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沙文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形势政策论文冬奥精神(完整)

发布时间:2022-06-12 13:15: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形势政策论文冬奥精神(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形势政策论文冬奥精神(完整)

形势政策论文冬奥精神4篇

第1篇: 形势政策论文冬奥精神

《形势与政策》课程试题 【A】卷答题纸

阅卷须知:阅卷用红色墨水笔书写,得分用阿拉伯数字写在每小题题号前,用正分表示,不得分则在题号前写0;
大题得分登录在对应的分数框内;
统一命题的课程应集体阅卷,流水作业;
阅卷后要进行复核,发现漏评、漏记或总分统计错误应及时更正;
对评定分数或统分记录进行修改时,修改人必须签名。 

特别提醒:学生必须遵守课程考核纪律,违规者将受到严肃处理。

国际恐怖主义“新生态”的成因分析

摘要:2014年以来,国际恐怖主义“全面开花”,逐渐形成了一个从东南亚经南亚、中东至非洲的“C”型恐怖主义新版图,其中“伊斯兰国”在中东地区肆虐作歹、全球扩张,南亚恐怖势力“胜利在望”、强势复苏,非洲恐怖活动愈发猖獗、大案频发,东南亚恐怖活动也有复燃之势。当前,国际恐怖主义正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恐怖主义“新生态”渐趋成型,国际反恐斗争面临严峻挑战。

关键字:国际恐怖主义 新生态

引言:国际著名智库“经济与和平研究所”2014年11月发布的《全球恐怖主义指数报告》统计,2013年,在全球87个国家发生了9814起恐怖袭击案件,比2012年增长了44%。从当前国际恐怖活动态势判断,2014年的全球恐怖袭击次数恐将再创新高。随着国际恐怖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肆虐和泛滥,一幅以中东、南亚和非洲为主要策源地的国际恐怖主义新版图逐渐形成。

一、国际恐怖主义“新版图”

2014年以来,“伊斯兰国”(前称“伊拉克和沙姆伊斯兰国”,曾是“基地”组织在伊拉克的分支机构)异军突起、攻城略地,占领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大片土地。6月29日,该组织悍然宣布建立横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哈里发国家”,其头目阿布·巴克尔·巴格达迪当选为最高领袖“哈里发”,并号召全球穆斯林支持和效忠于他。据美国中央情报局估计,“伊斯兰国”的规模可能在3万人以上,而且该组织财力雄厚,总资产高达20亿美元,称得上是“全球最富”的恐怖组织。凭借雄厚的财力和人力,“伊斯兰国”迅速蹿升为国际恐怖势力的“领头羊”。

在伊拉克,“伊斯兰国”大力挑拨、刺激教派冲突,对执政的什叶派政权构成严重威胁。2014年4月,“伊斯兰国”发布2013年度战果报告,宣称2013年共发动了9540起袭击行动,包括4465起路边炸弹袭击、600起汽车炸弹袭击和1083次暗杀行动。而伊拉克政府2015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该国发生的各类恐怖袭击和暴力冲突共导致15538人死亡、22000人受伤,成为2007年以来“最血腥”的一年。

在叙利亚,自2011年国内冲突爆发以来,叙利亚本土的极端势力也呈现井喷式发展,出现了许多极端主义团伙,其中势力最大的是“支持阵线”。该组织在“伊斯兰国”的直接扶持下于2011年底成立,不久就迅速发展壮大,成员达到1万多人,成为反对叙利亚巴沙尔·阿萨德政权的“中坚力量”,频繁制造恐怖袭击大案。

随着“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坐大,伊、叙边界已经名存实亡。“伊斯兰国”把伊、叙当作“根据地”,进一步向中东地区国家渗透蔓延,成为该地区最大的恐怖威胁。2014年“伊斯兰国”在黎巴嫩、约旦等伊、叙周边国家多次作案。伊拉克驻美国大使鲁克曼表示,“‘伊斯兰国’的兴起是一个全球肿瘤。如果国际社会不能有效协调应对,那么将导致出现一千个本·拉登”。美国参议员格雷厄姆也警告,伊拉克正迅速变为对美国实施袭击的新策源地。

2014年,阿富汗塔利班等武装组织活动更加频繁,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发生多起重大恐怖袭击,塔利班9月22日发表声明拒绝承认新当选的阿富汗总统阿什拉夫·加尼,还警告称塔利班会继续作战。联合国阿富汗援助团12月19日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自2014年初至11月底,阿富汗平民的死伤人数分别为3188人和6429人,平民伤亡人数较2013年增加近两成,创有记录以来的新高。面对日趋恶化的安全形势,美国被迫调整政策,宣布减少计划中的撤军人数。

在阿富汗的邻国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塔利班不断在巴基斯坦的经济、政治腹地制造事端,2014年6月8日更是对卡拉奇国际机场发动了骇人听闻的袭击。面对恐怖活动的持续威胁,巴政府不得不于6月15日宣布在位于该国西北部的部落地区开启前所未有的全面反恐战争。而巴基斯坦塔利班则掀起报复性恐怖袭击浪潮,12月16日,悍然袭击了巴基斯坦西北部城市白沙瓦一所军人子弟学校,造成至少141人死亡,震惊国际社会。

自2013年5月尼日利亚政府军在该国东北部开启完全按照“战争模式”进行的反恐行动以来,“博科圣地”与尼政府军间的对抗日趋激烈。据统计,2014年一季度因“博科圣地”恐怖活动而死亡的平民超过1500人。“博科圣地”活动范围向该国政治、经济重心延伸,4月14日,尼首都阿布贾的一个汽车客运总站遭“博科圣地”炸弹袭击,造成72人死亡。“博科圣地”还大肆袭击学校和进行绑架活动。同样在4月14日,尼东北部博尔诺州一所女子学校遭“博科圣地”突袭,276名少女被绑架,大部分学生被以极低的价格卖给武装分子当奴隶或妻子。同时,“博科圣地”还不断向尼邻国扩张。2015年1月1日,“博科圣地”在喀麦隆极北大区杀害了11名公共汽车乘客。而就在两天前,“博科圣地”在极北大区杀害了十几名卡车司机……

在索马里,2014年以来,非盟维和部队联合索马里安全部队针对“青年党”发动了新的攻势,夺回了几座城镇。但“青年党”依然控制着索马里中部、南部的广大农村地区,继续进行游击战,多次袭击索马里总统府和政府高官。2014年2月总统府遭遇汽车炸弹和恐怖分子袭击,造成14人死亡;
7月,“青年党”再次袭击总统府。同时,“青年党”还将触角伸向了肯尼亚等周边国家。2014年6月15日,肯尼亚姆佩凯托尼遭“青年党”袭击,造成49人死亡;
11月22日,“青年党”在肯尼亚北部劫持一辆巴士,杀害28名非穆斯林乘客;
2月2日,“青年党”袭击了肯尼亚北部的一个采石场,杀害了36名工人。

“基地”组织北非分支在马里的扩张虽然遇到阻击,但其实力并未遭到致命折损,开始通过路边炸弹、汽车炸弹、伏击等形式与外部围剿力量展开周旋。在遭到打击的压力下,北非分支的活动范围不断向利比亚、突尼斯、毛里塔尼亚等国扩张,与各国极端武装相互勾连利用,建立新的活动基地。

二、恐怖主义“新生态”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9·11”后,恐怖主义在国际社会的严厉打击下仍很猖獗,个中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两个方面:从内部看,恐怖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复杂的历史社会根源,当今社会存在着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
从外部看,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依然有待统一,特别是对恐怖主义的界定、反恐双重标准等问题。因此,反恐斗争也应从多方面着手,靠单一手段、单一国家很难彻底铲除恐怖主义。

首先,暴恐手法更趋极端和残暴。“经济与和平研究所”发布的《全球恐怖主义指数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恐怖袭击造成17958人死亡,比2012年增长61%。而世界著名风险评估公司梅波克洛夫公司(Maplecroft)2014年7月23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与恐怖袭击有关的平民死亡数量正大幅上升,截至2014年7月的过去12个月里,全球有18668人死于恐怖袭击,与过去五年的平均水平相比上升了30%。这些都显示出恐怖袭击的手段越来越致命。

其次,在暴恐路线上选择“建国”路线。国际“圣战”运动近年出现了关于优先打击“近敌”(伊斯兰国家世俗政权)还是优先打击“远敌”(西方国家)的争论。长期以来,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传统恐怖势力主张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作为首要打击目标,将西方在伊斯兰世界的盟友列为第二目标,最终恢复建立“哈里发”帝国。而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新生恐怖势力则倡导在控制区迅速建立“政权”,实行严苛的伊斯兰教法统治,然后再不断向外扩张。由于“基地”组织多年未能在西方策划实施有影响力的恐怖袭击,其袭击“远敌”的路线逐渐失去吸引力。而“伊斯兰国”2014年6月成功建立“哈里发国家”,设立完整的、上下一体的国家机构“治理”控制区。“伊斯兰国”一举实现了国际“圣战”分子长期以来的梦想,其代表的暴恐新路线未来可能会得到更多恐怖势力效尤。

三、恐怖主义的根源

如果说贫穷产生恐怖主义,必然的结论是越贫穷越产生恐怖主义。可是显而易见,滋生恐怖主义的地区并非是当今全球的“首穷”。全球最贫穷的地区是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然而事实上恐怖主义分子没有一个是这个地区的人。如果具体到恐怖主义分子个人,如本·拉丹,则富可敌国。从纵的方面看,历史上贫穷的时代和地区实在太多,却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大规模的极端行为。说贫穷是恐怖主义的根源,还意味着有贫穷就会有恐怖主义。但是可以相信,在消灭贫穷以前,人类完全可以消灭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既不与贫穷相始,也绝对不会与贫穷相终。贫穷与恐怖主义在程度上不相匹配,在时间上不相始终,这说明贫穷与恐怖主义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再看所谓宗教信仰差异问题。凡差异都是双方的,你与我有差异就意味着我与你也是有差异的。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犹太教和基督教有差异,也就意味着印度教、犹太教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有差异。如果说宗教信仰差异是恐怖主义之源,那么合理的结论必然是各大宗教里产生的极端分子的数目应当大致平衡。可是有目共睹,现实并非如此。有人说阿拉伯穆斯林是恐怖主义的源头,其实不然。自7世纪初伊斯兰教创立以来,历史事实说明,穆斯林与恐怖主义并无因果关系。宗教信仰差异是从来存在的,而恐怖主义却不是从来就存在的;
宗教差异永远存在,而恐怖主义今后必不会与任何宗教同寿。所以恐怖主义之根源决非所谓“宗教信仰差异”一语所可搪塞。 

  最后看民族压迫问题,所谓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领土的占领。那么本·拉丹是巴勒斯坦人吗?纽约世贸大厦里的遇难者是犹太人吗?如果说极端分子与巴勒斯坦人都是阿拉伯兄弟,是兄弟就应该帮弟兄一把,那么历史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如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南北美洲,都发生过排华、拒华、迫害华人的事件,如此说来全球华人是否就应该组织自杀性的爆炸集团,到这些国家去袭击平民,搞恐怖活动?阿拉伯人虽然曾经建立过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可是在更多的历史时期里是被异族占领的,在过去被占领的时代和地区里并没有产生如此规模和强度的恐怖主义行为。放眼世界古今,民族压迫是常例,而恐怖主义却只是很近的新事物。八年抗战期间,日本对中华民族的压迫莫此为甚,可并没有产生恐怖主义。无论南美北美,印第安人都不是主人,都是被压迫的民族,也没有产生恐怖主义。这说明,所谓民族压迫产生恐怖主义之说,也是难以充分成立的。 

  形式逻辑告诉我们,有新现象出现,必定是因为有了新原因。既然恐怖主义是国际社会肌体上的新菌株,那么古老的存在肯定不是这种新菌株的充分根由。当然,我们也不能说恐怖主义与贫穷、宗教分歧和民族压迫无关。我们可以说,贫穷、宗教分歧和民族压迫是产生恐怖主义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恐怖主义必定另有更直接的根源、更充分的条件,我们必须继续寻找。

四、我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及防范对策

恐怖主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成为当代国际政治重要前沿问题之一。就现实层面来看,它的存在和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日益构成威胁和挑战。在某种情况下,恐怖主义活动丝毫不亚于一场局部战争,因此,不打击恐怖主义就难以维持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制度和国情不同,中国诱发恐怖活动的因素相对较少,国际恐怖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和冲击较小。但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也给中国再次敲响警钟:中国绝非远离恐怖主义的“安全岛”, 中国在对付恐怖主义问题上切不可掉以轻心。      

翻开世界地图,人们不难发现中国与国际恐怖主义有多么紧密的“地缘联系”。作为恐怖主义的“大本营”,中亚地区位于费尔干纳盆地,该盆地位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遍及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诸国,东部边缘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连。该地区贫穷落后,民族宗教矛盾错综复杂,汇集了三股黑恶势力:分裂主义势力、极端宗教主义势力和恐怖主义势力。       

中亚地区与中国西北边陲毗邻,实际上已成为三股恶势力对中国进行分裂与恐怖暴力活动的“前进基地”。境外的极端宗教势力和民族分裂组织,不仅以中亚为根据地,频频在国外制造分裂中国的舆论,试图扩大国际影响,而且竭力向中国西北民族地区渗透。他们向新疆境内的民族分裂势力提供资金和武器弹药,为其培训武装恐怖分子。据外电报道,2000年,两名新疆分离主义势力的成员在车臣战争中被俄罗斯军队俘虏,遣返中国。盘踞在土耳其、中亚等地的民族分裂势力还试图联合蒙、藏等宗教分子搞破坏活动。由此可见,新疆的民族分裂势力与境外民族分裂势力和极端宗教势力已狼联合,中国西北边境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渗透和冲击。  

“疆独”、“藏独”——中国最大的恐怖主义威胁  

  中国西北地区的民族分裂活动、恐怖活动呈活跃、上升势头,除了受境外“三股恶势力”的影响和策动外,还缘于这一地区所固有的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的土壤。  

  中国西北地区聚居着回、维、乌、哈、塔、吉等少数民族,早在七世纪中叶就接受境外伊斯兰教的传播。因此,境内外的同一民族在宗教、文化和习俗上存在着“同质性”。“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根深蒂固。它们宣扬“天下穆斯林是一家”,“所有突厥民族应建立统一的国家”等等。它们甚至号召通过“革命”和“圣战”,实现“新疆独立”。从近年来的情况看,民族分裂势力确实呈现出极端的色彩。  

  与此同时,一些披着宗教外衣的恐怖主义组织纷纷成立。据披露,在境外的“东突独”组织就有50余个。在新疆境内,有组织、有纲领、有计划的恐怖主义组织也有40多个。一些组织已形成一定规模。  

这些以分裂国家为目的,以一定组织形成出现的恐怖主义组织对新疆地区的稳定与安宁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它们培训暴力恐怖分子,积极筹集武器弹药,实施恐怖破坏活动。以1997年伊宁大规模骚乱事件为标志,新疆民族分裂活动进入活跃期,带有“圣战”色彩的暗杀、爆炸等恐怖暴力活动频繁发生。

从以上分析来看,恐怖主义活动对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构成了日益紧迫的重大威胁,我国面临的反恐形势日趋严峻。

一是加大依法惩处和严厉打击力度;
二是提高人民群众的反恐、防恐意识和知识;
三是加强网络反恐力度;
四是注重源头治理,彻底铲除滋生蔓延恐怖主义的土壤;
五是推进国际反恐合作。

五、结语

恐怖实际上也是人类历史上一种被普遍使用并且适用的政治手段。广义的恐怖主义应该包括所有具有政治目的的暴力行为,其中应该有国家暴力行为、团体暴力行为和个人暴力行为。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关于恐怖主义的定义权逐渐被国家这一国际关系行为体垄断,一般定义为团体或个人的反政府、反社会的暴力行为。所以在对待恐怖主义的问题上我们不宜也不应该跟在美国后面乱跑,而应该有自己的态度与策略。要在反对恐怖主义犯人道性民族宗教分裂性与反对美国霸权主义之间寻找最佳的利益平衡,争取做到八面玲珑左右逢源。

参考文献:

1、王艳雯:《现代恐怖主义的历史根源》,《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论恐怖主义新发展及其对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影响》孔继萍 东北亚论坛 2003年1月1期 

3、《9.11”事件后日美关系的走向》 陆国忠 >2002年02期

第2篇: 形势政策论文冬奥精神

《影响当前国际安全的主要因素》

●美国的霸权主义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美国的霸权主义一直都在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冷战时期,美国霸权主义主要目标是阻止苏联扩张、削弱苏联实力;主要实施范围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周边地带和地缘政治上重要的“中间地带”;主要手段是军事上的对抗与遏制。冷战后,克林顿政府于1994年7月发表的《国家参与和扩展安全战略》中正式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明确提出了美国谋求领导世界,要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市场经济制度、美国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自由民主力量的战略目标。美国的“参与和扩展”战略表明,美国的全球战略不再是被动地遏制某一敌对国家的扩张,而是积极地向全世界扩展美国的势力和影响;美国的目标不再是与苏联争霸世界,而是独霸世界;美国全球战略的实施也不再有特定范围和限度,而是实施的空间范围更广,手段更多,目标更大。表现之一是对外军事干预有所加强。在“参与和扩展”战略下,美国在冷战结束以来对外干预出兵达50余次,每年用兵频率较冷战时期高出一倍以上。美国将所有国家分为四类,对所谓的“无赖国家”进行经济封锁制裁、政治颠覆与施加压力、军事打击的政策。崇尚武力是美国的主流文化和传统。美国自独立后至现在的伊拉克战争,共发动过70多次对外战争和侵略,共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武装冲突200次。除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外,美国基本上都是胜利者,而每次胜利都给他们带来了大小不同的回报,由此而形成了美国人的一种战争经济观:战争是国家最好的一种战略性投资。 

●宗教对当前国际安全的影响

宗教作为人类历史中最古老的社会现象之一,一直就与和平、战争和安全问题有关。但长期以来,权力政治作为国际事务中的“通用货币”和主流话语,一直流通于西方国际关系学界,而宗教问题则被国际关系研究者置于边缘地位。冷战的结束使被美苏两极对抗所掩盖的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得以释放,给国际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界一般认为,宗教主要通过以下路径影响国际关系和安全:首先,宗教观念和信仰通过影响决策者、社会舆论和普通民众作用于外交政策,这也是宗教影响国际关系和制度的最重要的方式;
第二,宗教是可被国际体制内各种行为体制利用的合法性来源之一,如“圣战”使战争行为合法化,而当代“正义战争”观念和“人道主义干预论”也具有宗教和神学渊源;
第三,“与国家有关的宗教行为体”和“非国家宗教行为体”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国际事务,而某些宗教领袖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有重要影响力;
第四,宗教成为国际关系中与军事和经济力量等相对应的“软实力”。宗教价值观念和准则以不同方式影响国际舆论和制度,而运用“软实力”也是宗教团体影响所在国外交政策的最重要如非唯一的方式;
第五,通过跨国/跨界宗教现象和运动,如宗教冲突、传教运动、宗教恐怖主义以及人权问题、人口增长和堕胎等与宗教有关的问题作用于国际关系和安全。

●非传统因素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恐怖主义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愈加凸显。2005年10月25日被美国内媒体称为是“悲剧的里程碑”。当日,美军在伊拉克阵亡人数突破2000人大关。截止到12月13日即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进入第1000天,美军阵亡人数已达到2149人,至此美军在伊拉克战争大规模作战阶段结束后的阵亡人数已是大规模作战阶段阵亡138人的十几倍之多。美发动伊拉克战争,未能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相反在伊境内乃至全球引发了更多的恐怖袭击事件,国际恐怖活动继续呈上升之势。截止到11月底,全球已发生较大规模恐怖事件约360余起,比2004年同期约增加20%;
造成约3000余人死亡,比2004年同期约增加10%.年内,国际恐怖活动遍及西欧、高加索、中东、南亚乃至东南亚的广大地区,英国伦敦、埃及沙姆沙伊赫、印尼巴厘岛、俄罗斯纳尔奇克、印度新德里等地均发生了重大恐怖袭击事件,造成惨重伤亡,特别是发生在约旦首都安曼的恐怖爆炸袭击事件,造成我国防大学学员代表团3人遇难、1人受伤。恐怖活动对国际安全造成的危害进一步显现。与此同时,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很严重。2005年8至9月,美国南部遭受飓风袭击,数百万人撤离,上千人死亡。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强烈地震,据巴方统计,截至11月8日,死亡人数已达8.7万人,2008年中国“汶川8.6级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伤亡,2010年日本“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的核泄露事件,造成了全球恐慌。非传统安全威胁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

◆ 面对目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中华民族复兴的紧急关头,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不要对党和政府施加不必要的压力,而应该无条件地同党和政府保持高度的一致,听从党和政府的召换,团结一致渡难关,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保驾护航;
同时,也应该出谋划策,力争积极、主动地打破目前的困境,化害为利,创造中国民族复兴的良好国际环境。从而促进我国复兴,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崛起!

第3篇: 形势政策论文冬奥精神

立足省情 抓住机遇

加快推进甘肃经济发展

摘要:结合我省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的基本国情,由此切入对省情深层次、更全面的认识,增强忧患意识,确定符合甘肃省情的发展思路,是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我们把握全局、做好各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基本依据。

关键字:

全国都在抓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甘肃怎样确定自身的发展定位,如何尽快缩小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全省2600万人民面临历史性的选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近30年,是甘肃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历史时期。尤其是近年来,甘肃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甘肃的面貌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仍是一个欠发达地区。概括地讲特点,一是地域辽阔,区位优势明显,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区位优势的作用亟待发挥;
二是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实力有所增强,但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平衡,地方财力依然薄弱;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产业层次有所提升,但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
四是各类资源比较丰富,但支撑经济增长的力量依然薄弱;
五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还未根本解决。

“抓住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加快结构调整,寻求跨越式前进。”甘肃省省长陆浩说,甘肃只能立足传统优势,培育新的优势,当务之急是深化改革,调整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结构。

  着力调整结构,按科学发展观打好攻坚战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之下,从粗放走向集约,以此为主旨的结构调整,成为贯穿甘肃经济增长的一条红线。发挥特色粮食生产比较优势,构筑粮食安全保障机制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食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基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长期努力,我省已经结束了吃救济粮的历史,基本实现了省内粮食供求总量平衡,并开始为全国粮食安全作贡献。去年以来,国际粮食紧缺影响到甘肃,出现了省内市场粮源减少、价格上涨、供给趋紧的情况。在新的形势下,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的压力不断加大。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我省粮食生产仍处于低水平紧度平衡,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缓慢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农民贫困、农业脆弱、生态恶劣,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面前的“鸿沟”。当前,关键是要从我省自然资源禀赋和欠发达的基本省情出发,围绕“强基础、保供给、保增收”的要求,把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有机地统一起来,既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又要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特色粮食产业成为我省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努力实现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

从总量看,我省粮食总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60亿斤以上,保持了供求总量低水平紧度平衡的态势。从结构看,我省粮食特别是口粮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大米、小麦缺口较大,全省大约有40多亿斤的小麦和10亿斤的大米依赖调入。玉米供应偏紧,马铃薯、玉米种子、啤酒大麦、豆类外销量较大。从区域看,粮食供求矛盾日渐突出,河西商品粮基地对全省的粮食贡献率逐年在降低,粮食产量已不能满足当地需要。陇东商品粮主产区调出量下降,全省吃商品粮的农民越来越多。从质量看,全省优质专用粮食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产量比重已达48%。
粮食供求总量平衡,是推进结构调整的基本前提。只有粮食安全有了保障,农业结构调整才能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我省农村贫困面大,城乡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水平低,一旦出现粮食数量短缺,价格大涨,农民买不起,政府补不起。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对粮食的需求将持续增加,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将持续上升,粮食需求刚性增长与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非常艰巨。
总体思路和基本考虑是:稳定面积,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改善品质,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确保省内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玉米、马铃薯和小杂粮等特色粮食生产,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粮食产业体系。实现总量平衡的目标,今后几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调整结构,主攻单产,推进粮食主产区由以河西为主的灌溉农业区向以中部为主的旱作农业区转变。

统筹协调,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

统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近年来,我省农民收入虽然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但农民增收的基础仍比较薄弱,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城乡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从未来看,遏制城乡收入差距,需要多方形成合力。坚持“扩大分子”和“缩小分母”并重,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对农民的补贴力度,不断激发农业的增产潜力、激活农村的要素潜能、激励农民的创业热情。着力构建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强化、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农产品价格不断上升、农村居民逐步转移的有效机制。

第一,强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机制,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第二,健全科技创新进步的动力机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第三,构筑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机制,把分散的农户纳入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第四,建立资源永续利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第五,完善农民培训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第六,形成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提升强农惠农政策支持能力。同时,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农民增收的外部条件;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环境。

加快发展农业发展,必须从我省农业和农村实际出发,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完善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素质等紧密结合,与当前农户家庭经营、市场经济不健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客观条件紧密结合,与各地开展的建设新农村选点、县域经济试点县和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寻求多种途径,加快发展。必须把脚下脆弱的基础夯实,统筹协调,才能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

走自主创新之路,构建创新型甘肃。

第一,破除束缚,坚定信心,确立建设创新型甘肃的战略目标。形势和省情决定,在推进自主创新上,必须要提高思想认识,解决好信心问题,正确看待我们的优势和劣势,排除一切畏难情绪,克服各种无所作为的消极倾向,勇敢地迎接自主创新带来的挑战。

建国以来,我省围绕资源开发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资源型经济结构。这种资源型的产业结构,导致经济增长粗放,也日益显现出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突出矛盾,成为我省经济缺乏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低的主要症结所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撑。必须牢牢把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难得机遇,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

只要我们深化改革、激活资源、整合力量、发挥优势,在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用心关注和研究各种新的发明和创造,就一定能够在自主创新方面大有作为,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在一些领域完全可以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广泛发动,完善政策,为构建创新型甘肃营造有利环境。省委、省政府建设创新型甘肃的决策,得到了全省各界、各市州的热烈支持和积极响应,掀起了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大会精神、齐心协力推进自主创新的热潮。

我省技术创新应着重在“营造环境、夯实基础、增强能力、支撑发展”的基本定位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从企业需求出发,组织产学研共同研发的运行机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加快人才结构调整,建立健全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省情的自主创新之路。我省科技工作围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目标,从省情实际出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设立甘肃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二是加快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的建设。三是努力改善省属科研院所基础条件。四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五是实施甘肃省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甘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也是一项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甘肃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新的历史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奋斗,一定能够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谱写出自主创新的壮丽篇章。

  锐意进取、百折不回的气概是一种宝贵资源

 我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立足改革发展的火热生活,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培育和弘扬甘肃精神,对于凝聚人心、鼓舞民气、鼓励创业、振兴甘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长期同严酷自然环境的不屈抗争中,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造就了陇原儿女独特的精神风貌,形成了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为核心的甘肃精神。这种精神包含了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崇尚实干、不甘落后,坚韧不拔、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奋发有为等丰富内涵,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发展需要这种精神,改革同样需要这种精神;
创业需要这种精神,创新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大力弘扬甘肃精神,全方位提升陇人品格,使之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弘扬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地域精神,塑造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尚品格是十分必要的,特别对于我们甘肃这样一个经济社会欠发达的省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我省经济的欠发达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甘肃目前总体上仍然处在一个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保障、加快发展的阶段。甘肃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对外形象,投资环境、人居环境、人文环境,最根本的是人的形象和素质。但长期以来,外界对甘肃的印象大多是荒凉、贫瘠、闭塞、落后,甚至有一些国内外媒体对甘肃的报道还有些失之偏颇,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强化正面声音,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之所以造成这种被动局面,与我们的发展水平、自然条件有关,也与我们系统地总结不够、包装不够、宣传不够有关。这些年来,其它一些省份,包括一些国外的大城市,都非常注重整体宣传、推介自己的形象。因为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资本的转移、人才的流动,关系到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长期在这里生息繁衍而形成了具有各民族自身特点的文化。因此,各民族的团结、和谐相处,就成为甘肃历史、现实的重要特点,也是甘肃发展的客观需要。团结奋进也是甘肃人所具有或应该具有的高尚品格。我们坚信,在这种精神的发扬中,不仅陇人品格可以得到新的升华,而且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会跃上一个新境界,甘肃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第4篇: 形势政策论文冬奥精神

形势政策结课论文

通过一学期的形势与政策的学习,使得我对于国内外的形势与格局有了比之前更深刻、全面、真实的了解,不仅了解到许多之前不了解的东西,更是开阔了眼界。然而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分内的事情,因为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所以更是应该重视国内外发展与变化,不仅丰富自己的知识见闻,也是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应有的觉悟。

在学习《形势与政策》中,以下两点学习对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一.计划生育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推行的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1983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8.02亿。人口基数大并且增长速度快,人口的过快增长影响着人民衣、食、住、行等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教育、就业、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订以来,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可以减缓因为人口过多而带来的环境压力,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程度降低,对于同一时期的就业上,也缓解了就业压力。并且推行的少生优生,对人口的素质也有着提高的作用,对人类的长远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下降、年轻人口比例下降、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80、90后断崖式减少也使得了以后劳动力减少是必然,人口老龄化更加严重。然而国家养老金支出更多,但是劳动力相对来说却是在下降,这样一个局面使我长期以来都在困惑计划生育这个政策。

但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少生优生,提供了一批数量适当、相对高素质的孩子。然而在同时,国家的经济实力又有能力承起相应的教育经费,实行了六年义务制教育,后而改为九年义务教育,而当第一批独生子女要上大学的时候,全国各大高校就开始了高校扩招,与独生子女政策相辅相成,将这一批新的孩子送去受教育、学习。正是因为有一批一批国家培养出来的人才、劳动力,中国才可以在改革开放后飞速的发展,将人口转化为劳动力,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可以和中国的人口相提并论的印度,人口总数差不多,上个世纪的经济水平差距也不是很大,但是同样多人口的印度无法将人口转化为劳动力,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严厉实施,也没有提高人口素质的教育措施,所以经济不仅也止步不前而且还经常会产生一些民生问题。

正因为如此,让我重新定义了计划生育政策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了自己见识短浅。

二.中美文化差异

至于中美文化差异,本人算是半个漫威谜,对于超级英雄的电影算是有接触有了解。总能在电影中一些不重要的部分看到一个小孩子,崇拜并向往成为一个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确实,美国大部分英雄,谍战电影中,都强调了自己对于集体重要性,并且通过努力获得了成功。

但是,其中也不乏勇于牺牲自己的例如《复仇者联盟》中钢铁侠,将导弹送入太空时报的是必死的信念,虽然终还是活了下来。我觉得他们是一开始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也只是想更好的为社会人民做出贡献。

美国和中国的文化作品,曾经被人概括为,一个拍不出历史,一个拍不出未来。粗略的看美国一战二战的结果,都是作为战胜国而结束,并且美国的历史只有短暂的几百年,我觉得他也并没有多少历史悲剧可以改变为文化作品展现给人们,反倒因为未来的无限性和未知性给了他们巨大的创造空间,未来的敌人无论是外星人还是黑科技,作为主人公(正义的一方)胜利的存活是必然的,倘若未来的人类死在了未知能量的手中,那电影附带的就有很多负能量。反倒是中国,即使在二战中是战胜国,但是因为原本的国局动荡,政府腐败,付出的努力与艰辛是无法与稳步发展的美国相比的,我们正是因为有无数勇于牺牲和奉献的爱国人士,他们的勇敢无畏,舍己为人,才有了现在和平稳定的中国。倘若交换一下条件,在二战中物资紧缺技术落后的美国,想必也会涌现出一大批爱国将领及其无畏牺牲的故事。

文化并不单单只是文化,而是由政治经济历史诸多因素所影响。中美文化无论是起点还是发展都是截然不同的,由此带来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衡量一种文化的真正价值。它必须要某种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的地点遇到真正属于它的环境,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应当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学习形势与政策,让我清楚地认识到当代中国与世界复杂的利弊关系,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使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机会,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在学习《形势与政策》课期间,无形中增添了责任感和大局观,并且学到的知识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身处的复杂世界,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推荐访问:形势 精神 政策 形势政策论文冬奥精神 形势政策论文冬奥精神 形势与政策冬奥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