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沙文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预测是科学?参考答案

发布时间:2022-06-11 18:50:0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预测是科学?参考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预测是科学?参考答案

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预测是科学?参考答案4篇

第1篇: 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预测是科学?参考答案

经典作家论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

经典作家论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

点击:628 评论:

0(查看)

1

  【编者按】日前,本号转发了一篇林剑的《马克思主义究竟是在为谁代言》一文,意在对“一些人常常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误读与误释为是为被压迫或被剥削阶级代言、为穷人代言”这一常见的误区进行澄清,强调作为“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根本基点与理论坐标”的只能是无产阶级立场。

  我们认为,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历史关系及现存的阶级关系、阶级斗争进行考察和理论概括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既不是从“这种原则”也不是从“那种道义愿望”出发的,其言说的历史主体只能无产阶级。那种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界定为“为被剥削被压迫、为穷人代言”的观点是片面而不深刻的。虽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除无产阶级外依然还存在许多游离于于社会下层的阶级和群体(例如小生产者、农民、小商人、小食利者、无产化的“中间阶层”等),但它们都无一例外不能充当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和社会革命的承担者,都是没落、保守且动摇软弱的“阶级”,马克思主义绝不可能为它们“代言”。“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农民社会主义”——这些代表无产阶级之外、资本主义同时代被剥削被压迫群体利益和诉求的体系,难道也是马克思主义本着某些人所谓的“道义”而加以认可的东西吗?纵观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运两百年的历程,工人阶级从来是旗帜上的大写,在这面“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旗帜上,我们几乎难以找到“非无产阶级的穷人”的影子。

  把马克思主义说成是“为穷人说话理论”,有着这个国家深厚的民本传统作为基础,似乎有着不可置疑的道义优势,也是一种简快的思路——但这毕竟是一种肤浅的误读。这种误读背后蕴藏着替换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放弃分析具体社会经济关系而仅仅满足于诉诸“道德和正义”的理论危机,而“伦理主义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只能导致社会主义革命的崩散。

  “马克思主义所代言的只能是无产阶级”而不是“穷人或一般被压迫剥削者”,这不是说马克思主义没有对他们的价值关怀,也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把社会下层的“非无产阶级部分”扔到一边置之不理,而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和工人阶级领导权的强调。空有同情和控诉带不来革命,而社会下层的“非无产阶级部分”能在未来的社会革命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则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处境和觉悟在多大程度上能靠拢“无产阶级大军的一部分”,取决于他们将自己同无产阶级的命运联系密切到何种程度而投身到推翻资产阶级社会的工人革命中来。  共产主义不是关于奴隶、 农奴或手工业者解放的学说,而只是关于无产者解放的学说, 因此它必然属于十九世纪,而以往任何时候是不可能有的。

  ——恩格斯《共产主义信条草案》

  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因为它是我们目前社会一切灾难的最尖锐最露骨的表现。法国和德国的工人共产主义是它的直接产物,而傅立叶主义和英国社会主义以及德国有教养的资产阶级的共产主义则是它的间接产物。

  ——弗·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序言》

  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统治于现代社会中的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和统治于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海因岑先生以为,共产主义是一种从一定的理论原则即自己的核心出发并从此进一步做出结论的学说。海因岑先生大错特错了。共产主义不是学说,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被共产主义者做为自己前提的不是某种哲学,而是过去历史的整个过程,特别是这个过程目前在文明各国的实际结果。共产主义的产生是由于大工业以及和大工业相伴而生的一些现象:世界市场的形成和随之而来的无法控制的竞争;具有日趋严重的破坏性和普遍性的商业危机,这种危机现在已经完全成了世界市场的危机;无产阶级的形成和资本的积聚以及由此产生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在共产主义作为理论的时候,那么它就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个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

  ——弗·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

  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先指出,工人阶级及其要求是现代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现代经济制度在造成资产阶级的同时,也必然造成并组织无产阶级。他们指出,能使人类摆脱现在所受的灾难的,并不是个别高尚人物善意的尝试,而是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

  ——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一块主要的“基石”是什么呢?这就是:无产阶级是现代社会中唯一彻底革命的阶级,因此它在一切革命中都是先进的阶级。

  ——列宁《立宪民主党人的胜利和工人政党的任务》

  现代被压迫阶级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阶级划分,从而摆脱阶级斗争,就不能争得自身的解放。因此,共产主义现在已经不再意味着凭空设想一种尽可能完善的社会理想,而是意味着深入理解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

  ——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

  谁都知道,科学社会主义其实从未描绘过任何未来的远景,它仅限于分析现代资产阶级制度,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如此而已。……不容置辩的事实是: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在什么地方和什么程度上发展起来,工人运动也就在什么地方和什么程度上展开和发展起来;社会主义学说正是在它抛弃了关于合乎人的本性的社会条件的议论,而着手唯物主义地分析现代社会关系并说明现在剥削制度的必然性的时候取得成就的。

  ——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它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

  我把共产主义者的宗旨规定如下:(1)维护同资产者利益相反的无产者的利益:(2)用消灭私有制而代之以财产公有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点;(3)除了进行暴力的民主的革命以外,不承认有实现这些目的的其他手段。

  ——恩格斯《致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1846年10月23日》

  无产阶级将取得社会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通过这个行动,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给它们的社会性以充分发展的自由。……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工人阶级在发展进程中将创造一个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联合体来代替旧的资产阶级的社会;从此再不会有任何原来意义的政权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

  ——马克思《资本论 第二版跋》

  现代社会主义力图实现的变革,简言之就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以及通过消灭任何阶级差别来建立新的社会组织。为此不但需要有能实现这个变革的无产阶级,而且还需要有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能够彻底消灭阶级差别的资产阶级。野蛮人和半野蛮人通常也没有任何阶级差别,每个民族都经历了这种状况。我们决不会想到要重新恢复这种状况,至少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这种状况中必然要产生阶级差别。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阶段,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致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持久巩固,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衰落。但是生产力只有在资产阶级手中才达到了这样的发展水平。可见,就是从这一方面说来,资产阶级正如无产阶级本身一样,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因此,谁竟然肯定说在一个虽然没有无产阶级然而也没有资产阶级的国家里更容易进行这种革命,他就只不过是证明,他需要再学一学社会主义初步知识。

  ——恩格斯《流亡者文献》

  只有现代大工业所造成的、摆脱了一切历来的枷锁、也摆脱了将其束缚在土地上的枷锁并且被一起赶进大城市的无产阶级,才能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一切阶级统治的伟大社会变革。

  ——恩格斯《论住宅问题》

  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因为无产阶级是一个特殊阶级,它的生存的经济条件为它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作了准备,使它有可能、有力量达到这个目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

  中间等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以免于灭亡。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他们力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如果说他们是革命的,那是鉴于他们行将转入无产阶级的队伍,这样,他们就不是维护他们目前的利益,而是维护他们将来的利益,他们就离开自己原来的立场,而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

  流氓无产阶级是旧社会最下层中消极的腐化的部分,他们在一些地方也被无产阶级革命卷到运动里来,但是,由于他们的整个生活状况,他们更甘心于被人收买,去干反动的勾当。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从《共产党宣言》开始,整个现代社会主义所依据的无可怀疑的真理,就是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唯一一个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只是在某些方面,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能成为和实际成为革命的阶级。

  ——列宁《革命冒险主义》

  只有无产阶级,由于它在大生产中的经济作用,才能成为一切被剥削的劳动群众的领袖,这些被剥削劳动群众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和蹂躏往往比无产阶级更厉害,可是他们不能为自己的解放进行独立的斗争。

  ——《国家与革命》

  社会主义——则靠推翻了地主资本家压迫的劳动群众本身自由的自觉的纪律来维持,而且愈向前发展就愈要靠这种纪律来维持。

  这种新的纪律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由善良的愿望产生的,它是从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物质条件中生长起来的,而且只能是从这种条件中生长起来。没有这种物质条件就不可能有这种纪律。代表或体现这种物质条件的是大资本主义所创造、组织、团结、训练、启发和锻炼出来的一定历史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

  如果我们把无产阶级专政这个原出拉丁文的、历史哲学的科学用语译成普通的话,它的意思就是:

  在推翻资本压迫的斗争中,在推翻这种压迫的过程中,在保持和巩固胜利的斗争中,在创建新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的事业中,在完全消灭阶级的全部斗争中,只有一个阶级,即城市的总之是工厂的产业工人,才能够领导全体被剥削劳动群众。

  ——列宁《伟大的创举》

  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第2篇: 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预测是科学?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名言


1.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______《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2.恩格斯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 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

3.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278页

4.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5.恩格斯:我愿意在你们的住宅中看到你们,观察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疾苦,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迫者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而进行的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3页

6.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9页

7.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8.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无产阶级。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9.马克思: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10.马恩: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11.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5页

12.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束缚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形式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8页

13.“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毛泽东选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14.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15.马克思: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页

16.恩格斯: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17.恩格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灰灭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18.辩证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页

19.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20.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21.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0页

22.马克思: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彼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23.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页

24.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25.“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3页

26.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

27.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会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28.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9页

29.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
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9页

30.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
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页

第三章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2.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3.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0页

4.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
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手推磨产生的封建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5.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6.马恩: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7.恩格斯: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页

8.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己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9.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第四章

1.马克思说,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62页

2.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14页

3.马克思,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48页

第五章

1.竞争斗争是通过使商品便宜来进行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22页

2.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4.以自由竞争为基础的旧资本主义已被这场战争彻底摧毁,它已经让位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0页

5.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作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6页

6.发展社会劳动的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创造着一种更高级的生产形式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8页

第六章

1.马恩: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2.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2页

3.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4.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

5.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 ,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

7.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8.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

9.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史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第七章

1.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6页

2.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3.恩格斯: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

4.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0~731页

5.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380页

6.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7.最近,有的外国人议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到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第3篇: 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预测是科学?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

摘要:马克思在吸收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国家不是先验存在的而是在社会自身内部发展起来的,并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探寻国家从社会起源的奥秘:国家是伴随着物质生产实践的提高,在原始氏族社会瓦解的基础上演化和产生发展的。此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国家起源作了比较理论化的阐述,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产物的观点。

关键词:国家起源 生产实践 氏族社会 阶级矛盾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基础

马克思吸收了摩尔根著作的精华,探寻出国家从社会自身内部发展的物质动因,从而以彻底的唯物主义阐明了国家起源于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观点。

(一)两种生产理论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国家的产生根源于社会物质生产资料生产的观点进行了明确的阐述。“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所必须的工具的生产;
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到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因素根本上是社会生产活动。

(二)社会意识对国家起源的促进作用

从社会的物质生活揭示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坚持的唯物主义历史研究法;
但是在关注物质动因的同时,马克思也在关注着社会精神和文化对国家起源的促进作用。共同的宗教仪式和共同语言促进同一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宗教与国家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在马克思所说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脐带”的氏族和部落社会制度中,即随着文明的发展,首领们越来越横暴,越来越要求人们更加尊敬他们,人们关于权力和威仪的概念大大升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升了级的概念后来也被用于“神”,而随着首领和国王的权力逐渐增大,从而人们在思想上对存在一个非过去任何时候所想象的强权,习以为常,而且首领们“要求人民奴隶般地尊敬他们”,最后“这种尊敬的表现已经是近乎崇拜”。这样,这种基于人的崇拜的权力拜物教使首领们越来越脱离自己的臣民。

二、恩格斯系统阐述了国家的起源论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完成了战友的遗愿,对国家起源问题作了系统化理论的阐述。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著作中用唯物史观系统论述了人类社会早期发展的历史,对摩尔根关于从氏族到国家更替的材料补充以经济内容,科学地证明了国家产生的原因和阶级本质。

(一)国家从社会内部产生的物质动因

在马克思看来,“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道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在对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所做的笔记和摘录中,马克思发现了私有制和财富等是引发国家从社会机体社会中“脱胎”而出的物质动因。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私有制的分化,原来出身非显贵的自由选举的部落首领变成了特殊阶级的成员,运用特殊权利侵占共同财产引发的占有大量财富而成为贵族阶级。于是马克思认为国家的历史经历了社会经济条件变化和社会利益关系变迁的漫长历史阶段,财富作为最高的价值受到赞美和崇敬,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利益又是—定的社会集团共同特有的利益,即阶级利益等等,而它们最终全都以经济条件为基础。这种条件是国家赖以建立的基础,是它的前提;
而且,这种社会集团或阶级个性的利益差别必然引起他们之间的冲突,这是由于国家起源的经济条件和物质利益决定的。这其中应经蕴含着国建起源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二)氏族管理机构向国家管理机构的发展

马克思在摘录中指出,氏族是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单位,是社会制度的基础。虽然氏族社会存在着部落会议等管理机构,但决不是现代意义上运行的政治社会,而仅仅可以看作政治社会起源和发展的萌芽。

恩格斯在考察雅典国家的起源这一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时,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不同氏族、胞族和部落的成员都杂居在一起,扰乱了氏族制度机关正常的管理活动。于是就产生了凌驾于各个部落和氏族社会制度之上的中央管理机关和普遍适用的民族法。“氏族制度的机关就逐渐脱离了自己在民族中,在氏族、胞族和部落中的根子,而整个氏族制度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旨在反对自己人民的一个独立的统治和压迫机关了。新的机关……不仅被用来反对奴隶,而且被用来反对不许服兵役和不许有武装的所谓无产者”。国家这一特殊公共权力首先便体现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和利益需要而成为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暴力手段。就这样,氏族机关从保卫自己的真正的武装蜕变成用来反对人民的、武装的公共权力的国家这一机构。这也表明,国家机构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由具有社会自治性的氏族管理机构演变而来的。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本质—国家是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的产物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根据马克思所做的《古代社会》的笔记,系统的考察了国家起源的阶级基础。恩格斯认为,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氏族社会内部私有制、商品、货币等新的经济生活条件的出现,社会逐渐分化为两大利益相互冲突与对立的阶级——剥削者与被剥削者。这两个阶级的相互对立和冲突直接威胁着氏族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的管理秩序,而此时的氏族社会“不仅再也不能调和这种对立,反而必然使这些对立日益尖锐化”。为了防止这些阶级相互间连续不断的公开斗争使社会秩序陷入混乱而让整个人类陷入生存的困境,就需要出现“第三种力量”的统治,“这第三种力量似乎站在相互斗争着的各阶级之上,压制它们的公开的冲突,顶多容许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内以所谓合法形式决出结果来”。这意味着,”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分裂为阶级所炸毁。它被国家代替了”。紧接着,恩格斯精辟地论述道:“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确切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
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事实上,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阶级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国家产生的重要原因,国家就是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5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节选)学习导读[j].光明日报,2011

[3]王清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历史决定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

第4篇: 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预测是科学?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爱国主义的思想探析

作者:李乐

作者机构: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来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ISSN:1671-0681

年:2013

卷:000

期:001

页码:124-128

页数:5

中图分类:D647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爱国主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爱国主义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学术界常出现用经典作家对爱国主义的相关界定来解读很多问题,诸如对于祖国、国家、民族国家等概念的理解,然而这些解读常会出现一些偏差,主要原因在于经典作家论述的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有不同的含义,为了避免出现对经典作家思想的误读,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爱国主义的思想进行一定程度的探析.

推荐访问: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