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沙文库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2022年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民营涉农企业面临风险因素及其应对

发布时间:2022-06-24 16:40:1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民营涉农企业面临风险因素及其应对,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民营涉农企业面临风险因素及其应对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民营涉农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及其应对5篇

【篇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民营涉农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及其应对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摘要:近年来,安徽省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融合、产业集聚型融合、农业产业链条拓展性融合、“农业+互联网”型融合、垂直一体化企业全产业链融合、农业新业态型融合、社会化服务型融合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繁荣了农村经济,为农民增收致富增添了新动力。本文对安徽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遇到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村产业;
融合发展

  近年来,安徽省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融合、产业集聚型融合、农业产业链条拓展性融合、“农业+互联网”型融合、垂直一体化企业全产业链融合、农业新业态型融合、社会化服务型融合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繁荣了农村经济,为农民增收致富增添了新动力。

  一、安徽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践

  (一)重点培育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主体

  培育市场化、多元化的农村一二三产?I融合主体,是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安徽省把培育主体作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促进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为壮大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的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和精深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加强供应链管理和产业链建设,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支持与科研院所、高校深度合作或自主设立研发机构开展农业研发,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转化科技成果,着力提升龙头企业科技水平。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管理、技术、资金和品牌优势,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培育生产、加工和销售服务等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17年上半年,全省各类联合体数量达到1500多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235个。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达6619家,新增190家。

  二是积极发展农林产品直供直销和加工流通农民合作社。推进农民合作社示范建设,组织农民合作社开展技能培训、技术指导、生产资料经营和采购、产品销售等一条龙服务。鼓励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拓宽合作领域,促进农民合作社从产品合作、单一要素合作和生产终端合作,走向产业合作、全要素合作和全产业链合作,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支持农民合作社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涉农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所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管护和持有。2017年上半年,全省登记注册农民合作社83534家,比2016年年底增长6429家。

  三是积极发展种养结合的示范家庭林场和生态家庭农场,鼓励和吸引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个体工商户、返乡青年农民工、市场经纪人和具备条件的农户等兴办家庭农场。建立“青年农场主”孵化和培训基地,加强家庭农场农场主培训,提高农场主经营管理能力和知识技能水平,促使经营规模适度的农户发展成家庭农场。2017年上半年,全省已发展家庭农场66555家,比2016年年底增长12099家。

  (二)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方式

  实施绿色增效示范工程,构建粮饲兼顾、稻鱼共生、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一是引导发展苜蓿、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料,加大粮改饲扶持力度,促进饲草料、经济作物、粮食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目前已在4个市、12个县区实施粮改饲项目,发展种植面积29万亩,收贮各类优质饲草料87万吨以上。推进农林复合经营,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生猪、肉羊、肉牛和奶牛生产,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推广农企、农超等形式的产销对接,农产品生产、初加工、仓储物流、市场批发等建设,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二是健全农业信息预警监测体系,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来提高统计监测、预警分析、发布信息等精准度。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大数据工程建设和信息进村入户,鼓励对渔业生产、畜禽养殖、大田种植等进行物联网改造,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经营和服务,实现现代农业“互联网+”相结合。2017年上半年,全省农业物联网建设应用经营主体591家,比2016年年底增加46家。

  三是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推动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转型升级,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展销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集散中心,引导农村产业集聚发展。2017年上半年,全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达到289个。

  四是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文化、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鼓励发展智慧乡村游,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点、历史、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和旅游村镇,将养老元素融入休闲观光和农业生态等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与健康养老共同发展。2017年上半年,全省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16072家,比2016年年底增长26%;
实现综合营业收入343.8亿元,同比增长14.6%。

  五是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机结合。出台差别化落户政策,支持和鼓励农村人口到城镇发展产业和落户安家,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

  (三)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签订农产品购销规范合同,确定合理收购价格,形成购销关系持续稳定,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2017年上半年,全省已建立优质专用稻谷基地5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565万亩。

  二是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引导农户自愿以林地、土地经营权等入股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形成以农户承包林地、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利润分配机制,切实保障林地、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的收益。

  三是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农业项目建设,各级政府扶持政策?c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的农业项目同等对待。

  四是强化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工商企业社会责任,支持和鼓励他们优先聘用土地流转出的农民,为其提供就业岗位、社会保障和技能培训,增加农民务工收入。

  五是规范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行为,推广租金动态调整、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等计价方式,确保农民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加强农业订单、土地流转等合同履约监督,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探索订单农业、土地流转等与农业担保、保险相结合,保护双方合法权益。

  (四)建立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服务体系

  一是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平台,采取政府奖励、资助、购买等形式,引导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提供公共服务。搭建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农业物联网、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公共营销、价格信息等服务,实现农业公共信息资源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共享、互通、互联。

  二是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金融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稳妥有序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积极发展农业厂房、林权、农业保单质押、生产订单和渔船抵押等业务。

  三是加强对家庭农场和林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专业大户科技培训,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各类科技人员到农村创业,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涉农科技人才兼职和流动制度,扎实开展畜牧科技进万家、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活动和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强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人才和科技支撑。

  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农村土地整治,改造提升中低产田,实施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2017年,全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90万亩,共安排76.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产业布局有待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待完善

  农村很多地方由于产业规划滞后或缺乏全局观,农产品加工企业、村民居住区、畜禽养殖区同时建设,相互限制和牵扯,各种产业集中混杂,导致村民安居、农村产业无法发展。大量的山场、耕地等农业土地、水面资源仍由农户分散经营,经营规模小,随意性大,资源利用率低,产业布局分散。农业产业结构仍以种植业为主,粮、棉、油等传统产业比重较高。部分大众农产品品种不对路、质量差、档次低,出现了销售不畅、大规模“卖难”。高效经济作物占整个种植业、多种经营占整个农业产值的比重远未达到主体的地位。养殖业受市场影响,生产规模小而不稳定,导致其饲养水平难以提高,管理方式难以改善,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产品质量难以把控。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大宗农产品加工水平偏低,综合利用及精深加工不足。创新能力弱,农产品加工的资源性、一般性的传统产品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高附加值、高技术的产品少。

  (二)农业生产资源环境制约大,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有待提高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以及经济发展,各项工程项目建设的需要,耕地逐年减少,中、低产田比重大,高产田比重小,耕地资源总体质量不高,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资源与人口的矛盾明显。农牧业生产以一家一户为主,土地细碎,生产主体总体较为分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建设落后,控制性水利工程投入少,有的缺乏蓄水设备,有的没有排水设施,农业抗旱排涝能力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幅下降,仍然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农业生态环境退化,水、土地等资源约束加剧,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消费者信心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产业之间互通互联性差,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产业融合程度较低,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被人为地分割在不同的地域、领域,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益低。

  (三)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短期难以改变,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仍有障碍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 大量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导致农业劳动力年老弱化、农业生产副业化和兼业化,甚至弃耕抛荒,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土地产出率难提高,妨碍提升农业竞争能力。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虽然赋予农民独立自主的生产经营权,但农民很难把握和适应市场能力,盲目生产,造成农产品价格波动很大,如一旦发现某农产品好销和价格高就一哄而上,结果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价格暴跌,造成大量财力、人力、物力浪费和损失惨重,弱化农户推进农业专业化和集约化的动力。在传统农业经营体系下,农户缺乏参与抵御风险、科技应用、市场拓展和深远的资源利用活动的动力和能力,难以提高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农业创新能力,农业规模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和专业化分工发展缓慢。

  (四)农村土地规模流转难度大,制约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大部分农村土地没有进行综合开发,地块分散狭小且不平整,路、水、电建设滞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不适宜机械耕作和连片种植,无法实现旱涝保收,不利于经营主体流转土地。不少农民恋土观念强,宁可粗放经营,也不愿意转出土地经营权;
对惠农政策的依赖,认为土地还存有增值预期,不惜撂荒弃耕,也不愿转出土地;
还有不少农民担心转入方违约,外出务工失业后生活养老没有着落,导致农村土地流转难度加大,尤其是大规模成片流转难上加难。

  三、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本质上是以农村为依托、农业为基础、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高度一体化融合的新型现代农业产业形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二三产业的技术、管理、人才、市场、资本等现代要素紧密地融入农业,提升资源利用及农业发展水平,改善农村人员结构和聚集农村人气,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促进农村社会繁荣稳定。

  (一)优化农村产业布局,构建产业融合的产业体系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要围绕本地区域优势,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找准农村?a业定位,拓宽发展空间,科学制定农村产业规划,从空间和时间上合理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区域、城乡间的协调发展。根据农产品加工能力和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围绕果蔬、粮油、畜禽、水产品、林特产品、茶叶、中药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和健康养生养老、休闲农业等新型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形成区域化布局,推动农产品综合利用加工、初加工及精深加工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协调发展。在优质粮油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规划中,要依托本地农业资源,考虑与周边区域相一致的产业,形成集中连片生产、规模发展。科学制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统筹布局研发、生产、加工、示范、服务、物流等多功能板块。要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引进和依托城市龙头企业和民营企业,聚集现代生产要素,运用先进经营理念,建设“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产业园,发挥产业融合、核心辐射、技术集成、创业平台等功能作用。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产业融合的生产体系

  要着力构建绿色生态产业融合生产体系,引导农业生产主体采用生态种养模式,推行生态耕作,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防止土壤污染和退化,形成“绿色、协调、循环”等生态绿色农业。如在蔬菜、粮食、茶叶、果树等作物上,采用灯光诱杀、蓝板诱杀、黄板、性诱剂诱杀、生物制剂利用、以虫治虫、防虫网避虫等绿色集成防控技术,最大限度控制使用农药量。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积。坚持“统筹规划、系统治理、旱涝兼治”原则,以田间工程配套和排灌沟渠修复改造为主要内容,做到排水有出路、灌溉有保证。着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资源总体质量和高产田比重。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生产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严格生产全过程管理,提高质量安全监管和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快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农村安全用水、电力、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为社会投资主体、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优良的外部生产环境。

  (三)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构建产业融合的经营体系

  要在调动传统小农户积极性的基础上,引导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大中专毕业生开展乡村旅游、兴办家庭农场、领办农民合作社等经营活动,培育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经营集约化、组织化水平,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经营体系。

  一是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更多的农村致富带头人、“田秀才”和优秀“土专家”。要加强培训力度,把他们培育成专业大户,引导他们兴办家庭农场,让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逐步取代传统小规模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村经营体制,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础力量。支持和鼓励他们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延长自身产业链条,与市场的连接,发展初加工、地产地销等产业形态,促进产销对接、产业融合。

  二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的提升发展。要依托其组织优势,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合作组织产业化经营能力、市场竞争力、抗风险和合作服务能力,实现合作组织自身主导的农村产业融合。进一步发挥合作组织作用,着力提高传统小规模经营的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农民谈判地位、降低交易费用,推进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和运行管理制度,让农民分享增值获益。开展农民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创新试点,实现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做大做强农民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各类现代生产要素得到高效、自由的配置,实现优势互补、信息互通。

  三是围绕本地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一批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带动性强、品牌影响力大的特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改造和固定资产投资,打造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四是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产业融合经营主体利益联结、要素联结、产业联结,培育产业融合经营联合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有效解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瓶颈制约

  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核心是发挥农村各类产业融合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方式,拓展农业经营空间,延长农业产业链,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财产性和生产经营性收入。

  一是维护集体所有权,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赋予村级集体调配权,在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通过互换等形式,集中连片流转,满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主体适度经营规模需要。

  二是稳定家庭承包权,落实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精神,加快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步伐,规避土地权属纠纷,让农村产业融合主体放心经营和农民放心流转土地。

  三是放活经营权,鼓励和引导农民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互换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让土地向农村产业融合主体集中。

  四是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精神,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土地征收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壮大集体经济,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可以通过流转等方式,取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于办公、农产品加工厂房、仓储物流等辅助设施建设。农村土地整治、闲置宅基地整理等新增的建设用地,应优先用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立足实际,发展农牧结合、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的绿色循环农业,促进粮食、饲草料、经济作物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推进农林、农渔复合经营,发展渔业、林下经济、休闲采摘、精深加工,形成产加销全产业链融合。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签订长期合同、参股经营、直接投资等方式,推广农产品加工专用优良技术和品种,发展专用原料生产,带动建设一批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

  二是根据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大力发展产地农产品初加工,重点加快蔬茶加工中心、粮食烘储加工中心、特色农产品储藏保鲜等农产品初加工各环节设施建设及优化配套,提升初加工全链条水平。培育主食加工产业集群,加快传统食品工业化和绿色节能干燥、高效分离、新型杀菌等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与升级,着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开发特殊人群及功能性膳食产品,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与旅游、健康、养老、养生等产业融合。鼓励各类企业建立秸秆、稻壳、畜禽水产品的骨血内脏等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实现农产品、农副产品全值高值利用,促进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综合利用企业有机融合。

  三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创意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推进农业与健康养生、教育文化、休闲旅游等深度融合。

  四是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农社(区)、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把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设立在城市社区或郊区,把营销服务网点延伸到农村社区。支持大型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开展连锁服务、专项服务、个性化服务、托管服务等各类专业、多元化流通服务。

  五是引导和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区域性和全国性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向农业生?a、加工、经营、流通、服务等领域应用和渗透,促进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6〕14号)

  [2] 农业产业化五大工程提升农业附加值,安徽省农委网站:

  >

【篇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民营涉农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及其应对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及完善对策
作者:赵海彦
来源:《乡村科技》2020年第06期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内涵及内在关联性的概述,对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精准扶贫面临的具体困境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具体的完善对策,为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教育培训;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0)06--2

        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对于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目标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是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而存在。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两大战略的有机协同作用下,我国“两个一百年”伟大奋斗目标将最终得以实现。党的十九大会议通过对我国以往扶贫工作经验、成果的深刻总结,提出了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冲刺阶段最关键的一年,我国要在综合部署的情况下,统筹全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将工作重点放在精准扶贫上。力争在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两项战略的相互配合与支持作用下,开创我国扶贫工作新格局。

        1 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是2017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来的,其核心是將我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首要任务去对待,使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得到充分解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关系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全面布局,关系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良好传承,关系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依照党的十九大“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相关战略规划,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主要包括3个阶段: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篇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民营涉农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及其应对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发展水平研究

王蕊华,魏 旭,吕茹佳,武腾飞

【摘 要】摘要:在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对我国农村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和综合评价。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内容,分析我国农村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及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主要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农村发展水平实证评价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期刊名称】《北方经贸》

【年(卷),期】2019(000)011

【总页数】4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村;
发展水平

一、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农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与城镇发展相比,农村仍存在产业欠发达、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劳动力大量外流、人才流失严重、农民就业不充分、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城乡差距、“三农”问题仍然突出。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现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通过构建农村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对我国各地区农村发展现状进行评价,据此提出可行性方案,以求对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具体路径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学术界关于乡村振兴、乡村建设和农村发展等方面的研究颇丰。在我国,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来看,廖彩荣,陈美球(2017)认为有必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规划,同时要强化制度供给,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孔祥智(2018)指出现今农业农村发展亟需培育新动能,即实现农村产业的繁荣,农业社会化服务和乡村有效治理。从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面来看,田春艳、吴佩芬(2018)指出农村生态现代化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促进城乡联动,整体推进, 发展特色经济,依托生态工程。易醇、张爱民(2018)认为应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通过探索城乡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的模式,来解决当下我国城乡产业发展失衡的现状。从对我国农村发展水平的评价和界定来看,乔富伟、白永平、周鹏等(2017)从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农业生产水平三个功能层的具体指标对农村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李刚(2018)从精准扶贫、新型农业、乡村振兴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出发,研究了其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其中乡村振兴作为长期的战略规划,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相关性存在正相关关系。从对乡村振兴发展的研究方法看,贾晋、李雪峰、申云(2018)利用熵权TOPSIS 法对30 个省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和评价。张挺、李闽榕、徐艳梅(2018)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科学度量了乡村振兴进展,对11 省份的35 个乡村进行了实证评价。程克群、杨仁洁等(2018)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安徽省16 个地级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篇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民营涉农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及其应对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研究

康瑞宸

【摘 要】乡村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是“桃花源里人家”的景观显示。乡村彰显着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也承载着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期刊名称】《新农民》

【年(卷),期】2019(000)010

【总页数】2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
建设路径

1 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1.1 乡村文化建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农村的基础设施依然需要很大的补充,农民的精神需求依然有很大的空白。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在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水平,逐渐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1.2 乡村文化建设助力农村的脱贫攻坚工作

我国的脱贫扶贫工作处于攻坚阶段,农村实现脱贫不仅包括物质上脱离贫困,也包括精神上的脱贫,即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农村的文化扶贫活动,包括扶贫宣讲,脱贫文艺活动可以从思想上逐渐转变农民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被动“输血”的局面[1]。通过乡村的脱贫文化活动能够培养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从思想上逐渐脱离“穷根”,早日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1.3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工作的精神统筹

乡村文化是通过乡村的日常生活所形成的集体人格,是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精神统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乡村的文化建设可以指导农民的生产实践活动,培育农民的人文素质和精神面貌,为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助力新时代农村建设。二是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基于当前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基于农业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短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因此,乡村文化建设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也是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前必须久久为功的战略难题[2]。”三是乡村的发展根本是文化的发展,乡村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传承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乡村的文化建设有助于让人们重新认识乡村文化底蕴,重塑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提高对乡村文化的高度认同感。

【篇五】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民营涉农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及其应对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的需求调查——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目前一个非常重视的农村振兴战略,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农民的需求,从而利用政策制定符合我们镇的振兴战略,我们开展此次调查问卷。本问卷中的问题并无对或错,所以可依据您最真实的状况和意见来填写。你所提供的意见对本研究是非常宝贵的。对于你的支持,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填写方法:
1.请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勿与他人讨论。
2.题目为单选或多选,请把答案填写在括号里;
最后一题请将您宝贵建议写在横线处3.调查问卷用后需收回。
调查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村
被访人姓名:联系电话:调查员姓名:
一、农户基本信息:1.您的性别_____(单选A.男B.女2.您的年龄_____(单选
A.小于20岁B.20-35岁C.36-50岁D.50-60岁E.60岁以上3.您的职业_____(单选,如有务农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为()人A.纯务农B.务农+务工C.纯务工D.非农经营E.家务劳动F.其他4.您家中的人口数为_____(单选
A.三人以下B.三人C.四人D.五人E.五人以上5.您的学历_____(单选
A.未上学B.小学C.初中D.高中(中专、职业院校)E.大学及以上6.您的个人年收入_____(单选
A.3000元以下B.3001元到3万元C.3万元到6万元D.6万元到10万元E.10万元以上7.在您的年收入中,农业带给您的收入_____(单选
A.100元-1000元B.1000元到3000元C.3000元到5000元D.5000元到1万元E.1-5万元F.5-10万元以上

8.在您年收入中,制造业(如加工罐头、制作器械)带来的收入_____(单选A.100元-1000元B.1000元到3000元C.3000元到5000元
D.5000元到1万元E.1万元到5万元F.5万元到10万元G.10万元以上9.在您的年收入中,服务业(如休闲观光、游客采摘、农家乐等)带来的收入_____(单选A.100元-1000元B.1000元到3000元C.3000元到5000元D.5000元到1万元E.1-5万元F.5-10万元G.10万元以上
二、目前农村现状的满意度
10.目前您认为收入能满足基本生活吗?(单选
A.特别满足B.较满足C.一般D.不能满足E.极不满足11.您认为目前您的收入稳定吗?(单选)
A.非常稳定B.较稳定C.一般D.不稳定E.极不稳定12.您认为目前农民社会保障能够满足您的需要吗?(单选)A.特别满足B.较满足C.一般D.不能满足E.极不满足13.您的家庭是否存在孩子由老人抚养的情形?(单选)A.是B.否
14.您认为你所在的区政府对农业、农村的重视程度______(单选A.特别高B.较高C.一般D.不高E.极不重视
15.您对所在的村(农业、农民、农村)的政府补贴、财政投资、政策扶持和金融融资便利
性等的满意程度______(单选
A.特别满意B.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E.极不满意
16.您对所在的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医疗、养老设施)现状的满意程度______(单选A.特别满意B.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E.极不满意
17.您对所在的村的公共建设服务(文化建设、教育、厕所卫生)满意程度______(单选A.特别满意B.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E.极不满意
18.您对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空气质量、土壤污染等的满意程度____(单选A.特别满意B.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E.极不满意
19.您对农民的土地、宅基地和承包权被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社进行总体承包和统一经营满
意吗______(单选
A.特别满意B.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E.极不满意

20.您对当地政府目前实施的农业补贴政策、土地承包政策和宅基地流转政策的满意程度
______(单选
A.特别满意B.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E.极不满意21.您对所在地区农村农副产品生产能力及品质的满意度______(单选A.特别满意B.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E.极不满意
22.您对所在地区村的政府职业培训、农民返乡就业的满意程度______(单选A.特别满意B.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E.极不满意23.您对所在地区村的食品安全、政府打击假货的满意程度______(单选A.特别满意B.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E.极不满意
24.您对所在地区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发展的满意程度_____(单选A.特别满意B.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E.极不满意
三、对“乡村振兴战略”认识度
25.您听说过“乡村振兴战略”吗_____(单选
A.非常熟悉B.较熟悉C.一般D.不知道E.从未听说26.您从什么途径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多选
A.村里组织学习会B.村里的宣传栏C.村里下发相关资料D.自己看电视、手机E.自己购买相关资料F.其他
27.您对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否了解,您的态度是()单选A.非常赞许B.部分赞成C.没感觉D.其他
四、农民的需求及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期望28.您作为农业生产者,最担心什么?______(多选
A.农产品价值下跌B.旱涝灾害,病虫害及疫情C.技术服务跟不上D.生产设施落后E.市场信息不通畅F.雇工难G.农产品销售困难H.缺少周转资金I.其他
29.您认为最需要的技术服务是什么?______(多选
A.栽培技术B.施肥技术C.植保技术、农药施用技术D.节水技术E.优良品种技术G.其他

推荐访问:民营 振兴 乡村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民营涉农企业面临风险因素及其应对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民营涉农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及其应对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企业有何影响

相关文章:

Top