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沙文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现代职业教育层次衔接模式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12 09:30:08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职业教育不同阶段和层次间实现科学、合理的衔接,是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文章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衔接模式为核心,通过中职、高职专科、应用本科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在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等方面衔接的探讨,提出现代职业教育层次衔接模式构建的策略,包括明确职业教育的类别和层次定位,建立递进式国家行业职业教育衔接标准、建立职业教育独立而具特色的招生运营模式、优化各层次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 层次 衔接 模式

[作者简介]莫志明(1976- ),男,广西南宁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重庆 401331)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职业教育研究专项重点课题“高等职业院校基于专业资源优势的社会服务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3-ZJ-00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07-0021-03

教育层次是指基于递进教育结构的教育范畴,职业教育中的教育层次包括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指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指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既包括高职专科层次教育,也包括有较强职业性和较高应用性的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层次教育。

一、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层次衔接模式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速度的逐步加快,高科技在生产生活中的普遍应用,要求技术工人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表现出对更高层次教育的向往。优化各层次职业教育的结构,完善各层次职业教学体系的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层次的有效衔接不但可以解决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也可以为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为打造学习型社会提供有效途径。

二、国内职业教育层次衔接运行模式现状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已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的体系建设,同时正通过高等院校的改革,探索将部分高职专科升格或普通本科转型,建成一批本科层次的应用型职业院校。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尚在摸索阶段。目前,国内职业教育的层次衔接主要分为三种:

第一,中高职衔接,即中职阶段的毕业生升入高职专科阶段。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高职衔接已建立起较为系统和成熟的招生录取模式,主要包括单独招生模式、一体化模式和分段贯通模式。

第二,统招专升本衔接,即高职专科阶段学生升入普通或应用型本科阶段。实质是高职专科阶段教育与本科阶段的专业教育衔接,实行的是3+2模式,即在高职专科学习三年,再进入本科高校全日制学习两年的模式。这一模式的实施,不仅满足了高职专科学生继续深造的愿望,同时也搭建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立交桥”,使部分职业院校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和考试选拔,有机会接受普通本科教育。

第三,中升本衔接,即中职阶段毕业生直接升入应用型本科阶段。中升本是近年在国内少数省级区域开展试点,招生借鉴中高职衔接的单独招生考试模式,经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本科院校自行出题,独立组织考试,单独录取的一种高考录取方式,实行的是3+4模式,即中职学习3年,再进入本科高校全日制学习4年的模式。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已通过试点,于2014年在自治区范围内全面实施中升本招生考试;辽宁省部分本科院校也在试点建设中。

三、职业教育层次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虽已初步建立了职业教育层次衔接的模式,但实质上只是解决了高一层次职业教育招生衔接渠道的问题,而在职业教育的层次衔接模式运行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职业教育院校对自身教育类型定位不明确

所谓教育类型,指的是基于相同教育特征的教育种类。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类型的一种,是有别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等其他教育类型的。纵观我国职业教育的运营管理模式,除了中职教育在定位与运营模式方面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外,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职专科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并没有很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主要表现在:

一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运营管理表现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从属地位。高职专科60%的生源、应用型本科90%的生源,与普通高等教育采用同一录取系统,但录取分数线和批次一直低于普通教育,使得大众认为普通教育是主流教育,职业教育只是普通教育淘汰者的教育。实际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应该平行发展而非从属的关系。

二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院校没有明确的类别区分。中职和高职专科的职业院校在命名类别上已有较为明确的职业教育特征,而本科层次的职业院校在院校命名中采用与普通本科高校相仿的命名方式,混淆了高层次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

三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普遍模仿普通教育。尤其是高职专科和应用本科的管理模式,从机构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到课程设计、师资建设等,普遍模仿普通本科高校,未能彰显职业教育的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

(二)职业教育未形成整体连贯的教育体系

国内职业教育缺乏对各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连贯式教育,主要表现在:

一是各层次职业教育缺乏明确、统一的人才规格标准,造成中职、高职专科、应用本科等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中缺乏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层次的差异标准,在课程设计中没能很好地体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层次差异性。

二是职业教育的层次连贯性不强。国内目前只贯通了中职向高职专科的层次发展路径,而高职专科只有约5%的学生有机会通过“统招专本衔接”向本地区的应用本科或普通本科发展,导致高职专科成为大多数学生的“中途终结”教育。

三是各层次职业教育院校专业设置口径不一致,影响了各层次间的专业对接。中职教育以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开设专业,高职专科教育是按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专业目录》以市场的人才需求导向设定专业,而应用本科教育是按教育部《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目录》以学科分类进行专业设置,彼此间在设定标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各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并未充分考虑层次间的衔接发展,阻碍了职业教育层次间的有效衔接。

(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与考核机制不统一

由于国内缺乏统一的人才培养规格标准和课程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各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存在实际操作难度,主要表现在:

一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于笼统。我国各职业教育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根据职业岗位的初、中、高三个等级进行对应,但层次间既没有形成全国性的深度沟通,也没有形成符合职业教育层次间衔接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从而使得专业层次教学缺乏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影响了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降低了职业教育的效能。

二是各层次职业教育院校专业课程设置雷同和重复。这导致三个层次的职业院校间不可避免地存在课程设置重复,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和学生厌学。

三是各层次职业教育院校间的师资教学水平差距不明显。随着高校的扩招,普通硕士、博士研究生进入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高一层次的职业教育院校并未显示出其专业应用技术研究的优势,甚至出现层次间师资专业技能水平和科研水平“倒挂”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发展。

(四)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模式的弊端

目前,高职专科和应用型本科的招生模式,还是按照普通教育的招生计划指标模式,受国家和地区生源计划指标的控制,弊端主要表现在:

一是专业生源计划指标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市场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的专业意志,还造成部分学生被迫放弃第一志愿被调剂到其他专业。

二是职业院校学生报到率较低,尤其是部分高职专科院校的报到率还不到计划指标的60%,严重浪费教育资源。

三是限制了行业从业人员接受专业系统职业教育的机会。国内在岗从业人员专业不对口现象比较严重,要获取所从事专业的系统教育,只有通过成人教育或在岗培训,而成人教育缺乏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在岗培训则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但要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又要重新参加高考,对很多在岗从业人员并不现实,严重影响了在岗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四、职业教育层次衔接模式构建策略

(一)明确职业教育的类别和层次定位

我国已构建了一个涵盖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系统。在中职和高职专科,院校命名一般选取“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等凸显职业教育特征的方式,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可借鉴此模式,在校名中加上诸如“应用技术学院”等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类别名称,以便与普通本科教育区分开来。而在中职、高职专科和应用型本科三者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中,明确由层次递进的职业教育系统,参照《国家职业标准》的职业等级,通过对职业(岗位)群特点的综合分析,按照初、中、高级工的岗位标准形成中职教育对应初级、高职专科对应中级,而应用本科教育对应高级及研究和创新的层次教学标准和实施方法。

(二)建立递进式国家行业职业教育衔接标准

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衔接是职业教育层次衔接的基础,只有课程衔接到位,才能体现教育衔接的具体内容,才能为教育衔接提供更好的支撑作用。国际上许多国家通过职业教育改革,建立和完善了各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例如,英国通过统一制定5000个左右的标准教学单元并按程度分6个层次,实现职业技术教育各层次课程的衔接;澳大利亚通过开发“培训包”,以资格中不同级别证书标准实现初、中、高级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衔接等。首先,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劳动部门应完善和细化《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招生目录和专业命名规范》,通过对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 群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整体教学体系标准;其次,根据各层次相应的教学标准形成相应的专业名称和人才培养整体方案;最后,对人才培养整体方案进行细化分解,形成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模块,将教学模块的内容进行拆解,形成符合职业教育层次的课程教学体系。实现分级教学衔接,可以有效克服教学内容安排上的随意性和无目的性,避免各层次职业教育学习内容衔接程度不够和重复学习的现象。

(三)建立职业教育独立而具特色的招生运营模式

招考制度的合理性是保证各层次职业教育衔接的关键。一是严格规范中职和高职专科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基础文化知识教育的力度,规范通识课教材和知识标准,使同层次学生达到相近水平,为层次衔接做好通识文化的准备。二是突出相应专业领域的技能考核,对一定的职业或职业群中带有共性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基本专业技术能力和要素的考核,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色,使得技术考核与通识知识考核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三是改革招考制度,高一层次职业院校要不断扩大针对低一层次职业学生的招生比例,适当放宽报考条件。四是建立以学分制为基础的课程互认制度,加强各层次职业教育间以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相互沟通,建立以学分制为基础的课程教育管理模式,完善学分互认、累积制度,探索不同层次职业院校间的课程互设、学分互认机制。五是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成立职业教育管理的专门机构,注重对职业院校在招生形式、资格认证、办学模式以及教学管理上的监督与指导,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院校管理模式。

(四)优化各层次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

优化职业教育的发展条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一是优化政府对职业教育层次资源的配置,科学制定层次间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规划,包括各层次职业院校的设置数量、招生规模、教育经费等。二是优化专业和课程资源配置,按行业职业的专业大类由高至低地进行层次式专业设置,实现各层次专业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归口管理,体现课程间的层次差异性。三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建设一批可以统筹、共享、使用的实验和实训师资培训基地平台,按职业教育师资的层次需求,提高师资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四是优化校际资源配置,组建职教集团,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各层次职业院校间的实训教学资源、优秀师资、精品课程等配置,走集约发展之路,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我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我国从中职、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及正在探索的高端技术研究层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对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定位等统筹规划、科学衔接,达到高低搭配、合理布局,使职业教育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领域,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2]杨涛,单福东.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地方高校发展战略新思路[J].安康学院学报,2011(1).

[3]苑毅.基于职业标准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改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4]戴桂荣,张泽.终身教育视野下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13).

[5]赵璨.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途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13(2).

推荐访问:衔接 职业教育 层次 模式 建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