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沙文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规章制度 >

再生党的制度资源探析

发布时间:2022-11-10 18:00:1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执政资源是一个政党执政的基础条件,而党的制度资源建设是党的执政资源建设的重要部分,并在党的其他各项建设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再生党的制度资源,是对党在执政过程中制定和遵循的原有尺度的重新衡定,其根本目的在于丰富党的执政资源,进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双周座谈会的重启与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再建,生动诠释了新形势下再生党的制度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为党的制度资源持续再生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制度资源;双周协商座谈会;协商民主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6-0023-02

一、再生党的制度资源的内涵

执政资源是政党政治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西方学者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执政资源的概念,但十八世纪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关于“合法性”资源的论述,却对世界各国学者在政党政治方面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1](p2)。而从中共党史的视角来看,首次提出“执政资源”这一概念,始见于胡锦涛的一次讲话中。2004年6月29日,胡锦涛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而进行的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第一次提出了包括执政资源在内的执政理论建设体系:“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主要方面。”[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而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重视党的执政资源的再生与建设。

近些年来,政界和学界对再生党的执政资源的研究愈益重视,相关研究成果颇丰。当然,对于“执政资源”这一概念,不同的学者因研究视角的不同而有多种界定。有些学者将执政资源在总体上分为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两大类,物质资源即执政党执政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条件的总和,非物质资源则包括政党的纲领、制度、政策、组织机制等。还有学者将执政资源分为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历史资源和意识形态资源,政治资源又包括权利资源、组织资源、制度资源、公信资源等。[3](p12)在这些界定中,虽然已经意识到制度资源在执政资源中的重要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关于制度资源的专门研究则相对较少。

制度作为一把标尺,具有重要的导向、规范、裁判、监督的功能。而党的制度资源即党在执政过程中制定和遵循的各种尺度,是党稳固执政地位的重要保障性资源,是党治国理政的有效工具。邓小平曾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4](p320)胡锦涛进一步强调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5]这些论述,无疑也凸显出制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它是执政资源建设的重要部分,并在党的其他各项建设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而制度资源的再生即是对党在执政过程中制定和遵循的原有尺度的重新衡定,既包括矫正和补充原有尺度的不足,也包括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划设和制定新的尺度。从根本意义上讲,再生党的制度资源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丰富党的执政资源,进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长期以来,虽然我们在制度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目前依然存在现有制度的针对性不强、制度间的协调性不够等问题,已有的制度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有所消耗,这就使我们不得不正视和解决制度资源的匮乏问题,以及建设新的制度资源的紧迫性问题。從这个意义上说,再生党的制度资源是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不仅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治本之策,也是顺应国家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

二、双周协商座谈会的重启及其动因

双周座谈会是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前身,双周协商座谈会是双周座谈会的重启与创新。2013年9月18日,在全国政协第六次主席会议上,主席团审议通过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双周协商座谈会工作办法(试行)”,这标志着双周协商座谈会即将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那么,为何此时要启动双周协商座谈会呢?这还得先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双周座谈会”说起。1950年3月14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章伯钧等人提议通过召开座谈会来拉近各党派之间的距离,并针对政策时事、统一战线工作加强沟通和交换意见。提议一经发出,即得到广泛响应,最终达成一致决定,将座谈会定名为“双周座谈会”。1950年4月20日,第一次双周座谈会通过讨论、报告、座谈相结合的方式顺利召开。1950年9月21日,双周座谈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双周座谈会暂行组织办法》,规定:“双周座谈会系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发起,联合各人民团体为交换有关思想、政策、时事及统一战线工作意见而设立;双周座谈会之主席,由总部在京之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依政协次序轮值;双周座谈会每两周开会一次,由轮值主席召集之;双周座谈会之座谈题目,于前一次座谈会决定。”[6](p135)而随着会议的不断召开,会议规模逐渐扩大,有时参会人员多达200人,在短短的会议时间内是很难进行深入讨论交流的,因此不久就对《双周座谈会暂行组织办法》进行了修改。1955年4月15日,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双周座谈会改为不定期举行。1957年以后,“双周座谈会”更名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座谈会”,至1966年7月之前,共举行了114次座谈。“文革”开始后,双周座谈会停止活动。1978年2月24日,第五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在京举行,这标志着全国政协会议的恢复,但双周座谈会却未能及时跟进。直到2013年10月22日,全国政协才召开了由俞正声主席主持的第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双周座谈会之所以选择在此时重启,正是契合了当下我国完善协商民主工作的现实需求。这样说的理由是:长期以来,关于政协工作有一个“年委员,季常委,月主席”的说法,意思是说,全国政协委员一年开一次大会,政协常委一个季度开一次会,政协主席一个月开一次会。这种制度安排,给人的感觉是协商民主缺乏常态性、持续性,以致于弱化了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功能。鉴于此,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也包含着加强协商民主之内容。在此背景下,全国政协决定借鉴历史上的“双周座谈会”并加以创新,推出了“双周协商座谈会”这一新举措。

仅从字面上看,“双周协商座谈会”较之于以往的“双周座谈会”,增加了“协商”二字,使协商民主的意味更加浓厚。换言之,构建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的主旨,就在于进一步推动协商民主的发展。正如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首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所强调的:“建立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通过定期邀请各界别委员主要是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座谈交流,听取意见和建议,使双周协商座谈会成为沟通思想、增进共识、协调关系、凝心聚力的协商平台”。

三、重启双周座谈会对再生党的制度资源的有益启示

其一,不断推进制度改革与创新,是党的制度资源再生的前提与动力。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党科学执政、长期执政的基本保障。“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備、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7]而双周座谈会的重启,有力佐证了制度改革与创新对于再生党的制度资源的重要意义。众所周知,政治协商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下确立起来的,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政治协商会议的双周座谈制度就已建立,这种制度在新中国诞生后的前十几年经济政治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当时的双周座谈会由于参加人数众多,参会者往往各自准备议题而不能集中精力于国家政治经济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因而难以充分达成共识、形成议案。这次重构后的双周协商座谈会,采取的是会前统一议题并组织专题调研、会中集体讨论的形式。每次会议都紧扣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代表委员们提出的提案展开,而这些提案往往都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面临的重点问题;然后再根据议题邀请委员专家充分组织调研,并在集中调研成果之后进行充分的讨论与协商。这种制度安排,足可以确保议题的集中度和实效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是对我党领导的协商民主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创新,有助于推进政治协商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进而能够更好地丰富党执政的制度资源。

其二,再生党的制度资源离不开对传统制度资源的再开发、新运用。再生党的制度资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根据新情况、新问题,适时地调整、创新党的传统制度资源,防止制度资源的过量流失。那些传统的制度资源,之所以能延存日久,总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合理的价值。对这些传统制度资源,如果简单地完全抛弃或搁置不用,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甚至将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这对巩固和丰富党的执政资源是极为不利的。长期以来,政治协商会议作为我国民主协商制度的体现与载体,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优化国家治理虽然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但其工作方式长期处于“年委员,季常委,月主席”的状态,显然不能适应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需要予以调整与创新。再加上经济社会的持续、高效发展,需要广大人民群众意愿与智慧的充分融汇和沟通,需要更好地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而政协委员们也要求就国家的决策与发展更多地进行参政建言。因此,政协工作需要一种更加高频次、常态化的工作机制。而全国政协通过对建国初期已有的“双周座谈会”这一传统制度资源的再开发、新运用,以“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形式重启双周座谈机制,更好地发挥了政协的协商民主平台作用。正如中共中央党校洪向华教授指出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以其内容广泛、议题具体、氛围民主、讨论深入、成果丰富,成为政治协商民主经常性平台和重要品牌,发挥了委员作用,活跃了政协工作。”[8]

其三,制度资源再生应该着眼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制度创新与建设根植于人民群众的需要,必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高度重视和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只有群众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积极建言献策,制度的制定才能够更加切合民情民意,民主化进程才会不断向前推进,制度资源也才能够有效地再生。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参政议政的政治协商民主制度,自其创建以来,就一直基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深度联合与高度信任,开通了我国各阶层人民发扬民主、行使民权的良好方式与渠道,是符合中国各个社会阶层、社会团体根本利益的一种政党合作机制。而双周协商座谈会作为政治协商的一种工作形式,紧扣“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关键性课题、研究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这一要求,从关系全局的小问题入手,选准一个切入点,真正把它研究透,实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从而切实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政协委员通过这个渠道,可以更广泛地对国家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建言献策,进而可以更好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徐昕.执政资源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2]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强调大力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N].人民日报,2004-06-30.

[3]刘先春.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04-09-20.

[6]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7]石仲泉.以改革解决制度建设存在问题[N].深圳特区报(理论周刊),2011-08-09.

[8]洪向华.加强和完善双周协商,推动政治协商工作再上新台阶,复兴网评,2015-03-04,http://opinion.cntv.cn/2015/03/04/ARTI1425455790304669

.shtml

推荐访问:探析 再生 制度 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