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沙文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论中日文化差异(完整)

发布时间:2022-06-23 12:20:09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论中日文化差异(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论中日文化差异(完整)

论中日文化差异6篇

第1篇: 论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

作者:陈莉莉

作者机构:三陕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0

来源:中外交流

年:2017

卷:000

期:034

页码:128

页数: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日文化;文化差异;民族性

摘要:20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也让世界各国围绕经济展开各方面的交往,人类的科学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和人类的生活方式,"跨文化交际"也变得无法回避,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包括了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哲学等大量知识和架构,同时也存在很多适应性理论.本文中基于"跨文化交际"这一社会形态去研究中日文化的差异,概括地说可以从社会范畴、语言范畴和个体范畴三个领域展开.

第2篇: 论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文化差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11信管本1 刘瑞英

日本与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历史上的日本曾经毫无保留地学习和沿用了中国的语言和习俗,又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关于中日文化的差异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中日两国的艺术。

一、日本动漫.不可否认,在动画领域一直保持其花魁的地位.从《聪明的一休》到《名侦探柯南》,日本动漫陪我走过了整个童年,甚至在现在,我也对《海贼王》系列的动漫着迷。日本的动画产业,之所以成功,创意可以说是一个重要因素.日语的非国际化是日本电影出口的一大缺点,但是动画具有轻语言而重表现的特点,容易让人理解.另外,动画电影拍摄的是一张一张的图片,所以任何题材都可以自由地运用.而中国的动画片最早则来源于皮影及绘画艺术,具有中国古典色彩。像《葫芦兄弟》等动画片,独具特色。近年来国产动画开始走下坡路,拍出几部动画片没有新意。日本歌。总能给人很温暖的感觉,日本电影以及日本动漫里的插曲更为好听。

2、日本漫画。在日本全民看漫画,漫画教学,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各种设施建筑内到处都能看到漫画。漫画在日本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成的商业体系。中国的漫画较少。

3、日本恐怖片。可以说日本的恐怖片是自成一派的,惊悚的剧情,恐怖的配乐很容易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到阴森的气氛。中国鬼片则侧重于中国文化中的僵尸,捉鬼的道士等题材,在影片感染力上略输于日本。

中日两国的文字。

中国的文字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经过夏商周朝战国时期的发展,到汉唐时代,经济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国文明进入了辉煌时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而当时的日本,通过朝鲜半岛,接触到了中国发达的文化,通过派出使者等方式,对中国的文化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吸收着,日本的假名和汉字便是来源于中国的文字。但是中日两国的汉字很多有其不同的意思。中国人一般都知道古代日本从中国学汉字,并把汉字带回日本作为母语,但很少有人知道现代汉语中有的词汇是近代从日本返销中国的。如今,汉语热在全球逐渐升温,带着固有的汉语思维去理解日本改造后的汉字,就会闹出很多笑话。比如,猪和豚,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意思基本相同,在日语里却有质的差异。猪在日语里是指野猪,野猪在日本是受尊重的动物,是勇敢奋进的象征,日语里就有猪突猛进的称誉。而豚就是指一般的肉猪,家猪,其形象总是和肥胖、懒惰、愚蠢、肮脏联系在一起。中文的猪传到日本,变成了野猪,这是日本对汉字的能动改造。

  中日的礼仪文化。中国的礼仪主要来自儒家思想。儒家学派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巨大影响。儒家思想的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而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日本人强调和,这种思想的本质与中国儒家思想是相一致的,人人安守本分的说法更是直接来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而中国人讲客观事实,所以用客观陈述句来讲,这些都是中日之间表达的差别。明白这些,反而会使我们更容易理解我们所提倡的文艺复兴的口号,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在我们心中更加根深蒂固。

  中日两国不同的饮食习惯,日本目前已经被誉为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各国营养专家都认为,日本人的长寿与其传统饮食以及烹调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日本属于岛国。清澈丰富的水源孕育了日本的饮食文化。日本料理又被称为水料理。在日本人的餐桌上,雪白的米饭、碧绿的生菜、红色的鱼片、橘色的胡萝卜,无一不是清爽可口而且都最大量地保持了食物本来的味道。东京慈惠医科大学健康医学中心的负责人和田高先生曾经说过,日本传统饮食以鱼类和蔬菜为中心,摄油量少,这样能够防止能量的过分吸收。日本人的主食是米饭,看上去很普通的米饭含有糖、优质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均衡。与面食相比较,吃米饭使胰岛素的分泌要慢很多。这样人的肠胃会相对舒适,情绪也比较稳定。日本人习惯吃和食,和食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其本质只有三种日常食物:米饭、日本酱汤、时令蔬菜。

而一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食谱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中国人爱食用粗粮,粗粮的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中国人爱食用植物油,中国人的饭桌上煎炒烹炸的食物较多,所以难免都是经过植物油加工的。中国人饭前饭后多喜欢喝一杯茶,喝茶能够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可以弥补吃油多的误区。中国人做饭时喜欢加入葱、蒜、盐、酱、醋、辣椒等作料,能起到杀菌、消脂、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等作用。虽然两国的饮食习惯大不相同,但都各有各的好处。

关于国内反日货活动。就我本人理解,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虽说是与我们国民息息相关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可是,也正是这一个理由,让许多人打着爱国的幌子,上街砸车砸店,满足自己的仇富心态。这本身就是对资源的一个极大的浪费。对于国耻,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正常的方式维护我们国家的尊严,仅仅是反对日货,起不到任何反抗效果。相反,还会使得社会动荡,人们的仇富情节更加严重等不良后果。

对于日本的文化,不能一语蔽之,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3篇: 论中日文化差异

摘 要:中国与日本自古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政治领域都有很多相似与不同之处。而两国之所以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合作,友好交流,正是因为语言的交流与沟通作用。翻译在这之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翻译从表面上看是两个国家语言的转换,其实质是两个国家文化的交流。要想汉日翻译顺利的进行,就必须对日语和汉语的语言体系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并对两国的语言特点有深入的研究,乃至对两种语言背后的不同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接近“信,达,雅”的标准,将不同的文化很好的传达给不同的民族。本文将从中日语言的特点出发,浅谈如何巧妙的进行汉日转化。

  关键词:中日两国;
语言差异;
文化差异

  一、日语语言的特点

  (一)暧昧性

  1.ちょっと的用法

  说起日语很多人都会想到暧昧这个词。日语语言最大的特点恐怕就是它的暧昧性。究其根本还是由于日本民族的文化决定的。日本人的性格中存在内外,上下的区分,这就决定了日本人的语言,行为都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减少与对方的冲突,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例:

  女:何も言わずに行ってきたら、あんた、ここんとこずっと家にいたし。。。

  男:今日は出かけるよ。

  女:どこに?

  男:ちょっとね。

  ちょっと在日语对话中经常出现,是日语暧昧性的典型表现。例句表示女方一直责怪男方呆在家里,男方表示要出去,女方继续追问去哪里,男方却没有直接告诉女方具体的地点。言外之意就是男方不想告诉女方自己的行踪,用ちょっと就很好的掩饰过去了。

  例:男:今日はお酒を?みに行きませんか。

  女:今日はちょっとね。

  这一例句中,女方不想和男方去喝酒,所以回答时并没有说明白具体的事件,但是委婉的拒绝了男方的邀请。总之就是今天不太方便。由此可见,在日语的对话中,句子背后有很多隐含的意思,要根据特定的场合和具体的情形确定句子的含义。每种场景下的ちょっと和原字面意思完全不同,需要多加斟酌体会。因此进行日语翻译的时候,需要对日本暧昧文化有所了解,读懂对话背后的深层含义。

  ちょっと??してきます。

  ちょっと用がありますので、これで失礼します。

  我稍有点儿事儿,先失陪了。

  ちょっとおたずねしますが、この?xに有田さんというお宅はありませんか。

  跟您打听一下,这一带有姓有田的人家儿吗?

  是一种用于会话的较婉转的表达方式。其数量少的意思不强烈,而只是按时程度比较轻。用于表述自己的行为或向对方提出某种请求时,加上「ちょっと」

  2.用否定的形式表现肯定的意思

  下了单的商品可以发过来吗?その注文された物を?k送し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

  田中は仕事が忙しい状?r。

  田中:いいけど。

  女同事邀请男同事一起去喝酒,但是因为工作的原因,田中无法赴约,但是因为是同事的关系,田中没有直接拒绝木村,而是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不使对方为难。“いいけど”也是日语中常用暧昧的表现手法。

  3.どうも的使用方法

  どうも作为寒暄用语经常出现在日本人的对话中,并且根据语境的不同,翻译也有所不同。どうも的意思有:谢谢(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对不起(すみません),やどうも(好久不见了),根据语境,灵活翻译。也体现了日本人说话的暧昧性。因此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要根据语境灵活的翻译。

  母のことがどうも?荬摔胜盲皮胜椁胜ぁb杪璧氖抡媸侨梦业p牡牟坏昧恕?

  最近、彼はどうも??子がおかしい。最近他的状况,总觉得有点怪。

  あの人の考えれいることは、どうもわからない。

  努力はしているのだが、どうもうまくいかない。

  (二)敬语

  敬语是研究日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敬语的掌握程度也可以作为评判日语学习者日语水平的重要标准。敬语的使用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在人际关系的构筑和调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在交际生活中根据不同层次的交际对象与自身的关系以及特定的场合,来确定敬语的使用。日语对于敬语的使用有着明确的规范和体系结构,这取决于日本的社会意识形态,等级制度等的社会结构。中国古代也有很规范的敬语使用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标准越来越被人们淡化,但是在现代社会还是留下了敬语使用的痕迹。因此,中日敬语使用和翻译方面有差异也有雷同。本文就针对如何翻译日语敬语进行浅析,对日语和中文的语言结构对比,采用对比研究法进行具体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中日语言都在发生着变化。日语敬语可以分为四类“尊敬语,自谦语,郑重语和美化语”。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和表现,所以一个国家的语言习惯往往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日本社会由于受到历史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等级观念,从而形成了日语敬语的广泛使用。日语中无论是尊敬语,自谦语还是郑重语都是表达对他人的尊敬之情。通过接头词,助词,和动词,都可以构成敬语。如:さん、方、??、等结尾,お、ご等接头词,以及おっしゃる、?く、参る等固有动词等。尤其是在商务日语中,敬语的使用更为广泛。

  汉语敬语系统包括敬辞,谦辞,表敬礼貌用语。例如敬辞有:令,令尊,令郎,令亲;
惠,惠存,惠顾;
垂,垂询,垂念。汉语除此词汇手段外,还可以通过特定的句型来表达敬意或谦虚的的感情,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由“请”“能不能”“可不可以”等句型。

  二、日语敬语的汉语翻译

  例:こちらの???に??いていただけますでしょうか。

  ?kの改札でお待ちしています。

  先方がそのようにおしゃっていました。

  例一的敬语表达“いただけます”是日语中典型的敬语表达。“こちら”是对我方的谦称,“いただけます”表达了对对方的尊敬,这种情况下不能用“もらう”。这种对话一般发生在公司与公司之间,因此,从说话人的立场出发,把我方和他方很好的区分开来,通过助词表现出对对方公司的尊敬之情。翻译成中文:“可以在文件上签字吗?”。要翻译成“可不可以”,“能不能”的句型。

  例二是一个典型的自谦的表达形式,翻译成“我在车站的检票口等您”,日语的敬语表达主要是通过助词的选择,这里使用的是自谦语。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则体现在人称的使用上,通过“您”字的使用,可以看出这句话应该是晚辈对长辈或者是下级对上级使用的。因此汉语翻译日语的时候,要根据人称的变化翻译成其恰当的日语。

  例三是通过使用“”的敬语形式表达,表达了对对方的尊敬之情。

  三、日语授受动词的翻译

  收受动词是日语中最常用的表达方法之一。授受动词一般跟在动词的后面做补助动词。通过收受动词我们可以看出对话人和听话人的立场,上下,内外关系。收受动词在翻译成汉语时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有时候收受动词无法直接翻译成汉语,在翻译的时候就需要注意动词的使用,人称的选择是否恰当,无法直接翻译出来的部分就要通过细节的地方尽量展现出来。有时候在翻译的过程中可能会随时一部分语义,但这可能就是日语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特别之处。下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进行说明。

  例:「この写真屋がうまいですが、一度彼のところへ行って、写真を撮ってもらってやっ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

  这个句子中有多重授受关系,首先我们要明确动作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分别是谁以及他们之间的地位和亲疏远近。首先我们可以看出这是说话人在向大家发出号召去照照相。说话人说那家照相馆不错,一起去那里看看吧,后面的部分就是难点,关键是要理清句子中的几个授受关系的使用。「撮ってもらって」说明说话者和听话者是一个组织,而照相馆是一个组织,说话者和听话者是“内”的关系,照相馆是“外”,“我们”要去照相馆接受恩惠。「やって」

  是“我们”为了照顾照相馆的生意,去施恩于照相馆。「くださいませんか」是“我”作为说话人,邀请大家去照相馆,是听话人施恩于我的过程。句子结尾的时候用否定的用法表达说话者对大家的呼吁和号召。再次体现了日语的暧昧性,不强加于人的感觉。因此这句话在翻译的时候可以翻译成“那个照相馆不错,我们去看看,照张照相吧。”从译文中大家可以看出整体意思翻译出来了,但是日语收受动词的精髓完全没有体现出来,以及说话人,听话人,照相馆,三者的立场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也是日语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独特之处。因此,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保证意思的正确之外,还应该考虑怎样体现日语的独特之处。这是每一个译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1.厚意のこもった?り物を受け取った。(もらった)

  2.家族にお土?bをわたす。(あげる)

  3.このおもちゃはお子さんにおくる(あげる)のです。

  首先看三个例句,如果换成括号里的句子的话,句子的意思虽然不发生改变,但是句子的语气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宾语是“?り物”,“お土?b”,“ おもちゃ”,这三个事物本身并不包含褒扬的意义,但是它们都是为接收方所喜爱的事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溶收受动词的话,就会产生令人奇怪的感觉,有一种强行施恩于人的感觉。可以说授受动词本省就包含了恩惠的感情色彩。在日本人的言语活动中,比较重视对方给予自己的恩惠,当自己向对方施恩时,为了避免给对方造成心理负担,一般不会使用收受动词。所以在中日文翻译的过程中,对授受动词的翻译也是一大难点。中文有时候无法体现出收受动词的恩惠性,但是要根据语境来判断日语的使用。

  四、造成中日语言差异的原因

  首先从地理环境上分析,中国地大物博,物产资源及其丰富,这就造就了中国人大方开朗的性格,不拘泥于小节,甚至可以说比较豪爽。相反,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多火山和地震,而且物产稀缺,所以造就了日本人小心翼翼的性格。日本的总国土面积不足40万平方千米,河流短急,虽然可以用于水力发电,但是无法进行发规模的航运。且日本地处火山地震频发的亚欧板块的交界处,自然灾害频发,这就导致了日本人性格中普遍存在的危机感。待人接物处处小心,生活中时时替别人着想,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通过和日本人的交流可以发现,他们说话时往往喜欢只说一半或者用一些助词来让别人推测他们的话外之音,很少有日本人会直接拒绝别人。其次,日本南北跨纬度较大,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季节变化明显。这无形之中培养了日本人细腻敏感的性格,即暧昧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脱离了集体,自身的任务就无法完成,因此会产生孤立无援的感觉,为了不被人排挤,日本人在集体合作的时候,通常采用谦卑恭敬的态度,重视与集体中他人的和谐相处。

  其次,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大和民族构成了日本这个统一的大家族。日本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以天皇为首的统治阶级把民众划分为了若干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度约束了广大的普通百姓的言行举止,说话做事不能逾越自己的身份,不可以下犯上。这同时也体现在日语敬语的使用上。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其他国家优秀文化的民族,尤其是学习中国文化。隋唐时期,日本派遣隋史和遣唐使学习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可以说日本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收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4篇: 论中日文化差异

小议中日文化差异与翻译
作者:苏显超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3年第11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外经济、文化、科技等交流的日益扩大。边境形势变得日趋复杂,涉外问题日益增多。担负着边境一线管控任务的公安边防部队随着形势的发展,根据与邻国双边关系发展的需要及针对具体事件,与邻国相应边防部门的交流、会谈、会晤、联谊及临时性的约见不断增多。中国和日本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又是语言和文化都不相同的两个实体,两者之间在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审美意识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日语和汉语之间进行翻译时,要充分考虑两者的文化特征和差异,应该求同存异,相互尊重,采取符合中、日民族语言习惯、文化特征的表达形式灵活处理。

        中日文化差异日汉翻译求同存异一、前言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可以说,翻译是一门集创作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语言艺术,涉及到诸如语言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多门类学科。翻译的目的在于利用两种语言相互转换进行思想和文化交流。本文从分析中、日文化几个方面的差异着手,探析中文和日文翻译之间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二、文化差异和翻译原则

        中国和日本隔海相望,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往来,促进了两国之间的交流。日本人称:「中国は日本の文化の母国である」(中国是日本的文化母国),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至深,日本人的思想、情爱、伦理、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无不带有中国古文化的痕迹。但由于日本民族一方面善于追求新事物、新观念,喜好模仿,并能巧妙地将他种文化有机地调和吸收,变为己有、为己所用;
另外,又顽固地坚持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族意识等,小心翼翼地提防着被外来文化所同化,排斥性地选择与本民族文化不相冲突的并可完善自己的东西,执著地维护民族的自我意识的这样一种双重性格所致,中日文化又存在许多相异的方面。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两国间的文化差异,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鉴于中日两国历史上和地理上的文化交流特点,翻译工作也应该求同存异,相互尊重,采取符合中、日民族语言习惯、文化特征的表达形式灵活处理。在涉及到文化方面的翻译时不能采取入乡随俗的办法,这种翻译无助于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在很多情况下往往达不到翻译的目的,反而起到了阻碍的副作用。

第5篇: 论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文化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特点。其特点都有浓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分不开的。

中国自古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势众,民族复杂,文化多元。这些造就了中国人的个性,谁都无法逃避。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势众,古代史来都是个首屈一指的强国。因此中国人有着自大甚至是自恋的心理。对外没有危机感和压迫感,因此中国的文化大多都是对内的思考,对人的自省。

日本人身居岛国,民族单一,地小人多。为图自存,造就了日本人奋发图强,崇尚集体主义,坚韧不拔的个性。但因为是岛国且民族单一,日本人的文化缺乏内涵,缺乏包容与博大,缺乏理性的思维和对世界终结关怀的博大精深。因此日本人很容易偏激,因为过于执著往往会变得偏激,而且往往会自不量力,殊死一搏。

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日本是一番景象,社会主义下的中国又是另一番景象。

就家庭说开。日本很开放,但日本也很保守。日本至今都很保守-----在女权束缚的弊病下。日本至今保留着妇随夫姓的习惯,而且日本非常保守的那些女子,对于丈夫之恭敬只能以乖戾视之。对于自己的丈夫,甚至于临睡前上妆,房事时仍带着尊敬称呼。在日本女性结婚后一般就失去自己的工作。而且这种“失去”还往往是带着主动的倾向。就算开放些的女子,在结婚后也从此消失在“工蜂”的舞台,一心尽为妻为母的职责。这和新中国成立前非常相似。但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这已作为旧习废除了。在现今中国,这样的情形是难以想象的。是的,在中国,也许在农村,在台湾地区,还有此般现象。但是,远远不成风气,更不及日本这般“普及”。

由于和日本的社会性质不同,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价值取向也完全迥异。中国由于过去特殊的历史原因,丢失了很多民族特有的价值取向,而是随着改革开放,吸收西方文化后诞生一种融合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应该看到中国人在全面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后对新鲜事物有了很强的学习欲,个性开放指数也比计划经济时代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非常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但同时必须提醒的是由于之前的历史原因,中国人的性格中同时掺杂着传统思想和西方社会的价值观。综上,造成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的不稳定和易动摇。如改革开放后的“出国热”,“股票热”,在这一系列的积极背后,同样必须承认它们给人带来的盲目,主见差的危害。而这些-----盲目地追求、不强的判断力,是中国人价值取向里不能予以肯定的地方。

+/|t8zFW前面说了大和民族是一个很坚忍的民族,这一点促成了他们在科技、艺术里较多领域的繁盛。同时也造成他们民族性格里的残暴气质。二战时成为法西斯三国之一与这脱不了干系。至于日本人的价值取向,可以说比较“纯”。众所周知的原因:二战后的日本百废待举,一切归零。也许在很长的美国管辖时间里,他们遭受着文化侵略。但是,这样的文化清洗同时也是使之脱胎换骨。日本的文化,由于战后的历史,使其在本身的资本主义背景下得到了更强有力的血液。甚至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兼并下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道路。因此日本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地域窄小的日本要想不被挤压出资本主义的大客车,只有积极,进步,强大。

有人曾说过中国人就像一盘散沙。中国人喜欢讲集体主义,但却是最没有集体主义精神的民族,取而代之的是家族的小团体主义。而家族式的小团体主义必然面临着分崩,即家族的基业逐渐被子孙瓜分,力量只会减小不会增大,而且以血缘关系的为纽带的集体往往重人情轻纪律。但大一统的思想还是深入人心的,当对外无忧时,中国人擅长窝里斗。当面临外强时则会很快的团结起来维护整个集体。因此也有人说,当中国被外在压力压的透不过起来时,则会紧紧团结起来,碾碎外来侵略。

日本崇尚集体主义。对内日本有其一套看起来很礼貌的制度,人人彬彬有礼,团结友善,但这也是日本等级制度的侧面反映,对于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其礼遇也是不一样的,就连鞠躬的幅度也因人而异。靠着这种金字塔式的集体协同模式及严格的纪律,其集体的力量被很大的发挥,但也易因整体方向错误,误入歧途。日本对内友善并不代表其国民高尚的道德。其对外政策就可以反映出一二。二战前日本好媚强凌弱,战后日本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援助都带有其他的功利作用。

中国人自古接受这专制主义的熏陶,因此有着极强的奴性,至今如此,其吃苦耐劳之能力是旷世罕有的。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部分知识分子的开始改变思想。但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改造,还是改革开放,中国人始终无法彻底改变这种奴性。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精神世界的民族。而与之带来的是对自身肉体的轻视。日本人对于为国献身相当的狂热,远超中国。日本在战争中投降的人数的比例是世界上最少的。因为他们不怕死,为了他们的精神,死反而是一种成就自我的手段。如同樱花即盛即凋之美,日本人喜爱樱花与此也是有莫大的渊源。

由于中日两国之间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很多人认为中日两国是“同文同种”,具有极其相似的文化特性,甚至把因为中国文化曾经是日本文化的老师,就认为共同的文化渊源使得中日两国之间不应该存在什么文化壁垒,彼此之间应该很容易沟通理解。但是我认为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越是认为中日文化相似,越是一厢情愿地希望对方按照己方的行为模式为人处事,在现实中反而越容易四处碰壁,遭到对方的强烈反感和排斥,遇到很多完全预想不到的困惑和不解。那是因为越是强调中日文化的共性,就越容易忽视对方文化的异质特性,缺少对异己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也越容易用己方的价值观念来判断对方的行为方式是否适当。在现实中遭遇许多文化冲击和挫折后,又受到中日两国“同文同种”的先入为主观念的干扰,不能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深入思考所遇到的文化冲击和挫折,反而把这种挫折感诉诸于情感:中国人指责日本人自私、冷漠、狭隘、排斥异己和斤斤计较,而日本人反过来抱怨中国人马虎、拖拉、不拘小节、假公济私和极端个人主义。导致相互指责埋怨不断升级,严重伤害了两国国民感情。在文化的表层,比如像汉字、插花、茶艺、节庆风俗等,中日文化确实存在很深的渊源和相似性,这种表层文化常常是动态的,容易相互借鉴和学习,也容易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但是文化中的“深层结构”,也就是另一种文化之所以成为这种类型的文化,而不会成为其他类型的文化基因则以稳定为常态。“深层结构”往往不像表层文化那样,容易被人察觉,但是它却作为支配人们行为的潜移默化的法则牢牢地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

人们往往把日本文化比作是各种外来文化熬成的一锅“大杂烩”,或者是一张白色的画布,上面由外来文化涂抹成的各种颜色和图案就共同构成了日本文化的总体。但是我却认为可以把日本文化形象地比喻成一锅“西红柿汤”,不管这锅“西红柿汤”中加了多少其他材料,其基础依然是“西红柿味道”。或者说如果日本文化是一首交响乐曲,它的主旋律固然是外来的中国文化和西洋文化,但是这首交响乐曲的低音和声却始终都是日本固有的文化,乐曲主旋律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低音和声部分听起来虽然不像主旋律那样明显,但是它一直保持着稳定状态,并“执拗”地反复出现,牢牢地控制着交响乐曲的基本风格底蕴,规定着曲子的行进方向。所以说,日本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基因决定了日本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当然也决定了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性。

以上,我说了很多关于中日文化的差异,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文化差异?

我个人认为造成这样的文化差异有诸如以下这样的因素:自然环境,社会制度,历史原因等等。由于这些差异,中日人民之间有很大的代沟,常常怀有敌意。就比如很多朋友称呼日本人为“小日本”“日本鬼子”。然而,我认为,中日就如同两把尺,不管再怎么抱有成见,他们还是尺有其短,寸有所长的。

如今,日剧在中国已经很泛滥了。然而日剧中所展现的日本只是片面的,我们应当从其他方面更努力的去了解关于日本的一切,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的确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

中日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渊源,但却造就了相当不同的民族精神。中日两国的恩恩怨怨也许是历史的命运,但中国人无论如何都挺过来了。在经历的火与泪的洗礼后,我深信我们的民族精神会重新振作,重新散发出大唐时代夺目的光芒!

中日文化差异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2010年03月21日 20:26 qkzz.net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核心提示:中日邦交恢复正常以来,中日关系总体上是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但过程却迂回曲折。至此,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历史来研究中日关系的发展进程。随着国际间交往的日益加深,在两国关系的处理上,这些因素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中日的文化差异来研究中日关系交往中的问题,并对中日关系健康良好发展给出自己的见解。

一、历史悠远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1.1孕育中国文化的地缘因素

中国是一个大陆型的国家,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摇篮,自古以来,中国统治者大多依托黄河,深居内陆,对外交往相对较少,这样一种半封闭的大陆大河环境,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

而黄河流域有利的农耕地理条件是中国地缘文化产生的主要根源。良好的农耕条件,致使统治者向来重农轻商,“民以食为天”成为统治者的执政政绩的唯一考核标准,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方式成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亘古不变的生活和生存方式。因此中国文化的一系列传统特征就由此派生出来。由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远远超过了周边大陆国家,而对更远的海洋国家一直以来知之甚少,随着所谓的“九州”观、“天下”观逐渐膨胀,使得其以“天朝上国”自居。这种既然没有外敌压迫的紧迫感,又没有物质缺乏的困境感,那么中国人所具有的温和、平实、“兼爱、非攻”、求安定的性格也就不足为奇了。“安居乐业”,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自古就移植于农业民族的中国人身上。

1.2概说中国文化的特点

几千年的古老文明使得中国文化有着深厚底蕴,在这里,结合孕育中国文化的地缘因素,来概说一下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第一,儒家思想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道家、儒家、法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政治思想主张。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
法家主张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揉舍各家学派的观点,提出以儒家思想为主,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兼容道家合理思想的新儒家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与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德治政治文化相适应,和为贵、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政治思想,厚德载物、兼容天下的政治价值取向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主要内容。

第二,和合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和合现象的本质概括。它指“仁爱,和谐,诚信,中庸”、“和而不同”“和为贵”、“和合”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和原则。后来,“和合”人文精神发展为“和合”文化。“和合”人文精神是“和合文化”的核心。而“和合”文化思想,又集中体现在了中国儒家提倡的“仁爱、和谐、诚信、中庸”等伦理思想中,更加系统地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自然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等。

二、不失本性但又不断吸收创造的日本文化

2.1日本文化产生的地缘因素

与中国不同,海洋性地理环境是日本地缘文化产生的基本生态条件。对于日本而言,其地理特征较为单一:四面环海,因而其战略选择自然以开发海权为主。自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便开始对其海军进行重点发展。尽管资源有限,但单一的地缘环境决定日本战略选择的单一性及由此而带来更高的战,略意志,使日本在发展海权方面远比中国更为专注。

梁启超先生曾言:“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也。陆居者以怀土之故,而种种之累生焉。”日本作为典型的海洋国家,享有海运之便,由于这些地区的岛屿或半岛腹地都较狭窄,不似中国一样南北跨度数十纬,享有丰富多样的物质资源,便促成了人们朝海外开拓的野心。作为海洋民族来讲,长期靠海而生,面对海洋随时随地不可预知的异变,譬如台风、暴雨、暗礁、骇浪等等,都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海洋民族的生存毅力,于是征服海洋、征服自然的斗志融入了他们的血液之中,形成了勇猛、开放、外向、尚勇好战的民族性格。同时也造就了日本民族对外扩张侵略的民族目标。

2.2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特殊的地缘环境也造就了日本特殊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集团主义是日本文化的集中体现。集团主义作为日本政治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是大和民族精神的核心。日本人历来习惯以集团的原则行事,具有强烈的集团归属意识。日本集团主义重视协调,强调个人在处理与集体之间关系时,个人以集团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但相互协调只是集团内的协调,对集团外并不存在协调关系,所以实质是以集团形式表现的利己主义。

第二,吸收性和创新性是日本文化的典型特征。日本东边是太平洋,北边是朝鲜海,南边则是南中国海。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正适合吸收外来文化,随着世界文明的进步,欧美文化也直传日本。纵观日本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史,吸收性是日本地缘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同时,日本人又善于对外来文化进行创新,为己所用。

三、文化特性下的两国外交政策

3.1不同儒学思维下的中日矛盾

如前所述,中国地缘,经济和封建统治的特点,提供了儒家思想发展的温床,当然,儒家思想在中国的统一和安定团结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吸收性的日本文化特点,使得日本在结合本国民族特点的基础上大胆吸收中国文化(主要是孔孟的儒家之学)。同时基于其创新性的特点。在儒学的一些基本思想上,却与中国的儒学又有差别。

在中国人的道德意识中,有着明确的是非标准和原则,在儒家思想中,“仁”是凌驾于一切道德之上的美德,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相比之下,日本人的道德意识中,是非原则要模糊得多。儒学传入日本后,其核心思想的排序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儒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的伦理道德,非常重视“仁”的思想;
而日本儒学作为武士阶级的伦理观念,特别强调“忠”的精神。

如此可见,虽同出自儒家思想,却有着不同的发展脉络,这些文化差异的特点典型表现在两国外交中就是:两国对侵略战争持截然相反的态度。中国人认为,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是彻头彻尾的非正义战争,日本必须就此作深刻而彻底的反省和道歉。而一部分日本人却认为它只是一项失败了的“事业”。日本传统文化下的道德观,使日本人不愿对那场侵略战争作真心忏悔,倒是试图尽快将其忘却。中国人却不能在这个问题上丢掉是非原则,更不能忘记战争带给自己民族的深重灾难。因此,对日本政府批准出版篡改侵略历史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及日本政府内阁成员参拜靖国神社等否认侵略历史、为侵略战争翻案的行径,也坚持坚决斗争、毫不妥协的原则。由此可见,多年来日本屡次出现政府内阁成员参拜靖国神社和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为侵略历史翻案,很大程度上,是受日本国民“缺乏恒定的是非标准”和“把名誉看得比正义、普行更为重要”的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

总之,两国在历史认识问题上旷日持久的交锋,是以本民族传统文化意识作背景,短时期内是不会偃旗息鼓的,中日之间的这种矛盾也不会立刻消失,这将是长期影响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的根本。因此,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日本政府应该明确的表明态度并承担自己的责任,共同努力确保中日关系的健康良好发展。

3.2“和而不同”与“集团主义”的外交政策

“和合文化”的特性,决定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和而不同”。封建时期,虽以“天朝上国”自居,但是与周边国家和平相处,遵从礼数,没有凌辱过任何小国。进入新世纪,中国政府仍然采取“和而不同”的外交政策。

日本的“和”文化虽也来源于中国的儒教文化,但与中国儒教文化主张的“和而不同”相区别,日本的“和”文化是建立在强调高度同质性的基础之上,是以牺牲多样性和首创精神为代价的。强调整体利益和整齐划一,是“和”文化的灵魂。其要旨就是要求全体社会成员最大限度地为家族、企业和国家的和谐和整体利益牺牲自身的个性和利益。否则,就会被视为令人讨厌的、肮脏的另类,为全体社会所不容。这就使得日本武士道精神具体表现为“忠”,对“仁”的考虑倒是其次了。

同时,日本的“和”文化有着两层含义,即对内对外。也就是强烈的等级观念和集团主义。在日本,小到家庭,大到社会,等级观念,集团主义色彩非常之重。同样,这种文化的底蕴必然也会在其外交政策中表现出来。外交方面,日本人通常把世界上的国家按实力排序,针对不同实力的国家采取不同态度。他们认为,弱者服从强者,强者支配弱者实属天经地义。纵观日本近代以来的外交史,在不同历史时期,日本总是不断调整其外交政策,与当时实力最强者结盟,并对它们俯首帖耳。一战时期的。日英同盟”,二战时期的“日德同盟”,以及战后的“日美同盟”,就是日本人这种“强者支配弱者,弱者服从强者”意识在外交方面的最好体现。

从这些历史事实中,其实我们就可以看到日本的集团主义在国家外交政策中的运用。即他总是热衷于“结盟”,和另一个团体合作以充实自己的势力。另一方面,又由于他还有一种对内的集团主义,又使得在与外部世界交往时,日本有很强的“家国”意识,也可以说是日本主义,任何涉及到日本个人命运的外交事件,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整个日本深深卷入。也正是这一对内集团主义决定了日本难以与别国建立真正符合国际规则的契约关系,由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民不可能变成日本人,而日本人又难以通过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方式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就决定了这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只能是一种单纯的权力关系,即征服一反征服、侵略一反侵略、支配一反支配的关系,而且日本政府也是乐此不疲。具体的就是在世界的舞台上,日本从来就不曾放弃过追求政治大国的梦想,认为日本应成为主导全球事务的政治大国,日本应确立对世界的霸权。为此,日本政府试图积极加入常任理事国,以提高本国在世界中的政治地位,成为政治大国来支配其他国家。

四、文化差异与中日关系新发展

正如前所述,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因素是各方各面的。在新形势之下,我们更应该注意到由中日文化差异引起的中日关系发展的问题,而且这种差异以后可能会越来越被放大,因此,为使两国关系以后朝着更加健康,更加互信的方向发展,中日两国首先要改变一些自己的价值判断偏差,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通过对话,互访的交流方式,“求同存异”,共同把中日关系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第6篇: 论中日文化差异

论中日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
刘慧

【摘要】摘要:随着国际间相互交流的日益增多,人们对各国文化的了解也势在必行。本文以日本文化为例,通过对日本文化的简要介绍以及中日文化异同的分析,旨在培养读者的国际文化交流意识,并希望广大日语学习者在了解日本文化的前提下正确自如地学习、掌握日语这门外语,更好地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
【期刊名称】北方经贸【年(卷,期】2010(000005【总页数】2
【关键词】日本文化;
文化异同;
教学
文化是社会科学中定义最多的概念之一,在西方社会学中,文化主要指代社会性的精神产品,比如包括知识、艺术、风俗及道德等。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共有的、结构化了的知识,包括一切规范、惯例和制度等。随着全球化发展进程的日益完善,国家与国家、人民与人民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各国的社会环境不同,决定了文化上必然存在差异。那么,我们对异国文化了解也变得十分重要起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率先在大学设立国际文化这一专门学科,旨在培养了解各国文化、具备国际战略眼光、为跨国界交流贡献力量的全能型人才。本文通过对日本文化背景以及现状介绍,希望唤起读者的异国文化意识,在今后的日语学习中可以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在国际交往中游刃有余地进行沟通与交流。
一、日本文化观

推荐访问:文化差异 中日 论中日文化差异 论中日文化差异 论中日文化差异道客巴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