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沙文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什么是“四史”?为什么要学“四史”讲稿【精选推荐】

发布时间:2022-06-24 10:15:1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什么是“四史”?为什么要学“四史”讲稿【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什么是“四史”?为什么要学“四史”讲稿【精选推荐】

什么是“四史”?为什么要学“四史”讲稿5篇

第一篇: 什么是“四史”?为什么要学“四史”讲稿

学四史小报

戒毒管理局警训中心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学四史、守初心、担使命”系列活动,落细落实“四史”学习教育,以“永不忘却的记忆、永不消退的激情、永不熄灭的红烛”为主题,让“四史”教育走进课堂、深入警心。以中国共产党党史为切入点,从南湖红船和“中共一大”会址的故事说起,深化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认识和理解。

做好工作部署

警训中心首先在全体工作人员中开展“四史”教育,支部对“学四史”融入培训课程提出了具体要求,对全体工作人员的“四史”教育进行了部署。

加强课程学习

警训中心在疫情期间的警衔晋升培训班中开展“学四史”教育活动。为使参训民警更加透彻地学习党史,警训中心邀请了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芃副教授、上海市委党校培训处罗鹏部副处长通过远程“云课堂”,分别以马克思的生平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为主线,为培训民警授课。

从最熟悉的“陌生人”马克思讲起,在“中共一大”会址里寻找初心,做永葆共产主义薪火相传的接班人。

提升学习成效

警训中心在教学中明确要把“四史”学习作为“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的重要内容,夯实学习教育基础;
以专题党课为抓手,提升“四史”学习效果;
依托课程思政,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辐射“四史”学习成效;
结合中心的实际情况,成立专题学习小组,强化学习效果,提高参训民警的工作能力;
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方式方法开展学习教育;
加强学习教育宣传,拓展学习途径,确保学习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回顾历史,教育引导参训民警一起重温入党、入警誓言,坚定初心,牢记政治使命和责任担当。

明确学习目标

警训中心接下来将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讲好“四史”故事,让参训民警知史爱党、懂史爱国,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学史以明志;
传承革命先烈和优秀共产党人气节、风骨、操守,做到学史以明德;
深刻汲取历史智慧和经验,做到学史以明理;
不断凝心聚力,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将使命永担在肩,做到学史以明责。在戒毒工作中奋发有为,砥砺前行。

第二篇: 什么是“四史”?为什么要学“四史”讲稿

四史小报

史记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后汉书

《后汉书》南宋绍兴刊本《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

三国志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

第三篇: 什么是“四史”?为什么要学“四史”讲稿

我们为什么要学四史

  我们为什么要学四史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重视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这既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做好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途径。从这个角度讲,加强高校的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既非常重要,又非常迫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加强新时代高校“四史”教育,必须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任务,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淘文库网) 把握“四史”教育的政治性,着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汲取理论创新的养料,并把总结党的历史、用党史教育全党作为统一思想、端正党风、继承传统、开拓前进的重要一环。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现在大家在研究党的历史,这个研究是必须的。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作为我们党创办正规高等教育的重要源头,陕北公学自创办初就开设了“中国革命运动史”“中国问题”“世界革命史”“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毛泽东曾10多次到陕北公学亲自授课,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革命问题。由此开始,党史教育贯穿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党领导下的中国大学教育也形成了重视党的历史学习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____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从党和国家的历史宝库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理念,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将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与研究提高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为“四史”教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遵循。

  “四史”教学,不是一般的历史教学,而是以历史为基础的政治教育。高校在开展“四史”教学过程中,首要的就是把握其政治性,必须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主要讲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概言之,即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反映我们党的政治奋斗历程和中华民族的政治选择历程,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四史”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历史的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现代中国的发展脉络,深刻认识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导学生建立对我们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历史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四史”教育的方向如果发生偏差,就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在这方面,苏联解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教训。把好“四史”教学的政治方向,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同心力。反之,一个国家如果出现对自身历史的认同危机,就会动摇整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国家自身安全就无法保障,党的执政地位就无法巩固。从目前全国的教学情况看,在把握“四史”教学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方面,一些高校还存在着模糊认识,容易受到社会上错误思潮的影响。譬如,国内外有人肆意断章取义、捕风捉影,其拼凑起来的“研究”严重偏离历史原貌;还有人故意歪曲史实,甚至杜撰“历史”,在个别媒体特别是互联网上大肆散布和传播旨在抹黑、歪曲和诋毁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言论,对部分青年学生产生误导和消极影响。有鉴于此,正本清源、加强“四史”教育,高校必须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否则,非但许多历史的原貌搞不清楚,还将影响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和高校思想稳定。

  把握“四史”教育的针对性,着力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 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正确的历史观可以带来价值认同的最大化。这种认同是指青年学生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一种带有肯定性的心理判断和情感归属,会带来思想上的统一、行动上的一致。因此,共同的历史观可以被视为一种软权力资源或具有整合作用的“社会水泥”,旨在用来塑造社会的“普遍共识”,赢得大众的积极赞同。对于高校教育而言,通过有效传授、传播正确的历史观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弘扬传承我们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对国家治理的认同,这正是高校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

  当前,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世情国情社情都发生巨大变化,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都是“90后”“00后”,他们深受全球化、信息化和社会转型的影响,思维更活跃,权利意识、平等意识、自我意识显著增强,生活上去中心化、碎片化明显。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但仍然处于价值观成型的阶段,缺乏对各种思潮的辨别能力,容易在生活学习的压力下、互相激荡的多元化社会中迷失自我。与此同时,一些对“四史”的不良解读和错误认知不时沉渣泛起。特别是那些自称“价值中立”的民间研究者的解读更具误导性,有人甚至试图用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来夺取历史解释权;一些青年学生受错误思想影响,不愿认同主流的历史观点,生怕被贴上标签;还有一些大学生在认识上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和“四史”完全割裂开来。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四史”教育的弱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留下了巨大的意识形态“真空”。因此,大力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四史”教育,已成为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思想政治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四史”教育作为带有鲜明价值取向的“历史课”,不仅需要讲好传授好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历史知识,更要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解疑释惑,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培养更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淘文库网) 授课形式也要从教师一言堂向问题启发式转变。在教学中既要坚持系统传授,也要善于设疑引思,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而这个问的要点,不是去问“是什么”,而是要问“为什么”,让学生在“四史”的学习实践中去思考和辨析,提高学习兴趣,勇于思考知识,勤于钻研理论。

  把握“四史”教育的时代性,着力增强学生的使命意识 ____总书记指出:“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我们的人民正在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当代青年学生正处于我们国家最好的时代,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高校开展“四史”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更好地把握现在中国发展的大势,树立自己的使命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的志向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贯通起来,实现个人成才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结合。因此,高校“四史”教育的一个基本教学逻辑就是从讲党的历史知识开始,从建立学生的正确历史观着眼,最后落脚到让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从这个角度看,高校“四史”教育虽是讲历史,却又不是简单的历史教育,而是和当代中国政治紧密联系。它的根本任务在于服务现实,告诉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然和应然,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故而,以史鉴今、立德树人就成了“四史”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这个方面,加强高校“四史”教育对立德树人、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加强“四史”教育有助于解决历史教育为谁服务的价值观问题。实现和维护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立足点,“四史”教育同样以这一点立足。“四史”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导向正确”。只有方向正确了,才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深刻揭示党的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让广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下,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第二,加强“四史”教育有助于解决观察历史和分析历史的世界观方法论问题。“四史”涉及时间长、内容多、范围广,不仅需要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还需要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情况有全面把握。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学生要深入历史发展过程内部去理解掌握其脉络和规律,就必须掌握正确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这个里面,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学生才能正确地揭示本质、把握规律,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进而在现实的大风大浪面前站稳政治立场,占据理论制高点,保证人生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三,加强“四史”教育有助于解决国家育人育才和增强学生使命担当问题。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其中育人是本,因此必须将立德放在育才的首位。在大学这个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四史”教育需要把育人育德思维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为什么进行“四史”教育、做什么样的“四史”教育和如何做好“四史”教育这三个基本问题,坚持用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历史教训警示人。在教学中坚持把“四史”教育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增强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力争培养出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全球视野和引领时代的一流人才。

第四篇: 什么是“四史”?为什么要学“四史”讲稿

学四史 守初心——学四史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欲达此目的,就必须编写一系列观点正确、史料充分、真实可信的党史著述和读物。最近,中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经数年努力编著而成的《中国共产党天津历史》第二卷(1949——1978),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即是为此所做的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中国共产党天津历史》第二卷全面准确地记述了从1949年天津解放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时期内,在党中央领导下,天津党组织带领全市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党组织自身建设发展的不平凡历程。该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性原则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指导思想,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秉笔直书的史学品格和传统,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天津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把握、对历史成就与失误的评判、对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对历史规律与趋势的概括,体现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央有关重要文献为依据,彰显了编著者把握这一重大历史研究课题的智慧和能力,凝聚了编著者长期以来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一部蕴含丰富正能量和营养剂的天津地方党史研究专著,一部可供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习研究、汲取营养、接受教育的教科书,一部对于我们看成败、鉴得失、明正误、知兴替大有助益的信史力作,具有鉴古晓今、资政育人的功能和效用。该书具有多方面的成就和特色,举其要者,以下几点尤其突出。 

  一、基本观点坚定正确。该书记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党组织带领人民在新中国建立后的近三十年间进行曲折探索的历史,这是一段正确与错误、成功与挫折、经验与教训错综交织的历史,其中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是刚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和国艰难探索的真实反映和生动写照,要全面准确地写好这段历史,并非易事,而该书基本做到了这一点。该书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了在天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阶段,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并在长期奋斗中积累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一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同时并不回避期间发生的失误和得到的教训。可以说,作为修史之本和立论之基、据以统领全书的政治理论观点是坚定正确的,从而使得该书兼具营养剂和清醒剂的双重功能。

  二、篇章布局严谨科学。该书共设置四编十七章计六十二节逾四十万字,基本上以中国共产党天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经,以每一历史阶段发生的重大或重要事件为纬,秉持时空交叉、经纬结合理念,基本做到篇章布局严谨科学,结构安排规范合理,贯彻了党史研究应当遵循的“古今中外法”原则,做到从纵向联系与横向比较中求得历史的真谛和规律,叙述事件条分缕析、层次分明,形成结论水到渠成、毫不生硬,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可信度、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地方特色比较明显。该书作为专门记述新中国成立后近三十年间中国共产党天津历史发展的正史专著,无论在章节设置还是内容安排上,都注重体现天津地方特色。例如天津解放初期的“实现城市接管”、“没收官僚资本与组建国营经济”、“依靠工人阶级恢复生产”、“稳定经济秩序”,以及在革除旧社会痼疾过程中的“收容安置乞丐”、“铲除脚行把头制度”、“禁绝鸦片烟毒”,“取缔妓院”、“取缔一贯道等反动会道门”,尤其是“三反”“五反”运动中揭发出大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并予以严惩的新中国第一反腐大案,都是发生在天津但对推动全国相关工作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史实和事件,书中都予以详细交代和论述。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由陈伯达一手策划制造许多冤假错案的天津南郊“小站夺权经验”,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由江青炮制的天津“评法批儒”、“揪现代大儒”、“批党内大儒”典型和“小靳庄经验”,都在全国产生了恶劣影响,该书均秉持对历史负责的精神,以较多篇幅予以揭露和批判。这样就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天津党史的地方特色。

四、文献资料丰富翔实。该书大量引用了第一手的档案、文件资料,以及由权威文献出版部门编印的文献资料,统计数字则采用由权威统计部门编印的正式统计资料;
所引某些领导的报告或讲话,则是代表某级组织在正式会议上所作,已不具个人色彩,实则具有档案文献的意义;
对纯粹的个人回忆资料则是慎而又慎、基本不用。该书还尽可能吸收和借鉴了近年来党史研究的新成果,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的研究成果。编著者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从而使得该书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引用既做到旁征博引、丰富翔实,又做到取舍得当、繁简适度,有助于实现史料确凿、立论有据、经得起检验和推敲的编著宗旨。  

  五、文字表达严谨规范。该书是在中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统一组织下多人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是集体智慧和奋斗的结晶。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在内容把握上前后照应、语言风格上相对统一、文字表达上基本一致,形成“文虽成于众却如出一人”的效果,往往很不容易做到,而该书在这方面也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从整体上看,该书语言风格基本一致,文字表达基本做到清新流畅、严谨规范。尤其是结束语部分对新中国成立后二十九年间天津党组织领导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五个方面伟大成就和八点重要启示的概括,做到了抓重点、秉大义、去陈言、有新意,高屋建瓴,凸显功力,无论是内容的归纳和凝练,还是文字表达的严谨和规范,都达到较高水平,在同类著述中堪称典范。

  如同任何优秀作品都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疏漏和缺陷一样,《中国共产党天津历史》第二卷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如该书的某些章节对一些引用资料提炼不够,一些属于议论性质的内容表达显得有些细碎和不够连贯。这虽属瑕不掩瑜,但毕竟为有待升华和完善之处。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天津历史》第二卷作为全面记述从天津解放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这一阶段天津党组织历史发展的奠基性党史著作,是一部非常有助于人们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的信史力作,具有较强的先进性、权威性和示范性,以及较强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导向意义。该书的出版发行,对于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对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尤其是教育青少年”的重要指示,推动和促进学党史、听党话、跟党走的主题教育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篇: 什么是“四史”?为什么要学“四史”讲稿


【模拟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请结合新时代青年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光荣使命。只有切实加强对“四史”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才能深入地了解历史事实、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历史规律、得出历史结论,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最终才能成长成才为新时代的参天大树。
一、学党史就要“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只有学党史,才能对中国共产党有更深刻、更完整、更科学的认知,也才能在这种认知中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何以是“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进而有效抵御一切歪曲党的历史、否定党的领导、抹黑党的领袖和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迷雾,不断增强对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从而真正把稳人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学新中国史就要“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学习新中国史,就是应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的前途命运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摆脱“小我”的局限,提升“大我”的格局,涵育“无我”的境界,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到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有机统一起来,永远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踏上新征程、扬帆新时代。
三、学改革开放史就要“敢担当、善作为、勇创新”。40多年改革开放史是中国人民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现着中国人民敢拼敢闯、苦干实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进取精神,深刻诠释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时代之问。青年既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见证者”和“受益者”,也必将成为新时代“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推动者”和“中坚力量”,要矢志不渝地坚守和践行这一初心和使命,勇做时代的弄潮儿,用青


春奋斗助力伟大事业。
四、学社会主义发展史就要“坚信仰、固信念、强信心”。一部500余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刻诠释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时代之问,是一部“坚定信仰、牢固信念、增强信心”的“好教材”。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最根本的就是要擦亮信仰的马克思主义底色,“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习总书记说这“三问”“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新时代青年只有修好“四史”这门必修课,才能从“四史”学习中感悟到爱党爱国情怀、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推荐访问:讲稿 要学 ldquo 什么是 什么是“四史”?为什么要学“四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