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沙文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关于优化营商环境调查与思考(完整)

发布时间:2022-06-11 20:05: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优化营商环境调查与思考(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关于优化营商环境调查与思考(完整)

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调查与思考6篇

【篇一】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调查与思考

优化营商环境的表态发言-市长关于优化优化营商环境的表态发言


  优化营商环境 加速产业聚集
沧州市委、市政府
 
打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已成为决定一个地区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省委、省政府狠抓营商环境建设,就是抓住了河北发展的关键。
一、打造办事效率最快的营商环境,拉住资本的“脚”。今年以来,市本级自行取消和下放行政权力事项8批359项,其中将企业设立登记审批事项由226项减少为37项,减幅达84%,在“五证合一”基础上,正推动实施“二十证合一”。市、县全部组建行政审批局,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市直21个部门165项审批事项首批划入实质性市行政审批局,并进行了流程再造。市、县、乡、村四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成运行,构建“不见面”审批办事模式。上半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 万户,增长 %。
二、打造服务水平最优的营商环境,拴住企业的“心”。我们既要办事快,又要服务好,努力当好“保姆”。对44个重大战略支撑项目实行市级领导分包责任制。为切实给医药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专门引进70名懂医药产业的招商人才,让招商者与企业有“共同语言”,并打造与北京“共建共管共享”管理模式,在国内首开“企业在河北、监管属北京”的跨区域管理体制先河。规划总投资500亿元的明珠商贸服饰小镇,因服务周到,半年多的时间里就签约北京服饰企业986家、达成意向2100多家。
三、打造体制机制最顺的营商环境,牵住环境的“牛鼻子”。今年以来,我们已召开全市深改领导小组会议12次,围绕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实施了227项改革,制定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案、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开发区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等改革专件39个。按照全省深化机关作风整顿大会部署,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追责问责707人。
营商环境的优化,加快了产业聚集、推动了经济发展。目前,全市拥有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44个,超100亿元的18个。传统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华北石化千万吨炼油、中石化沧州分公司、鑫海化工质量升级改造;管道装备有47个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并进军航空航天领域。
 

【篇二】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优化关于营商环境的思考七篇

篇一

按照营商环境的传统概念营商环境是指企业在开设、经营、贸易活动、纳税、关闭及执行合约等方面遵循的政策法规所需的时间和成本等条件。本人认为,还有一个“广义的营商环境”概念,简单的定义为:引导资本投资的能力建设,即引得来、呆得住、赚得钱、出的去,即站在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总结经济发展规律和科学预测,政府做好各个产业的规划和扶持,让企业赚到钱。把产业经济研究、产业政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营商环境的范畴。广义营商环境与传统营商环境的不同是,传统营商环境是强调被动作为,做到无为而治;
而广义营商环境在被动改变环境的同时,要积极引导企业的发展,政府应起到主动引导产业发展的作用。根据广义和狭义的营商环境概念的认识,归纳总结以下政策建议。

(一)加大产业规律的研究,做好产业发展趋势的预判,并做好各类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1.以大数据为核心,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快速实现智能制造

**现在正在做的,推进工业4.0,智能制造的力度,正在建立制造业大数据指数,未来,制造业大数据指数将成为**科学决策、精准施策的利器,支撑其实体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随着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传统生产因素对经济发展刺激作用的减弱,全球主要国家都希望依托数字经济规模实现持续增长。同时,以制造业的“数字化”为基础的“智能制造”和以产业互联联网为依托的“精准定制”,将成为未来工业生产的主流。**应该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把数字经济打造成为推动**省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工业互联网建设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是好的开端。2018年3月下旬,**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省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方案》和《**省支持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的若干扶持政策》,聚焦制造业降本提质增效。

2.加紧多种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工作,尽快做到多规合一,减少政策摩擦成本,营造逻辑统一、合理、快捷的政策环境。环保、国土、农业、林业、水利、水土保持等多种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统一。

(二)国企改革,确定国企的经营范围

通过筛选,把低质、低效益非核心领域的国有企业清理掉。从整个社会来看可以降低生产要素的成本。明确国企经营范围,逐渐退出完全竞争领域,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

(三)从制度层面加强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助力营商环境建设

1.制度改革

在制度建设方面,应进一步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加强对政府部门公权力的监督,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建立和谐有序的政企关系,都将有助于构建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世界银行,2003)。结合本文的研究,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化改革。

其一,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建立集中统一的综合执法体系。长期以来,政府的各个执法部门各自为政,责权界限不明确,存在着重复执法的现象,亦有执法漏洞的存在。工商、食品药品监督、质量技术鉴定、税务以及消防等部门对企业进行轮番检查,加重了企业负担,也导致寻租腐败活动的滋生。因此,政府应进一步精简或下放行政审批权限,有效减少企业与行政部门打交道的时间。例如,政府可设立一站式政务中心,提高行政程序透明度,建立企业对政府公职人员服务满意度考评机制,从源头上抑制企业的行贿活动和政府职员的腐败动机。此外,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的角色由事前审批者向事中以及事后的监督者转变,构建服务型政府。

其二,“融资难、融资贵”一直困扰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的问题尤为突出。企业融资困难,导致其难以维持其研发创新活动,亦难以开拓其海外市场。因此,信贷市场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加剧了企业的寻租活动以及政府官员和金融机构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企业的腐败活动促进了其创新行为才会成立。由此,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降低金融业市场准入门槛,大力引入民营资本,增加设立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适度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与此同时,要推进金融市场利率的市场化进程,限制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总量中长期基础建设的融资比重,倒逼其去市场中寻找更多的高风险高收益的融资项目。此外,尽管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主攻方向,但具体到我国的国情,未来信贷市场的发展仍离不开政府的合理介入。例如,合理引入政府担保机制,缓解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提高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

其三,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不动产登记制度。产权制度是地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特别是在当前信息浪潮推动下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新技术革命的实质是多种资源的投入产出过程,这其中就涉及到许多复杂知识产权的形成、归属和转让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产权保护制度的认识,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建设,明晰产权,维护企业产权合法性,保障私有财产所有权,这也是实现混合所有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在农村地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力,提升其对宅基地、住房等不动产的处置权,盘活农村经济。

2.政府行为

政府在企业的寻租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政策制定往往是企业制定战略行为的依据。因此,提高政府行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能够有效抑制企业的寻租动机,营造更为完善的营商环境。

其一,政府应不断提高其财政预算的透明度和行政活动的网络化。以政府采购为例,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大量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因此,在政府和企业的交易活动中,政府应引入第三方仲裁或监督者,构成相互制衡的三角监督机制。也就是说,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请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情”,杜绝政府领导一人拍板的现象。实质上,这也是政府职能的一种转变,不能让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同时,要进一步落实政府的公开招标制度,让所有企业都公平地参与竞争,杜绝政府官员与企业的私下勾结,防止政府部

“只选贵的不选对的”的乱象。

其二,不断提高政府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一般而言,政府补贴对引导新兴产业和企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由于基础薄弱,融资成本高,新兴企业的研发创新行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可能抑制其创新动机。此时,政府补贴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参与研发活动的风险,推动产业的技术升级。对于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而言,政府补贴则可以帮助其渡过起步难关,扶持其发展。尽管政府补贴政策有其必要性,但也可能导致了很多市场乱象的出现,有违市场公平。例如,没有资格的企业为获取补贴,或是有资格的企业为获得更多的政府补贴而向政府官员行贿,虚报企业业绩等行为。因此,政府在对企业进行补贴前,应建立相应的审查机制,确保政府补贴成为用在刀刃上的好钢,保障补贴的公平性;在补贴之后,政府亦应进行绩效的评估和监督,确保补贴的有效应性。

其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资企业对我国文化制度和政治体制愈加适应,外资企业的本土化进程已基本完成。同时,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外资企业的腐败活动不可忽视,其利用中国制度缺陷进行寻租的动机似乎并不弱于内资企业。因此,政府应取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实现不同所有制企业享受平等待遇,保障不同企业之间竞争的公平性。与此同时,政府也要进一步扩大投资开放的领域,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权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银行业机构、信息通信服务除外),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营商环境。

(四)加强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建设

第一,对标国际一流,进一步完善构建适合**省实际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较之国际上已有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和工作,**省在这方面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构建既体现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又与国际体系接轨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工作。

第二,定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营商环境追踪调查。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结构、不同规模企业、不同性质企业所需求的营商环境具有差异性。建议展开追踪调查,定期评估不同类型企业对优化**省营商环境的差异化需求,为重塑**省营商环境新优势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着力提高社会安全感。各地积极组织开展区域性、方面性打击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盗窃企业财物、强装强卸、欺行霸市等违法犯罪行为,把涉企报警求助事项作为一类警情优先处置,对大案要案实行挂牌督办。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化解涉企矛盾纠纷。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商事仲裁工作的联系与指导。通过组建仲裁学会、召开仲裁座谈会、举办专题研讨会、强化对仲裁委员会换届指导等形式,指导推动各仲裁委做好仲裁工作。

积极营造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

第四,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商事制度规范。强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对违法设置市场壁垒等不符合经济运行秩序的规范性文件坚决不予通过。

第五,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把企业当着政府的客户来经营和维护。

(五)从审批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着力打造高效便民的政务环境

一是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对个体登记、出资、住所、经营范围等限制实行多要素放宽,放松对市场主体准入的管制。

二是严格规范市场秩序。创新监管机制和方式,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农资生产、知识产权、融资信贷等重点领域的市场监管,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三是强化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约束。在打造省市两级“三库一平台”,包括社会法人、自然人、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统一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积极构建起标准更严、覆盖范围更广的“黑名单”制度,将直接关系市场经济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的九类失信违法行为纳入黑名单管理。

四是深入推进涉企收费清理。清理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工作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制定涉企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目录和涉企经营服务收费目录两个清单。

五是着力优化政府服务。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完善政务服务体系。

篇二

**是外贸大省。自改革开放以来,**省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外贸的突出贡献。2017年**省进出口总值达到6.36万亿元,占全国的25. 9%,连续29年排名全国第一(国家统计局,2018)。从全球来看,**“由外及内”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的成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主动适应了全球“微笑曲线”产业分工和转移趋势,集中于生产领域,发展加工贸易;
二是及时抓住了我国加入WTO的市场和规则机遇,集中于发达国家,发展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两翼齐飞让珠三角成为世界工厂,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受益最大的地区之一。

本次研究走访调研莞韶工业园企业(3家)、韶关多个矿山企业(红岭钨矿、棉土窝矿业、梅子窝矿业、凡口矿业、石人嶂矿业)、东莞公司(2家)等合计10家企业,交流了营商环境方面的看法和观点,并询问了他们公司关注的重点领域,并结合文献综述,得出**省在营商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理念有待制度落实

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虽然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相关制度还有待进一步落实。首先,政府管理的对象有待进一步厘清,政府职能也应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我国社会经济变化而发生变化。其次,简政放权在中央政府层面虽已启动并进展迅速,但在地方政府层面仍然存在明放暗不放,执行打折扣等现象,加上个别管理人员的权力寻租使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设进展缓慢。最后,政府办事部门仍然存在办事效率不高和相互推诿的情况。

政策法规衔接和稳定性不足导致企业不敢做长期投资的计划。特别这两年中央加强了环保工作,因此环保规划排斥其他规划,后设立的环保区域规划否定已经建设的厂矿企业的现象较多,如何解决在前期合理合法合规的厂矿企业投资损失问题,以及如何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类似问题的发生有待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保护企业的长期经营的积极性。

(二) 执法为民与公正司法有待措施到位

执法为民虽然在 2000 年左右就已提出,但执法为民的具体措施仍未完善。首先,行政执法的统一性要求并未得到具体措施的支持,“九龙治水”的多头执法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其次,选择性执法仍然成为社会诟病的重要方面。最后,弹性执法、野蛮执法、徇私枉法等现象并未从根本上根除。司法不公正已成为制约我国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阻碍性因素,具体包括案件受理难、地方保护、同案不同判、枉法裁判等。

(三)人力资源与融资成本成为营商环境中市场环境建设的瓶颈

根据国务院2017年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2017年**省常住人口10849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5785万人,跨省流入人口占全国的29. 45 %,是我国实际管理人口第一大省和人口流入第一大省。受益于大量外省年青人口的流入,**省16 - 64岁劳动适龄人口占比从1982年的60. 95%上升到2010年的76.

33 %,珠三角地区人口平均年龄被大大拉低,深圳市人口平均年龄甚至只有不到30岁。充沛的年青人口保证了**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供给和产品低价竞争力,这与1950 - 70年代的日本极为相似。然而,以2010年为界,我国的人口结构开始进入拐点期。2010年,16岁到64岁劳动适龄人口达到峰值,同时农业人口转移数量在2010年也达到峰值1200万,之后开始逐年开始,2011年1000万,2012年800万,2013年600万,2014年500万。2010 -2015年,**省15 - 64岁劳动适龄人口年平均增加约30万人,与2005- 2010年年平均增加约282万相比下降剧烈。与此同时,近几年**老龄化加快。过去10年间,**增加老年人口约1000万,占到了全国的七分之一,增长率达到1. 9%,是全国平均水平0.57%的三四倍。人口红利的减小让**劳动力开始稀缺,成本上升,仍然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得国际竞争优势难以为继。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对辖区内浙江、福建两省300户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到2016年9月底,①银行贷款在企业外部融资来源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了58%,且企业规模越大,银行贷款占比越高;
②约11%的企业有过内部集资,约8%的企业利用过民间借贷,其中资产规模低于500万的小企业,职工集资与民间借贷资金占16%;
③短期资金40%源于供应商或合资、合作伙伴的商业信用;
④企业资本金主要来自内部集资与非正规民间借贷,其中内部集资占25%,民间借贷占14%,其余来自业主及主要创业者的内部自筹资金(周海蓉,2018)。

从这些统计数据看,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主要通过自己的熟人关系网络,而不是通过社会上的融资机构。

(四)知识产权保护是营商环境中投资环境建设的短板

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的顶层法律设计方面已与世界接轨,成为专利申请第二大国。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38.2万件,同比增长14.2%。共授权发明专利42.0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2.7万件,同比增长8.2%(国家统计局,2018)。(中国日报网3月22日电)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1日公布了2017年全球各国申请注册国际专利的数据;
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量首次升至全球第二,更有望三年内赶超美国坐上头把交椅。但是,对知识产权的具体保护已成为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求的短板。山寨现象横行,假冒行为屡禁不止,知识产权保护的维权成本过高。如果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必然影响继续发展我国创新经济战略的发展。

(五)企业生死与税负是营商环境中政务环境建设的洼地

企业开业的便利化和企业退出市场的便利化是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随着简政放权和相关制度推进,企业注册的便利化已经得到全面改善。2017年我国全年新登记企业增长24.5%,平均每天新增1.5万户,加上个体工商等,各类市场主体每天新增4.5万户(国家统计局,2018)。但企业退出市场机制的便利化仍存在严重不足,成为营商环境建设中政务环境建设的洼地。由于地方政府考虑就业、政绩和社会稳定的原因,破产难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为此,将政府从破产实务中解脱出来,使企业遵循市场规律,适时退出市场至关重要。

企业税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成本。我国企业税负较重,中国的税负水平全球第二,第一是法国。需要实行税收法定化、税收优惠透明化和公平化,适度降低企业相关税率,废除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降低过高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

篇三

营商环境的概念:营商环境是指商事主体从事商事组织或经营行为的各种境况和条件,包括影响商事主体行为的政治要素、经济要素、文化要素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有效开展交流、合作以及参与竞争的依托,体现了该国或地区的经济软实力。

世界银行自

2003 年开始发布《营商环境报告》。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商业竞争能力的描述,在实践中对投资者具有引导作用。

在我国的研究历史:“营商环境”概念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较短。首先对“营商环境”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是**省。2012 年 6 月初,**省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相关课题的调研,并委托中山大学、**外语外贸大学开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相关专题研究。同年10月,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省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五年行动计划》。2013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目标。李克强总理于 2015 年 1 月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的致辞中也提到了“打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世界银行自

21 世纪初期专门成立了营商(Doing Business)小组,负责创建企业的营商环境指标体系。此后,该小组将企业营商环境指标不断发展,内容不断丰富。因各年度考察侧重点不同,营商(Doing Business)小组关注的指标体系也有所区别。如 2004 年侧重企业生命周期的环境指标;
2005 年侧重登记物权、税制环境、对投资者保护等指标;
2006 年侧重知识产权保护、跨国贸易、治安环境等相关指标;
2015 侧重监管效率与质量并重。2016 年侧重监管环境便利度,该指标体系包括10项,即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登记财产、获得信贷、保护少数投资者、纳税、跨境贸易、执行合同、办理破产。

世界银行旗舰报告《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改革以创造就业》是该年度报告的第15期,旨在衡量监管法规是否有助于推动或是会限制商业活动。《营商环境报告》应用量化的指数分析不同时间下,从阿富汗到津巴布韦的190个经济体的商业监管法规和产权保护。《营商环境报告》衡量影响一项商业经营的11个领域的法规。今年的营商难易程度排名涵盖了10个领域: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登记财产,获得信贷,保护中小投资者,纳税,跨境贸易,执行合同和办理破产。《营商环境报告》也衡量劳动市场法规,但该指标今年不被包括在排名内。《2018营商环境报告》的数据搜集止于2017年6月1日。指数被应用于分析经济结果并且指出什么样的商业法规改革发生了作用,在什么地方以及为什么发生了作用。

《2018营商环境报告:改革以创造就业》发现去年119个经济体的创业者见证了当地监管框架的改进。自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该报告衡量全球范围190个经济体,记录了264项商业改革。在2016/2017年度旨在减少监管过程的复杂性和成本的改革中,最普遍的发生于开办企业和获得信贷领域。次之的是在跨境贸易领域。2016/2017年度在《营商环境报告》跟踪的领域中改善最多的经济体是:文莱达鲁萨兰国,泰国,马拉维,科索沃,印度,乌兹别克斯坦,赞比亚,尼日利亚,吉布提,和萨尔瓦多。这十大改善最多的经济体总共实施了53项提高营商便利度的监管改革。

所有的地区都推行了的使营商更为容易的法规改革,

但是欧洲和中亚地区有79%的经济体实行了至少一项营商法规改革,使得这个区域继续成为在此项目上占有最多经济体份额的地区,其次是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该报告包含了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登记财产和办理破产领域的四项案例研究,同时还包括了劳动力市场监管这一附加课题。

篇四

营商环境是制约经济活力,影响经济实力的基本因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核心竞争能力和潜在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区域优势产业的培育与产业结构的优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与现阶段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要求相比,投资和营商环境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就当前营商环境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解决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入手,来破除发展进程中的种种障碍;
大力创建一流的营商环境,营造新常态下加快建设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一、当前营商环境提升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外部因素

1、地区各类资源有限,整体发展水平有限。目前大部分地区可利用的土地指标有限、近半数地区楼宇高度受限,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受到土地成本较高和发展空间有限等方面制约,且存量土地比较零散、缺乏统一规划,用地成本较高,在土地开发上缺乏竞争优势。给企业发展的空间、机会不足。

2、企业资金来源渠道少。目前国家整个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普遍很难得到金融单位的信贷支持,发展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致使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大部分客商对下一步投资持观望态度,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内部因素

1、招商竞争激烈,政策优惠无竞争力。日前,各市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黄金十条”,各地区招商引资竞争加剧。

2、产业布局不明,招商项目结构不合理。目前,区域引进落地的项目大多为金融、餐饮等服务业项目较多,缺少高科技、高税收、带动能力强的生产性企业,不利于区域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没有形成企业在我区聚集发展的土壤。

3、行政效率不高,“软环境”有待改善。行政审批事项难,项目手续办理周期过长、进展缓慢,甚至个别单位部门仍存在“吃拿卡要”现象,企业家获得感、归属感、荣誉感不强。

4、传统优势弱化,业态创新不及时。当前,商圈仍以传统的服装贸易、百货批发、物流配送等业态为主,不能有效紧随和适应新市场的发展,新兴的主题商城、体验店、目录商店、互联网点等创新业态,布局不充分,发展不凸显。

二、建议和措施

(一)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强化政策扶持。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一是城内策划高端商业、文化休闲项目,城北策划高端住宅项目,城东策划总部经济、高端商务楼宇项目。二是以金融小镇创建为契机,策划金融服务平台、金融产业集群等项目。以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等项目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顺城巷文旅产业发展带”,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极点。三是以各类大数据增值为目标,策划与大型互联网企业的项目合作;
策划医疗大数据服务、智慧城市平台等项目。同时结合《加强和改善营商环境“1+11+4+1”系列方案》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的产业扶持优惠政策。

(二)以金融小镇创建为契机,策划金融服务平台。为重点企业在发展瓶颈上解决资金问题提供良好条件。充分发挥民间金融街融资优势,将金融小镇发展与企业发展融资有效的连通。建议制定出台落户企业融资贷款优惠政策,吸引小微企业落地。

(三)要畅通信息输出渠道,积极协助企业争取各类政策扶持。全面掌握政策、准确把握机遇,通过跟踪了解掌握中央、省市出台的有关方面政策,要将政府的产业政策、优惠政策等进行广泛宣传,同时组织企业进行申报程序培训,指导项目单位有针对性地编报项目,提高资金申报效率。

(四)打造交流平台,优化服务软环境。注重搭建企业沟通交流平台,定期举办企业家论坛,推动企业家交流合作与企业创新发展。鼓励其他形式招商,如以商招商,中介招商、网上招商、群众招商等,凡能带来投资的,都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服务企业要有以企业需求为主,摸清企业个体需求,主要企业一企一案,量身定制服务措施。

(五)提高行政效率,开展企业审批“一站式”服务。

建议建立《外来投资企业“一站式”服务》制度,认真落实挂牌保护制度,严格制止“三乱”行为。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项目的领导,每个项目都要成立专门机构,明确责任领导和推进要求,确保推进任务落到实处。要认真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招商引资项目引得来、落得实、留得住。

(六)将企业纳入我区营商环境提升工作考核。邀请各行业企业参与我区营商环境提升年工作,城市发展方向、公共设施布局充分考虑企业需求。邀请区内企业、重点项目投资企业、拟入区投资企业深入了解我区区域营商环境提升年。由相关企业为各单位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打分。以工商部门、统计部门提供的辖区企业底册,每年分重点企业(限上企业)、普通企业。分别随机选取一定比例企业。上门收集企业对我区营商环境的评分及相关建议,将其列为考核制度的一环。

篇五

2018年是自治区地税局确定的“税收营商环境提升年”,目的是更好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税务总局推出的一系列减税降负、提速增效的政策,发挥好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税收职能作用。如何进一步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是基层税务部门需要深思的课题,本文以**市地税局为例,浅谈基层税务局在优化营商环境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市税收营商环境现状

(一)税收营商环境的客观条件在不断优化

1.标准化硬件建设让纳税人更省事。如今,“进一家门、办两家事”的办税模式已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市国地税联合办税服务厅于2017年3月1日应运而生。与全区其他联合办税服务厅一样,承担着“深化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助力‘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使命,联合办税服务厅的设施配备、功能区划分、窗口设置全部按照规范化的标准来建设,尤其是“全职能一窗式”联合办税模式实现了国地税业务无缝衔接,让纳税人更加省事。

2.现代化信息建设让纳税人更省时。**电子税务局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进一家门、办两家事”的网上办税平台,纳税人登录**电子税务局可办理地税事项19项、国税4项业务,尤其是地税业务除报批类减免、开票业务、双代业务、个税申报、契税评估以外实现了网上全业务通办。以申报缴纳附加税为例,纳税人(非初次使用者)网报扣款平均所用时间为3分钟,而如果在实体办税服务厅办理前台所需的时间也是3分钟。可实体办税服务厅还有路途、排队及填写申报表所耗费的时间(情况各有不同无法平均统计),因此,“多走网路、少跑马路”已成为纳税人所钟爱的办税方式。

(二)税收营商环境的“硬”实力在不断提升

1.“三集中、三到位”改革使纳税人增强改革获得感。自2013年开始,国务院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连续取消和下放了662项行政审批事项。而自治区地税局自2014年12月1日起实行“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改革,到目前已是“三集中、三到位”了,即把纳税人申请办理的所有涉税事项向办税服务厅集中、所有部门的涉税审批事项全部向行政审批办公室集中、纳税人申请办理的所有涉税事项向网上电子税务局集中、行政审批办公室人员向办税服务厅进驻到位、审批权限向行政审批办公室授权到位、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到位。通过在办税服务厅实行“一次性告知、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审批”的运行模式。困难性减免税核准实行“权限下放、直报直批”,以**市地税局为例可压缩审批时限近85%。

2.各类优惠政策落实使纳税人分享改革红利。以**市地税局为例,自2014年12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共受理备案类减免300笔、金额23387.75万元;
报批类减免131笔、金额7661.98万元,加上小型微型企业起征点以下及小型微利企业起征点以下的自动减免,惠及**市地税局管辖范围内近60%的企业。其中备案类减免涉及工业、商业、医疗卫生、农业类企业;
而报批类减免大多是**市羊绒工业园区企业、再生循环园区、临港工业园区企业,而这三大园区企业是**市政府重点扶持企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三)税收营商环境的“软” 实力在不断加强

1.纳税服务规范2.3版让服务标准更统一、尺度更规范。纳税服务规范2.3版的下发标志着国地税纳税服务进入全面统一、规范时代,规范对9大类246个小项服务从业务描述、报送资料基本规范和升级规范三方面进行了明确,有效地避免了“同业务不同资料”“同基层局不同要求”,切实提升了纳税人对基层税务局的认同感。

2.“便民办税春风行动”让服务更加便捷、高效。2018年是“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实施的第五个年头,以“新时代、新税貌”为主题的优化服务必定会带给纳税人全新的、超乎想象的办税新体验。“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实施的四年里,共推出26大类、90项便民措施,除了不折不扣落实国家税务总局的便民措施,各基层局也在不断地创新服务举措。以**市地税局2017年纳税服务工作为例,推出“要约式预约服务”“分类、分需求开展纳税人学堂”等,在不断简并报税次数上下功夫,截至2017年年底,共有1290户免于零申报、627户采用自动扣款方式、年平均办理免填单业务近6000笔,简化了纳税人反应较为强烈的注销、退抵税流程,使得这两项业务的办理时限压缩近60%,使得纳税人满意度大幅提升。

二、进一步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所面临的问题

税收营商环境的优化是一个大任务、大工程,多年来税务系统的“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和“便利化改革”等让纳税服务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增强了纳税人的获得感。然而,基层在践行改革、进一步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国地税合作规范的践行不到位

这里的“不到位”不是指基层局在践行国地税合作规范3.0中所描述的4大类51个小项没有全覆盖,而是指在落实规范的时候有些形式化了。比如各局都在推广“全职能一窗式”联合办税模式,但是每个局所面临的纳税人各有特点,一味地追求国地税业务在一个窗口通办势必会让一个窗口的办理时间加长,且因所有窗口都是全业务通办就会导致前台人员相互推诿、窗口办理速度减慢的情况。比如有些纳税人只是办理一个简单的业务,但是却因为全综合窗口致使等待的时间没有减少反而延长了。今年**市设立了两个国地税业务通办窗口,起初是几乎所有国地税业务通办,但是纳税人总是抱怨“这两个窗口不叫号、不知道在干嘛,而且国地税业务都合了,出了问题职责总是划分不清。”于是,在2017年全区纳税人满意度调查中,对于“全职能窗口”多的联合大厅,纳税人的评价是国、地税责任划分不明,纳税人报税不方便;
对于没有“全职能窗口”的联合大厅,纳税人的评价是国、地税缺少合作,各办各的。

(二)网报设计、后续服务不到位

个人所得税是地税征收税种之一,网上代扣代缴工作应当融入**电子税务局里,但是因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软件是独立于**电子税务局存在的,致使纳税人在使用过程中抱怨诸多:一是该软件稳定性较差。二是外来报验户无法使用该软件申报缴纳个税。三是该软件对于纳税人操作错误或明细表有误的信息提示过于笼统,致使纳税人根本不明白是什么问题导致申报失败。四是与**电子税务局一样,网报热线服务电话难以接通,导致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大大减弱了纳税人网报的办税体验。

(三)基层税务人员对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

在政策宣传方面,缺乏创新和用心,仅仅停留在“一纸公告”,认为做好了告知工作便做好了宣传工作,宣传过于局限、浅薄和笼统。比如通过QQ、微信群、公众号、大厅LED显示屏等等向纳税人宣传了某项政策,可是这些仅仅只是告知,并未宣传,纳税人是读了、看了、也学了,但是那么多的政策到底哪一样才与自身经营发展有关、哪一些能用呢?在众多的压缩包中,纳税人也只能是走马观花、望洋兴叹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满意度调查报告中,每年各局的纳税人都反应税收优惠政策宣传不到位的原因。

(四)税务机关后续管理不到位

自2014年12月1日行政审批改革后,本着纳税人是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报送的资料也是真实的、可信的理念,很多事项都做了放宽受理条件、简并办税次数、简化办税流程、减少填报资料等的优化,取消了事前核查,再加上事中监管的削弱和事后管理的疏忽,这样就出现了“前台放宽受理、后台疏于管理”的现象,比如备案类减免。长此以往,就会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造成扰乱执法秩序、有失执法公正性。

(五)纳税人对法律风险认识不到位

取消行政审批后,更多的涉税业务转变为申报或备案类,纳税人必须对自己填报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承担全部责任。而财务人员由于业务水平参差不齐,致使大部分纳税人短时间内在税收政策理解、税法遵从意识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可能会造成非主观性涉税违法行为。比如经常会发现纳税人在管理所和办税服务厅大吵大闹,大部分是因为没有按期申报、缴税、未按税法要求计算计税依据而少缴税款、应缴税收入未申报计税等产生滞纳金、罚款,纳税人对此觉得非常冤枉。

(六)社会联合激励、监督不到位

税务部门每年都在做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并定期将评定结果公告于社会,可是事实证明并不能对守信纳税人给予多少激励,给失信纳税人多大的惩戒。当前用到的激励措施当属“银税互动”这项措施,可是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并不明显,究其原因是提供的贷款金额小,政策中没有界定如果企业不能按时足额还款产生的后果是否需要主推政策的税务机关或人员承担,银行的积极性不高。对于失信纳税人,“黑名单”制度的结果运用较为孤立薄弱,建立在各部门信息共享基础上的社会信用惩戒机制还不够成熟。

三、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纳税人需求征集,在国地税合作4.0规范的框架下因地制宜搞好国地税合作

在落实每一项合作内容时,应该综合、客观分析合作后是否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纳税人对这样形式的合作是否认可,或者说是否缩短了服务时间、提高了服务质效。如国家税务总局国地税合作规范中的“加强国地税业务通办”并不代表国地税所有业务都要求一窗式通办,也没有要求所有窗口必须实现一窗式通办,还是应该根据各地纳税人的情况来差异化对待。如果纳税人多数属于小微企业,业务量少、情况简单、办税人员的文化层次不高,对于这样的情况,可以多设置些综合通办窗口。如果业务量复杂的纳税人较多,那么应该少设置综合通办窗口。

(二)加强软件操作优化,提升网报体验

1.探索将个税代扣代缴软件作为**电子税务局的一个功能菜单,这样纳税人不用另外下载安装包。

2.增加系统校验功能,对纳税人的申报错误信息应该尽可能详细说明,以便更快改正错误。

3.网报公司应加强后续服务,及时解决纳税人网报疑问。

4.税务人员应该收集纳税人网报中存在的问题并汇编成册,通过纳税人学堂、税企QQ、微信公众号向纳税人及时反馈热点问题解决方法。

(三)强化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十九大报告中讲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税务部门要依法行政,必须要学好法、弄通法、用准法,只有每个干部都是业务骨干,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纳税人。

(四)加大税法宣传培训力度

税法宣传应该“轻形式、重效果”,每个基层局所处的地方环境不同,就应该有不同的宣传形式,对不同的纳税人给予差异化、个性化和针对性的税法宣传。通过分析纳税人的需求,对症宣传,这样才能取得实效。比如:**有羊绒产业、农产品初加工产业、再生循环产业,这些产业可用到的税收政策和面临的涉税问题各有不同,税收宣传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不然只能落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五)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构建跨部门的联动响应,完善联合激励机制。如界定A级纳税人不仅可以在税务部门享受到差异化的纳税服务,同样可以在其他机构享受到优待,让守信纳税人感受到真正的激励。同时,对于失信纳税人,要记录在征信报告中定期向社会公告,使其办事处处受限,进而来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税法遵从度,让其感受到法律的公平、公正和权威性。

篇六

随着市委徐书记提出要把我市建成“中国最优营商环境城市”的口号以来,各县市区及乡镇各单位纷纷投入到围绕这个主题的大讨论中。个人以为,好的投资环境就像清新空气,对于外商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努力为投资方提供越来越“亲”和“清”的投资氛围,把营商环境打造成吸引投资的“金字招牌”。因此,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口号,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探索。

第一、思想解放是关键。要想让衢州冲出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让257万衢州人民真正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解放思想是关键。要放大格局,站在更高层次思考问题,慢慢从“小农思想”的影响中走出来,要以一种开放的思维看待问题,通过引进先进企业的工作方式和发展经济的模式,打开封闭的“脑神经”,激发活力,才是营造优秀营商环境的第一要务。

第二、放宽市场准入是前提。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本身的自然规律。从经济学角度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并使企业实行优胜劣汰;
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灵敏的特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因此,可以说,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是做好市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放宽领域和市场准入深度,才能提高外来投资兴趣,让投资方从根本上认同当地、信任当地,为下一步扩大投资力度奠定基础。

第三、提高公共服务是基础。个人以为,要想做到“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就要从自身做起。建议学习金融系统的服务模式,把“热情、周到、主动、微笑”的标准植入每个干部的心中,在接待客商的过程中让对方产生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提高真实投资力度。前段时间,市区两委党委针对几起破坏营商环境的案例进行了通报,并通过纪委处置了一批履职不力的领导干部,高度体现了市区两委党委对打造优秀营商环境的态度和决心。

在“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宣传口号下,要让每个人提高营商意识,打造浓厚的营商氛围,建设优秀的营商环境;
同时,对营商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优先提拔使用。牢固树立起支持改革创新的鲜明导向,引导广大干部把精力聚焦到创新营商环境、推动创新发展上来。

篇七

优化营商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必须把这项没有“休止符”的系统性工程,抓紧抓好。

优化营商环境,改革要先行。营商环境主要包括4个维度: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和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服务是根本。过去,我们多凭借减税让利,通过拼资源、拼政策,招引投资者;
如今,更要拼服务、拼信用、拼环境,只有做到政策上一致、服务上最优,才有持久的吸引力。放眼全国,各地广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开设“一站式办理窗口”,甚至做出“最多跑1次”的承诺,都在全力以赴为服务企业。

优化营商环境,细节最关键。一个投资项目从立项、审批、融资、建设、缴纳税费等整个流程,涉及到时间、费用、程序等细节,恰恰是企业最在乎的“方便”,也是企业认定营商环境好坏的关键。必须在这些细节上,创新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力戒“懒散拖”和吃拿卡要,帮企业节省办理时间,为解决具体问题,才能增强地方信誉度,激发区域经济活力。

今天,城市的拼争,重在营商环境。营商环境,体现的是经济软实力,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只有一流的营商环境,才能成长一流企业,经济才有活力,发展才有质量。

【篇三】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优化关于营商环境的思考七篇


关于优化关于营商环境的思考七篇

篇一

按照营商环境的传统概念营商环境是指企业在开设、经营、贸易活动、纳税、关闭及执行合约等方面遵循的政策法规所需的时间和成本等条件。本人认为,还有一个“广义的营商环境”概念,简单的定义为:引导资本投资的能力建设,即引得来、呆得住、赚得钱、出的去,即站在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总结经济发展规律和科学预测,政府做好各个产业的规划和扶持,让企业赚到钱。把产业经济研究、产业政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营商环境的范畴。广义营商环境与传统营商环境的不同是,传统营商环境是强调被动作为,做到无为而治;
而广义营商环境在被动改变环境的同时,要积极引导企业的发展,政府应起到主动引导产业发展的作用。根据广义和狭义的营商环境概念的认识,归纳总结以下政策建议。

(一)加大产业规律的研究,做好产业发展趋势的预判,并做好各类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1.以大数据为核心,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快速实现智能制造

**现在正在做的,推进工业4.0,智能制造的力度,正在建立制造业大数据指数,未来,制造业大数据指数将成为**科学决策、精准施策的利器,支撑其实体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随着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传统生产因素对经济发展刺激作用的减弱,全球主要国家都希望依托数字经济规模实现持续增长。同时,以制造业的“数字化”为基础的“智能制造”和以产业互联联网为依托的“精准定制”,将成为未来工业生产的主流。**应该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把数字经济打造成为推动**省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工业互联网建设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是好的开端。2018年3月下旬,**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省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方案》和《**省支持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的若干扶持政策》,聚焦制造业降本提质增效。

2.加紧多种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工作,尽快做到多规合一,减少政策摩擦成本,营造逻辑统一、合理、快捷的政策环境。环保、国土、农业、林业、水利、水土保持等多种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统一。

(二)国企改革,确定国企的经营范围

通过筛选,把低质、低效益非核心领域的国有企业清理掉。从整个社会来看可以降低生产要素的成本。明确国企经营范围,逐渐退出完全竞争领域,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

(三)从制度层面加强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助力营商环境建设

1.制度改革

在制度建设方面,应进一步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加强对政府部门公权力的监督,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建立和谐有序的政企关系,都将有助于构建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世界银行,2003)。结合本文的研究,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化改革。

其一,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建立集中统一的综合执法体系。长期以来,政府的各个执法部门各自为政,责权界限不明确,存在着重复执法的现象,亦有执法漏洞的存在。工商、食品药品监督、质量技术鉴定、税务以及消防等部门对企业进行轮番检查,加重了企业负担,也导致寻租腐败活动的滋生。因此,政府应进一步精简或下放行政审批权限,有效减少企业与行政部门打交道的时间。例如,政府可设立一站式政务中心,提高行政程序透明度,建立企业对政府公职人员服务满意度考评机制,从源头上抑制企业的行贿活动和政府职员的腐败动机。此外,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的角色由事前审批者向事中以及事后的监督者转变,构建服务型政府。

其二,“融资难、融资贵”一直困扰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的问题尤为突出。企业融资困难,导致其难以维持其研发创新活动,亦难以开拓其海外市场。因此,信贷市场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加剧了企业的寻租活动以及政府官员和金融机构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企业的腐败活动促进了其创新行为才会成立。由此,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降低金融业市场准入门槛,大力引入民营资本,增加设立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适度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与此同时,要推进金融市场利率的市场化进程,限制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总量中长期基础建设的融资比重,倒逼其去市场中寻找更多的高风险高收益的融资项目。此外,尽管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主攻方向,但具体到我国的国情,未来信贷市场的发展仍离不开政府的合理介入。例如,合理引入政府担保机制,缓解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提高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

其三,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不动产登记制度。产权制度是地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特别是在当前信息浪潮推动下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新技术革命的实质是多种资源的投入产出过程,这其中就涉及到许多复杂知识产权的形成、归属和转让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产权保护制度的认识,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建设,明晰产权,维护企业产权合法性,保障私有财产所有权,这也是实现混合所有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在农村地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力,提升其对宅基地、住房等不动产的处置权,盘活农村经济。

2.政府行为

政府在企业的寻租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政策制定往往是企业制定战略行为的依据。因此,提高政府行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能够有效抑制企业的寻租动机,营造更为完善的营商环境。

其一,政府应不断提高其财政预算的透明度和行政活动的网络化。以政府采购为例,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大量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因此,在政府和企业的交易活动中,政府应引入第三方仲裁或监督者,构成相互制衡的三角监督机制。也就是说,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请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情”,杜绝政府领导一人拍板的现象。实质上,这也是政府职能的一种转变,不能让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同时,要进一步落实政府的公开招标制度,让所有企业都公平地参与竞争,杜绝政府官员与企业的私下勾结,防止政府部

“只选贵的不选对的”的乱象。

其二,不断提高政府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一般而言,政府补贴对引导新兴产业和企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由于基础薄弱,融资成本高,新兴企业的研发创新行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可能抑制其创新动机。此时,政府补贴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参与研发活动的风险,推动产业的技术升级。对于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而言,政府补贴则可以帮助其渡过起步难关,扶持其发展。尽管政府补贴政策有其必要性,但也可能导致了很多市场乱象的出现,有违市场公平。例如,没有资格的企业为获取补贴,或是有资格的企业为获得更多的政府补贴而向政府官员行贿,虚报企业业绩等行为。因此,政府在对企业进行补贴前,应建立相应的审查机制,确保政府补贴成为用在刀刃上的好钢,保障补贴的公平性;在补贴之后,政府亦应进行绩效的评估和监督,确保补贴的有效应性。

其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资企业对我国文化制度和政治体制愈加适应,外资企业的本土化进程已基本完成。同时,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外资企业的腐败活动不可忽视,其利用中国制度缺陷进行寻租的动机似乎并不弱于内资企业。因此,政府应取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实现不同所有制企业享受平等待遇,保障不同企业之间竞争的公平性。与此同时,政府也要进一步扩大投资开放的领域,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权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银行业机构、信息通信服务除外),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营商环境。

(四)加强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建设

第一,对标国际一流,进一步完善构建适合**省实际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较之国际上已有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和工作,**省在这方面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构建既体现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又与国际体系接轨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工作。

第二,定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营商环境追踪调查。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结构、不同规模企业、不同性质企业所需求的营商环境具有差异性。建议展开追踪调查,定期评估不同类型企业对优化**省营商环境的差异化需求,为重塑**省营商环境新优势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着力提高社会安全感。各地积极组织开展区域性、方面性打击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盗窃企业财物、强装强卸、欺行霸市等违法犯罪行为,把涉企报警求助事项作为一类警情优先处置,对大案要案实行挂牌督办。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化解涉企矛盾纠纷。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商事仲裁工作的联系与指导。通过组建仲裁学会、召开仲裁座谈会、举办专题研讨会、强化对仲裁委员会换届指导等形式,指导推动各仲裁委做好仲裁工作。

积极营造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

第四,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商事制度规范。强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对违法设置市场壁垒等不符合经济运行秩序的规范性文件坚决不予通过。

第五,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把企业当着政府的客户来经营和维护。

(五)从审批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着力打造高效便民的政务环境

一是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对个体登记、出资、住所、经营范围等限制实行多要素放宽,放松对市场主体准入的管制。

二是严格规范市场秩序。创新监管机制和方式,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农资生产、知识产权、融资信贷等重点领域的市场监管,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三是强化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约束。在打造省市两级“三库一平台”,包括社会法人、自然人、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统一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积极构建起标准更严、覆盖范围更广的“黑名单”制度,将直接关系市场经济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的九类失信违法行为纳入黑名单管理。

四是深入推进涉企收费清理。清理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工作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制定涉企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目录和涉企经营服务收费目录两个清单。

五是着力优化政府服务。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完善政务服务体系。

篇二

**是外贸大省。自改革开放以来,**省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外贸的突出贡献。2017年**省进出口总值达到6.36万亿元,占全国的25.9%,连续29年排名全国第一(国家统计局,2018)。从全球来看,**“由外及内”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的成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主动适应了全球“微笑曲线”产业分工和转移趋势,集中于生产领域,发展加工贸易;
二是及时抓住了我国加入WTO的市场和规则机遇,集中于发达国家,发展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两翼齐飞让珠三角成为世界工厂,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受益最大的地区之一。

本次研究走访调研莞韶工业园企业(3家)、韶关多个矿山企业(红岭钨矿、棉土窝矿业、梅子窝矿业、凡口矿业、石人嶂矿业)、东莞公司(2家)等合计10家企业,交流了营商环境方面的看法和观点,并询问了他们公司关注的重点领域,并结合文献综述,得出**省在营商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理念有待制度落实

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虽然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相关制度还有待进一步落实。首先,政府管理的对象有待进一步厘清,政府职能也应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我国社会经济变化而发生变化。其次,简政放权在中央政府层面虽已启动并进展迅速,但在地方政府层面仍然存在明放暗不放,执行打折扣等现象,加上个别管理人员的权力寻租使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设进展缓慢。最后,政府办事部门仍然存在办事效率不高和相互推诿的情况。

政策法规衔接和稳定性不足导致企业不敢做长期投资的计划。特别这两年中央加强了环保工作,因此环保规划排斥其他规划,后设立的环保区域规划否定已经建设的厂矿企业的现象较多,如何解决在前期合理合法合规的厂矿企业投资损失问题,以及如何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类似问题的发生有待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保护企业的长期经营的积极性。

(二)执法为民与公正司法有待措施到位

执法为民虽然在2000年左右就已提出,但执法为民的具体措施仍未完善。首先,行政执法的统一性要求并未得到具体措施的支持,“九龙治水”的多头执法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其次,选择性执法仍然成为社会诟病的重要方面。最后,弹性执法、野蛮执法、徇私枉法等现象并未从根本上根除。司法不公正已成为制约我国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阻碍性因素,具体包括案件受理难、地方保护、同案不同判、枉法裁判等。

(三)人力资源与融资成本成为营商环境中市场环境建设的瓶颈

根据国务院2017年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2017年**省常住人口10849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5785万人,跨省流入人口占全国的29.45%,是我国实际管理人口第一大省和人口流入第一大省。受益于大量外省年青人口的流入,**省16-64岁劳动适龄人口占比从1982年的60.95%上升到2010年的76.

33%,珠三角地区人口平均年龄被大大拉低,深圳市人口平均年龄甚至只有不到30岁。充沛的年青人口保证了**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供给和产品低价竞争力,这与1950-70年代的日本极为相似。然而,以2010年为界,我国的人口结构开始进入拐点期。2010年,16岁到64岁劳动适龄人口达到峰值,同时农业人口转移数量在2010年也达到峰值1200万,之后开始逐年开始,2011年1000万,2012年800万,2013年600万,2014年500万。2010-2015年,**省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年平均增加约30万人,与2005-2010年年平均增加约282万相比下降剧烈。与此同时,近几年**老龄化加快。过去10年间,**增加老年人口约1000万,占到了全国的七分之一,增长率达到1.9%,是全国平均水平0.57%的三四倍。人口红利的减小让**劳动力开始稀缺,成本上升,仍然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得国际竞争优势难以为继。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对辖区内浙江、福建两省300户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到2016年9月底,①银行贷款在企业外部融资来源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了58%,且企业规模越大,银行贷款占比越高;
②约11%的企业有过内部集资,约8%的企业利用过民间借贷,其中资产规模低于500万的小企业,职工集资与民间借贷资金占16%;
③短期资金40%源于供应商或合资、合作伙伴的商业信用;
④企业资本金主要来自内部集资与非正规民间借贷,其中内部集资占25%,民间借贷占14%,其余来自业主及主要创业者的内部自筹资金(周海蓉,2018)。从这些统计数据看,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主要通过自己的熟人关系网络,而不是通过社会上的融资机构。

(四)知识产权保护是营商环境中投资环境建设的短板

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的顶层法律设计方面已与世界接轨,成为专利申请第二大国。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38.2万件,同比增长14.2%。共授权发明专利42.0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2.7万件,同比增长8.2%(国家统计局,2018)。(中国日报网3月22日电)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1日公布了2017年全球各国申请注册国际专利的数据;
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量首次升至全球第二,更有望三年内赶超美国坐上头把交椅。但是,对知识产权的具体保护已成为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求的短板。山寨现象横行,假冒行为屡禁不止,知识产权保护的维权成本过高。如果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必然影响继续发展我国创新经济战略的发展。

(五)企业生死与税负是营商环境中政务环境建设的洼地

企业开业的便利化和企业退出市场的便利化是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随着简政放权和相关制度推进,企业注册的便利化已经得到全面改善。2017年我国全年新登记企业增长24.5%,平均每天新增1.5万户,加上个体工商等,各类市场主体每天新增4.5万户(国家统计局,2018)。但企业退出市场机制的便利化仍存在严重不足,成为营商环境建设中政务环境建设的洼地。由于地方政府考虑就业、政绩和社会稳定的原因,破产难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为此,将政府从破产实务中解脱出来,使企业遵循市场规律,适时退出市场至关重要。

企业税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成本。我国企业税负较重,中国的税负水平全球第二,第一是法国。需要实行税收法定化、税收优惠透明化和公平化,适度降低企业相关税率,废除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降低过高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

篇三

营商环境的概念:营商环境是指商事主体从事商事组织或经营行为的各种境况和条件,包括影响商事主体行为的政治要素、经济要素、文化要素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有效开展交流、合作以及参与竞争的依托,体现了该国或地区的经济软实力。

世界银行自

2003年开始发布《营商环境报告》。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商业竞争能力的描述,在实践中对投资者具有引导作用。

在我国的研究历史:“营商环境”概念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较短。首先对“营商环境”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是**省。2012年6月初,**省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相关课题的调研,并委托中山大学、**外语外贸大学开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相关专题研究。同年10月,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省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五年行动计划》。201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目标。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1月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的致辞中也提到了“打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世界银行自

21世纪初期专门成立了营商(DoingBusiness)小组,负责创建企业的营商环境指标体系。此后,该小组将企业营商环境指标不断发展,内容不断丰富。因各年度考察侧重点不同,营商(DoingBusiness)小组关注的指标体系也有所区别。如2004年侧重企业生命周期的环境指标;
2005年侧重登记物权、税制环境、对投资者保护等指标;
2006年侧重知识产权保护、跨国贸易、治安环境等相关指标;
2015侧重监管效率与质量并重。2016年侧重监管环境便利度,该指标体系包括10项,即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登记财产、获得信贷、保护少数投资者、纳税、跨境贸易、执行合同、办理破产。

世界银行旗舰报告《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改革以创造就业》是该年度报告的第15期,旨在衡量监管法规是否有助于推动或是会限制商业活动。《营商环境报告》应用量化的指数分析不同时间下,从阿富汗到津巴布韦的190个经济体的商业监管法规和产权保护。《营商环境报告》衡量影响一项商业经营的11个领域的法规。今年的营商难易程度排名涵盖了10个领域: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登记财产,获得信贷,保护中小投资者,纳税,跨境贸易,执行合同和办理破产。《营商环境报告》也衡量劳动市场法规,但该指标今年不被包括在排名内。《2018营商环境报告》的数据搜集止于2017年6月1日。指数被应用于分析经济结果并且指出什么样的商业法规改革发生了作用,在什么地方以及为什么发生了作用。《2018营商环境报告:改革以创造就业》发现去年119个经济体的创业者见证了当地监管框架的改进。自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该报告衡量全球范围190个经济体,记录了264项商业改革。在2016/2017年度旨在减少监管过程的复杂性和成本的改革中,最普遍的发生于开办企业和获得信贷领域。次之的是在跨境贸易领域。2016/2017年度在《营商环境报告》跟踪的领域中改善最多的经济体是:文莱达鲁萨兰国,泰国,马拉维,科索沃,印度,乌兹别克斯坦,赞比亚,尼日利亚,吉布提,和萨尔瓦多。这十大改善最多的经济体总共实施了53项提高营商便利度的监管改革。所有的地区都推行了的使营商更为容易的法规改革,

但是欧洲和中亚地区有79%的经济体实行了至少一项营商法规改革,使得这个区域继续成为在此项目上占有最多经济体份额的地区,其次是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该报告包含了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登记财产和办理破产领域的四项案例研究,同时还包括了劳动力市场监管这一附加课题。

篇四

营商环境是制约经济活力,影响经济实力的基本因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核心竞争能力和潜在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区域优势产业的培育与产业结构的优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与现阶段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要求相比,投资和营商环境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就当前营商环境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解决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入手,来破除发展进程中的种种障碍;
大力创建一流的营商环境,营造新常态下加快建设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一、当前营商环境提升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外部因素

1、地区各类资源有限,整体发展水平有限。目前大部分地区可利用的土地指标有限、近半数地区楼宇高度受限,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受到土地成本较高和发展空间有限等方面制约,且存量土地比较零散、缺乏统一规划,用地成本较高,在土地开发上缺乏竞争优势。给企业发展的空间、机会不足。

2、企业资金来源渠道少。目前国家整个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普遍很难得到金融单位的信贷支持,发展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致使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大部分客商对下一步投资持观望态度,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内部因素

1、招商竞争激烈,政策优惠无竞争力。日前,各市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黄金十条”,各地区招商引资竞争加剧。

2、产业布局不明,招商项目结构不合理。目前,区域引进落地的项目大多为金融、餐饮等服务业项目较多,缺少高科技、高税收、带动能力强的生产性企业,不利于区域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没有形成企业在我区聚集发展的土壤。

3、行政效率不高,“软环境”有待改善。行政审批事项难,项目手续办理周期过长、进展缓慢,甚至个别单位部门仍存在“吃拿卡要”现象,企业家获得感、归属感、荣誉感不强。

4、传统优势弱化,业态创新不及时。当前,商圈仍以传统的服装贸易、百货批发、物流配送等业态为主,不能有效紧随和适应新市场的发展,新兴的主题商城、体验店、目录商店、互联网点等创新业态,布局不充分,发展不凸显。

二、建议和措施

(一)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强化政策扶持。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一是城内策划高端商业、文化休闲项目,城北策划高端住宅项目,城东策划总部经济、高端商务楼宇项目。二是以金融小镇创建为契机,策划金融服务平台、金融产业集群等项目。以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等项目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顺城巷文旅产业发展带”,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极点。三是以各类大数据增值为目标,策划与大型互联网企业的项目合作;
策划医疗大数据服务、智慧城市平台等项目。同时结合《加强和改善营商环境“1+11+4+1”系列方案》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的产业扶持优惠政策。

(二)以金融小镇创建为契机,策划金融服务平台。为重点企业在发展瓶颈上解决资金问题提供良好条件。充分发挥民间金融街融资优势,将金融小镇发展与企业发展融资有效的连通。建议制定出台落户企业融资贷款优惠政策,吸引小微企业落地。

(三)要畅通信息输出渠道,积极协助企业争取各类政策扶持。全面掌握政策、准确把握机遇,通过跟踪了解掌握中央、省市出台的有关方面政策,要将政府的产业政策、优惠政策等进行广泛宣传,同时组织企业进行申报程序培训,指导项目单位有针对性地编报项目,提高资金申报效率。

(四)打造交流平台,优化服务软环境。注重搭建企业沟通交流平台,定期举办企业家论坛,推动企业家交流合作与企业创新发展。鼓励其他形式招商,如以商招商,中介招商、网上招商、群众招商等,凡能带来投资的,都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服务企业要有以企业需求为主,摸清企业个体需求,主要企业一企一案,量身定制服务措施。

(五)提高行政效率,开展企业审批“一站式”服务。

建议建立《外来投资企业“一站式”服务》制度,认真落实挂牌保护制度,严格制止“三乱”行为。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项目的领导,每个项目都要成立专门机构,明确责任领导和推进要求,确保推进任务落到实处。要认真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招商引资项目引得来、落得实、留得住。

(六)将企业纳入我区营商环境提升工作考核。邀请各行业企业参与我区营商环境提升年工作,城市发展方向、公共设施布局充分考虑企业需求。邀请区内企业、重点项目投资企业、拟入区投资企业深入了解我区区域营商环境提升年。由相关企业为各单位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打分。以工商部门、统计部门提供的辖区企业底册,每年分重点企业(限上企业)、普通企业。分别随机选取一定比例企业。上门收集企业对我区营商环境的评分及相关建议,将其列为考核制度的一环。

篇五

2018年是自治区地税局确定的“税收营商环境提升年”,目的是更好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税务总局推出的一系列减税降负、提速增效的政策,发挥好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税收职能作用。如何进一步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是基层税务部门需要深思的课题,本文以**市地税局为例,浅谈基层税务局在优化营商环境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市税收营商环境现状

(一)税收营商环境的客观条件在不断优化

1.标准化硬件建设让纳税人更省事。如今,“进一家门、办两家事”的办税模式已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市国地税联合办税服务厅于2017年3月1日应运而生。与全区其他联合办税服务厅一样,承担着“深化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助力‘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使命,联合办税服务厅的设施配备、功能区划分、窗口设置全部按照规范化的标准来建设,尤其是“全职能一窗式”联合办税模式实现了国地税业务无缝衔接,让纳税人更加省事。

2.现代化信息建设让纳税人更省时。**电子税务局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进一家门、办两家事”的网上办税平台,纳税人登录**电子税务局可办理地税事项19项、国税4项业务,尤其是地税业务除报批类减免、开票业务、双代业务、个税申报、契税评估以外实现了网上全业务通办。以申报缴纳附加税为例,纳税人(非初次使用者)网报扣款平均所用时间为3分钟,而如果在实体办税服务厅办理前台所需的时间也是3分钟。可实体办税服务厅还有路途、排队及填写申报表所耗费的时间(情况各有不同无法平均统计),因此,“多走网路、少跑马路”已成为纳税人所钟爱的办税方式。

(二)税收营商环境的“硬”实力在不断提升

1.“三集中、三到位”改革使纳税人增强改革获得感。自2013年开始,国务院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连续取消和下放了662项行政审批事项。而自治区地税局自2014年12月1日起实行“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改革,到目前已是“三集中、三到位”了,即把纳税人申请办理的所有涉税事项向办税服务厅集中、所有部门的涉税审批事项全部向行政审批办公室集中、纳税人申请办理的所有涉税事项向网上电子税务局集中、行政审批办公室人员向办税服务厅进驻到位、审批权限向行政审批办公室授权到位、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到位。通过在办税服务厅实行“一次性告知、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审批”的运行模式。困难性减免税核准实行“权限下放、直报直批”,以**市地税局为例可压缩审批时限近85%。

2.各类优惠政策落实使纳税人分享改革红利。以**市地税局为例,自2014年12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共受理备案类减免300笔、金额23387.75万元;
报批类减免131笔、金额7661.98万元,加上小型微型企业起征点以下及小型微利企业起征点以下的自动减免,惠及**市地税局管辖范围内近60%的企业。其中备案类减免涉及工业、商业、医疗卫生、农业类企业;
而报批类减免大多是**市羊绒工业园区企业、再生循环园区、临港工业园区企业,而这三大园区企业是**市政府重点扶持企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三)税收营商环境的“软”实力在不断加强

1.纳税服务规范2.3版让服务标准更统一、尺度更规范。纳税服务规范2.3版的下发标志着国地税纳税服务进入全面统一、规范时代,规范对9大类246个小项服务从业务描述、报送资料基本规范和升级规范三方面进行了明确,有效地避免了“同业务不同资料”“同基层局不同要求”,切实提升了纳税人对基层税务局的认同感。

2.“便民办税春风行动”让服务更加便捷、高效。2018年是“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实施的第五个年头,以“新时代、新税貌”为主题的优化服务必定会带给纳税人全新的、超乎想象的办税新体验。“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实施的四年里,共推出26大类、90项便民措施,除了不折不扣落实国家税务总局的便民措施,各基层局也在不断地创新服务举措。以**市地税局2017年纳税服务工作为例,推出“要约式预约服务”“分类、分需求开展纳税人学堂”等,在不断简并报税次数上下功夫,截至2017年年底,共有1290户免于零申报、627户采用自动扣款方式、年平均办理免填单业务近6000笔,简化了纳税人反应较为强烈的注销、退抵税流程,使得这两项业务的办理时限压缩近60%,使得纳税人满意度大幅提升。

二、进一步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所面临的问题

税收营商环境的优化是一个大任务、大工程,多年来税务系统的“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和“便利化改革”等让纳税服务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增强了纳税人的获得感。然而,基层在践行改革、进一步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国地税合作规范的践行不到位

这里的“不到位”不是指基层局在践行国地税合作规范3.0中所描述的4大类51个小项没有全覆盖,而是指在落实规范的时候有些形式化了。比如各局都在推广“全职能一窗式”联合办税模式,但是每个局所面临的纳税人各有特点,一味地追求国地税业务在一个窗口通办势必会让一个窗口的办理时间加长,且因所有窗口都是全业务通办就会导致前台人员相互推诿、窗口办理速度减慢的情况。比如有些纳税人只是办理一个简单的业务,但是却因为全综合窗口致使等待的时间没有减少反而延长了。今年**市设立了两个国地税业务通办窗口,起初是几乎所有国地税业务通办,但是纳税人总是抱怨“这两个窗口不叫号、不知道在干嘛,而且国地税业务都合了,出了问题职责总是划分不清。”于是,在2017年全区纳税人满意度调查中,对于“全职能窗口”多的联合大厅,纳税人的评价是国、地税责任划分不明,纳税人报税不方便;
对于没有“全职能窗口”的联合大厅,纳税人的评价是国、地税缺少合作,各办各的。

(二)网报设计、后续服务不到位

个人所得税是地税征收税种之一,网上代扣代缴工作应当融入**电子税务局里,但是因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软件是独立于**电子税务局存在的,致使纳税人在使用过程中抱怨诸多:一是该软件稳定性较差。二是外来报验户无法使用该软件申报缴纳个税。三是该软件对于纳税人操作错误或明细表有误的信息提示过于笼统,致使纳税人根本不明白是什么问题导致申报失败。四是与**电子税务局一样,网报热线服务电话难以接通,导致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大大减弱了纳税人网报的办税体验。

(三)基层税务人员对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

在政策宣传方面,缺乏创新和用心,仅仅停留在“一纸公告”,认为做好了告知工作便做好了宣传工作,宣传过于局限、浅薄和笼统。比如通过QQ、微信群、公众号、大厅LED显示屏等等向纳税人宣传了某项政策,可是这些仅仅只是告知,并未宣传,纳税人是读了、看了、也学了,但是那么多的政策到底哪一样才与自身经营发展有关、哪一些能用呢?在众多的压缩包中,纳税人也只能是走马观花、望洋兴叹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满意度调查报告中,每年各局的纳税人都反应税收优惠政策宣传不到位的原因。

(四)税务机关后续管理不到位

自2014年12月1日行政审批改革后,本着纳税人是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报送的资料也是真实的、可信的理念,很多事项都做了放宽受理条件、简并办税次数、简化办税流程、减少填报资料等的优化,取消了事前核查,再加上事中监管的削弱和事后管理的疏忽,这样就出现了“前台放宽受理、后台疏于管理”的现象,比如备案类减免。长此以往,就会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造成扰乱执法秩序、有失执法公正性。

(五)纳税人对法律风险认识不到位

取消行政审批后,更多的涉税业务转变为申报或备案类,纳税人必须对自己填报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承担全部责任。而财务人员由于业务水平参差不齐,致使大部分纳税人短时间内在税收政策理解、税法遵从意识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可能会造成非主观性涉税违法行为。比如经常会发现纳税人在管理所和办税服务厅大吵大闹,大部分是因为没有按期申报、缴税、未按税法要求计算计税依据而少缴税款、应缴税收入未申报计税等产生滞纳金、罚款,纳税人对此觉得非常冤枉。

(六)社会联合激励、监督不到位

税务部门每年都在做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并定期将评定结果公告于社会,可是事实证明并不能对守信纳税人给予多少激励,给失信纳税人多大的惩戒。当前用到的激励措施当属“银税互动”这项措施,可是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并不明显,究其原因是提供的贷款金额小,政策中没有界定如果企业不能按时足额还款产生的后果是否需要主推政策的税务机关或人员承担,银行的积极性不高。对于失信纳税人,“黑名单”制度的结果运用较为孤立薄弱,建立在各部门信息共享基础上的社会信用惩戒机制还不够成熟。

三、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纳税人需求征集,在国地税合作4.0规范的框架下因地制宜搞好国地税合作

在落实每一项合作内容时,应该综合、客观分析合作后是否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纳税人对这样形式的合作是否认可,或者说是否缩短了服务时间、提高了服务质效。如国家税务总局国地税合作规范中的“加强国地税业务通办”并不代表国地税所有业务都要求一窗式通办,也没有要求所有窗口必须实现一窗式通办,还是应该根据各地纳税人的情况来差异化对待。如果纳税人多数属于小微企业,业务量少、情况简单、办税人员的文化层次不高,对于这样的情况,可以多设置些综合通办窗口。如果业务量复杂的纳税人较多,那么应该少设置综合通办窗口。

(二)加强软件操作优化,提升网报体验

1.探索将个税代扣代缴软件作为**电子税务局的一个功能菜单,这样纳税人不用另外下载安装包。

2.增加系统校验功能,对纳税人的申报错误信息应该尽可能详细说明,以便更快改正错误。

3.网报公司应加强后续服务,及时解决纳税人网报疑问。

4.税务人员应该收集纳税人网报中存在的问题并汇编成册,通过纳税人学堂、税企QQ、微信公众号向纳税人及时反馈热点问题解决方法。

(三)强化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十九大报告中讲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税务部门要依法行政,必须要学好法、弄通法、用准法,只有每个干部都是业务骨干,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纳税人。

(四)加大税法宣传培训力度

税法宣传应该“轻形式、重效果”,每个基层局所处的地方环境不同,就应该有不同的宣传形式,对不同的纳税人给予差异化、个性化和针对性的税法宣传。通过分析纳税人的需求,对症宣传,这样才能取得实效。比如:**有羊绒产业、农产品初加工产业、再生循环产业,这些产业可用到的税收政策和面临的涉税问题各有不同,税收宣传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不然只能落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五)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构建跨部门的联动响应,完善联合激励机制。如界定A级纳税人不仅可以在税务部门享受到差异化的纳税服务,同样可以在其他机构享受到优待,让守信纳税人感受到真正的激励。同时,对于失信纳税人,要记录在征信报告中定期向社会公告,使其办事处处受限,进而来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税法遵从度,让其感受到法律的公平、公正和权威性。

篇六

随着市委徐书记提出要把我市建成“中国最优营商环境城市”的口号以来,各县市区及乡镇各单位纷纷投入到围绕这个主题的大讨论中。个人以为,好的投资环境就像清新空气,对于外商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努力为投资方提供越来越“亲”和“清”的投资氛围,把营商环境打造成吸引投资的“金字招牌”。因此,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口号,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探索。

第一、思想解放是关键。要想让衢州冲出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让257万衢州人民真正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解放思想是关键。要放大格局,站在更高层次思考问题,慢慢从“小农思想”的影响中走出来,要以一种开放的思维看待问题,通过引进先进企业的工作方式和发展经济的模式,打开封闭的“脑神经”,激发活力,才是营造优秀营商环境的第一要务。

第二、放宽市场准入是前提。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本身的自然规律。从经济学角度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并使企业实行优胜劣汰;
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灵敏的特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因此,可以说,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是做好市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放宽领域和市场准入深度,才能提高外来投资兴趣,让投资方从根本上认同当地、信任当地,为下一步扩大投资力度奠定基础。

第三、提高公共服务是基础。个人以为,要想做到“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就要从自身做起。建议学习金融系统的服务模式,把“热情、周到、主动、微笑”的标准植入每个干部的心中,在接待客商的过程中让对方产生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提高真实投资力度。前段时间,市区两委党委针对几起破坏营商环境的案例进行了通报,并通过纪委处置了一批履职不力的领导干部,高度体现了市区两委党委对打造优秀营商环境的态度和决心。

在“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宣传口号下,要让每个人提高营商意识,打造浓厚的营商氛围,建设优秀的营商环境;
同时,对营商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优先提拔使用。牢固树立起支持改革创新的鲜明导向,引导广大干部把精力聚焦到创新营商环境、推动创新发展上来。

篇七

优化营商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必须把这项没有“休止符”的系统性工程,抓紧抓好。

优化营商环境,改革要先行。营商环境主要包括4个维度: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和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服务是根本。过去,我们多凭借减税让利,通过拼资源、拼政策,招引投资者;
如今,更要拼服务、拼信用、拼环境,只有做到政策上一致、服务上最优,才有持久的吸引力。放眼全国,各地广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开设“一站式办理窗口”,甚至做出“最多跑1次”的承诺,都在全力以赴为服务企业。

优化营商环境,细节最关键。一个投资项目从立项、审批、融资、建设、缴纳税费等整个流程,涉及到时间、费用、程序等细节,恰恰是企业最在乎的“方便”,也是企业认定营商环境好坏的关键。必须在这些细节上,创新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力戒“懒散拖”和吃拿卡要,帮企业节省办理时间,为解决具体问题,才能增强地方信誉度,激发区域经济活力。

今天,城市的拼争,重在营商环境。营商环境,体现的是经济软实力,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只有一流的营商环境,才能成长一流企业,经济才有活力,发展才有质量。

【篇四】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调查与思考

上海税收营商环境现状与优化思考


营商环境是从开办、运行到结束影响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要素总和,涵盖了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乃至环境等各方面的要素。国际资本流动性的增强使得各国政府对本国营商环境评估和改善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1、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简要介绍
从影响力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报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完备的评估指标体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报告着重考察相关领域法律法规及操作程序,通过开办企业、电力供应、纳税等10类指标对全球190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进行全面评估、逐一排序,对各经济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从考察税收营商环境的纳税指标来说,具体分为纳税时间、纳税次数、总税率和社会缴款率及税后流程指标4个二级指标,以评估企业在纳税过程中付出的时间与费用成本。评估体系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以一个模拟的中型内资企业(世界银行运用一整套财务报表对该企业的资产负债、财务和经营状况进行了严格的限定为样本以保证指标数据在不同经济体间的可比性;二是以法官、公证员及来自中介机构的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士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样本企业需要申报缴纳税费的时间及频率进行统计,对总税率和社会缴款率进行计算,对税后流程进行描述,以确保数据采集的客观公允;三是通过查阅每一个指标对应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以确保被测评经济体的相关举措具有普遍适用的约束力;四是采用前沿距离得分法确定各指标的分值,并通过对4项指标得分的简单平均确定各国纳税指标及排名。2、上海税收营商环境现状及分析作为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在中国采集数据两个样本城市之一,上海所占权重为55%。提升上海的营商环境水平,对提升我国营商环境的整体形象和国际排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上海税务部门致力于优化纳税服务、提升纳税便利度,纳税时间有所缩短,但纳税指标在《营商环境报告2018》(以下简称DB2018中的排名仍较为靠后,且提升处于瓶颈。

2.1、纳税次数从数量上看为9次,全球排名为37,得益于网上申报在上海的广泛使用,对单独申报的税种仅需按一年1次计算。对照世界银行的测算方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及印花税网上申报的实现,世界银行模拟企业发生的土地转让交易的案例,营业税和印花税将各减少1次,预期《营商环境报告2019》(以下简称DB2019中纳税次数有望从9次缩减为7次。
2.2、纳税时间
评估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社保及公积金的准备时间、申报时间和缴款时间,总的纳税时间为207个小时,较上一年度缩减20%,该项指标全球排名为93。纳税时间的快速缩减得益于网上办税的推广、办税流程的优化、涉税资料的精简等一系列便民办税措施的有效落实。当前,税务部门借助信息化支撑以提升各环节的便利度,推广智能咨询系统,打造开放互动式网上纳税人课堂,减少税费计算时间;推广表证单书要素化、推行增值税"一表集成";辅助申报,以简化办税流程;探索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元化缴税方式,提升缴款便利度。DB2019上海的纳税时间较上年有望减少20%以上。2.3、总税率和社会缴款率
通过纳税人负担的全部税费(包括企业所得税、由雇主承担的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部分、土地增值税、房产税等占其商业利润的份额来衡量,上海的比率为67.3%,全球排名169。简单平均法决定了每个指标都具有同等重要性,指标中的短板将直接影响营商总体排名,因此该项指标是纳税指标提升的关键。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方法,增值税作为间接税不计入纳税负担,"营改增";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总税率和社会缴款率,加上2017年上海下调社会保险缴费比例等举措,预计该比率下降1%~2%,提升有限。
2.4、税后流程指标
通过评估申请增值税退税和更正企业所得税申报错误所花费的时间来衡量纳税人遵从的制度成本,上海该指标得分为49.08,单项指标排名135。由于目前我国采用的是增值税进项留抵的方式,退税仅适用部分行业和行为,投资于大型机械的模拟企业无法申请超额进项增值税的退税,因此该指标得分为0,同样属于指标的短板。网上更正申报的时限可将该项指标中企业所得税更正申报时间从上年的3.5小时缩减为1小时,但对提升指标影响极小。3、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思考与展望

世界银行专家表示对营商环境的评分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考核,而旨在帮助各经济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借鉴世界银行对营商环境评价的理念和方法,立足但不局限于纳税指标的提升,站在自省完善的角度,对于有益但缺失的制度设计,切实发挥制度对改革的引领和保障功能,全方位提升纳税人的认同度,才是营商环境改善的应有之义。
3.1、以信息化推动纳税便利化
3.1.1、建设智慧型电子税务局
实现税收征管现代化,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以业务规则为引擎,以风险与信用管理为支撑,打造智慧型网上办税系统,实现以线下为主的服务模式向线上为主的服务模式转变,以信息化推动便利化,不断提升纳税人获得感。3.1.2、优化智能咨询服务
税收政策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使得政策咨询需求居高不下。要加强对纳税人提问内容和方式的分析,对系统提问方式的语义理解进行优化,探索智能咨询系统的自我学习,提升智能咨询的体验。
3.1.3、改进智能预填申报服务
根据OECD发布的2015年税务管理报告,丹麦、瑞典等国通过数据归集和自动填表,几乎为纳税人提供全报表的填报,反馈给纳税人确认,预填报服务已经成为优质网上服务的标志。一键式申报、涉税事项要素化采集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申报程序,实现财务报表与纳税申报表的自动转换,将进一步减轻纳税人申报负担。3.2、以改革推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3.2.1、改革发票管理制度上海大力推广电子发票,以期降低纸质发票购买带来的时间费用成本。但发票电子化仍无法彻底消除由于我国特定发票制度本身所带来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如终端设备的购

买、发票认证、抄报税等。不仅为纳税人所诟病,也纳入了世界银行评估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西方国家的发票是完全市场化的,即使是对增值税实行发票抵扣型的欧盟各国,政府也不对发票形式做统一管理,而通过市场交易自主开具的发票上所承载的交易事实来实现税收的目的。与此不同,发票不仅是我国税收征管的重要抓手,而且通过对印制、发售、领用、缴销等涉及发票流转的各个环节的统一管理以达到控税的目的。这种政府识别型的发票管理制度设计,以纳税人不诚实为假定,想当然地将政府和纳税人利益对立。实践中,虚开发票偷逃税款等行为屡见不鲜,正是政府识别型发票制度下发票形式脱离交易事实的结果。要改革发票管理制度,首先要改变发票是唯一控税手段的思想,真正实现以信息管税。从放开发票形式的统一管理着手,从取消发票统一印制、发售环节开始,推动发票制度改革。
3.2.2、改革增值税退税制度
增值税留抵的方式占用了企业资金,也是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直接体现。增值税的退税与发票制度紧密联系,骗税案件频发使退税制度的推行面临较大困难。可以借鉴我国从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变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扩大增值税退税的范围。短期来说,研究实行纳税指标评估的大型机械的增值税退税有助于指标提升;长期来看,逐步完善增值税退税的操作与管理流程,最终过渡到全覆盖、易操作的增值税退税,减少企业资金占用,才符合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的指标设计理念。
3.2.3、改革申报制度
世界银行建议对不同税种进行合并征期、对税基相近的税种进行合并申报处理,理念上是简化申报程序、减少纳税次数。根据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为提高社会保险资金征管效率,将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等各项社会保险费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将有助于纳税次数进一步缩减。3.3、以涉税中介的发展推动社会协同共治美国国内收入局在20142017年战略规划指出,中介组织等填写纳税申报表的准确性对于提升税法遵从度和国内收入局业务处理效率至关重要。上海共有180万户企业,涉税中介机构不到2万户,其行业发展明显滞后于企业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涉税中介,发挥涉税专业组织的专业优势,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共治,有利于发挥涉税中介的辐射作用,引导纳税人的自我遵从,构建诚实信赖的营商环境。参考文献

TheWordBank.DoingBusiness2018:ReformingtoCreatingJobs..
【2】PWC:PayingTaxes2018..孙玉山,刘新利.推进纳税服务现代化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税务研究,2018(1:5-12.余丹.政府"全能型";发票监管的制度反思与重构.社会科学战线,2017(8:210-219.厦门市国家税务局课题组.推进纳税服务现代化的思考.税收经济研究,2014(5:51-61.郑开如.税务部门深化"放管服";营商环境更添"获得感";.税务研究,2018(4:15-19.

【篇五】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调查与思考

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关于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篇一 关于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篇一】为助力优化全县营商环境,助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6月上旬起,县人大常委会成立3个调研组,深入全县相关部门、部分乡镇、工业园区、相关水电气暖公司等,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召开部门座谈会、企业座谈会和企业问卷调查,听取部门、企业办事人员和部分县、镇人大代表意见建议等方式,开展了为期1个多月的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调研。调研组对各方面调研情况进行了认真梳理总结,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我县优化营商环境发展现状 近年来,按照省市县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精神和“营商环境提升年”总体安排部署,我县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主体责任,完善制度建设,实施专项整治,强化督查考核,积极营造快捷、高效、规范、透明的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体系,在今年四月通报的陕西省县域营商环境监测评价综合排序中,石泉县以56.23综合得分,位居138个县、区(高新、自贸、经开区)52位;
居全省107个县(区)第46位、全市第4位 ,营商环境明显好转。主要特点:
第 1 页 共 9 页
(一强化政策支撑,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通知》、《招商引资优惠扶持暂行办法》、《关于中小企业还贷周转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县政企信息交流和发布制度的通知》、《关于推行企业金融顾问制度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石泉县招商引资项目“一事一议”工作规则》等13个配套文及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机制。一是通过搭建“石商贷”融资互助平台,设立50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基金、2000万元中小企业小额贷款周转金,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二是每季度召开一次政企座谈会、银企对接会,落实好并联审批、代办服务、包抓帮扶、银企对接、政企沟通等优化营商环境;
三是“一事一议”做好招商引资优惠扶持政策的兑现,安排专项资金落实骨干企业培育、纳税大户奖励、企业人才引进、知名品牌创建等激励措施,多途径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二提升行政效能,持续改善政务环境。一是县政务服务中心36个入驻单位、服务各类事项759项,基本实现“应进全进”和审批事项网上受理。二是通过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办事流程,优化窗口服务,“最多跑一次”事项达到473项,占所有审批服务事项总数的62.3%;
推行互联网+,网上及手机办理和发放微信营业执照等电子证照、电子发票等,117项事项实现“零跑路”目标 第 2 页 共 9 页

三是按照“一窗”改革目标,实施金融服务专区、联合办税区、自助服务等分厅改造标准化建设;
四是加强全程代办服务工作,按照企业代办、项目代办、民生代办、镇村代办等进行分类,由各代办责任单位牵头推进,形成了全程代办工作体系;
五是完成“建设审批”和“企业登记”两大类6项并联审批流程及细则,建立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工作流程、办理事项压缩至5个工作日,提升了企业和群众办事的满意度。

(三)强化执纪监察,改善法治环境。出台《石泉县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效能监察的实施办法》、《石泉县营商环境满意度调查及现场评议考核暂行办法》,在县纪委设立县营商环境投诉举报中心,将营商环境纳入巡察、专项检查、明察暗访、季度督查的重要内容,一是按照“有信必核、有访必复”原则,凡涉及到营商环境的信访举报,从重从快严肃查处。二是围绕县委营商工作“九项机制”、资源交易中心运行及并联审批制度落实等8类情况和干部作风问题综合开展专项检查,倒逼任务落实、责任落地。三是对49个承担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职责的单位进行满意度测评,查找问题、征询意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作用。

二、我县优化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 我县的营商环境与社会各方面特别是企业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

1.相关机制不健全。县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成立了石泉县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及综合第 3 页 共 9 页
办公室和“八办四组”,但在安排部署、细化分工,明确职责,系统推进“十大行动方案”的有序实施方面还有差距。相关部门的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制定不及时,各部门具体职责还未落实,工作推进不够系统深入。比如在县域营商环境监测评价过程中,部分部门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营商环境与自身关系不大,支持配合力度不够,给此项工作带来难度。

2.政务服务意识不强,行政审批效能有待提高。一是重审批、轻监管,重处罚、轻服务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特别在环保、消防、卫生、安全等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粗暴执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措施办法还需要进一步创新。二是部分单位对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重大作用的认识还不到位,思想不解放、政策不灵活、服务不主动 ,“门好进、脸好看、但事难办”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三是并联审批还不尽完善,相关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加之部分单位行政审批放权不到位,政务中心部分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强,对审批事项把握不准,人进事不进,事进权不进,“最多跑一次”还不能完全实现。

3、惠企政策宣传不到位,落实有难度。我县惠企政策的公开形式单一,市场主体知晓率不高,尤其在执行层面还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极大地抑制了政策的有效发挥。不少企业反映,各级在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上,多是照搬上级政策第 4 页 共 9 页
文,有针对性的措施较少,很多时候看到政策,无法享受;
看到空间,无法进入;
看到机会,无法把握。

4.金融服务体系作用发挥不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一是县委、政府虽然也建立了企业转贷应急机制,但2000万元周转金量小,利用率低,无法满足中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
二是企业融资渠道窄,融资成本高;
三是涉农企业无法将农业资源进行评估、融资贷款。

5.企业生存难、发展难,市场主体活力不足。一是有的企业反应税费负担重,招工难、用工难、留人难,实体经济难以为继。截止20XX年6月底,全县新发展企业193户,虽然同比增长19%,但仅完成市上下达全年任务数472户的40.89%。二是垄断行业收费高。企业反映如电、气、讯垄断行业收费高,尤其是企业用电初装费过高,峰谷分时电价难以执行,给企业带来过高的运营成本。三是中介服务管理不规范。在部门审批办证的前置资料中,很多涉及中介服务环节,因管理 不规范,普遍存在收费高、收费乱的现象。四是征地环节阻力较大。由于目前征地拆迁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宣传工作不到位等原因,在征地过程中存在一部分群众漫天要价的现象,尤其在乡镇较为常见,给企业落地带来阻力。

6.少数部门本位思想严重。部门之间职责没有完全厘清,衔接不够顺畅,影响办事效率。按照石编发[20XX]5号文,将不动产管理职责和登记职责分离,申请人委托第三方测绘机构办理的房第 5 页 共 9 页
产测绘,由于两个局使用的系统不一致,房管局能用,又不能满足不动产登记要求的房产平面图和界址坐标,申请人只能另外委托第三方专业测量机构重新测量,增加了申请人的负担,影响办证效率。

三、进一步优化我县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 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为切入点,破“五难”:推进商事登记改革、解决企业出生难;
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解决企业交易难;
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解决企业征信难;
加强行政执法监管体系建设、解决行政执法监管难;
出台配套优惠政策,解决企业发展难等问题,着力打造“支持政策最优、保障措施最强、行政审批最快、办事效率最高”的一流营商环境,不断推动全县营商环境全面提升。

1.明确两个清单。一是县上应尽快出台“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方案”的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排出时间表,划出路线图,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制定优化方便企业办理审批手续各项具体措施,最大限度简化审批流程;
二是系统把握中、省、市关于简政放权和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使我县出台的政策与制度形成体系,避免“碎片化”,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搭建好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框架;
三是重点开展项目落地、招商引资、营商环境三大攻坚行动,建立完善“一个招商引资项目、一名县级领导包抓、一个招商引资单位负责、专人代办手续”的招商引资项目一抓到底工作机制,通过帮扶使各级干部成为构筑第 6 页 共 9 页
亲清政商关系的实践者、党委政府重商亲商的贴心者、企业发展方针政策的传播者和帮助企业解决疑难问题的协调者。

2.强化政府服务力。以营商环境提升年为契机,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和担当意识,当好“店小二”,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升软环境;
对服务窗口办理事项充分授权,全面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群众少跑路,提升政务中心窗口服务效率;
积极创设高效便捷的行政审批程序,加快实现我县营商环境中各个环节“最多跑一次”的办理模式;
强化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尤其是对于承担行政审批的工作人员要加强业务指导,选派硬人。

3.转变政府职能。始终将“放管服”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治理能力的重点任务,简政放权不停步、强化监管不松劲、优化服务不打折。一是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将资源配置交给市场,对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事项,采取招标、拍卖等市场方式运行,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向社会购买。二是强化监管,规范市场。完善常态化的监管机制,尤其是针对企业各项收费的价格监管,使垄断行业各类费用回到合理区间,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整治各种涉企乱收费、乱罚款,强化举报、查处和问责,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认真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选择性执法、粗暴执法等不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升监管的公平性、第 7 页 共 9 页
规范性和有效性;
同时,也要加大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力度,真正做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三是加强企业扶持力度。加大政府周转金的投入额度和监管力度,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下大力气帮助企业降低物流、用电、用工等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组建一支由县级领导挂帅、为企业服务的专家团队,专门针对招商引资重大落户项目、市县重点项目在企业开办、政策支持、安全保障、创新发展等方面提供一对一服务,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对制定出台的招商引资各类优惠政策要积极兑现,确保企业招得来、留得住、见成效。

4.加大惠企政策宣传力度。一是各镇、各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大惠企政策的宣传,营造我县良好的营商环境。要切实解决好政府与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凡可以公开的政策文原则上要于印发当日在网站上发布,特别是国家法律法规对特种行业和特殊物品的管理发生变化时,部门要结合实际,主动上门到相关的企业进行宣传,让企业知法守法,避免蒙受损失。二是强化宣传引导。针对乡镇征地难的问题,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共同出面协调解决,同时加强新民风建设,杜绝征地过程中群众胡搅蛮缠、漫天要价的现象发生。三是要贯彻落实好《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对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进行多角度的宣传和解读,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5.推进中介机构健康发展。积极引导政府投资项目以竞价方式选择中介机构,保障企业投资项目自主选择中介机构,促进中第 8 页 共 9 页
介服务市场公平竞争、良性健康发展。推进政社分开,真正从源头切断中介收费和行政职权的利益关联,打破“中介性质、行政保护、行业垄断”的部门利益化格局。完善中介市场清退淘汰机制,将中介诚信状况与登记机关监管、银行授信、政府招投标等挂钩,倒逼中介机构提高服务质量。

6.强化效能监督,狠抓政策落地落实。一是把优化营商环境纳入行政效能监察工作重点,紧紧围绕责任落实、任务分解、组织推动、工作实效等内容,认真开展各项涉企政策督导落实,狠抓“治散强纪、治懒强劲、治庸强能、治混强效”专项治理,确保窗口单位、基层部门、关键岗位、重点人员执行“不打折”、落实“不走样”,切实解决“末梢梗阻”问题。二是坚持“正推”和“倒逼”相结合,激励和约束相结合,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纳入对各单位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以结果导向,严格考核奖惩。三是强化政府履约承诺兑现,加强诚信社会建设,对在招商引资中的违约失信行为进行集中清理、集中督办、集中规范,依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持续优化全县营商环境,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 9 页 共 9 页

【篇六】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的思考
作者:暂无
来源:《经营者》 2019年第9期

潘 华

摘 要 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深化行政改革,加大职能转变能力,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然而,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表现为政府机构改革仍在进行中,部分职能责任尚未理顺,监管与服务界线模糊,干部服务意识较差,服务效率低下,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本文就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 政府职能转变 营商环境 优化 对策

优化营商环境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次重大改革。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然而,现阶段,部分地方政府对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服务意识淡薄,“官本位”思想仍然较为严重,在处理监督与服务中职责不清,发展理念模糊,部分干部缺乏大局观念、服务观念,办事效率低下,在社会中造成极坏的负面影响,损害了政府公共形象,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一、当前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间职能弱化,政府职能缺位与越位现象并存

现阶段,在政府职能中条块分割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政府间的职能划分仍然不明,在不同层级的政府间的职能差异化明显,存在着“职能上移、责任下移”的矛盾,难以协调,影响着营商环境的根本改善。在当前的机构改革中,对省级政府的职能得到强化,而对县乡两级的政府职能进行了逐级弱化。按照政府职能划分,各级政府应当具有相对健全和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职能,职能设置与划分根据各级政府的需要设定。然而,上一级政府的职能过大,可以决定下一级政府的职能设置和职权授取,导致省级政府管理权限过多,县级政府管理权限相对分散、弱化,乡镇级政府职能较弱。比如,当前的税务部门、环保部门实行省以下垂直,县级政府对于其职能无权监督,而区域内的相关责任却要由地方政府承担,这种情况导致职责不对称,影响着营商环境的改进。此外,工商监管、部分统计职能垂直、自然资源局部分人事权限上收,对政府的职能管理进行了分割,上级政府职能越位,侵占了下级政府的职责权限,导致下级政府职能缺位,对地方政府全面协调形成很大影响。形成这种行政管理格局的主要原因在于上下级政府间职能分配存在问题,上级政府可以运用其行政权力对下级政府间的职能进行侵占,维护本级的利益,以加强监督之名,强化其行政职能,实质上是政府间信任关系的缺失,从而影响着营商环境的有效改善。

(二)政府职能中监督、管理与服务职能不清,责任不明

政府职能包括监督、管理和服务等不同的表现形式,现实中,因在监督职能中兼有管理职能,在管理职能中兼有服务职能,导致监督、管理和服务职能混杂,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站位单一,重监督缺管理或重管理缺服务,意识和行为过于绝对,不利于营商环境的改善与优化。此外,机构改革后存在强者衡强、弱者衡弱的可能,有的政府部门职能和人员多,行政权力过于集中,对其职能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也需进一步加强。比如,部分县级政府中原先单独设置的建设部门与房管部门合并,使本来机构职能和人员较多两个部分职能更集中,人员更庞大;
自然资源局由国土资源和规划等部门合并,其机构、职能与人员也是如此。政府部门职能集中
在方便提供较好的营商环境服务的同时,也对加强外部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机构改革将政府部门间的职能进行整合时,相应的监督、管理与服务等职能也应进行重新分割和明确,实行政府职能转型,并通过政务公开的方式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现实中,部分带有服务和中介性质的事业单位和国有平台企业等职能划分实际并不清晰,而是运用行政职能进行履职活动,影响着营商环境的改善与优化)。

(三)行政执法监管机制弱化,执法不作为影响着营商环境的公正性

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地方政府存在执行监管职能弱化,力度不够的情况。对于同级执行而言难以真正落实到位,特别是地方政府出于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上的考虑,对区域内出现的违法违规现象比较倾向于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存在着不作为的情况,影响着执行监管的效力。这对良好营商环境的形成造成不利影响。

(四)部分干部作风不实,干部考核管理监督不力

干部作风问题代表着政府形象问题,在新形势下,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和改革力度加大的现状,以及干部监督机制的不断强化,责任追究对干部的工作带来很大压力,部分干部在工作上为了少出差错,而少办事、办事推诿,不敢担当负责,工作上玩太极,导致作风不实,影响着营商环境的改善。另有部分干部经不起外部利益的诱惑,不能坚守责任底线,违规办事,工作上乱作为,导致社会上部分不良风气在干部作风上得到蔓延,影响了干部形象。究其原因在于现行干部考核管理监督不力、落实不彻底,在干部管理权限上存在能进难出,交流渠道狭窄;
在薪酬管理中没有执行薪酬绩效管理,在干部考核上实际没有激励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难以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

二、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的有效对策

(一)政府职能还权归位,解决政府职能缺位与越位的问题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须按照政府层次做好职能设计,真正实行各负其责、各担其责,建立上下级政府间的信任关系,配齐各级政府职能权限,促进营商环境在整个社会经济领域得到优化。一是按照金字塔式设计政府职能管理结构,在各级政府间实现职能的优化与配置,保持政府职能协调平衡。省级政府要加强政府职能的宏观监督,减少细微事项的管理,从而对整体方向、布局、观念等起到监督、协调与推动作用。将税务、市监、环保等所谓垂直性的职能管理权限下放,归还本位,建立政府间的政治互信,不得以加强对下级的监督为由,弱化下级政府的职能,解决政府职能缺位与越位的问题,从而理顺政府间的职能关系,促进营商环境的整体优化。二是强化县级政府职能。县级政权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需强化县级政府职能在优化营商环境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为保证政府履职责任的落实,需要发挥同级人大、政协的职能作用,加强对政府职能的监督、协调。三是重视乡镇政府职能作用,扩大人民群体参与乡镇事务管理的权限。乡镇政府直接面向基层,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为此,要重视乡镇政府职能建设,并使得村组、社区群众广泛参与乡镇管理事务,从最基层着手,直接具体地参与和共建,共同发力优化营商发展环境。

(二)理清政府监管与服务职能界线,落实政府部门责任

在机构改革中,要进一步理清政府监管与服务职能,清晰责任界限。将一些服务性的职能从政府行政职能中剥离,从而,使监督职能得到强化,使服务效率得到提升,促进营商环境得以改善。

(三)加强政府综合执行体系建设,打造良好的行政执法环境


为规范政府依法执法,必须建立和完善政府综合执行体系,加强政府综合执行能力建设,保障政府职能高效运行。通过建立综合执行体系,改变现有的部门执法现状,从而规范政府行政执法流程,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同时,可以加强对各个不同职能部门行使职责权利进行有效监督,促进政府部门强化履职责任。

(四)加强干部考核管理,促进干部作风改进

一是改进干部人事管理,建立促进干部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对现有人员,根据“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促进干部管理的平稳过渡。二是将“人”“事”管理脱钩,推行人事代理制和用工派遣制度,实行人与事分离,促进公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使公务员真正履职服务于公务,而不局限于某个部门范畴。三是推行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强化干部薪酬管理。改变现有的职级管理工资结构,运用“基础工资+考核绩效”的办法,加强对干部的薪酬管理,将干部的工作作风、工作效率纳入考核范围,促进干部作风的根本转变,从而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促进营商环境有效改变。

三、结语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政府间建立互信,做好职能分工协调;
要理清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加强综合执行监督;
同时,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改变干部作风,从而推动良好的营商发展环境的形成。

(作者单位为阿拉善盟发展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 杨志勇,文丰安.优化营商环境的价值、难点与策略[J].改革,2018(10):5-13.
[2] 宋雅楠.谈优化企业营商环境的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7-8.
[3] 张铭慎.完善一站式服务优化营商环境[J].宏观经济管理,2016(12):65-68.

推荐访问:优化 思考 环境 关于优化营商环境调查与思考 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