输、资源国也离不开运输。这样谁要控制世界就成为了控制运输通道和信息技术的竞争,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大家坐下来协商,共同治理世界,可是现在的地缘政治思想,让国际政治的中心-腹地结构思想深入了,传统大国不是想搞全球和平治理,而是过分关注竞争了。

其实,现在世界经济的演变需要的是全球治理,而不是旧时代的“竞争”,因为世界的空间组织——中心腹地结构破缺了,地缘政治冲突就爆发了。但是新三个世界已经出现,这些PPT是说明性材料,说明三个世界的存在国家间GDP溢出是一种地缘,这种“缘”可以计算表达出,在那张相关系数表中这个表中,可以发现美俄GDP增长率在考虑世界相互作用时存在明显负相关。中美关系前几年是正相关,现在有负相关成分,但是值小,俄罗斯与德国、法国没有大的负相关,德国、法国是制造业国家,与中国一样,有必要与资源国维持正常的互利关系。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金融国要维持世界中心地位,地理上就需要争夺航道,或者说控制“路权”,这就带了地缘政治冲突,资源国不愿意接受金融国的控制,就有了俄罗斯与美国冲突的基础,城门失火,殃及鱼塘,制造业国就被搅进去了。在这个情况下,制造业国要反对任何国家控制路权,就是自己的生存根本,所以,和平是处在中间地位的制造业国的最爱,中、德、法都是这样。我的ppt也给出了大家通过汇率、货币政策的博弈模拟,博弈结果,这些模拟结果说明,中国现在需要的地缘政治战略是:第一、认识到并且告诉世界,地缘政治已经演变为地缘政治经济,所以不能跟着政治和宗教理念原则跑;
第二,我们模拟的结果分析金融业国对世界有控制的主导权但是不是决定的,谁也不能谋求到世界霸权。

模拟发现,金融业国发生危机,对资源国冲击大,对制造业国冲击小,这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证实的。所以,制造业国是世界稳定的关键,可是美国人在犯糊涂,有人不满制造业国中国的崛起的,受人挑唆,这样可能带来世界的普遍衰退,世界就不能满意了,在这个情况下,世界需要和平的全球治理,governance这个词本身有协商共存的意义。在新三个世界里,金融国美国和资源国俄罗斯必须找到协商基础,作为制造业国的德国、法国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拼命协调他们。说到底,所有的地缘政治行为是以各国的经济利益为基础的,不承认这一点,意味着走向战争。

谁不承认,安倍不承认,因为制造业国中国和金融国美国斗起来,日本帝国才有否定二战结果的机会。其实对于日本国来说,本身是制造业国,需要与制造业国合作而不是恶意竞争,村山就看到这一点。由于专业化分工,我们是可以合作的。另外,中国要与资源国友好,因为没有资源我们难于维持制造业,当然资源国要与制造业国合作,没有制造业,资源就没有价值实现;
中国还要与金融国和平共处,这样大家供应与需求保持平稳发展,在地理上不要让有野心的国家控制了路权,可惜路权似乎正在成为了可能战争的火种。60年来,美国是通过控制资源国沙特、叙利亚等控制世界的,那时候它也是一个制造业国,它最积极反对殖民主义,这样容易获得制造业的资源。现在它成功了,但现在糊涂了,为了霸权,要控制路权了,中国为生存反控制,南海问题出来了。中国的一带一路,根本方向应该争路权,怎么争,现在“带路”的专家很多,我不评价。有人说中国不该与俄罗斯友好,不友好?能源断了,路权也难维持,中国就危险了。

当然,中国与美国更要友好,这样就有供需的平稳发展了。我们中国人不要战争,白居易写的《新丰折臂翁》,可能是全世界唯一歌颂逃兵的古代诗歌。可是安倍到欧洲讲,我们都是民主国家,价值观一致,什么意思?无非想利用西方人的十字军情结破坏,破坏这种供需平衡,在宣言神风突击队的武士道精神,这样,世界就不安宁了。宗教情结,要为主义而斗争,要不得。

发展: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处于剧烈变动之中。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财富和战略资源加速向东转移,国际权力结构也正在发生着深刻重组,世界格局迅速从后冷战时期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向多极化方向演进,国家以及区域国家集团之间的地缘战略关系出现了新的分化与组合,世界正在进入新的地缘经济大时代。与此同时,世界经济进入经济增长低水平波动、“去杠杆化”和“修复资产负债表”两难、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各国政策周期非同步、全球治理真空等五大特征并存的全球经济新常态阶段。我国也步入换档减速、优化结构、寻找新动力、面临多挑战的中国经济新常态阶段。在此背景下,首届地缘政治经济学论坛于2015年11月1日在浙江工商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编辑部和浙江工商大学联合主办,由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新兴经济研究中心承办。会议紧紧围绕近几年来地缘政治经济热点问题,尝试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和回答中国该如何应对此类问题以及中国未来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

论坛开幕式由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何大安主持,浙江工商大学校长陈寿灿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分别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致辞。上午的主旨演讲由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赵英军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宇、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黄先海、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唐宜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黄建忠、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国际二部主任林跃勤分别作了主旨演讲。开幕式后进行了分论坛的演讲和讨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广西大学等全国二十几所高校和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经济研究》常务副主编郑红亮教授和本次论坛秘书长、浙江工商大学刘文革教授先后进行了总结性发言,希望本论坛以后能够继续开展下去,号召更多的学者开展对地缘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一、新常态时期地缘政治经济研究的新方向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地缘经济合作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所提出的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之精神,概括了坚持开放发展的五个重点领域:构建广泛利益共同体,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海陆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养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
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品供给,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广西大学李红教授等应用Citespace识别了中国地缘经济研究的主题分布及发展脉络。研究表明,中国的地缘经济合作理论大致是重点围绕着地缘经济区体这一条研究路径,集中于地缘经济合作的三大特征(竞合并存、宏微并行、政经并进)、四个重要领域(产业合作细化、互联互通合作强化、区域金融市场一体化、合作信任关系深化)及多因素动力分析;
影响地缘经济合作的因素大体可归纳为地理区位、地缘政治和地缘文化三个大方向。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李婧教授认为世界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转型正面临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以新方式参与全球分工和全球治理的重要探索。中国是“一带一路”建设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人民币国际化是公共产品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正逐步上升为国家竞争战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黄建忠教授提出借力“亚投行”扩大人民币货币互换和结算使用范围;
加快金融衍生品与避险工具的开发、运用;
沿带沿路建设离岸人民币监管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林跃勤研究员认为,地缘政治经济关系的形成具有历史沉淀和相对内在稳定性,在受到外部因素冲击时必然产生反应,相关国家提出某种涉及周边或其他区域国家利益关系的重大对外政策时,不能不考量权衡对既有地缘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和冲击。推行新丝路带构想需要考量地缘政治、经济的连锁反应,研究好、调整好地缘政治、经济、文化与法律等关系,与区域内各种力量及利益集团寻求共识,避免对抗,合作共赢,是有效降低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前提。

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林跃勤研究员认为,地缘政治经济关系的形成具有历史沉淀和相对内在稳定性,在受到外部因素冲击时必然产生反应,相关国家提出某种涉及周边或其他区域国家利益关系的重大对外政策时,不能不考量权衡对既有地缘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和冲击。推行新丝路带构想需要考量地缘政治、经济的连锁反应,研究好、调整好地缘政治、经济、文化与法律等关系,与区域内各种力量及利益集团寻求共识,避免对抗,合作共赢,是有效降低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前提。

林跃勤研究员总结了新丝路带构想所面临的地缘政治经济挑战:2011年美国启动新丝绸之路战略,目的在于以阿富汗为核心,推动南亚、中亚经济一体化及跨区贸易,实现“能源南下、商品北上”的经济目标以及对俄罗斯、中国和伊朗等的战略扼制目标。他认为特别要妥善处理与欧亚联盟等区域集团的关系,欧亚联盟是中国新丝路带的首要和关键环节,其中最重要的是取得俄罗斯的支持,对美国、欧盟、日本及印度等势力应有理有节。应从偏重油气和矿产资源投资转向基础设施、工业、农业、旅游和其他领域。提高投资本地化水平,创造更多当地价值和福利;
对于境外基础设施投资不能不计成本收益大包大揽。要注重树立中国企业和产品友好形象和高端品牌,尊重宗教、文化。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林建浩助理教授等基于 2004—2012年中国对外投资的跨国面板数据,考察了影响中国 OFDI 区位选择的制度、文化与利益驱动等方面的因素。研究显示:东道国优良的制度水平会吸引中国 OFDI 进入,而以基因距离所刻画的文化异质性则是中国 OFDI 区位选择中的阻碍因素;
争夺市场、获取资源和避税是中国 OFDI 的三大利益驱动。西南财经大学宋一淼副教授采用1998—2013 年间涵盖29个国家的数据就文化差异对中国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全样本的情况下,文化差异与双边贸易流量负相关;
而分组回归的结果显示,不同地域国家在文化差异对贸易流量影响上有很大区别;
不同的文化维度对贸易流量的影响也有不同。

【篇二】挑战抑或融合: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南北关系

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1、解释+核心理论: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和的生产和分配规律。其核心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和它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西方经济学是以个别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的学说。其核心理论是均衡价格理论。

2、在生活中的运用:

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中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之间的关系。如价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资本积累的过程、资本的循环等,重在于解释资本主义的剥削。

西方经济学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如(1)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
(2)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更大满足;
(3)单个生产者的产量、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3、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

政治经济学是以社会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西方经济学是以个别经济单位和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

(2)研究角度不同:

政治经济学从社会生产的大范围宏观把握;

西方经济学从个别的小角度微观分析。

(3)研究方法不同: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总量研究方法、哲学研究方法等;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个凉研究方法、实证法、基本假设法等。

(4)研究目的不同:

政治经济学为无产阶级的觉醒和无产阶级斗争提供理论依据;

西方经济学为解释经济行为、为发展生产和经济合理运转、维护资本阶级利益提供依据和保障;

(5)成果的应用不同:

在当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应用范围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应用广泛。

(6)前提假设不同:

在政治经济学的假设中,理性人只有资本家;

在西方经济学的假设中,所有个体都作为理性人而存在。

4、联系:虽然二者存在很大差异,但它们同属经济学范畴,所有它们并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

(1)二者拥有共同的起源——古典政治经济学

(2)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因果古典经济学的抽象演绎性,而这也一直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重要特征。

(3)都承认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存在着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普通的经济规律。

(4)都重视生产力理论。

(5)都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学性。

5、缺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于侧重经济本质的揭示、过于侧重经济规律的研究,从而导致忽视市场经济具体运行的研究。

西方经济学过于侧重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过于侧重对单纯资源配置的研究,从而导致忽视人与人之间经济活动的关系、忽视揭示经济发展的本质。

6、优点:

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经济运动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

微观经济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生活的世界,如房价为什么这么高、飞机票为什么可以根据预定时间打折;
可以让人们更加精明的参与经济,如工资收入和分配等。

【篇三】挑战抑或融合: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南北关系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逆全球化”现象研究
作者:苏渊媛
来源:《学业》2019年第04期

        摘要:随着“逆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发展已处于全球化进程的十字路口。英国脱欧、特朗普推行美国优先等“逆全球化”事件给全球政治经济发展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面对“逆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影响,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致力于以“中国方案”参与新一轮全球化规则的建设与全球治理,引领全球化新出路。

        关键词:逆全球化;政治经济学;中国方案

        一、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全球化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跨越世纪的自然过程。全球化的开端始于1500年,国土疆域的扩张始终与全球化相交织,在一个统一的国度内进行的经济文化交往,是最初的也是最低代价的全球化。航海大发现使得一个国家的统治范围延伸到世界的另一端,为近代全球化发展拉开了帷幕,远距离的国际贸易成为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逆全球化,顾名思义,是与全球化相逆而动的一种趋势。在英文中,熟知的有两种概念与之相近:反全球化与去全球化。所谓反全球化,代表了一种质疑、批判全球化的思潮以及相关抗议性运动。相对而言,去全球化与全球化对比更为鲜明,是一个不断削减国家间相互依存和一体化的过程。去全球化集中体现为国家所实施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如果说“反全球化”是体制外的反抗,那么“逆全球化”則是“去全球化”执政理念的出现乃至政策的实施。

        二、“逆全球化”的表现

        当前,全球经济正面临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复苏乏力的持续困扰。表现为全球经济总需求不足,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持续下滑,经济增速持续低于预期;国际贸易增长失速,投资低迷,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货币政策分化加剧,资本流动和汇率风险显著增强。[1]如此大环境下,作为曾经全球化主要推动者的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逐渐通过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手段、设置贸易流动壁垒等逆全球化措施,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欧洲国家正在掀起一股逆全球化浪潮。

【篇四】挑战抑或融合: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南北关系

南京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2016.1

写在最前面:

本文档纯手工,和复印店差不多价钱,却比那里的资料更清晰。客观题都是习题册上的,带星号的主观题要重点掌握。

导论 政治经济学概述

简答题

2、简答为什么把物质资料生产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答: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们运用劳动资料改造劳动对象,使劳动对象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它也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经济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首先,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必要的生活资料;
其次,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它可以为文化、教育、政治、宗教等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室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从而也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5、简述经济规律的特点和主要类型。

答:经济规律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特点:客观性,它的存在和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发生作用。

按照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范围,三种类型:

人类社会共有经济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若干历史阶段共有经济规律(价值规律)

一定历史阶段特有经济规律(按劳分配规律

第2章 商品、货币与价值规律

简答题

☆1、简述商品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答:(1)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也即商品的有用性。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2)关系:

①统一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互相依存、互为条件,两者统一于一个商品体中。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具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能成为商品

c)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但不用来交换,也不能成为商品。

②矛盾与对立:

a)两者分别代表商品的不同属性。使用价值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它以其自然性质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
价值代表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对于特定的商品买卖双方,不能两者兼得。

c)商品两因素的矛盾必须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简要说明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生产者自主决策生产且产品私有,体现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
社会分工决定了人们生产商品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交换,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应该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劳动性质。

当商品成功销售出去,才能体现为社会劳动,使用价值与耗费的具体劳动被认可,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得到承认,价值得以实现,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

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都根源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因此,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成为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简述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答: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

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只影响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多,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少,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同一劳动时间所凝结的价值总量仍然是一样的。

☆5、简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作用。

答:(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2)作用:

a)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即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

b)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优胜劣汰,导致商品生产者两级分化。

补充:怎样认识劳动二重性是理解经济学的枢纽?

答: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却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新价值中,包含着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3章 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简答题

☆1、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二重属性。

答:①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②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是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维持劳动者自身以及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答: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资本流通第一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上,可是不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因为资本家为购买商品必须支付等价。所以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即发生在对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上。

货币所有者购买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其使用价值具有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能力,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获得其使用价值,也得到剩余价值,货币从而转化为资本。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3、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①剩余价值规律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达到目的手段的统一;

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③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过程。

5、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①剩余价值率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③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④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论述题

3、为什么说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过程产生,又离不开流通过程?

答:首先,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在流通中,不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流通领域只是为生产剩余价值提供了条件。

其次,剩余价值的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过程。因为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到资本的转化,都是在流通领域中才能进行。只有通过流通,资本家才能购买到劳动力这样特殊的商品,并在最后卖出商品实现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过程产生,又离不开流通过程。

☆4、什么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区分两者的意义是什么?

答:不变资本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发生价值量的改变。

可变资本是指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可以创造出新价值,即v+m。

意义:①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把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攫为己有,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榨取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制度。

②这个学说对于说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制度,以及说明资本有机构成、利润和利润率等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它和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答:相对剩余价值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它是全社会劳动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于某些或个别资本主义企业首先采用了较好的技术和生产方法进行生产,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关系:正是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刺激下,各资本家竞相改进本企业的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使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于是,超额剩余价值就会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但所有资本家都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由此可见,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现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

补充

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答: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这两个过程的统一。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通过资本才结合在一起的;

第二,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从事劳动,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

第三,工人生产的劳动成果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生产剩余价值即价值增值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根据劳动二重性,工人的具体劳动把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之中,而他的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之中形成新价值.价值增值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工人的剩余劳动成为剩余价值的源泉。

(3)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4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简答题

1、产业资本与资本循环的基本含义和正常进行的条件是什么?

产业资本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包括工业、矿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部门的资本,这些部门能够通过雇佣劳动力直接生产剩余价值。

资本循环,指资本从一定的资本形式出发,按顺序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三个阶段,经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的增值,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资本循环的连续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并列存在,即空间上的并存性;

②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态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即具有时间上的继起性。

☆2、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的区别是什么?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区别主要表现在:

①二者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固定资本就实物形态来看,是逐步磨损的,就其价值而言,是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流动资本则是一次性全部被消费,其价值也一次性全部转移。

②二者的周转时间不同。固定资本周转速度慢,流动资本周转速度快。

③二者的价值收回方式不同。固定资本是一次性预付,通过折旧形式逐期收回。流动资本则是一次性预付,一次性收回。

④二者物质形态更新的方式不同。固定资产的价值虽然是分期回收的,但是使用价值的更新却是一次性完成的。流动资本则要不断进行更新和替换。

3、简答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首先,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量的多少。资本周转越快,年剩余价值量越高。

其次,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M'=M/v= m'n

公式中,M'表示年剩余价值率;
M(M=m'vn)表示年剩余价值量;
v表示预付可变资本;
n表示资本周转次数;
m'表示剩余价值率;

资本周转越快,年剩余价值量越高,年剩余价值率也越高;
反之,年剩余价值量、年剩余价值率会越低。

4、简要回答与单个资本运动相比社会资本运动特点表现。

答:每个企业的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独立地进行循环和周转,实现价值增殖。这种各自独立发挥职能的资本就是个别资本或单个资本。

社会资本就是以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为条件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全社会个别资本的总和。

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区别:

①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资本家与工人的生活消费;

②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

③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预付资本的运动,而且包括全部剩余价值的运动。

④考察社会资本运动,既要考察资本的价值补偿,又要考虑资本的实物补偿。

论述题

1、试述影响资本周转的主要因素。

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预付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资本周转越慢;
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资本周转越快。

②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各自的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越快,资本周转越快。

3、为什么说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①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基础。社会总产品通过交换实现其价值。社会生产所耗费的资本就能够在价值上得到相应的补偿,可以重新购买生产要素,开始新一轮的再生产。

②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保证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关键。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关键在于上一个生产周期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必须能够得到替换,否则,社会再生产无法进行。

4、 试述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实质: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危机期间的生产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讲显得过剩。

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

(1) 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 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广大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后果: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
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破坏;
对劳动人民的危害;
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

第5章 资本主义的初次分配

简答题

☆1、简答成本价格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意义。

企业在生产上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总和,叫做成本价格。

意义:

首先,它是经营企业赚钱或亏本的重要标志;

其次,成本价格是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

第三,商品的成本价格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和评价指标。

2、简要回答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区别。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而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剩余价值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值程度。

利润率在量上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利润率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4、简要说明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的内容和根本原因。

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是指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平均利润率随着社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趋向下降的客观必然性。

平均利润率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社会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

论述题

1、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工资形式的发展?

在传统资本主义经济中,工人只能凭借出卖劳动力获得货币工资,这部分工资仅能够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因而形成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对立。随着劳资矛盾的激化,为缓和阶级矛盾,工资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是资本家不再独占剩余价值,工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分享部分剩余。

(1)计时工资是指按照工人的劳动时间来支付工人工资的形式,即按劳动时间的长短支付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

劳动时间缩短并不意味着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有所减轻。

(2)计件工资是指根据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是计时工资的一种转化形式。

它是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一种手段

①通过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

②通过产品的质量监督劳动的质量;

③大量吸收妇女儿童参加劳动,加重剥削。

(3)激励工资

激励工资是员工工资中根据其努力和贡献的多少获得的报酬。

个人激励包括计件工资、奖金、业绩奖励、职业成就激励等。

(4)股权分享

股权分享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获取工资的一种形式,包括股票期权计划、送股、购股、信托式利润分享计划。这些制度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它们服从企业赚取利润的目的。

☆2、试述平均利润率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看待平均利润率规律对我国市场经济影响?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实现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按照资本数量的大小而重新分配的结果,其结果就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平均利润率规律引导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并引起了社会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

3、商业流通费用是什么?它是如何补偿的?运用这一理论分析近年来电子商务兴起的经济现象。

商业流通费用就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所支付的各种费用。商业流通费用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即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

(1)生产性流通费用是指与使用价值运动有关的费用,包括商品的运输、保管、分类、包装等活动中所支出的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是从商品价值增值中得到补偿的,它随着商品的售卖、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从商品价值中得到了补偿,并获得平均利润。

(2)纯粹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变化所发生的费用,即纯粹同商品买卖行为相联系所引起的费用,包括店员的工资、广告费、手续费、经营管理和簿记费用等。从源泉上看,是通过对价值或剩余价值的扣除而得到补偿的。

☆5、论述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级差地租

绝对地租

条件

土地生产条件的差别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原因

土地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源泉

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第6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演进与生产方式的变革

简答题

☆2、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私人垄断资本成为社会经济结构的主体,垄断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

②垄断组织的出现使垄断竞争代替了自由竞争;

③金融资本成为万能的垄断者;

④资本输出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能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与雇佣劳动者之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劳动者获得了人身自由,劳动者进行财富创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其次,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追求剩余价值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动力。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有意识地把大量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生产,使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年代。

最后,市场经济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更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论述题

2、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16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矛盾发展的结果,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了部分质变,是资本主义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①战争是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主要力量,一战期间所有帝国主义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起来了。

②经济危机迫使各国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③凯恩斯主义的产生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干预提供了理论工具。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生产社会化程度迅速提高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4、当代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新调整?如何认识这些变化?170

资本主义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着不断的调整。

(1)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形式已经发生了局部改变。

①国有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②合作制经济广泛发展,突破了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

③职工股份所有制经济形式的出现使一部分劳动者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

④“利益攸关者经济”是推行私有权相对化的集中表现。

所谓“利益攸关者经济”是指将企业视为一个一切与之相关的市场经济主体共同创造价值的生产制度和社会经济体系,这些市场经济主体包括股东、顾客、商业伙伴、政府等。在此模式下,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利益攸关者的利益为中心,而不是仅仅强调股东或资本家的利润。

(2)资本主义国家对劳资关系与阶级关系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泛推行共同决定制度,让工人参与企业管理;
广泛推行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
阶级关系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社会各阶级的流动性增强。

在当代资本主义根本性质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已经做出了大幅度调整。这些调整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否认因素在不断成长,同时也说明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调整空间,在一定限度内可以继续推动社会的进步。

5、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两重性:

①生产力快速发展与经济停滞并存;

②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地位与资本占有社会化并存;

③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与经济有序化、可调控趋势并存;

④贫富两极分化与贫富差距缩小两种趋势并存。

推荐访问:政治经济学 视角 融合 挑战抑或融合: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南北关系 挑战抑或融合: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南北关系 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