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沙文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逻辑结构与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2-11-03 20:40: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态文明兴衰论、生态生产力论、生态民生论、生态系统工程论、生态法治论等重要论断,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也是一个逻辑结构非常严密的理论体系,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价值取向、重点任务、发展动力、国际视野等方面进行了深刻论述,形成了完整的理论架构,具有丰富的内蕴。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深化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能够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美丽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为世界工业文明转型及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时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内容;逻辑结构;现实意义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4.003

中圖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4-0014-08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 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逻辑结构和现实意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做出应有的努力。

一、要点解析: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包括生态文明兴衰论、生态生产力论、生态民生论、生态系统工程论、生态法治论等重要论断,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1.生态文明兴衰论

从唯物论角度审视可知: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判断人民生活幸福与否的标准之一,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的生态条件。对此,习近平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 该论断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宏观视野出发,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概括了生态与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认识论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理论。面对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和发展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过去经济发展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后,才得出了这一科学论断,这为我国今后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纵观人类文明历史长河,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森林茂密、水草肥美、生态良好的地方,这恰好印证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科学论断。后来,许多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由于没有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导致水土流失、青山变为秃岭、沃野变成荒漠,最终自身文明成果灰飞烟灭,这都是生态遭到破坏所致,如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的衰落,楼兰古国的消失都是如此;还有后来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没有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文明的衰落,或者文明中心的转移,上述这些实例充分说明“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兴衰论”,首先,揭示了生态兴衰与文明兴衰具有密切的联系;其次,从文明发展的历史视野深刻阐释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极其重要性,揭示了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与客观规律,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华文明全面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南。

2.生态生产力论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揭示了生产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根本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开发利用大自然的能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3] 在生产力各要素中,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都来源于自然界;因此,生态环境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与生产力都息息相关,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因此,习近平强调:“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4] 该论断阐明了生产力与生态文明的紧密联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新的活力与时代内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力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就使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显得尤为紧迫。习近平“生态生产力论”为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即在日常社会实践中引导广大民众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思想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丰富升华了我们党的生产力学说,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方向指引。当前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及时转变传统发展思路,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把生态、绿色、环保理念充分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自觉推动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生产力论”,要求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同,这对于指导我们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深远的意义。

3.生态民生论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必先惠民,惠民必须找准切实可行的路径。随着人民群众对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习近平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5] 该论断揭示了生态和民生的关系,从“执政为民”角度强调了生态惠民的价值取向,丰富了党的生态惠民思想。习近平的“生态民生论”,揭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就生态文明与民生的关系而言,建设生态文明就是改善民生,就是不断满足人民对良好生存环境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说明人民的美好愿望不再仅仅停留在物质生活上,而是包含了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优美的生活环境等很多方面,是对美好生活的全面期盼,尤其是对优质生态环境的追求与渴望。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土地沙漠化、大气污染、水土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广大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老百姓渴望蓝天、绿地、净水、新鲜的空气等优质生态产品,这体现了生态环境在人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对此,习近平积极回应了人民对优质生态环境的期盼,适时提出“生态民生论”,老百姓过去盼温饱、求生存,现在盼环保、求生态。[6] 习近平从民生视角阐释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意义,彰显出中共党人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多年努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治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然而与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在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习近平认识到生态环境与民生问题的辩证关系,只有让人民幸福地生活在优美环境中,才是改善民生。因此,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从而使“生态民生”的重要性得到充分凸显。

推荐访问:主要内容 新时代 现实意义 逻辑 生态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