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沙文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西厢记》人物心理艺术探究

发布时间:2022-11-14 17:05:10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有很大影响。本文主要从人物语言、第三者的观察、景物描写、人物动作四大方面探析《西厢记》人物心理艺术,意图使读者对《西厢记》有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心理研究 语言 第三者观察 景物 动作

《西厢记》讲述地是这样的故事: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与张生在普救寺一见钟情,但莺莺母亲崔老夫人却嫌贫爱富,一再阻挠。在丫环红娘的帮忙下,两人偷偷约会并私定终身,但崔夫人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最终与莺莺喜结连理。

在一部作品中对于人物心理地刻画,能够使人物形象深入到读者内心,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通过对这些心理描写地刻画可以进一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一个全方位、立体的人物。在元杂剧作品中,王实甫《西厢记》的心理描写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在剧中运用了多种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这些细微的心理刻画方法,使作品产生了令人拍案叫绝的艺术成就。

一 通过人物语言揭示人物心理

正所谓“言者,心之声也”,在众多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是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主要手段,戏曲尤其如此。“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戏曲以言语描绘人物,追求形神兼备,用别具一格的写法通过人物外貌特征地刻画,逐层深入到人物内心。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家蕴藏在作品中的深邃思想。且看《西厢记》第三本的“赖简”一折,老夫人赖婚不允,那张生翻过墙来约会,谁料想莺莺突然变卦。这时莺莺、红娘和张生有三句十分精短但戏剧性十足的对白:

莺莺:红娘,有贼!

红娘:是谁?

张生:是小生。

作者再次用三言两语的短句勾勒出一个生动活泼的画面。大家都知道莺莺本是十分希望与张生会面,但当心上人一出现,少女的娇羞反而使她不知所措。为了顾及面子,不失了贵族小姐应有的气度,就违背自己本意的喊了一句“有贼”,然后把接下来的事抛给红娘,让她来解决。红娘这个聪明伶俐的丫头很清楚来人就是张生,但是,对小姐这样一种所作所为十分不满,所以也装作不知道,问了一句“是谁”。这时候张生懵了,他不知道二人为何明知故问,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既被问住,不便离开,也不好辩解什么,只能回了句“是小生”。这三个字传神的表现出张生当时紧张慌乱,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也是在无计可施之时向红娘发出的求救信号。不过是简短的三句话,就精巧地描绘出三个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内心深处微妙的心理活动,使全剧的戏剧效果更加强烈。

众所周知《西厢记》是一部情深意长,发人深省的戏剧。在整部剧中,从表现人物内心这个角度来说,曲词是比宾白更常用的手段,例如,莺莺的一段内心独白:

“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崔莺莺是有文化修养,又多情的姑娘。当时为送去世的父亲回乡归葬,随母亲旅居在山西蒲郡城东的普救寺。当时的年轻女子被禁闭在闺阁中,行动没有自由,因此有“门掩重关萧寺中”的深叹。崔莺莺当时既有丧父之痛,又正值怀春的年龄,但又找不到也不允许有可以倾诉的异性知音朋友,这种内心的痛苦难以言表。所以,看到春光逝去,“花落水流红”,这种春天将逝的景色,不由得感触到自己的青春也即将消逝,因而引起万千幽怨,所以有“闲愁万种”之叹。为什么说“闲”呢?作为一个姑娘,这幽怨在当时是说不出口的,只好说是“闲愁”,这样孤独、寂寞的处境、命运,怨谁呢?找不到怨主啊!只好怨恨“东风”了,就因为它把春光带走了。这唱词表达了怀春的崔莺莺莫名的愁怨。

可见《西厢记》的曲词不但清新典雅,华美自然,又具有极其鲜明的形象化和个性化特征。曲词一旦和人物内心相结合就产生出强大的动力,以其丰富的感情色彩展现了特定人物的特定心态。

二 通过第三者的观察揭示人物心事

人物性格中的弱点在不知不觉流露出来的时候,同时也随着隐秘的心理活动,有可能当事人不能意识到,但这些活动对于揭示人物内心的种种心理活动性格,促进情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必须表现出来,所以就需要他人来揭示。第三本第二折张生、莺莺相思甚苦之时,红娘就充当了揭示二人心理活动的角色。

红娘是《西厢记》举足轻重的人物,她是沟通莺莺与张生,以及二人与老夫人之间的纽带,作者通过红娘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男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例如,“闹简”这一折,红娘将张生与莺莺约会的书信悄悄的放在莺莺的梳妆盒上,自己却私下里一旁悄悄地看,只见那莺莺小姐“将简贴儿拈,把妆盒儿按,开拆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这样一副心烦意乱,却又万分焦急的状态分明是希望张生有书信到,也愿意看张生的来信的,红娘继续观察,又见小姐“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氲的呵改变了朱颜”,这是女子害羞的表现,想必是莺莺念及封建礼仪纲常,觉得自己不该如此,才有羞愧之意。这一切都在红娘的眼中。对于她的这种行为,红娘分析的很透彻“昨日个晚,不怕春寒,几乎险被先生馋,那其间岂不胡颜”“‘张生是兄妹之礼焉敢如此’,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这种间接和侧面描写心理活动的手法运用得很成功。

三 以写景表现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能够触景生情,人们生活在大千世界中,与各种景物不可分离,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诗人作家也常常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恰当的情感,因此,景物描写也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绝大多数的时候,作品中出现的景物描写,觉不单单是对某一地方或某一物品的描绘,那其中必定参杂着作者所要表达的的感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景交融”,例如,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长亭送别那一段真可谓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且看莺莺的唱词: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天上飘白云,地上遍地黄花,西风在吹,北方的大雁往南飞。早上树林里的霜是哪儿来的?那都是将要离别人的眼泪。碧云、黄花、西风、大雁都是古人在离别时,或感伤时常用的词,喜欢诗词的话,都会明白,前一句就是渲染那种将要离别时候的环境,凄凉,萧条,反衬离人的心情,以美景映悲情,烘托出离别的不舍之情。

作者以景写人物内心,所要表达的中重中之重则是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的表现手法贯穿在整部《西厢记》中。《西厢记》写景的唱词不胜枚举,每一段都能扣住读者的内心,“物皆著我之色彩”,丝毫没有跨越“景为情设”的范围。

再看第二本四折:

(小桃红)人间看波,玉容深锁绣炜中,怕有人搬弄。想嫦娥,西没东生有谁共?怨天公,裴航不作游仙梦。这云似我罗伟数重,只恐嫦娥心动,因此上围住广寒宫。

好端端的人不会轻易去“想嫦娥,西没东生有谁共”,这是只有那些情场失意的人才会纠结的问题,莺莺这个深闺小女子也有触动情肠的时候,此时的她对于母亲的拘束有不满之意,所以才这般联想起来“这云似我罗炜数重,只恐嫦娥心动,因此上围住广寒宫”,正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月色一向给人以由于哀伤的感觉,作者借助这一意象来表现此刻莺莺心中的无限哀婉,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愁苦哀痛之情让人为之一振,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四 人物动作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在元杂剧中,“科”占得比重很小,叙述也非常简略,《西厢记》也是如此,但篇幅虽小,意义重大,它在表现人物内心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是不可忽略也不可被取代的。那莺莺与张生第一次见面之时,红娘说了一句“那壁有人,咱家去来”,莺莺作了个“回顾觑末下”的“科”,此处就很值得赏析。莺莺本是世家贵族小姐,受封建伦理纲常束缚,内心本应空空如也,无甚杂念,但是人性是不能被抹杀的,她长居深闺之中,所见的人不过是平日里那几个罢了,作为人的本性呼唤着与异性的接触,身边如果出现了一个长相俊俏又颇通文墨、懂的礼仪的青年,这样的机会是短短不能轻易放过的。所以才有了那一出“回顾觑末下”,不但要“顾”,还要“觑”一下才甘心,但是,莺莺是理智的,她不能不顾大小姐的身份,丢了颜面,所以也只能是“顾”和“觑”而已,不敢再有其它大胆行为,不像《墙头马上》里的李千金那般大胆,不但敢说:“呀!一个好秀才也!”,还敢做“然后,凝眸久久,毫不放松”。

《西厢记》中不乏人物的连续性动作的刻画,在老夫人“赖简”之后,那张生极其受挫,经一病不起,赖在床上,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红娘去看他,他说了句:“害杀小生也。”当红娘告知小姐又有药方(书简)送来的时候,“张生竟做慌科”,读完“寄语高唐休咏赋,今宵端的雨云来”后,他又“看药方大笑”,这一连贯的动作将张生的内心展露无遗,原本以为爱情无望了,一切都是虚幻,再也打不起精神,绝望之中,又传来莺莺书信,信中到底写的什么呢?是一封绝情断笔之信,还是另有其它,是不是莺莺回心转意了呢,这样一来,爱情岂不有望?但若信中所述其它又该如何应对呢?张生慌了,这种惊喜参半,吉凶未卜的慌通过这几个动作精彩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读后所思甚多。

此外,剧中还存在一些物件,这些物件表面看起来与人物心理似无关系,若真细细品来,它们出现在特定时刻,特定人物身边,必能表现出特定的心理。你看那张生月下弹琴,“弦上传心事”,“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儿女语,小窗中,喁喁”那莺莺也道“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己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中”,张生见莺莺继续弹唱“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张弦代语兮,欲诉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莺莺被感动了“是弹得好也呵?其词哀,其意切,凄凄然如鹤唳天;故使妾闻之,不觉泪下”这琴声是使得二人心中激起无限的感情波澜,引出大段的内心独白,这是中国戏曲在人物心理描写上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在《西厢记》中已初露端倪。

五 结语

总之,《西厢记》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从不同侧面揭示人物内心的种种心理活动,把一个个形象鲜活,有血有肉的人物展现给读者。众所周知,《西厢记》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流传甚广。书中的心理描写对中国文学影响十分显著。在那之后元、明、清三代的戏曲、小说中有很多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汤显祖的《牡丹亭》,这部传奇主要展现封建礼教对渴望爱情的青年男女的巨大束缚,其中的心理描写很传神、生动,令人拍案叫绝。类似《惊梦》、《寻梦》、《写真》、《悼疡》诸出肆意驰骋想象,追求理想,生动的表现了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少女情怀。如此种种,可见《西厢记》心理描写艺术影响的深远。

参考文献:

[1] 李卓吾:《李卓吾先生批评北西厢记》(明容与堂刻本),上海图书馆藏善本,1610年版。

[2] 王世贞、曲藻:《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1年版。

[3] 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4] 刘勰:《文心雕龙》,中华书局,1980年版。

(周晏,吉林工商学院思政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

推荐访问:西厢记 探究 人物 心理 艺术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